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中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嗎?

2021-02-08 菩提樹下





 

有人在解說唯識學時,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又說「唯識本身不究竟。」這種說法對嗎?

 

略說:如此說法非是正說。如果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不是意謂第七識、第八識,都是由意識所分出?意思成為:由意識心再細分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是把第七及第八二識都含攝在意識之內。然而意識心是虛妄法,佛說:「諸所有意識,一切皆意、法為緣生。」意思是所有的意識,不論是粗細心,都是會斷滅之法,不能往生到後世去,則「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既然是意識所分出來的,必定要依意識所緣法的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存在,那此世舍壽時,「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不都全斷滅了嗎?又譬如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依涅槃,是要滅盡意識與意根的,但依此法師的說法,阿羅漢們入涅槃時第八「意」識也滅了,一無所有了,不就變成斷滅空了?這樣一來,二乘解脫道就與斷見外道合流了,而大乘般若當然就跟著變成「性空」而「唯名」的戲論了,所有的三乘佛法也都變成斷滅論、無因論的戲論了。可是,佛說心總有八識,唯第八識如來藏恆常堅住不壞,能生七轉識,所以阿含中說「名色由識生」,「名」是已函蓋意根與六識心在內的,不許解釋為意識出生了意識,所以不許說第六意識出生第七、第八意識,因為所有意識都是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意識不能作為出生另一意識的助緣。第八識如來藏是出生名色的另一識,是本來就自己存在,從不出生故永不滅,為何要把五位悉斷的意識心或意識細心而名之為「第八意識」?這種說法是否意味著第八意識亦是斷滅心?果真如是,那麼夜晚眠熟無夢以後就不應該會再醒過來,因為今晚的意識眠熟無夢時已斷滅了,就不可能有次日的意識心再出現而醒過來,那不就是說眠熟無夢就等於斷滅了嗎?死了以後也一樣,不會有來世不就是斷滅了嗎?這也意味說阿羅漢入涅槃時滅了所有意識心就是斷滅境界,或者意味阿羅漢入涅槃後尚有意根與法塵不滅,那就成為所有阿羅漢都沒有真的入涅槃,因為入涅槃時是要滅盡六識、六根與六塵的,所以「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是戲論、言不及義。

 

四阿含十因緣法中所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由識生」,色謂色身,名謂能受、想、行之空明覺知的六識及作主之末那,受精卵位之「名」則唯有末那識意根,尚無空明覺知的前六識故,尚無五根可觸五塵故,既然受精卵位之「名」唯有末那而無前六識,而意根末那識並無大種性自性,不能執持名色,則能入母胎執持名色者當知必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此識即是般若諸經所說之空性──非心心、不念心,若離此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則無所依,受精卵就無法分裂細胞而成長,故說緣起性空之理無法離於空性阿賴耶識而存在,否則緣起性空之理即成無因唯緣之斷滅法,同於無常斷滅論。而第六意識在正死位時已斷滅了,如何又能生出第七末那及第八識如來藏?而名之為「第七意識」及「第八意識」?其理不通。如果第八識是被生之法,則第八識是本無今生,從無到有,則是生滅法,但《心經》卻又明示有個實相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故,不可把第七末那識說為第七意識,更不可把第八識真心如來藏說成第八「意識」。

 


 

破初參開悟明心,只是證得第八識的總相智,只是明白了第八識而已,所以才說是明心,明白有第八識真心而已。明心之後才要開始悟後起修,要修什麼呢?要修後得無分別智,要修學第八識裡面一切種子功能作用的智慧,這就是別相智及一切種智。您如果不修學別相智及一切種智,則無法進入初地乃至成佛。別相智有關的經典比較重要的有《大品摩訶般若》、《小品摩訶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心經》……等等,這些是悟後所應進修別相智的般若系列經典,從中深入了解第八識真心:為什麼是本性清淨而又有染汙,八識心王每一識的體性是如何,依如來藏來現觀一切法為什麼是緣起性空等等,這些都是別相智的範疇。當您通達了別相智之後,要進入初地前所必須要通達的智慧就是道種智,也就是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系的全部經典都是屬於唯識方廣系列的經典,這些唯識方廣經典,就是包括在一切種智之內。唯識經典較重要的有《楞伽經》、《解深密經》、《勝鬘經》,這些經典所說的就是第八識真心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功能差別,您了知了這部分的內容,就是進入初地的無生法忍;因為一切種智未圓滿前,名道種智;在此基礎上往前地地增上,一切種智具足圓滿了知,才是到達佛地。所以明心是成佛之道的入門,離開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明心修證,永遠無法實證般若,永遠悖離成佛之道,故六識論是大錯特錯的邪見;若想親證般若而進入成佛之道的實修位中,必須回歸八識論來進修,除此以外別無他途。

 

開悟明心,在唯識增上慧學來說只是真見道;真見道之後所修學的別相智,只是真見道位以後所修的相見道位法義,只是三賢位的地前應修的法義,都不能及於一切種智,尚須進修唯識經典的一切種智,才是正修唯識增上慧學,這才是究竟了義的佛法。因此不可以說:「唯識本身不究竟。」因為唯識之學,就是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增上慧學,也是成佛所必須修學的究竟法,更是真見道位進修相見道位般若別相智圓滿以後,才能進修的法,是入地以後的諸地菩薩所修的法,明心者仍無力也無資格修學的,怎能說是不究竟的?諸佛都靠真實唯識、虛妄唯識二門具足而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時才能成佛,怎能妄說「唯識本身不究竟」?。

 



相關焦點

  • 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穿越時空「超意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佛教中應該實證的聖教,也是《華嚴經》中明載而可以實證的法界實相。唯心者,三界一切境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所成就,即是每一個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意識心。唯識者,即是人類各各都具足的八識心王----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意根、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人類五陰相應的萬法,莫不由八識心王共同運作而成就,故說萬法唯識。
  • 第八意識的說法對嗎?何謂中觀真實義?
    (宏印)說:【「識」,有沒有一個第八意識可得?還有《心經》即是在說真實不壞心,即是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處處皆有說如來藏。在《阿含經》佛亦如此開示:「色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乃至「識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這個與五陰我不相在的「我」難道會是意識嗎?難道不是出生五陰、十八界的第八識本識嗎?凡此亦都與《心經》所說,法同一味,無有差別。既說看見諸相非相以後就能見如來,所見的如來難道是斷滅空嗎?
  • 唯識簡介 05:第八意識是無覆的不障礙聖道,第七意識隨所生所系會障礙聖道
    因為它都是對外境的,性質大部份都是相同,所以一起討論,因此我們就分成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知道嗎?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第七意識叫做執著意識,第八意識叫做異熟能變,換句話說就是收集意識,收集一切的意識統統在裡面,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每一個識都有分別,每一個識都有執著,只是第七意識比較強,因為執著力比較盛,所以我們列為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前五識、第八意識也都有執著,可是那個微不足道的力量,每一個識都有分別,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特別強,所以就通用來講,每個意識都有分別跟執著
  • 【每日問答】問:第六、第七、第八意識怎樣分別解釋?怎麼區分?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站在今天的知識背景條件下來看,「唯識學」是對在「重疊結構人體」中的「人的認知」產生的每一個細節,進行的詳細剖析。但是這種剖析,在當時缺乏知識背景的環境下,一般人很難理解。用常規的文字字義去理解「唯識學」,那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如果進入到「唯識學」的經典中去讀,會發現,「唯識學」是一個非常浩瀚的體系。
  •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倉庫拆掉,那這個拆的時候,下手處是在它起現行的時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觀照去拆,是不是?淨界法師答:第八識其實它經常起現行,它沒有休息的時候。八識裡面有兩個識是不休息的,一個第七,一個第八,叫恆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識會休息,你睡覺的時候前六識,你不做夢的時候前六識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識它沒有休息。
  • 楞嚴經講解109:睡覺做夢叫做夢中獨頭意識,第八意識的種子就顯現出來
    所以,我們要能從境界慢慢地,財、色、名、食、睡看淡泊一點;慢慢第六意識不去分別;慢慢地第七意識不去執著,人生跟宇宙都是幻,慢慢地再恢復到第八意識的微細。那個微細的時候,當你進入禪三昧的時候,就發現我們的微細生滅很難去控制它,就是抖動得很厲害、執著得很厲害。表面上看,這個人很有修養,已經修學了佛道十年、二十年,那是因為你的理念跟他還合得來。
  • 現象學與唯識學
    明末的重要唯識思想家如德清(1546-1623)、智旭(1599-1655)和王夫之(1619-1692)等人,是歐洲的笛卡爾(1596-1650)、斯賓諾莎(1632-1677)等的同時代人。但我們在這裡的興趣並不在於這前一次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將構成另一項研究的課題。我們更為關心的是第二次、即清末民初的唯識學復興運動。它與當時歐洲的時代精神並行不悖,尤其是與一門重要的意識理論和哲學運動的發生彼此呼應:現象學的意識理論和現象學運動。
  • 意識之間的區別是這樣的嗎?
    修道與彌陀感應道交是當生的事情,必須調整念佛之「念」的狀態而入彌陀性海,不是靠念佛隨時隨地生起覺照,(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這僅僅是入彌陀性海的第一步,屬於第七意識的作用發揮;當覺照佔主流的時候,就屬於第七識發揮作用的狀態,見任何境相自然提起念佛之
  • 黃夏年:百年的唯識學研究
    這是一般學術界公認的說法。不過,葛兆光又從「順著講」的思路,再一次加以了新的補充。他根據日本東本願寺南條文雄與楊文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考察了日本的史料,指出唯識學的傳人,既有偶然,又有必然。,而唯識學的著作佔其全部著作總數的六分之一,總計有34(篇)本著作。這個數量雖然在王先生一生的著作中並不算多,但是僅就佛學界唯識學的著作來看,就顯得比較重要了。這是因為,一是王先生的唯識學著作佔有其本人的全部佛學著作的80%,可以說代表了王先生的佛學的特點。二是這些唯識學著作在當代佛學的唯識學的成果中也是比較突出的,而且有著自己的風格。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8】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 唯識學的真實觀
    世間學說,是依虛妄分別之識來緣名相,並妄執為實有。法相學認為,只要破遣了名相分別,就可契入正智與真如之界。名相分別為遍計所執性所攝,正智與真如為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所攝。法相學具有極為深刻的認識論內涵,它在闡釋轉識成智的過程中,對是非兩種不同的認識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和解釋。轉識成智是內明的目的,在轉依過程中,有轉舍和轉得兩個環節。遍計所執性的思維方式就是要轉舍的,圓成實性的心性真如就是要轉得的。
  • 南哲思享|傅新毅:作為方法的漢傳唯識學
    因此參照溝口的說法,我們也可以有這樣一種致思路向:以漢傳唯識學為方法,以佛教中國化為目的。也就是說,以漢語為載體的漢傳唯識學,有其不同於天台、華嚴、禪宗等的中國化方式,通過對漢傳唯識學獨特的中國化方式的考察,可以豐富乃至重構佛教中國化的多元圖景。1晚清民初,以古佚唐疏從日本的回流為契機,而有唯識學的短暫復興。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一、原始佛教唯識思想探源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經典,儘管《阿含經》中並沒有明確提出唯識的概念,但它卻是唯識思想的淵源所在。   業感緣起,也叫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轉的基本規律。在十二因緣中,「識」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是作為生命的果報體而存在。
  • 佛教唯識學與心理分析
    佛教唯識學對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兩部分。心王為心的主體,分為八種,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共八識。眼識依止眼根,緣識顯色為境;耳識依止耳根,緣聲塵為境;鼻識依止鼻根,緣香塵為境;舌識依止舌根,緣味塵為境;身識依止身根,緣觸塵為境;意識依止意根(即第七識末那識)緣一切法為境。末那識,末那是梵語,華言「染汙意」,此識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相應,恆審思量第八識的見分以為自內我相。
  • 唯識學與心理學是什麼關係?
    唯識學的核心是自淨其意。只有通過靜坐練習,進入升級階段,才能一步步體驗到其精華。進步階段是九住心。現代人用邏輯去理解唯識學,那就是說夢話。因為,唯識學講的是實際發生的心理過程。由於通過靜坐,去除幹擾,能真實的體驗心理的每一個過程,因此,是真實心理教科書。
  • 意識作為哲學的問題和科學的課題
    在泰格馬克提出的這個宣言或設想中隱含著對意識的一種未加審思和闡明的理解:人工智慧目前屬於有智慧的機器,但更有智慧的機器不僅僅是有智能的,而且還是有意識的;因而「意識」在這裡是一種比「智能」更高的智慧形式。
  • 2020峨眉山法相唯識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年會圓滿
    早期瑜伽行派文獻中枚舉的諸種無常的類別,皆可歸入二義。諸種無常又可概括為剎那、相續二門,揭示了有為法常及無常的中道意義。進一步結合三性說,以遍計所執性含攝無常的「非有」義,以依他起性含攝無常的「剎那滅」義,圓成實性則有不同的說法。早期佛教以來的「諸行無常」說及阿毗達摩佛教的「剎那論」被納入大乘佛教「無常說」的範疇中,被賦予新的闡釋與理論。
  • 王肯堂復興晚明唯識學
    王肯堂的醫名實在太高,以至於他在其它領域的造詣後世掩而不彰,如佛教之唯識學。唯識學是大乘佛學三大體系之一,也是整個佛法體系中最具思辯性和嚴密性的學派。唯識家從自我意識出發,含攝整個世界於意識中,認為一切對象都是識的變現,建構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等理論。         南懷瑾先生在《南禪七日》中說:「要想真的修行做功夫的參考,要想真的有所成就,要想對未來的二十一世紀的學術有貢獻,佛法推行得出去,你還非研究唯識法相不可。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5】第七意識——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
    這個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你只要放縱它,你就準備輪迴了,沒有其它話可以說了。好我們再往下看,再看第二段: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常審常恆,四空定避而還起。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稱不共,但成染而潤生。  那麼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在八識當中呢,它得到一個恆審思量的功能,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