淺談《雜阿含經》為何「極難讀通」及其「體裁與組織結構」問題!

2021-01-08 重樓逾陀

一)研讀《雜阿含經》的一大困難

《雜阿含經》說佛法的第一義,是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一部。可惜,本經在譯出後未得到好好整理,卷次混亂,品目不明,很不好研讀;加上在譯出後短短數十年間便已失去兩卷,傳者誤以譯者求那跋陀羅的另譯《無憂王經》編入充數,這就更令後來讀本經的人摸不著頭腦,因為《無憂王經》說的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人物阿育王的事跡,其內容與本經毫無關係。

由於本經存在著上述問題,學者要理出它的脈絡就障礙重重,而脈絡不清楚,要讀通本經便非常困難。猶幸近代佛教學者呂澂先生及當今大德印順法師先後對本經深入研究,發覺本經自有一完整組織而非文亂無次。呂氏發現有宗要典《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為《雜阿含》的本母(按:本母是順著經典來申明經義,貫通經旨的論釋),而卷三所說的九事,及卷二十五解釋契經的意義,亦說出本經的內容要略與品目次第。

印師則以呂氏的研究為基礎,著《雜阿含經論會編》一書(以下簡稱《會編》),對本經作全面性的探索、整理,使全經的原貌得以恢復。

不過,牽涉本經組織的問題紛繁複雜,而呂氏的考究言簡意賅,印師的探索則深細周密,初習本經的學者要了解是並不容易的。筆者亦有感本經組織問題之重要而又複雜,故專闢一章以明其事,並儘量去繁就簡,以三數主線理出全經脈絡,期使讀者能較易掌握全經的綱要。但有佛學同修反映,這一章還是說的繁複,不易明白。筆者由此想到,有同樣困難的讀者可能為數不少,為方便這些讀者,筆者特撰此短文,用提要方式,更扼要地說明本經的結構。希望一般讀者都能藉此窺見本經的輪廓。因為只是提要,所以偏於說明,不重引證。

(二)《雜阿含經》由三部分組成

佛陀的教法,博大深廣,但別其形式與內容,不出下列十二類:

一.契經、

二.應頌、

三.記說(或記別)、

四.諷頌、

五.自說、

六.因緣、

七.譬喻、

八.本事(或如是語)、

九.本生、

十.方廣、

十一.未曾有、

十二.論議,

此即十二分教(舊譯十二部經)。其中最先成立的,是契經、應頌及記說,也就是組成《雜阿含經》的三個部分。

契經(Sutra),音譯修多羅:本來是當日印度流行的文體,是一種簡潔的散文,用來記述複雜的禮儀制度,使傳習者易於記憶。佛教隨順世間,即用這種文體結集經教,亦以此名指稱最初結集的經典。所以,廣義說,契經是一切佛說的總稱,包括大小乘所有經典,在大乘佛教興起之前,則指《阿含經》。

狹義說,契經即指十二分教的第一類,是組成經典的十二種體裁的其中一種。在原始佛教來說,這就是《雜阿含》的宗要部分。《瑜伽論》卷八十五至九十八《雜阿含》本母所解釋的,也是這部分。此包括四誦,即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其中

五陰誦說五陰;

六入處誦說根、境、識三事的關聯;

雜因誦說緣起、四食、四諦、種種界及三受;

道品誦則說三十七道品、三學及四不壞淨。

這一部分賅括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及修道方法,使《雜阿含》成為原始佛教的最重要經典。

應頌(Geya),音譯只夜:這是以偈頌寫的經文,本來是用來重述前段契經的長行(散文),以便傳經者諷誦。在《雜阿含》則用以對一般眾生宣說較顯淺的不了義教。這部只有一誦,名「八眾誦」。八眾指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沙門等人四眾,及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梵天等天四眾。所說有對王者、婆羅門的開導,對天子的教化,對帝釋(三十三天的天主)護法的讚許,都是為普應印度社會大眾的需要而施設的通俗教化,以方便生善為主旨,少涉第一義深法。

記說(Vyakarana),音譯和伽羅那:原有三種性質。

一是佛預記弟子未來生處;

二是宣說了義的經教;

三是補充應頌的略義,以開顯經的深意。

在《雜阿含》,這是佛及弟子雜說法義的長行,內容與第一部分的 契經大約相近。所以,這本來是附於契經之內的,沒有獨立成誦。但由於記說是問答體,體裁與契經不同,印順法師因而將這部分從契經的四誦中分出來,獨立成為兩誦,由弟子說法的名弟子所說誦;由佛陀說法的,名如來所說誦。

這部分所收的經文大部分為問答體,對法義的解釋較為詳細。在說法的形式方面,有佛陀與弟子,及弟子與弟子間的問題;佛陀或弟子對在家眾及外道說法,所顯的是經的深密意,和第一部分的契經同樣了義。所以,兩類經文有時不易分辨是契經或記說,要由《瑜伽論》的《雜阿含》本母是否有論義而作辨別,有論義的是契經,沒有的便是記說,因為本母是只申明契經之義理的。

(三)七誦九事五十一相 應

由以上說明,可知《雜阿含》由三類分教組成,共有七誦,依次為

一、五陰誦、

二、六入處誦、

三、雜因誦、

四、道品誦、

五、八眾誦、

六、弟子所說誦、

七、如來所說誦。

每誦之下說一個或多個事項,如五陰誦,只說五陰,道品誦則說四念處等多種修道方法。根據《瑜伽論》(卷八十五)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這些事項是名為「相應」的。所謂相應,是說將同一類的事義集為一誦,如凡說五陰的,便編入五陰誦;說念處、正勤、神足等與修道有關的,便編入道品誦;用偈頌說的,便編入八眾誦。

此中八眾誦依經文的形式集錄同類,其他各誦則依說法的內容集錄同類。這樣,同一類中,事義一一關聯對應,就是相應了。因此,便以「相應」稱誦中各事項,如眾相應,念處相應之類,依《會編》的考訂,《雜阿含》應分為七誦五十一相應。「誦」是大項,猶如「品」;「相應」是小項,猶如「節」。每一相應都有經文若干段。七誦中,五陰、六入處兩誦的相應數目最少,皆只得一項,其餘雜因誦有四,道品誦有十,八眾誦有十一,弟子所說誦有六,如來所說誦有十八,合計便得五十一之數。

五十一相應涉及的事義似乎多而雜,其實不出九事,這是《瑜伽論》所歸納出來的。據《瑜伽論》,九事即(引號內為論的原文):

一、「有情事,謂五取蘊」(分析有情的身心,屬五陰誦);

二、「受用事,謂十二處」(有情的六根受用六境,屬六入處誦);

三、「生起事者,謂十二緣起及緣生」(說有情的流轉生死,屬雜因誦的因緣相應);

四、 「安住事者,謂四食」(有情住世,依靠四食維持生命,原屬雜因誦的食相應,因只有八段經文,經數過少,《會編》將之附於因緣相應下,不另立相應);

五、「染淨事者,謂四聖諦」(四諦之苦集說染,滅道說淨,屬雜因誦的諦相應);

六、「差別事者,謂無量界」(本經說三界、六界、十八界等種種界,故言差別,屬雜因誦的界相應);

七、「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指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因所說項目多而雜,故但以「說者」稱此事);

八、「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 提分法」(佛說法無量,卻以教行人修道為其主旨,故獨以菩提分法得名「所說」。此屬道品誦);

九、「眾會事者,所謂八眾」 (指八眾誦,亦因所說項目雜多,而以說法對象為事之名)。讀者若以九事覆對上文所說的三大部分及七誦,便知道全經的內容確不離此。

《雜阿含》全五十卷,佚失兩卷,七誦的前四誦佔二十一卷,為弟子說第一義法,是全經的核心。第五誦佔十三卷,說通俗的方便法門,照顧一般人天眾生。最後兩誦佔十四卷,發揮各種法義,可視之為前四誦的輔翼。全經義兼真實與方便,不但三乘行人所應共依,即人天凡夫亦可以此為出世的前導。

(四)現存本與重整本

現存本《雜阿含》除了有數處舉出品誦的名稱外,再沒有其他標題分目可藉以看到經的綱領;而且如上文開首所述,經文有兩卷佚失,而傳者硬羼入《無憂王經》以補數;另外,又有多處錯卷,如卷十本為陰相應,卻誤編入六入處誦,卷四本為八眾誦的婆羅門相應,而誤編入五陰誦之類,如果不是《大正藏》將每段經文加上經號,研讀或引據便非常不便。不過,雖然《大正藏》加上經號,對讀者探索全經的組織脈絡一事,依然毫無裨助。

《會編》依《瑜伽論》及其他三藏的文證,再比照南傳《相應部》(相當於北傳的《雜阿含》)的同異,將全經徹底整理,糾正現存本卷帙的錯亂,分全經為七誦五十一相應,這樣便釐清全經的品次組織,重現它的原貌。此外,《會編》更將經文與《瑜伽論》的本母論文比對合編,學者對讀經論,非常方便,而且更可藉此加深對本經宗要部分的理解。所以《會編》應是至今為止最完善的《雜阿含經》讀本。

除《會編》外,一九八三年出版的《佛光大藏經》的《阿含藏》亦收有編整過的《雜阿含經》。此本的修訂,亦以《會編》為根據,無論分教,相應或九事的編排,都與《會編》同,所不同的,是此本將弟子所說及如來所說兩誦的經文散附於前四誦文內。因此,全經分為五誦而非七誦,其經次第與《會編》便有差別,除此,兩本的標點句讀,亦間見歧異,而《阿含藏》則多了一點名相的注釋,以及對每經的簡短提要。

有了這兩種重整本,今人研讀《雜阿含經》是方便得多了。對於重整本經的諸大德,尤其是印順法師,學者實應深致讚嘆!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
    唐朝義淨三藏在他所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把《雜阿含經》翻譯為「相應阿含」,律中說:「若經與伽他(頌)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這樣的翻譯與南傳五部尼柯耶中的《相應部》名義恰好相合。在中國文字中,「雜」字不一定是雜亂的意思,「雜」字還有「間廁」的意思,也就是有次第、相間雜的意思。《雜阿含經》是怎樣結集的呢?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這個方面處理得好,修行就容易上路,處理不好,則會弄得家庭破裂,親族不睦,個人的修行之路,也會變得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呢?在《雜阿含經》中,有這樣幾篇經文,對我們或許會有所啟發。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一般認為,此經基本內容在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就已被確定,至部派佛教形成的前後被系統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時成文。
  • 阿含經的由來及其佛教地位
    原創圖文《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是集錄佛陀所說宇宙人生真理之法典。《阿含經》現在漢譯四阿含及南傳五阿笈摩,是經過四次的結集而成:初佛涅槃未久,恐教法失,迦葉集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外七葉窟內,由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確定了阿含的基本內容。佛滅百年,因戒律產生異議第二次結集,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四阿含正式集成。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佛教與婆羅門教紛諍。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什麼是「阿含經」?「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阿含經》共有四部,分別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記載了佛陀住世時施設教化的實況。
  •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大家好!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編就的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教義的最原始的經典,也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全經共分四通。第一通概括教義,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若作有十上經》、《增一經》和《三聚經》等。
  • 阿含經的含義及內容簡介
    大藏經中一切根本乘部之經典,總名阿含經。阿含者根本教之總名。是梵語的音譯,也作阿笈摩,舊譯阿含,華言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義。佛典結集記錄所用語言有巴利語和梵語兩種。梵語流行於北方。現有漢譯四阿含。
  • 讀原經|《雜阿含經》269 經
    《雜阿含經》:269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非汝所應法,當盡舍離,舍彼法已,長夜安樂。比丘,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舍離?如是色、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舍離,斷彼法已,長夜安樂。譬如祇桓林中樹木,有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戚。所以者何?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
  • 阿含經的簡介與故事(2020版)
    據"阿含經在線"的官方網站介紹,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阿含,梵語 agama。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由於佛弟子各人領納的不同,而各有其相異的思想。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例如,阿含部中的《雜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其實本來都該是大乘經典,演說的法理本屬於大乘法義,所以有關中道、界、種子、薰習、三乘部眾、大乘、一乘、一切種智、真實、如、真如、本識、常住不變、諸地菩薩、十二地菩薩、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等等大乘唯識增上慧學法相,都已出現在《增壹阿含》以及《雜阿含經》當中了。
  • 學術 | 大本《長阿含經》
    文|陳士強姚秦佛陀耶舍等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是長阿含類經典中的根本經、大本、主本,因所收小經的篇幅較長而得名。  《長阿含經》的梵本,據考證為法藏部的傳本。理由是《四分律》卷五十四說:「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即《十上經》)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即《世記經》)在何處說?《僧祗陀經》在何處說?
  • 讀原經|《雜阿含經》311 經
    《雜阿含經》:31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樓那,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告富樓那:「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讀原經|《雜阿含經》265 經
    《雜阿含經》:265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毗陀處恆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 阿含經故事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結集之「聖教集」,師、弟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阿含經》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佛陀大般涅槃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
  • 大班幼兒結構遊戲及其指導研究
    本研究選取本人在實習過程中所在的蘇州高新區S幼兒園大班部分幼兒以及6名大班老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觀察法和訪談法,旨在了解大班幼兒的結構遊戲及其教師指導的現狀,並分析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大班幼兒結構遊戲質量的相關建議。
  • 《尼柯耶》與《阿含經》,該選誰?
    — 法友提問 —禮敬尊者,請教尊者:南傳阿含經為什麼會分成中部
  • 為什麼學佛應先學《阿含經》?
    這兩個問題性質相同,都是有心進入佛法大門的人所想得到解答的。佛教經論繁多,法門無量,所以,上述問題不可能有一標準答案。不過,個人認為,佛教在印度及中國都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階段都面貌不同,各有特色,以應時勢的需要。學者如果不理清佛教發展的脈絡,不知本末,不辨權實,很容易便會捨本逐末,誤以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
  • 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溫金柯
    他不但有《佛法概論》《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雜阿含經論會編》等關於原始佛教的專著[1];在其他著作中,導師也一再表現出,談問題時,每溯源於原始佛教的態度,如《唯識學探源》《性空學探源》《空之探究》《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等均是犖犖大者,而其他論及和述及原始佛教的文章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