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學對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兩部分。心王為心的主體,分為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眼識依止眼根,緣識顯色為境;耳識依止耳根,緣聲塵為境;鼻識依止鼻根,緣香塵為境;舌識依止舌根,緣味塵為境;身識依止身根,緣觸塵為境;意識依止意根(即第七識末那識)緣一切法為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華言「染汙意」,此識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相應,恆審思量第八識的見分以為自內我相。阿賴耶識,華言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即是指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轉識諸法的種子;所藏即是指由前七轉識薰習諸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執藏即是指第八識恆常被第七末那愛執為自內我體。而心所是為心理活動,共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包括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及不定四,這五十一個心所都具有恆依心起、與心相應,並都系屬於心的特點,他們配合心王,完成心王的活動。
唯識認識論主要是通過「三性三無性」來系統地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以此幫助我們通達實相,讓我們明白需要了知什麼、需要斷除什麼以及需要證得什麼。
唯識所謂三性,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建立的基礎是依他起性,換句話說,有情的妄執是以因緣假相為依託,所代表的是有情的妄覺世界;依他起性,則代表緣起的現象世界;而圓成實性,才是代表世界的本質、真相。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圓成實性是無差別的,而依他起性是有差別的,兩者是為「不一」;但另一方面,圓成實性是依他起性的本質,並不是離開依他起性之外而另有圓成實性,是共相,兩者是為「不異」。
三無性則是建立在三性基礎上,即相無性、生無性和勝義無性。相無性,根據遍計所執性建立,是指遍計所執性的體性是沒有的,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生無性,是根據依他起性建立,是指一切皆是緣起,故無生,即是指不存在一個不依賴因緣而產生的自性(自然性),由於它是雜染緣起,因此是我們應該斷除的;勝義無性,其所否定的「自性」,與依他起性一樣,還是遍計所執性,它是諸法的實相,是我們所應該證得的。
佛教唯識的認識論認為,宇宙人生乃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有情共業成熟變現共同的生存環境,別業成熟變現眾生種種差別。換句話說,世界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佛教唯識的認識論,將識分成「見分」 和「相分」。「見分」是認識的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或作用;「相分」是認識的客體,亦即反映在主觀上被認識的形相。此見分被末那識恆審思量,執以為「我」,成為有情眾生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識及自他區別,而分辨彼此。由見分去認識相分,此時的經驗,可以給阿賴耶識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種子。世界萬物只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說境依識起,唯識無境。世間萬物之所以有同有異,就是因為能生種子具有千差萬別。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的各類種子待緣現行,以種子為因,前七現行識為果,而構成種子生現行之一重因果;又以現行為因,燻成種子為果,形成現行燻種子之二重因果。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正是無量無邊種子生現行、現行燻種子的結果。
如此,我們學佛的根本意義就在於通過學佛來幫助我們改變生命的相狀,即通過唯識認識論的「轉依」——轉變生命的依處,而提升生命(正報)的品質。我們生命的依處有二:一是阿賴耶識,為染淨依,是為染、淨一切法生起的依止;二是真如,即空性,則是清淨無染的。雜染與空性是不一不異的關係。
我們通過對空性正見的禪修,以去除阿賴耶識中的雜染成分,以如實智通達空性。從唯識的認識論來看,就是通過止觀修行來轉變有漏識,而成就無漏智,即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就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就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就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
我們看到很多寺院,都寫有這麼一句話:「莫向外求」,我們明白了正報與依報這個生命相續的原理,明白了通過「轉依」來提升生命的品質,就很容易了知「莫向外求」的道理了。我們不再向外求,而是向內求,當我們的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品質提高了,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也便開始轉好了。
綜上所述,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態,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態即有什麼樣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精神生態與社會生態、自然生態是息息相關的,而且人的精神生態是生態系統(廣義的生態,包括精神生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和合之源,是正報,人的精神生態決定了生態系統的相狀,人的精神生態這個正報改變了,改善了,那麼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這個依報也必然隨著轉變,世界也便越來越美好;當然,反過來,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相狀,也會對人的精神生態發生作用,也會影響精神生態的相狀。正報和依報是一體兩面,是依正不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