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的含義及內容簡介

2021-01-08 0正行0

大藏經中一切根本乘部之經典,總名阿含經。阿含者根本教之總名。是梵語的音譯,也作阿笈摩,舊譯阿含,華言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義。

佛典結集記錄所用語言有巴利語和梵語兩種。梵語流行於北方。現有漢譯四阿含。北傳原始佛教之經典,部派佛教經藏的別稱,分為四部:一、《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經說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二、《長阿含經》,二十二卷,集長經文。三、《中阿含經》,六十卷,集不短不長之經文。四、《雜阿含經》五十卷,一千三百多篇經文 。是禪修的經典。文章精簡雜錄,混集前三與伽他(偈頌)相應者。北傳四阿含,因經文之體裁而名,以梵文書寫。以《雜阿含經》為根本。

巴利語流行於南方。於北方所傳之四阿含經外加小乘雜部經典。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五阿含。其中「相應部」屬四阿含之「雜」,「小部」相當於四阿含外之「雜藏」。

《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明深義,《雜阿含》明禪定。顯示了完整的修證之道,由初修至成佛的六個次第: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正解脫學。循序學習,必成道果。

相關焦點

  • 阿含經的簡介與故事(2020版)
    據"阿含經在線"的官方網站介紹,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阿含,梵語 agama。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由於佛弟子各人領納的不同,而各有其相異的思想。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內容包含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為分別部、犍度、附篇三部分;經藏分為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四部分內容;論藏包括《分別論》、《發趣論》、《界論》、《法聚論》、《夏論》、《人施設論》、《論事》等;競外則包括注硫等。《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
  • 學術 | 大本《長阿含經》
    文|陳士強姚秦佛陀耶舍等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是長阿含類經典中的根本經、大本、主本,因所收小經的篇幅較長而得名。  《長阿含經》的梵本,據考證為法藏部的傳本。理由是《四分律》卷五十四說:「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即《十上經》)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即《世記經》)在何處說?《僧祗陀經》在何處說?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一般認為,此經基本內容在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就已被確定,至部派佛教形成的前後被系統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時成文。
  • 阿含經的由來及其佛教地位
    原創圖文《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是集錄佛陀所說宇宙人生真理之法典。《阿含經》現在漢譯四阿含及南傳五阿笈摩,是經過四次的結集而成:初佛涅槃未久,恐教法失,迦葉集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外七葉窟內,由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確定了阿含的基本內容。佛滅百年,因戒律產生異議第二次結集,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四阿含正式集成。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佛教與婆羅門教紛諍。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
    2、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版《雜阿含經》(林崇安編輯,簡稱:內觀版《雜》)。3、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雜阿含經》校釋(王建偉、金暉 校釋,簡稱:《雜》校釋)。4、線裝書局《雜阿含經》校注(恆強校注,簡稱:《雜》校注)。5、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佛光阿含藏》。6、元享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
  • 為什麼學佛應先學《阿含經》?
    他的遺教初由弟子口口相傳,到小乘佛教時代結集成經,這就是佛教最早出的聖典《阿含經》。小乘佛教時代學者輩出,他們撰寫了很多論書,以解釋、發揮《阿含經》的義理,成為論析嚴謹,條理分明的阿毗曇學。大乘佛教時代出現了大量新的經和論。內容種種不同,大別則有般若、唯識、如來藏等三大系統,歸類為空、有二宗。原來,從《阿含經》所見,釋尊施教,是以「緣起論」為根本的。
  • 阿含經故事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結集之「聖教集」,師、弟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阿含經》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佛陀大般涅槃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
  • 讀金剛經好還是讀阿含經好。
    從的現狀來看,金剛經流轉的廣度,和被民眾所喜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阿含經。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阿含經頂著一個小乘佛經的帽子。小乘嘛,會讓人覺得成就不如大乘。所以頂著小乘佛經的阿含經,似乎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期望,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成就欲。第二,金剛經是能夠讓慧能和尚聞之開悟的大乘佛經。有了慧能和尚從之開悟的實例,再加上個大乘的名頭。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在四部《阿含》中,它屬於現存最早出現的基本經典,是佛教經論、教理的母體,古德判為「純屬第一義悉檀」。經文短小,語言樸拙,主旨鮮明。研讀此經,可以準確把握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實含義,依之趣向解脫。
  •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首先看一下雜阿含經的第二部經《正思惟經》,請大家先讀一遍經文,熟悉一下內容。當修行者始終努力做到保持正念的時候,心不被貪嗔等不善心所汙染,這就是正思惟的真正含義。         所以正思惟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它包含了兩種修行方法:奢摩他修行和毗婆舍那修行。我們稱它為止觀思惟。除了止觀思惟之外,還有一種與戒律(道德)有關的思惟也包含在正思惟裡。比如自我反省或下定決心持戒等這些都是與道德有關的世間善思維。
  • 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其中第一次佛法集結的成果、四部《阿含經》最接近佛的思想。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也就是說,佛涅槃後,阿難所說之經典,是確信度最高的!回到話題,世間諸法,何為源頭?
  •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包含這2種類型,是通觀全體的智慧!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在漢地的佛教傳統裡,自來對阿含經的研究,一向都不太重視,總認為它們是小乘的經典,這是中國佛教很大的遺憾。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
  • 淺談《雜阿含經》為何「極難讀通」及其「體裁與組織結構」問題!
    一)研讀《雜阿含經》的一大困難《雜阿含經》說佛法的第一義,是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一部。可惜,本經在譯出後未得到好好整理,卷次混亂,品目不明,很不好研讀;加上在譯出後短短數十年間便已失去兩卷,傳者誤以譯者求那跋陀羅的另譯《無憂王經》編入充數,這就更令後來讀本經的人摸不著頭腦,因為《無憂王經》說的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人物阿育王的事跡,其內容與本經毫無關係。
  •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林崇安
    4.北傳的《雜阿含經》便是依上述總頌與別頌來排列經文。在後代的傳譯過程中,難免有些錯亂,但大致符合頌文次第,部分的經文也可能在迦溼彌羅的長期結集時調動。將上列頌文與今日北傳的《雜阿含經》(屬說有部)對照,有下列的經典被刪除或調動至《中阿含經》中:1.分別大業經2.
  • 阿含經中提到了一個猴子,應該不是孫悟空,卻也通人性
    其實不然,在阿含經中就提到了一個猴子,當然了應該不是孫悟空,卻也通人性。阿含經有云:我聞世尊一時遊鞞舍離大林之中,爾時,諸比丘置缽露地,時,世尊缽亦在其中,有一獮猴持佛缽去。諸比丘訶,恐破佛缽。佛告諸比丘,止、止,莫訶,不破缽也。時,彼獮猴持佛缽去,至一娑羅樹,徐徐上樹,於娑羅樹上取蜜滿缽,徐徐下樹,還詣佛所,即以蜜缽奉上世尊。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 《尼柯耶》與《阿含經》,該選誰?
    — 法友提問 —禮敬尊者,請教尊者:南傳阿含經為什麼會分成中部
  • 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溫金柯
    由於導師對原始佛教的大量論述,使得廣大的學佛者,對原始佛教的內涵能有相當程度的熟稔,而他對原始佛教的重視,無疑也是喚起臺灣新一代學佛者重視阿含經之風潮的有力因緣之一。無怪乎國內著名的阿含學者楊鬱文居士在《印順導師的學問與思想》一書中,談到「導師對佛教無比的貢獻」時,首先就提出:「導師使(在中國)被輕視了將近二千年的《阿含經》得到應得的尊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