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學與心理分析

2020-12-11 智慧文明心時代

佛教唯識學對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兩部分。心王為心的主體,分為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眼識依止眼根,緣識顯色為境;耳識依止耳根,緣聲塵為境;鼻識依止鼻根,緣香塵為境;舌識依止舌根,緣味塵為境;身識依止身根,緣觸塵為境;意識依止意根(即第七識末那識)緣一切法為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華言「染汙意」,此識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相應,恆審思量第八識的見分以為自內我相。阿賴耶識,華言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即是指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轉識諸法的種子;所藏即是指由前七轉識薰習諸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執藏即是指第八識恆常被第七末那愛執為自內我體。而心所是為心理活動,共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包括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及不定四,這五十一個心所都具有恆依心起、與心相應,並都系屬於心的特點,他們配合心王,完成心王的活動。

唯識認識論主要是通過「三性三無性」來系統地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以此幫助我們通達實相,讓我們明白需要了知什麼、需要斷除什麼以及需要證得什麼。

唯識所謂三性,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建立的基礎是依他起性,換句話說,有情的妄執是以因緣假相為依託,所代表的是有情的妄覺世界;依他起性,則代表緣起的現象世界;而圓成實性,才是代表世界的本質、真相。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圓成實性是無差別的,而依他起性是有差別的,兩者是為「不一」;但另一方面,圓成實性是依他起性的本質,並不是離開依他起性之外而另有圓成實性,是共相,兩者是為「不異」。

三無性則是建立在三性基礎上,即相無性、生無性和勝義無性。相無性,根據遍計所執性建立,是指遍計所執性的體性是沒有的,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生無性,是根據依他起性建立,是指一切皆是緣起,故無生,即是指不存在一個不依賴因緣而產生的自性(自然性),由於它是雜染緣起,因此是我們應該斷除的;勝義無性,其所否定的「自性」,與依他起性一樣,還是遍計所執性,它是諸法的實相,是我們所應該證得的。

佛教唯識的認識論認為,宇宙人生乃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有情共業成熟變現共同的生存環境,別業成熟變現眾生種種差別。換句話說,世界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佛教唯識的認識論,將識分成「見分」 和「相分」。「見分」是認識的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或作用;「相分」是認識的客體,亦即反映在主觀上被認識的形相。此見分被末那識恆審思量,執以為「我」,成為有情眾生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識及自他區別,而分辨彼此。由見分去認識相分,此時的經驗,可以給阿賴耶識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種子。世界萬物只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說境依識起,唯識無境。世間萬物之所以有同有異,就是因為能生種子具有千差萬別。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的各類種子待緣現行,以種子為因,前七現行識為果,而構成種子生現行之一重因果;又以現行為因,燻成種子為果,形成現行燻種子之二重因果。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正是無量無邊種子生現行、現行燻種子的結果。

如此,我們學佛的根本意義就在於通過學佛來幫助我們改變生命的相狀,即通過唯識認識論的「轉依」——轉變生命的依處,而提升生命(正報)的品質。我們生命的依處有二:一是阿賴耶識,為染淨依,是為染、淨一切法生起的依止;二是真如,即空性,則是清淨無染的。雜染與空性是不一不異的關係。

我們通過對空性正見的禪修,以去除阿賴耶識中的雜染成分,以如實智通達空性。從唯識的認識論來看,就是通過止觀修行來轉變有漏識,而成就無漏智,即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就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就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就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

我們看到很多寺院,都寫有這麼一句話:「莫向外求」,我們明白了正報與依報這個生命相續的原理,明白了通過「轉依」來提升生命的品質,就很容易了知「莫向外求」的道理了。我們不再向外求,而是向內求,當我們的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品質提高了,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也便開始轉好了。

綜上所述,心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心所決定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是精神界的總和,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態,有什麼樣的精神生態即有什麼樣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精神生態與社會生態、自然生態是息息相關的,而且人的精神生態是生態系統(廣義的生態,包括精神生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和合之源,是正報,人的精神生態決定了生態系統的相狀,人的精神生態這個正報改變了,改善了,那麼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這個依報也必然隨著轉變,世界也便越來越美好;當然,反過來,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相狀,也會對人的精神生態發生作用,也會影響精神生態的相狀。正報和依報是一體兩面,是依正不二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傅新毅: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
    內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的理念。認為漢傳唯識學有不同於天台、華嚴、禪宗等的獨特的中國化方式,本文稱之為「內發創新模式」。所謂「內發」,是指其基本框架,甚至基本問題都來源於印度佛教;所謂「創新」,是指在印度佛教的基本框架下,對那些印度佛教的基本問題作出了原創性的回應和新的開展。最能表明漢傳唯識學「創新」特質的是,它是有相唯識學體系的最終完成。
  • 現象學與唯識學
    雖然其基本原理最終可溯回到佛陀釋迦牟尼的言教,但它的理論體系則主要是由公元四世紀出世的彌勒、無著和世親等人所構建和充實,以後又得到護法等十大論師的補充和發展以及陳那、戒賢等人的加工與傳播。其謹嚴與縝密、細緻與深邃、博大與周全,使得它能夠被後人看作是印度大乘佛教高度成熟的標誌。將唯識學傳到中國的主要是菩提流支、真諦和玄奘。
  • 黃夏年: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他根據日本東本願寺南條文雄與楊文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考察了日本的史料,指出唯識學的傳人,既有偶然,又有必然。當年楊文會到日本尋找中國已經逸佚的唯識典籍,與南條通信,打聽佛學在歐洲的情況,是想將佛教傳播到歐美,但是通過南條的介紹,無意間將西方的先進治學方法傳入,特別是比較宗教學的研究方法進入中國後,開創了中國佛學研究的新紀元。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從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唯識學傳入中國以後,對中國佛學思想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過,唯識學的確立與發展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本文將就唯識思想理論的源流與發展演變作一簡要的論述。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五、近現代佛教語境下的唯識學相關研究: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教授的《熊十力與唯識學關係問題考析》,認為歷來很多佛教學者認為熊十力「誤解」或「誤讀」了佛教唯識學的基本理論,而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 《禪海蠡測》導讀與唯識學研習
    指導 唯識學研習 !           特禮請 劉宇瑞居士蒞臨               導讀《禪海蠡測》!而天親菩薩所造的《百法明門論》,就是在唯識上解釋分析空的道理,是一本唯識的基本論典。叫做百法,是因為心物一元的修法,可歸納成一百個範圍,所以叫做百法明門,要使我們明白證得菩提的道理。」(《宗鏡錄略講》)    「……世親菩薩所作的一部論著,叫作《百法明門論》,把全面我們凡夫的心理搞清楚了, 歸納性地把它歸納起來,說明心理狀況。自己認得了自己的錯誤,就不會有錯誤了,那就恢復 了本來心。
  • 王肯堂復興晚明唯識學
    不懂唯識法相,在未來這個時代,你談都不要談。你佛法站不住。只有唯識的法相深刻的研究,在未來的人類文明之間,有貢獻的。」南懷瑾主持的太湖大學堂叢書就重點推薦了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並介紹說:「在晚明唯識學之所以真正興起,即是因萬曆年間以王肯堂為中心,組織並倡導而形成了講說唯識學的風氣。」可見,王肯堂在相宗唯識學上之非常功力。         王肯堂「聞唯識宗旨於紫柏大師」。
  • 唯識學的真實觀
    所謂唯識義者,就是闡述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的存在觀;所謂法相義者,就是詮釋萬法性相的真實原理,也就是唯識學的認識論。在理論上,存在論與認識論是互為前提的,沒有存在論的認識論是無效的,反之亦然。唯識學認為,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無容」的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唯識學的存在論和認識論更能體現一種獨特的優越性,那就是它所闡釋的道理十分圓滿,令人生起淨信,並且具有可實踐性。
  •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唯識學的核心是自淨其意。只有通過靜坐練習,進入升級階段,才能一步步體驗到其精華。進步階段是九住心。現代人用邏輯去理解唯識學,那就是說夢話。因為,唯識學講的是實際發生的心理過程。由於通過靜坐,去除幹擾,能真實的體驗心理的每一個過程,因此,是真實心理教科書。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存」,這種觀點明顯地偏離了緣起論的基本法則。所以般若中觀派對一切有部派的緣起觀進行了徹底批判與否定。
  • 林國良: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儘管唯識學的這類說法,未必能被普遍接受,但至少在其理論內部,不存在矛盾衝突,而是圓滿融洽的。 2、心理實在論與宗教實在論 雖然榮格認為無意識和意識的存在與不同的物質基礎有關,但他不是個物質決定論者,準確地說,他是個心理實在論者。 在《心理學與宗教》的講演中,榮格指出:「但實際上心理究竟是什麼呢?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從天竺取經回來,所創立的「唯識學」,對於普羅大眾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有著非常高的借鑑意義。「唯識學」所講的內容,與老子用「黃帝密文」所寫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的內容,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認識「唯識學」所講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心智系統轉換」。
  • 從三性三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本文在辨析三性的基礎上,從三性、三無性的角度,分析、論述了唯識學的空有思想,並進一步論證了「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義。同時本文還將唯識的空有中道與般若中觀思想進行了簡要的比較分析,認為:在究竟本質上,唯識與中觀是完全相通的,但在具體論述的方式、方法卻並不相同,對某些問題存在一定的分歧。對此,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 論哲學與唯識學的區別
    而唯識學作為當今翹楚,這卻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因為,現代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量子時代、引力波時代。特別是最為著名的【波料二象性】實驗,更是驗證了人的意念的重要性。科學家甚至斷言,微觀世界到最後發現【物質根本不存在】。那麼關鍵之處來了——【世界的真相是唯識無境】。這就是唯識學的核心所在。意思是告訴我們大家,離開了心意識這個世界並不存在。
  • 圓照唯識學
    編者:古人留下來的唯識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圓照在實修唯識觀的基礎上,對古人的唯識學進行觀修印證,重新審定,故稱之為圓照唯識學。
  • 佛教並不是唯心主義
    佛教屬於唯心主義,這是不少人的誤解,甚至一些學習佛教的人也這麼認為,並且以唯識學作為證明。其實唯識學是大乘有宗的內容,與大乘有宗相對的是大乘空宗,這兩個宗派和龍樹的中觀同屬於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是印度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無論佛陀在世說法的不同時期,還是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佛教既有不同針對性的內容重點,又有教化方法的不同,出自《百喻經》的盲人摸象,就是用譬喻告訴人們不要執著一端以為全部。佛教的本質是教化。由於眾生的執著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教化的方法和教化的重點就不一樣。
  • 本性禪師:佛教能治什麼病?
    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禪師在論壇中,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讀。那佛教到底能醫治什麼病?請看本性禪師的演講:下面,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從人文角度,談幾點本人的淺見:一、醫治身體,救治身理佛教對人的醫治,分為四大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醫治身體,救治身理。佛教認為,生命生老病死,這是規律,但可以通過規律的養生方式,延緩老病死的到來。認為,健康延壽,是種福報。認為,多活一天,多一天希望,可以因此,做更多的善事。
  • 唯識學中對佛陀四大弟子留形住世的解讀
    關於佛教唯識學中對於佛經中四大弟子留形住世的解讀,首先我們要談到佛教生死觀中的兩種生死,即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即我們這個肉身的生死業報,凡夫無法控制,這一世是美是醜,是高是矮,窮或者富,都是根據自己的前世業報,很多時候,不是人沒能力,而是福報累積不夠,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一事無成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