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宗義必須都要承認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嗎?

2021-02-18 金剛戒海

請問:只要是佛教四大宗義之一,必須都要承認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嗎?

     答:不是。毗婆沙宗、經部、唯識派等,不但不承許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而且也不承許諸法「諦實無」的說法。他們對中觀派提出了很多反對議論。實有派諸論師反對應成派所主張的「諸法皆無諦實」的觀點說:如果真如你們所說的那樣,一切法都是諦實無的話,事物就沒有了自性的存在和內在屬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等於諸法都是「畢竟無」了,就是等於根本不存在了。如果這也承許的話,那麼就無法安立四諦了,如果沒有四諦,那麼就沒有三寶,如果沒有三寶四諦,就不會有解脫之道的存在了。龍樹菩薩反過來用實有論者的觀點來回應他們說:恰好相反,如果一切事物都像你們所說皆為諦實有的話,四諦三寶就不能成立,同樣因也不能產生果,因為承許諦實有就等於是承許了其固定不變的性質,如果一切事物都是固定不變的存在,那麼如何安立輪迴及涅槃呢?要注意,不承許諦實有的存在,並不代表否定事物本身的存在,因為諦實無或性空不是「畢竟無」或全不存在的意思,如果把中觀派所主張的「空」或「諦實無」理解為「無」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能把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根本智慧論》的第二章和第二十四章結合起來認真研讀的話,就會明白「中觀」一詞的真正意義。

     只要是中觀派,無論是自續派,還是應成派都不承許「諦實有」,但凡是中觀派不一定都承許「諸法皆無自性」的觀點,因為中觀自續派認為自性無等同於畢竟無,所以,承許諸法皆無自性的,只有中觀應成派一宗。應成派認為,如果承許有自性,那麼無法承許諸法為緣起有的道理,因為是自性空才是緣起有故。承認了諸法是緣起有,那麼不得不承許諸法是自性空。所以,中觀應成派認為,中觀自續派以下所安立的無我或空性的道理,並不是龍樹菩薩所講空性的究竟密意,也不是佛陀無我教法的最終意義。根據中觀應成派的看法,只要還未將事物含有絲毫自性的觀念摧毀,那麼仍然執著事物為諦實有,如同它們還有某種獨立的地位一樣。因此,中觀應成派否定了事物的自性存在與本質,而且宣稱這才是空性的真正意義。

   

     承許諸法自性空,不妨礙因果緣起的安立;承許因果緣起,不影響空性的安立。當你能了解空性與緣起二者的意義時,如果能同時在同一處所不矛盾地安置空與表象了,就可以說你獲得了「中觀正見」。

~~班字爾慈智加措

相關焦點

  •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的自性相同嗎?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這裡的兩個自性相同嗎?
  •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
    佛教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真如自性誤解為空性。在佛教上千年來,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空性」是佛教的核心,錯誤的把空性當做了佛陀所說的真如自性。佛教的核心是真如自性,不是空性。空性只是真如自性的一部分。所以認為空性是佛教的核心,就等於是以偏概全。真如自性是如來藏三藏真如自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三藏合稱真如自性。這也就意味著諸法的實相是真如自性,而不單純是空性。真如自性是無相的,和老子所說的『道』一樣,包含了可以形成宇宙萬物的一切能量和虛空空間。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自性是佛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區別佛教大小乘的根本。各宗派對自性的認知,觀點,思想,也體現了此宗派實修所證達的高度。同時每個人對自性的理解確認,也體現了其生命的高度。有了前一篇關於補特伽羅的內容作為基礎,那麼對自性這一佛學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容易清楚。那麼什麼是佛學裡的自性呢?
  • 「自性」到底是什麼,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這四個字個來說的
    說到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就必須提到佛教常講的一個名詞「自性」只要明白了自性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也就徹底明了。那麼「自性」到底是什麼,其實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著四個字個來說的,本文就可以大家分享「自性」的妙義。六組慧能大師明心見性後說了幾句話,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勝義諦一定要按照中觀來安立,而安立名言非唯識宗莫屬。虛妄的現相是遍計所執,完全是無而現故亂。只不過唯識宗把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識承許是實有的。如果沒有通過二轉的般若智慧來抉擇到萬法(不論是外境或心識)皆空,就成了應成派所遮破。當然,唯識宗也非常不可思議,承許在二取顯現的同時,本來就是二取空的圓成實。迷亂的現相完全是心自性的幻化,而心的自性本來就是常樂我淨。
  • 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也就是說,佛涅槃後,阿難所說之經典,是確信度最高的!回到話題,世間諸法,何為源頭?
  • 佛教中所講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佛教緣起的定義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 佛教三法印:正法與邪說的判定依據
    佛門宗派眾多,各自傳承不同經論,但其所主張的理論終不能違背諸「法印」之原則——若鼓吹「諸行是常」、「諸法有我」,或貪戀紅塵之樂,否定「有漏皆苦」,乃至修行目標不指向「涅槃寂靜」的,都不被認可為契合佛義的教誨。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那麼,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可以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呢?何謂「四法印」?在佛教之中,「四法印」就是一切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何理解呢?一切皆苦:說的是人生,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海。為什麼呢?
  • 佛教:對開光的正確解讀
    包括中國寺廟裡有哪座寶剎的佛像要開光,也會請其它寺院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前來主法。那麼,開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許多人可能認為,佛像如果不開光,佛菩薩就不靈驗,所以佛像一定要開光。甚至有許多人到寺廟裡遊玩的時候會順便結緣一些紀念品,還要求必須開過光的。開過光的真的有用嗎?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漢地的中觀講論者往往無法如其印度同儕一般,鮮活地掌握其論敵的思想,因為那些活生生的印度心智來到中國之後已然如同木乃伊一樣地任人擺布,而再無還手的餘地了,這一點從中國對非佛教典籍的翻譯是如此貧乏,多少可以看得出來。龍樹和提婆是否忠實地呈顯出外道思想的原貌?他們的批評是否恰當?對中國佛教學者而言都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我們對整個中觀思想醞釀的舞臺並無全盤的掌握。
  • 從佛教唯識觀點理解世界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了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比如著名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意識決定了物質。在哲學中對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這一問題的回答成為劃分所持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依據。其實在上述兩大類觀點之外,還存在一種對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不作取捨的觀點,那就是佛教的唯識觀點。
  • 在佛教中,什麼是無?什麼是念?六祖的這段話解釋得很詳細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道家還是佛家,都非常強調「無」這個概念。在道家中,「無」是世界的起源或本來,也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是從「無」而來,最終又歸於「無」。但在佛家中,「無」並不是萬物的起源,因為在佛教的世界中,萬事萬物並非實有,而是幻象,由本心而產生的幻象。
  • 佛教唯識學與心理分析
    阿賴耶識,華言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即是指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轉識諸法的種子;所藏即是指由前七轉識薰習諸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執藏即是指第八識恆常被第七末那愛執為自內我體。而心所是為心理活動,共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包括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及不定四,這五十一個心所都具有恆依心起、與心相應,並都系屬於心的特點,他們配合心王,完成心王的活動。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靈魂靈魂這個定義在東西方文化裡面是一致的,都承認有這麼一個存在叫「靈魂」。它是操縱我們的肉體及所有精神現象的總和。那麼這個靈魂是不是「真我」呢?懇定不是,如果是,佛陀也用不著十二年苦行去找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我。把我先放下,暫且把靈魂叫迷惑的「我」吧!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要徹底解除人類的痛苦和煩惱,必須破除「無明」和「我執」。因此,佛教典籍中介紹了大量的實踐方法來破除「無明」和「我執」。 為了破除無明,讓人們了解世界的本質和真相,在佛教哲學的一些典籍中也能找到一些關於世界的描述。但佛陀敘述世界的目的不是像我們今天搞科學研究的人那樣,單純地為了探索世界,而是為了勸人向善。
  • 「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這是因為,佛經裡談到的一切智慧,在人性中都具有,即人性具足一切佛智,所以求佛就是悟自性真如。如有人根性不利不能自悟,就得尋求高僧大德指導。也有根性大利者可以自悟,能自悟者就不需外求指導。如果認為開悟必須高僧大德開示,或認為有了高僧大德的開示就一定能開悟,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