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2020-12-20 佛教在線

佛法以緣起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緣起論的具體內容則是從「四緣」義展開引申的。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是佛法區別於一切外道異執的根本標誌。它是佛法的諸法實相觀,在佛法中是最勝義。龍樹菩薩在《回諍論》中云:「佛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佛世尊,無比最勝說。」作為最勝說的緣起論,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則,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質,佛法就是以此作為立說大本。如《中阿含經·舍梨子相應品》云:「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又如《了本生死經》云:「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為見法,已見法為見我。」又如《佛說稻竿經》云:「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佛在世時,有人問佛依何說法,佛陀回答:「我說緣起」、「論因說因」。佛陀所說法不離緣起義。佛陀在《雜阿含經》中給緣起下過定義,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有與無屬緣起義,生與滅屬緣生義。緣起義約因說,緣生義約果說。緣起與緣生理同而角度有異。佛陀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對緣起的定義進行了系統概括,云:「諸緣起義略有十一,如是應知:謂無作者義是緣起義,有因生義是緣起義,離有情義是緣起義,依他起義是緣起義,無動作義是緣起義,性無常義是緣起義,剎那滅義是緣起義,因果相續無間絕義是緣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是緣起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是緣起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是緣起義。」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一書中對緣起的定義也有十分精闢的闡釋:「簡單的,可解說為『緣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為此,彼此間有著必然的『此故彼』的關係,即成為因果系。此為因緣,有彼果生,故緣起的簡單定義,即是緣此故彼起。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我認為緣起論所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對相關性,是對實體存在論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緣起論就是關係網絡存在論。緣起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與無我。實相就是真實法相,法相即諸法之相狀、義相、體相也。《阿毗曇心論》云:「能知諸法自相、共相名為佛。」佛法以緣起為宗,以實相為本,特別是大乘佛法是以開演諸法緣起實相宗本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認為眾生由於執迷二邊、生滅斷常之見,而作無明業,故有生死流轉,不知有離二邊的緣起中道存在,為此因緣佛出現於世,廣開緣起中道實相法門,顯示微妙真理,令眾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是大智慧,由此可破無明異執邊見。解脫生死以正見為因。《妙法蓮華經》對此義有詳細說明,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勘梵藏本,最後「十如是」段云:「如來所知法,唯有如來能相互說,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謂諸法是何?諸法如何?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此以五門分合而說,無「十如是」句。晉本及論牒文均同,此譯句是以《大智度論》卷三十二說意改文。)又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佛法就是以智慧破無明,以真理駁謬誤,以諸法緣起實相道理為善巧方便來盡除一切異執戲論,這就是一大事因緣的所在。眾生執迷不過兩邊,開示中道能破兩邊之執,如《大智度論》卷四三云:「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中觀論·觀因緣品》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中道就是緣起實相。佛陀在《雜阿含經》卷十二中云:「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在佛教中,大小乘各宗都有各自對緣起論的一套解釋,其觀點與方法產生差異的原因,則在於對緣起法與緣生法具體內容「四緣」的分析理解上。緣起法與緣生法的方法論,在印度佛教中,有三大派「四緣」觀。一是一切有部派,也稱善說因部派,二是般若中觀派,三是瑜伽唯識派。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存」,這種觀點明顯地偏離了緣起論的基本法則。所以般若中觀派對一切有部派的緣起觀進行了徹底批判與否定。般若中觀派雖然講緣起真諦徹底究竟,但是它以破為立的方法,則使人無所適從,且易誤落斷見,成惡取空者。為此瑜伽唯識派在方法上建立表詮,對一切法的根本依做了詳細的解釋,提出了阿賴耶識緣起論。它是對十二有支的補充與拓展,使緣起論及四緣法義都納入到唯識學的範疇中,這是極善巧且又契佛本懷的緣起論。唯識學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唯識義,二是法相義。唯識學詮緣起義,而法相學則詮緣生義,從而圓滿闡釋了緣起法。

在解釋唯識學「四緣」義之前,先將一切有部與中觀學的「四緣」義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達磨論》卷下云:「緣有四種,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除能作,餘五因名因緣;過去、現在心心所法,除阿羅漢最後心等,名等無間緣;一切法名所緣緣;能作因性名增上緣。」又《阿毗達磨俱舍論頌疏》云:「說有四種緣者,說謂契經中,說有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言因緣者,因即是緣,持業釋也。等無間者,前後心心所,體各一故,名之為等,如心心所中,受體是一,餘想等亦爾。故論云:謂無少受無間生多,或復從多無間生少,想等亦爾。於自類中,無非等義。又解,前心心所齊等,與後心心所為緣,非是前受生後受、前想生後想,自類中等也。又解,後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為緣。故此等字,通緣及果。言無間者,前心心所,生後心心所,中間無有餘心間隔,名為無間。故此無間,通緣及果。或等無間即緣,是持業釋也;或等無間之緣,是依主釋。所緣緣者,謂所緣境為緣,能牽生心心所法。所緣即緣,持業釋也。增上緣者,增上即緣,是持業釋也。」又《俱舍論·分別根品》云:「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此中性者,是緣種類。」

如上引文是一切有部的「四緣」義解釋,下面我們繼續引述中觀學對「四緣」義的解釋。《大智度論》卷三二云:「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複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者,一切法。複次,菩薩欲知四緣自相、共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所以者何?若因中先有果,是事不然,因中先無亦不然。若先有則無因,若先無,以何為因?若先無而有者,亦可從無因而生。複次,見果從因生,故名為因。若先無果,云何名因?複次,若果從因生,果則屬因,因不自在,更屬餘因,若因不自在者,云何言果但從此因生?如是種種,則知無因緣。又過去心心數法都滅,無所能作,云何能為次第緣?現在有心則無次第,若與未來欲生心次第者,未來則未有,云何與次第?如是等則無次第緣。如一切法無相無緣,云何言緣緣?若一切法無所屬,無所依,皆平等,云何言增上緣?如是四緣不可得,云何說欲知四緣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汝不知般若波羅蜜相,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舍、無所破,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如佛說有四緣,但以少智之人著於四緣而生邪論,為破著故,說言諸法實空無所破。如心法從內外處因緣和合生,是心如幻,如夢虛誑,無有定性。心數法亦如是,是心共生心數法,所謂受、想、思等,是心數法同相、同緣故,名為相應。心以心數法相應為因,心數法以心相應為因,是名相應因。相應因者,譬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共生因者,一切有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濟。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遍因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報因者,行業因緣故,得善惡果報,是為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為次第緣。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諸法生時不相障礙,是為無障。複次,心心數法從四緣生;無想、滅盡定從三緣生,除緣緣;諸餘心不相應諸行及色從二緣生,除次第緣、緣緣;有為法性羸故,無有從一緣生。報生心心數法從五因生,不隱沒無記,非垢法故,除遍因。諸煩惱亦從五因生,除報因。何以故?諸煩惱是隱沒,報是不隱沒,故除報因。報生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四因生,色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不隱沒無記法故,除遍因。染汙色及心不相應諸行亦從四因生,非心心數法故,除相應因;垢故,除報因。諸餘心心數法,除初無漏心,皆從四因生,除報因、遍因。所以者何?非無記故,除報因;非垢故,除遍因。諸餘不相應法,所謂色心不相應諸行,若有自種因則從三因生,除相應因、報因、遍因;若無自種因則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初無漏心心數法從三因生,相應因、共生因、無障因。是初無漏心中色及心不相應諸行從二因生,共生因、無障因。無有法從一因生。若六因生,是名四緣。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四緣,心無所著,雖分別是法,而知其空,皆如幻化。幻化中雖有種種別異,智者觀之知無有實,但誑於眼,為分別知。凡夫人法皆是顛倒虛誑,而無有實,故有四緣,如是云何為實?賢聖法因從凡夫法生,故亦是不實,如先十八空中說。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法定性可取故,則不可破;以眾生著因緣空法故,名為可破。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著,欲取而不能得,心懷憂惱。智者教言雖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見。菩薩觀知諸法從四緣生,而不取四緣中定相。四緣和合生,如水中月,雖為虛誑無所有,要從水月因緣生,不從餘緣有。諸法亦如是,各自從因緣生,亦無定實,以是故說菩薩欲如實知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問曰:若欲廣知四緣義應學阿毗曇,云何此中欲知四緣義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阿毗曇四緣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入於邪見,如汝上破四緣義中說。複次,諸法所因因於四緣,四緣復何所因?若有因則無窮,若無窮則無始,若無始則無因,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因。若有始,始則無所因,若無所因而有則不待因緣,若然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緣而有。複次,諸法從因緣生,有二種。若因緣中先有,則不待因緣而生,則非因緣;若因緣中先無,則無各各因緣。以戲論四緣故,有如是等過。如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空,無如是等失。如世間人耳目所睹,生老病死是則為有,細求其相則不可得。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是故言,欲知四緣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從引文中可以證知,中觀學是破執而不破法,其破執方法是有針對性的,它對一切有部的「有見」極力破除,可以說中觀學主要是從破「有見」中形成的。中觀學只破不立,是否定論的方法論,所以被稱為隨應破派,或應成派。中觀學破有見最為核心的就是破「生相」,無相、無生、無自性,以空為究竟義,如《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觀學講諸法實相側重於諸法性空義,與唯識學不同。唯識學不但講性空,也講無我,更講緣起事相業用因果,對中觀學而言是一種補充。中觀學在破生相上極為究竟徹底,可以說對有見生相的種種異執掃蕩無餘。如《中論》云:「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此二偈贊佛,則已略說第一義。問曰: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不生者,諸論師種種說生相,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或謂因中先有果,或謂因中先無果,或謂自體生,或謂從他生,或謂共生,或謂有生,或謂無生,如是等說生相皆不然。……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彼論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總上引文有兩大端,一切有部執法體有以求四緣義決定相為一端,中觀學破一切「有見」以無自性空解四緣義無決定相為一端。如依唯識學角度看,一切有部有法執在,而中觀學雖然破有究竟,但非完全了義,特別是所用方法單刀直入,唯遮不表,於理則難全部相應。唯有三時了義教的唯識學在方法上有立有破,有遮有表,雙開智劍,妙斷兩邊,於理全能相應,諸法緣起中道實相得以呈現。下面即就唯識學中的「四緣」義做一番系統引述與論證。

在解釋「四緣」義之前,我們應先詮釋一下唯識學的基本命題——唯識。何為唯識?《成唯識論述記》云:「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識體即唯,持業釋也。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成唯識論》云:「複次,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又云:「內境與識,既並非虛,如何但言唯識非境?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或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或相分等皆識為性,由薰習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識言亦說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又云:「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章》云:「今此多取簡持解唯識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又《成唯識論》云:「既有異境,何名唯識?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拔含識生死輪迴,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從如上引文可以看出,唯識學的唯識義是與緣起論本義相符順的,而且又有不共餘宗的特勝處,這就是唯識義有破有立,以顯諸法實相中道為宗。唯識義的主旨在於轉識成智、出離解脫。唯識法門是觀心修證的方法論,故它唯在因位、內在及事用上立義,唯識者就是唯阿賴耶識。大乘阿毗達磨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又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演。」這說明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依,但此識並非本體,亦非自性神我,如《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阿賴耶識也稱阿陀那識,有執持義。由此可知唯識學確是一種殊勝法門,有別意趣。關於阿賴耶識為根本依義,《顯揚聖教論》云:「此阿賴耶識亦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間故;又即此識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為增上緣故。」關於阿賴耶識的體相,《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燻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又如瀑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恆相隨轉。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通過如上引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的阿賴耶識義就是唯識緣起義。唯識學廣演法相妙義,也依四緣來闡釋緣起諦理。何謂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四緣依何處立?《成唯識論》云:「所說四緣依何處立?……論說因緣依種子立,依無間滅立等無間,依境界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四緣不僅條理井然,更具全面概括性。《中論》也云:「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以是四緣萬物得生。」這些論斷都是對四緣方法論意義的肯定。

因緣者,《成唯識論》云:「一因緣,謂有為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餘燻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唯識學詮因緣義特立種子,意趣甚深,對眾生於法種種迷執,俱能斷除破遣。以種子義釋因緣是唯識因果論殊勝之處,也是唯識善巧之處。關於種子,《成唯識論》又云:「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諦。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恆取此為境故。」又云:「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後相違必不俱有。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未生已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自類名種,故但應說與果俱有。三恆隨轉,謂要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眾緣,謂此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然因,不待眾緣恆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恆非無,顯所待緣非恆有性,故種於果非恆頓生。六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從上文可以證知,唯識學用種子六義釋因緣法,是對種種異執邊見的否定,同時是對萬法唯識實相中道義的肯定。如種子的剎那滅義,是說常法實體自性不存在,因為一切有為法體都是剎那滅,這是唯識學的法體觀。種子的果俱有義,講的是三法展轉,因果同時。所謂三法,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種子。果俱有義是同時因果觀,是對異時因果的否定。種子的恆隨轉義,是對斷滅見的否定,種子自類相生、一類相續,是唯識學的法相觀。種子的性決定義,是講因與果性質一致,是對因與果性相違論的否定,是唯識學的諸法性能決定觀。種子的待眾緣義,是說諸法因果須待眾緣方生,是對自然因論的否定,是唯識學的諸法緣起觀。種子的引自果義,講的是諸法果相無量,其因相亦然,因為各各因法引生自類果法。引自果義否定唯一因論,即一因生多果論,否定色心諸法可以互為因緣,是唯識學的因果觀。種子六義缺一不可,具足六義方是唯識學所說的種子。種子只是功能,不是實體,是性空無我的。唯識學中種子的分類頗多,如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本有種子與始起種子、善種子與惡種子、業種子與名言種子、色法種子與心法種子等等,恐繁不述。

等無間緣者,《成唯識論》云:「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俱時轉故。」等無間緣也稱次第緣,是指前念為後念生起的條件,前念滅時,可為後念生起讓位開路,所以前念是後念之緣。所謂無間就是中間無障礙。此緣只有心法有,色法則無。《成唯識論》又云:「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既無因果,誰離斷常?若有因時已有後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義既無,果義寧有?無因無果,豈離斷常?……應信大乘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順修學。」這是唯識學對三世時間因果觀的闡釋。等無間緣義與種子果俱有義相通,都是關於心法相續的因果問題。唯識學等無間緣的時間觀與一切有部三世實有的時間觀不同,唯識學認為時間是假施設的,如《阿毗達磨雜集論》云:「時者,謂於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為時。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續轉故。若此因果已生已滅立過去時,此若未生立未來時,已生未滅立現在時。」又《成唯識論述記》云:「依一念生滅,假說過、現、未,而實無有時分可得。」諸法生起,皆由識變,諸法因果及其種種分位差別如幻如化,實無自性法體可得。時間亦復如是,由於時間因果之相屬心法範疇,所以主張「唯識無境」的唯識學只講內在因果。眾生由執我而有輪轉,「我」者就是迷者妄執於心之幻相。佛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三世因果。所謂出世間法者,就是對時間妄執的超越。唯識學講「唯識無境」,就是揚棄客觀空間。因為我人所覺所知的一切法,皆是識化的時間幻現的空間之相,我人的覺知無法直接與客觀空間接觸。以時間否定空間,最後以無我性再否定時間,這就是轉依過程。空間外在,時間內在,唯識講內在,就是從時間上進行觀行。輪迴如時輪,解脫輪迴就是超越時輪。世間哲學有以時間為宇宙本體的,他們認為宇宙是從時間產生的,這就是時間實有論。等無間緣義體現了唯識學的時間觀,揭示了時間的奧秘。

所緣緣者,《成唯識論》云:「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疏所緣緣。」所緣緣義是建立「唯識無境」的理論依據。所緣緣是相分,是認識的對象,不過所緣緣法是不離識的。在唯識學中有兩唯識,一是第八識唯識,是真異熟;二是第六識唯識,是異熟生。第八識是總報體,第六識是別報體。識所緣境有親有疏,見相同種是親所緣緣,見相異種則是疏所緣緣。在第六識中,相分有對象性、客觀性,但無外在性,因為所緣一切不離總報識體。在第八識中,於凡夫位對所緣境無了別功能,故稱無記性。但彼識確有所緣緣,親者自變;疏者則是識外識,是增上緣,是異在關係,是一切有情共相種界。認識論問題即屬於所緣緣範疇,唯識學對所緣緣問題闡釋最細,立三類境以詮相分種類,立四分說廣釋認識結構與關係。唯識義重要的一面就是對所緣緣義的闡釋。

增上緣者,《成唯識論》云:「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增上緣義此較易懂,凡是異體餘法有作用於他,或順或違都可稱為增上緣。

通過對唯識學四緣義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幾點結論:一、唯識學是徹底和有效的緣起論。二唯識學是內在論。三、唯識學是事用論。四、唯識學是觀心修證論。五、唯識學的立論有兩大依據——聖者的現量和賢者的比量,既有事實證據,又有理性證明。六、唯識學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對心識結構功能的分析極為精微。唯識學的徹底性在於把一切法納入到識的範疇中,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章》所云:「攝法歸有為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識是功能,識有能動性,舉心動念、作業受果皆不離識,識是現量實事,唯識學講的就是實事求是。唯識學的有效性就在於反觀自覺識——即了別功能,所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修證法門。當然能夠得出這一結論,在一定意義上,是靠對緣起正理及其具體的「四緣」法義的如實觀。(信息來源:摘自《法音》)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從一切有部分出的化地部提出了「窮生死蘊」,即是指在沒有解脫生死之前,一直存在的有漏心識,這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異說。犢子部建立的「不可說我」與唯識的關係非常密切,它就是輪迴轉生的主體,也是六識生起的所依。  順便說一下,種子與細心,本來是兩個東西,但後來唯識學者根據經義,很巧妙地將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構成了唯識學說的重要理論,並奠定了唯識義理的深厚基礎。
  • 黃夏年: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法相門者,略於《雜集》,廣於《瑜伽師地》,中間《五蘊》、《莊嚴》。」(註:《內院院訓釋·釋教》)而以太虛為代表的武昌佛學院則反對這種說法。太虛專門著《論法相必宗唯識》、《再論法相必宗唯識》、《閱〈辨法相與唯識〉》等文。他說:「今以法相唯識連稱,則示一切法,……皆唯識所現。……現有二義,一,變現義,如色法等。二,顯現義,如真如等。
  • 唯識學的真實觀
    所謂唯識義者,就是闡述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的存在觀;所謂法相義者,就是詮釋萬法性相的真實原理,也就是唯識學的認識論。在理論上,存在論與認識論是互為前提的,沒有存在論的認識論是無效的,反之亦然。唯識學認為,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無容」的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唯識學的存在論和認識論更能體現一種獨特的優越性,那就是它所闡釋的道理十分圓滿,令人生起淨信,並且具有可實踐性。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兩門學問所組成的,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是教相學理,唯識學是觀心方法,法相學是依緣生理而建立,唯識學是依緣起理而極成。法相學闡釋諸法實相平等平等義。唯識學弘揚心王作用殊勝殊勝義。法相學開發後得智,唯識學啟蒙極本智,法相學與唯識學的學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亂的。然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入中國,隨之建立起法相唯識宗。
  • 南哲思享|傅新毅: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
    因此參照溝口的說法,我們也可以有這樣一種致思路向:以漢傳唯識學為方法,以佛教中國化為目的。也就是說,以漢語為載體的漢傳唯識學,有其不同於天台、華嚴、禪宗等的中國化方式,通過對漢傳唯識學獨特的中國化方式的考察,可以豐富乃至重構佛教中國化的多元圖景。1晚清民初,以古佚唐疏從日本的回流為契機,而有唯識學的短暫復興。
  • 律疏部·論疏部 ——中觀論疏
    四者標中觀論是中發於觀。觀因緣品明觀發於中。論主因中發觀。故名中發於觀。為眾生故觀於因緣。顯因緣是中。故是觀發於中。所以觀發中者。欲令眾生亦因中發觀故也。正名門第二。問品題因緣。是何等因緣。答總談論意因緣有三。一從下破四緣受名。以四緣攝生義盡。今破四緣欲釋八不畢竟無生。顯於中實令因中發觀。故從所破受名故以目品。二者因緣義總。故標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惑皆是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為因緣義。故因緣義總。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論文內容涉及下列八大主題:  一、唯識學義理相關問題研究(9篇);  二、漢傳唯識學及其與其它宗派交涉的佛學問題研究(9篇);  三、與唯識學相關的部派與中觀佛學研究(4篇);  四、與唯識學相關的量論及因明學研究(6篇);
  • 現象學與唯識學
    雖然其基本原理最終可溯回到佛陀釋迦牟尼的言教,但它的理論體系則主要是由公元四世紀出世的彌勒、無著和世親等人所構建和充實,以後又得到護法等十大論師的補充和發展以及陳那、戒賢等人的加工與傳播。其謹嚴與縝密、細緻與深邃、博大與周全,使得它能夠被後人看作是印度大乘佛教高度成熟的標誌。將唯識學傳到中國的主要是菩提流支、真諦和玄奘。
  • 經疏部——維摩經略疏
    維摩經略疏卷第一(小卷初)  天台沙門湛然略  釋佛國品之初
  • 從三性三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人們所認識和領略的事物,並不是事物本身真實的狀況,而只不過是其幻相和虛名而已。  《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對遍計所執性的種類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提出了五種變計所執性,即:「依名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名自性」,「依名遍計名自性」,「依義遍計義自性」,「依二遍計二自性」。
  • 唐思鵬先生: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唐思鵬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可從兩個方面加以介紹。一是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二是無著時代唯識學的再出現與再建立。[54]此五論除《金剛般若論》外,其它四論都是大講瑜伽唯識學的。《瑜伽師地論》有五分百卷,一、〈本事分〉五十卷,二、〈攝決擇分〉三十卷,三、〈攝釋分〉二卷,四、〈攝異門分〉二卷,五、〈攝事分〉十六卷。
  • 王肯堂復興晚明唯識學
    不懂唯識法相,在未來這個時代,你談都不要談。你佛法站不住。只有唯識的法相深刻的研究,在未來的人類文明之間,有貢獻的。」南懷瑾主持的太湖大學堂叢書就重點推薦了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並介紹說:「在晚明唯識學之所以真正興起,即是因萬曆年間以王肯堂為中心,組織並倡導而形成了講說唯識學的風氣。」可見,王肯堂在相宗唯識學上之非常功力。         王肯堂「聞唯識宗旨於紫柏大師」。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從天竺取經回來,所創立的「唯識學」,對於普羅大眾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有著非常高的借鑑意義。「唯識學」所講的內容,與老子用「黃帝密文」所寫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的內容,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認識「唯識學」所講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心智系統轉換」。
  • 論哲學與唯識學的區別
    而唯識學作為當今翹楚,這卻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因為,現代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量子時代、引力波時代。特別是最為著名的【波料二象性】實驗,更是驗證了人的意念的重要性。科學家甚至斷言,微觀世界到最後發現【物質根本不存在】。那麼關鍵之處來了——【世界的真相是唯識無境】。這就是唯識學的核心所在。意思是告訴我們大家,離開了心意識這個世界並不存在。
  • 佛教唯識學與心理分析
    佛教唯識學對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兩部分。心王為心的主體,分為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眼識依止眼根,緣識顯色為境;耳識依止耳根,緣聲塵為境;鼻識依止鼻根,緣香塵為境;舌識依止舌根,緣味塵為境;身識依止身根,緣觸塵為境;意識依止意根(即第七識末那識)緣一切法為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華言「染汙意」,此識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相應,恆審思量第八識的見分以為自內我相。
  • 《禪海蠡測》導讀與唯識學研習
    義烏市萊山寺於 2020年1月26日~2020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八)舉辦 《禪海蠡測》導讀與唯識學研習              指導 唯識學研習 !           特禮請 劉宇瑞居士蒞臨               導讀《禪海蠡測》!
  •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唯識學的核心是自淨其意。只有通過靜坐練習,進入升級階段,才能一步步體驗到其精華。進步階段是九住心。現代人用邏輯去理解唯識學,那就是說夢話。因為,唯識學講的是實際發生的心理過程。由於通過靜坐,去除幹擾,能真實的體驗心理的每一個過程,因此,是真實心理教科書。
  • 圓照唯識學
    編者:古人留下來的唯識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圓照在實修唯識觀的基礎上,對古人的唯識學進行觀修印證,重新審定,故稱之為圓照唯識學。
  • 唯識學的重要性
    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它跟我們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樣的,佛法概要是整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