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的重要性

2021-02-19 淨律學佛院

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它跟我們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樣的,佛法概要是整個修的次第,那麼唯識學主要是針對凡夫的心的一種活動狀態,做一個比深入的探。我們在講唯識之前,我們先把唯識學在整個佛法當中的一個定位,它的一個重要性,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蕅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來做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不管你修什麼法,你的目的只有一個,破除開顯

  什麼是虛妄呢?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生死輪迴。

為什麼生死回是呢?

  因為它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麼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所得。就好像你做夢,即便你在夢中你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你這第一個夢結束以後到另外一個夢的時候,你不可能把第一個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能!你所有的夢境只能在一個夢裡受用,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也曾經努力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無所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回是妄的,它的本妄的,你就不可能創造一個永恆的東西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所以假設我們不擺脫輪迴,我們就永遠是一個乞丐,永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輪迴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積極的角度呢,開顯,我們應該要成就諸佛的波羅蜜,種種的功德莊嚴,讓我們來生能夠生生世世的受用種種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分成兩塊破除妄,開顯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下呢,佛陀的教法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業感緣起,它認為所有的輪迴是由業力創造出來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的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無常無我的觀慧啊,都是在斷有漏的業力,就斷這個輪迴。但是業感緣起它有缺點,因為它從業力來解釋人生,它會陷入一種對立,因為善業它就不是罪業,因為有漏業它就不是無漏業,所以業感緣起所創造的人生觀是一個對立的。所以當小乘的佛法把輪迴消失了以後呢,它也不可能創造真實了,他進入了偏空涅盤,所以小乘佛法它只能破除妄,不能夠開顯個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講完小乘以後接著講大乘。

 

  那麼大乘佛法它不用人生,它從心,從心,一切唯心造!因為心態它不是對立的,因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惡念,所以它是一個平衡中道的思想,相對於業感緣起,這個內心的緣起比較圓滿。但是從內心的緣起當中,大乘佛法又分成兩塊一個是圓頓的法一個是次第的法。如果你看了經典是很高端的,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華嚴經》,比方說《法華經》,這個經典它的一個生命的立足點都是從清心出,真如起,你要能直下承你一念心性本,你才有資格去修《法華經》,修《華嚴經》,去從空出假,去修六波羅蜜,去莊嚴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圓頓法門它的好處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種真實的功德這一塊是非常直接了當,但是它破除虛妄相對不足,如果你去讀《法華經》《華嚴經》,佛陀很少提到斷輪迴這一塊,他認為說你應該準備好了,因為你到了法華會上,他假設你已經安住真如了,所以圓頓止觀它的優點是很快讓一個人能夠成就,隨順諸佛的功德莊,但它的缺點呢,對斷除輪迴這一塊,破妄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大乘的圓頓它偏重在開顯,只有唯識學它是跨越了破除妄,它也兼開顯,因為為什麼?它的一切唯心造,它那個心從阿,染的和合體,它有像圓頓觀這理想化,以清心做基,它是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做出,以阿

 

  那麼阿賴耶識呢它就是說你一個人,你可能變成一個好人,你也可能變成一個壞人,所以它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來開顯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識學它的一個阿賴耶識的緣起,它能夠往下兼帶了小乘的業感緣起,它能夠破除虛妄,往上它也可以通達大乘的圓頓止觀,正念真如,開顯真實,所以唯識學它可以說是整個大小乘教法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你把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你就容易融會貫通,它往下通達業感緣起,往上通達真如緣起,那麼作為它呢就是一個阿賴耶緣起,所以唯識學在大乘這一塊,它扮演一個重要的橋梁的角色,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如何從一個凡夫的心,而轉變成一種聖人的心。

相關焦點

  • 論哲學與唯識學的區別
    而唯識學作為當今翹楚,這卻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實。因為,現代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量子時代、引力波時代。特別是最為著名的【波料二象性】實驗,更是驗證了人的意念的重要性。科學家甚至斷言,微觀世界到最後發現【物質根本不存在】。那麼關鍵之處來了——【世界的真相是唯識無境】。這就是唯識學的核心所在。意思是告訴我們大家,離開了心意識這個世界並不存在。
  • 唯識學的真實觀
    所謂唯識義者,就是闡述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的存在觀;所謂法相義者,就是詮釋萬法性相的真實原理,也就是唯識學的認識論。在理論上,存在論與認識論是互為前提的,沒有存在論的認識論是無效的,反之亦然。唯識學認為,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無容」的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唯識學的存在論和認識論更能體現一種獨特的優越性,那就是它所闡釋的道理十分圓滿,令人生起淨信,並且具有可實踐性。
  • 現象學與唯識學
    雖然其基本原理最終可溯回到佛陀釋迦牟尼的言教,但它的理論體系則主要是由公元四世紀出世的彌勒、無著和世親等人所構建和充實,以後又得到護法等十大論師的補充和發展以及陳那、戒賢等人的加工與傳播。其謹嚴與縝密、細緻與深邃、博大與周全,使得它能夠被後人看作是印度大乘佛教高度成熟的標誌。將唯識學傳到中國的主要是菩提流支、真諦和玄奘。
  • 黃夏年: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唯識學與《大乘起信論》不同,《大乘起信論》的爭論是關於它的真偽,涉及到的是「真如緣起」的學術問題,事關到它的權威性。唯識學是舶來品。玄奘及其弟子在唐朝皇帝的支持下,法相宗曾經風光一時,但是沒有多久,即開始衰敗。近代唯識學的興起,與皇帝無關,也與達官貴戚無涉,應是歷史時代所造就。張曼濤在《現代佛學叢刊·唯識學概論(三)》之《編輯旨趣》中認為:「而影響思想界最深的,則又可說,只有唯識最為出色。
  •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唯識學的核心是自淨其意。只有通過靜坐練習,進入升級階段,才能一步步體驗到其精華。進步階段是九住心。現代人用邏輯去理解唯識學,那就是說夢話。因為,唯識學講的是實際發生的心理過程。由於通過靜坐,去除幹擾,能真實的體驗心理的每一個過程,因此,是真實心理教科書。
  • 南哲思享|傅新毅: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
    內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的理念。認為漢傳唯識學有不同於天台、華嚴、禪宗等的獨特的中國化方式,本文稱之為「內發創新模式」。所謂「內發」,是指其基本框架,甚至基本問題都來源於印度佛教;所謂「創新」,是指在印度佛教的基本框架下,對那些印度佛教的基本問題作出了原創性的回應和新的開展。最能表明漢傳唯識學「創新」特質的是,它是有相唯識學體系的最終完成。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順便說一下,種子與細心,本來是兩個東西,但後來唯識學者根據經義,很巧妙地將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構成了唯識學說的重要理論,並奠定了唯識義理的深厚基礎。 三、大乘佛教唯識學的確立、發展與演變   從公元三、四世紀起,大乘唯識學開始在印度形成、建立,並迅速發展起來。到了六至七世紀唯識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 圓照唯識學
    編者:古人留下來的唯識學,存在諸多的問題。圓照在實修唯識觀的基礎上,對古人的唯識學進行觀修印證,重新審定,故稱之為圓照唯識學。
  • 王肯堂復興晚明唯識學
    不懂唯識法相,在未來這個時代,你談都不要談。你佛法站不住。只有唯識的法相深刻的研究,在未來的人類文明之間,有貢獻的。」南懷瑾主持的太湖大學堂叢書就重點推薦了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並介紹說:「在晚明唯識學之所以真正興起,即是因萬曆年間以王肯堂為中心,組織並倡導而形成了講說唯識學的風氣。」可見,王肯堂在相宗唯識學上之非常功力。         王肯堂「聞唯識宗旨於紫柏大師」。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從天竺取經回來,所創立的「唯識學」,對於普羅大眾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有著非常高的借鑑意義。「唯識學」所講的內容,與老子用「黃帝密文」所寫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的內容,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認識「唯識學」所講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心智系統轉換」。
  • 《禪海蠡測》導讀與唯識學研習
    義烏市萊山寺於 2020年1月26日~2020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八)舉辦 《禪海蠡測》導讀與唯識學研習              指導 唯識學研習 !           特禮請 劉宇瑞居士蒞臨               導讀《禪海蠡測》!
  • 唯識學「四緣」義略疏---胡曉光
    唯識學詮緣起義,而法相學則詮緣生義,從而圓滿闡釋了緣起法。 在解釋唯識學「四緣」義之前,先將一切有部與中觀學的「四緣」義做一下引述。 《入阿毗達磨論》卷下云:「緣有四種,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除能作,餘五因名因緣;過去、現在心心所法,除阿羅漢最後心等,名等無間緣;一切法名所緣緣;能作因性名增上緣。」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論文內容涉及下列八大主題:  一、唯識學義理相關問題研究(9篇);  二、漢傳唯識學及其與其它宗派交涉的佛學問題研究(9篇);  三、與唯識學相關的部派與中觀佛學研究(4篇);  四、與唯識學相關的量論及因明學研究(6篇);
  • 從三性三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 「唯識學」很重要,它每分、每秒都在影響你!
    是簡單地介紹,就整整聽了七、八次以上,那麼聽了七、八次以上還不是……這個觀念還是很模糊的,這個idea還是很模糊的,不是很容易的,後來我接受中原大學的邀請,要到中原大學去上課,那麼自己非看不行,你不看你就沒有辦法教,不看你就是沒有辦法教,所以就自己要用功,即使用功,有很多的地方,也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唯識學沒有下十年以上的功夫談不上專家,十年。
  • 佛教唯識學與心理分析
    佛教唯識學對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兩部分。心王為心的主體,分為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
  • 唐思鵬先生: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唐思鵬唯識學建立之緣起,可從兩個方面加以介紹。一是佛陀時代唯識學的最初出現與建立,二是無著時代唯識學的再出現與再建立。[54]此五論除《金剛般若論》外,其它四論都是大講瑜伽唯識學的。《瑜伽師地論》有五分百卷,一、〈本事分〉五十卷,二、〈攝決擇分〉三十卷,三、〈攝釋分〉二卷,四、〈攝異門分〉二卷,五、〈攝事分〉十六卷。
  • 唯識學中對佛陀四大弟子留形住世的解讀
    關於佛教唯識學中對於佛經中四大弟子留形住世的解讀,首先我們要談到佛教生死觀中的兩種生死,即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即我們這個肉身的生死業報,凡夫無法控制,這一世是美是醜,是高是矮,窮或者富,都是根據自己的前世業報,很多時候,不是人沒能力,而是福報累積不夠,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一事無成的天才
  • 唯識學中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嗎?
    有人在解說唯識學時,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又說「唯識本身不究竟。」這種說法對嗎? 略說:如此說法非是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