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2021-01-08 七葉講堂

「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多聞第一尊者阿難

我們知道,佛雖說法,卻未傳經。佛經是佛涅槃後,佛弟子根據佛所說法,前後六次佛法集結而來。其中第一次佛法集結的成果、四部《阿含經》最接近佛的思想。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

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也就是說,佛涅槃後,阿難所說之經典,是確信度最高的!回到話題,世間諸法,何為源頭?在《增一阿含經》中,阿難給出了他的答案:

經稱,第一次佛法集結在七葉窟結束時,天龍八部及人間信士都來求法。阿難對其中一個叫優多羅的長者說:「我今傳你這部《增一阿含經》,你要勤加誦讀,莫令漏減。千萬不可輕慢此經,否則修行盡毀,墮落成凡夫。」

優多羅自然要問緣由,阿難告訴他:「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這部經是佛法源頭,世間諸法皆出自此經!

阿難的話引起了諸大羅漢的重視,大迦葉趕緊正步上前,恭敬地問:「云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為什麼四部阿含經,增一阿含是諸法源頭呢?

阿難回答:「尊者迦葉,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不說增一阿含經博大精深,單單它其中一偈,就衍生世間萬法。

這句偈子是什麼呢?「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阿難說,「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迦葉又問:「為什麼只有增一阿含是諸法源頭,其餘阿含經難道就不能生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麼?」阿難回答:「一偈之中,具足諸佛之教。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增一阿含經》是諸法之源,世間諸法都是對《增一阿含經》中這個偈子的解讀!諸佛教義、萬法之源,歸結到一點便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歡迎關注本帳號,七葉君將為你分享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
    後來阿難尊者又路過竹林,聽到那位比丘還是誦之前的法句偈。阿難尊者問其故,那比丘卻回答說:「尊者,吾師告我:阿難老朽,言多虛妄,汝今但當依前誦習。」阿難尊者感嘆道:「今此比丘,我躬為說,反納邪言,不受吾教,我當向誰說如斯事?」由是阿難尊者於恆河中流入涅槃了。直到阿育王時代,才逐漸把背誦記憶的法藏,以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編就的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教義的最原始的經典,也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全經共分四通。第一通概括教義,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若作有十上經》、《增一經》和《三聚經》等。
  • 學術 | 大本《長阿含經》
    文|陳士強姚秦佛陀耶舍等譯《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是長阿含類經典中的根本經、大本、主本,因所收小經的篇幅較長而得名。  《長阿含經》的梵本,據考證為法藏部的傳本。理由是《四分律》卷五十四說:「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即《十上經》)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即《世記經》)在何處說?《僧祗陀經》在何處說?
  •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林崇安
    6.南傳的《長部》,是將原先《長阿含經》中的第三分移到第一分之前面(且以梵動經、沙門果經排最前),並將第二分重新調整而成;屬於增一性質的《增一經》則移走。至於北傳的第四分《世記經》及第二分中的《三聚經》為後來法藏部另行集入,南傳缺此。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什麼是「阿含經」?「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阿含經》共有四部,分別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記載了佛陀住世時施設教化的實況。
  • 談《增一阿含經》,教你「解、行」並重,不曲佛意,依教奉行!
    問一問自己,我們有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嗎?說了這麼多,寫了這麼多,有人在依教奉行嗎?今日要跟大家說說,我們應以何種態度聽佛陀的說法。在《雜阿含經》第1138經中,有兩位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難弟子;二名阿浮毘,是摩訶目犍連的弟子。他們在某一天約定要一較高下,看誰能把佛陀的經法背誦出來,背誦得越多,誰就是最有本事,就是最厲害。他們之間的爭論,給大迦葉聽到後告訴佛陀。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例如,阿含部中的《雜阿含經》與《增壹阿含經》,其實本來都該是大乘經典,演說的法理本屬於大乘法義,所以有關中道、界、種子、薰習、三乘部眾、大乘、一乘、一切種智、真實、如、真如、本識、常住不變、諸地菩薩、十二地菩薩、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等等大乘唯識增上慧學法相,都已出現在《增壹阿含》以及《雜阿含經》當中了。
  • 阿含經的由來及其佛教地位
    原創圖文《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是集錄佛陀所說宇宙人生真理之法典。《阿含經》現在漢譯四阿含及南傳五阿笈摩,是經過四次的結集而成:初佛涅槃未久,恐教法失,迦葉集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外七葉窟內,由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確定了阿含的基本內容。佛滅百年,因戒律產生異議第二次結集,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四阿含正式集成。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佛教與婆羅門教紛諍。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為什麼學佛應先學《阿含經》?
    佛教經論繁多,法門無量,所以,上述問題不可能有一標準答案。不過,個人認為,佛教在印度及中國都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每階段都面貌不同,各有特色,以應時勢的需要。學者如果不理清佛教發展的脈絡,不知本末,不辨權實,很容易便會捨本逐末,誤以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精粹。因此,學習佛法,在掌握它的基本教義,得其概要之後,便應看看它的源流,知道它的基本教義所由來,往後又有何増益減損。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這個方面處理得好,修行就容易上路,處理不好,則會弄得家庭破裂,親族不睦,個人的修行之路,也會變得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合理地安排居家生活呢?在《雜阿含經》中,有這樣幾篇經文,對我們或許會有所啟發。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 佛教四大宗義必須都要承認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嗎?
    請問:只要是佛教四大宗義之一,必須都要承認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嗎?     答:不是。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一般認為,此經基本內容在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就已被確定,至部派佛教形成的前後被系統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時成文。
  • 來自佛陀的解釋:為什麼世間有窮人,也有國王?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1)?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2),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3),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4—P5阿難七處覓心不可得之阿難請定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阿難此時不知十方如來得證菩提所修的定之名稱為何,但是阿難尊者多聞第一,以前在佛身邊經常聽到講其他經典時常用奢摩他、三摩缽底、禪那等定名,故說此三種定,但又隱約覺得佛定應該不同於此三種常見之定,又聽佛講經常用一妙字,故而在這三種定前加一妙字: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