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 05:第八意識是無覆的不障礙聖道,第七意識隨所生所系會障礙聖道

2021-02-08 妙法蓮華修習苑

短視頻目錄(2019.02.12)

近期的目錄連結(2019.02.26)

慧律法師楞嚴經(全)

慧律法師楞伽經(全)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全)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70


唯識簡介 05

唯識簡介 05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根就是成長義,就是有生機,什麼是根?這個樹木有根,這個樹木就會活,為什麼命名叫做根呢?這個根就是增長我們的生死叫做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根會吸取這個外境染汙我們的內在,我們就必須增長我們的生死,所以根叫做增長義,會成長我們的生死,那麼聖人就不會是這樣,聖人就不叫念眼根、耳根,聖人叫做念眼根性、耳根性、鼻根性、舌根性、身根性、意根性,就加一個性字,性是慈悲平等。

那麼我們為什麼把前五識列歸成統一,一起來解釋這個五根呢?因為它都是對外境的,性質大部份都是相同,所以一起討論,因此我們就分成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知道嗎?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第七意識叫做執著意識,第八意識叫做異熟能變,換句話說就是收集意識,收集一切的意識統統在裡面,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每一個識都有分別,每一個識都有執著,只是第七意識比較強,因為執著力比較盛,所以我們列為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前五識、第八意識也都有執著,可是那個微不足道的力量,每一個識都有分別,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特別強,所以就通用來講,每個意識都有分別跟執著,但對作用來講,只有第七意識執著力比較強,第六意識分別力比較強,所以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所以第三變叫做了別能變。三變叫做了別能變。

那麼就是第六意識還有前五識,哪一方面了別呢?眼識透過眼根看這個色塵,簡單講眼根攀緣了這個色塵就會產生了眼識,講實在話這個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根、塵、識,【依緣】就是碰到,接觸到就會產生業識,根攀緣塵,會產生眼識,簡單講眼識必須透過眼根才能夠接觸到這個色塵,如果我們眼識不作意的話,作意就是注意力,那麼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什麼意思?眼根必須加入眼識,但是眼識只是分別,但是分別力還必須加上第六意識的分別力量,簡單講眼識告訴你那是一朵花,第六意識分別那是一朵什麼花,第七意識告訴你:把它摘回來,第八意識把它存進來這個觀念,存了無始劫所有的這個業力。

再講一遍,眼識附著在眼根,這眼根如同我們的神經系統,但眼識並不是神經系統,眼識是藉著眼根才能夠發出意識出來,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證阿羅漢果也沒有辦法分辨什麼是眼根,什麼是眼識,愚者難分識與根,根跟識很難分別。簡單講眼根就是由肉所構成的,屬於一種粗糙的四大,接近一種肉團所構成的,那眼識呢?就是講一句話....好像屬於一種比較神經系統那一類的,但是又不是神經系統,在這裡你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就是眼識是依靠眼根而起來,但眼識不是眼根,你要弄清楚。仗著它的力量,就像一個人駝了,彎曲了站不起來,要靠著拐杖,他才能走路。

簡單講眼識....,如果說眼根壞了,眼識有沒有作用?沒有作用。你眼根壞了,你眼識沒有用了。你看得到嗎?耳朵壞了,耳朵呼得到聲音嗎?你有耳識也沒有用啊!對不對?所以說....但如果你有【眼識】,也有【眼根】,但是沒有【色塵】,那你看什麼?沒有聲塵你聽什麼?所以說眼識透過眼根攀緣這個色塵,【耳識】【耳根】就是【聲塵】。【鼻識】就是【鼻根】,就是【香塵】,【舌識】就是【舌根】就是【味塵】,【身識】就是【身根】,就是【觸塵】,【意識】就是【意根】,就是【法塵】,法塵底下寫個:前五識落謝的影子,色、心二法所構成,一半是色法,一半是心法,是藉著前五識,仗著前五識而看到、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到的東西,落入這個意識的,然後法塵就是落入意識的影子。前五識是落入意識的影像,這個影像一分是色法,一分是這個心法,所以法塵是色、心二法所構成的,所以說在這裡有一偈: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售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這八個兄弟共一胎,就是我們八識統統是阿賴耶識所轉化出來的,各有各的種子。

再講一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各有各的種子,各自起現行,但是是共一胎,是共一胎,是共同存在阿賴耶裡面,一個伶俐一個呆,第七意識就是伶俐,一個呆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只有挨打的份,只有接受的份,它也沒有執著,也沒有什麼能力,是不是?一個呆,第八意識就是完完全全的接受,第七意識它太強烈的執著,一個伶俐一個呆,第七意識是伶俐,第八意識就是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五個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在門前做買賣,好的買下來,不好的把它踢出去,執著、攀緣,一個在家把帳開,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在家裡,而這個好的,這朵花好,把它摘回來,就摘回來了,分別,在家裡把帳開,拿了多少,好、不好、善、惡,就拼命的分別,然後透過第七意識拼命的執著,簡單講分別跟執著實在是形影不離的東西,分別是第一念,執著是第二念,落入第八意識也是同時。

所以說這個時間你要說哪一個快,哪一個慢,只能講分別第一念,第一念是第八意識的一個無記,比如看到這一朵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都沒有,透過第二個剎那,第二剎那就是分別,這紅色的花太漂亮了,第三個記著執著、思量,把它摘回來,第八意識就是接受。犯了偷盜戒,就接受它,其實這一剎那實在是沒有辦法用時間,來把它分出來說這個有多快、有多慢,這幾乎都是同時,分別當下就是。你看到一個漂亮英俊的小生,哦,這麼英俊,這個若當我丈夫不知有多好。哦,這麼英俊這是第一個,第二:這個若當我丈夫不知有多好,第二個念頭就追了,追啊!不是只有男眾追女眾,沒有這樣子的,女眾追男的,追得更厲害,你叫她不要寫信,她一直寫信來,有啊!有的法師就被追過,你叫她:你精神病,你不要寫信來。她還是一直寫信來,沒有辦法,我是說有的,有的,沒有辦法,照鏡子的話,造業、造業。

我們再整體性的來解釋這個異熟能變、思量能變,還有了別能變的這個增加的資料,這裡面的資料沒有,你們只要注意聽就好,注意作筆記,我一個一個來解釋。異熟能變就是三能變的第一能變,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異熟的意思就是你造善、惡、無記,經過一段時間必須成熟受這個果報,雖然它是無形的,但是會慢慢、慢慢因緣具足就會變成有形的這個色身,或者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畜生、天人、無形的,就要遭受這個果報。異熟,異熟在後面我們會慢慢討論,今天我們只要了解一個概括性就好。那麼異熟能變就是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的依靠,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裡面就像一塊田地,就包括一切的種子,全部種在裡面,持一切種,簡單講阿賴耶識就包括一切的種子都在裡面,阿賴耶識是不可知的,就是不是我們凡夫以及二乘人所知道的,包括證阿羅漢果、證闢支佛果,都沒有辦法來了解第八意識的微細形象,那個微細形象之微細,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去了解。就像山河大地的第一分、每一秒的改變,你活幾十年阿里山,阿里山還在那個地方,你活了幾十年,我們這個講堂,這個講堂還是一樣好象不變,其實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我們是微細得....就是不可知的第八意識,不是凡夫、二乘人有辦法了解的。

第八意識是執受,執著這個種子,但是唯一的就是來接受外面造業,造善、惡、無記業,它只能接受的份,它沒有思量的能力,第八意識有三個它會變現根身、器界、種子,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第八意識因緣成熟,我們所講的靈魂,世間人所講的靈魂,佛教所講的第八意識,那第八意識就是染汙的本性,迷了的本性,這執受,我們一出生就執著這個色身,所以平等第八意識跟第七意識是同時討論,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包括你作夢,第七意識都沒有離開我們第八意識,無量億劫以來我們這個錯覺永遠存在著執著,這個「我」字。再來,第八意識與五種心所相應,五種心所,我們八識叫做心王,王,國王的王,眼、耳、鼻、舌、身、意,每一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每一個識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特質,見分就是精神,自體分就是...自證分就是自體分,意識就是說我們自體本來是清淨的,因為迷了所以產生精神攀緣物質,那麼精神攀緣物質本來是沒有精神、物質之分,可是我們加上一層執著,就變成我跟你的對立,每一識都有這樣子的,那麼第七意識就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因此簡單講,就是加上一層色彩,簡單講第七意識就是戴著一個太陽眼鏡,在看第八意識,所有統統染汙,統統染汙掉,好了!

那麼這個第八意識常常跟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觸就是接觸的觸,心王就像國王,心所是老是跟著國王起來,老是跟著心王起來,心所有五十一個心所,那它跟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觸就是接觸,作意,工作的作,意就是意識的意,受就是接受的受,想就是我們的思想,思就是我們的思惟,意識就是說第八意識永遠跟觸、作意、受、想、思,觸就是碰到境界,作意就是動念頭,受就是接受它,想就是思考,思就是採取動作,那麼這第八意識都跟這個五種心所相應,心王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所有五十一個,那麼這個是五種心所,就五遍行心所,這個我們《百法明門論》會講,現在沒有時間,也不能繼續再解釋,再解釋下去時間就會很長不夠用。

再來,第八意識就是唯舍受,舍,什麼叫舍?我們有苦受、有樂受、有舍受,意識就是第八意識沒有所謂的苦跟樂,它只是遭受果報而已,所以因有善、惡,果唯無記,這舍受就是無記的意思,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當我欠你錢的時候,你說我很壞,可是我已經還你錢的時候,你不能說我很壞,一隻狗,它前世造業,你說它造惡,對不對?可是它已經變成狗了,它還這個果報了,這果報無記性,因有善、惡,果唯無記,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有所謂的造善、造惡業,但是在受這個果報,那個不能論善跟惡的,受果報,他已經變成男的,那就是他的果報,變成女的,就是她的果報,他變成侏儒,他變成殘廢,這個都是他的果報,他做總統是福報,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第八意識唯舍受,舍就是不苦不樂,不能說苦,也不能說樂,因為它不是因嘛!第八意識大部份都是遭受這個果報,但是異熟能變,也有因能變,也有果能變,這個又要講得更多的佛法,講得更多的形像,就會影響到我們唯識的時間。

再來第八意識叫做無覆無記,什麼叫做無覆無記呢?無就是有無的無,覆就是一個西,東西南北的西,加上光復的復,無覆無記,記就是筆記簿的記,無覆無記的意思,無覆就是說第八意識它不會障礙聖道叫做無覆,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叫做無記,第七意識它要執著叫做有覆無記,什麼叫做有覆無記呢?第七意識它是造業的力量,有覆就是會障礙聖道,所以第八意識叫做無覆無記,第七意識叫做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就是第八意識它沒有造業的能力,它只有接受的能力,無覆就是不會障礙聖道,無記就是受這個果報而起來的。第七意識叫做有覆無記,第七意識有我、有法的執著,所以它會覆蓋清淨的本性。

再來,第八意識恆轉如瀑流,就像這個尼加拉瓜瀑布的水,從上面衝下來,其實來講,如果你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動點去研究它,它是停止的,但是如果你一下從上面衝下來,它是動態,意思就是說你要找到空隙不可能,簡單講第八意識永遠的微細的在變化,識就是一直變化,一直變化,識就是變化。一直轉動,一直變化,沒有停止叫做恆轉如瀑流,因為它有造了很多的因,它繼續就果,但是現在又愚痴,又果又種了因,因又變成果,我們現在的果報就是過去的善惡因,我們現在的果報,我們如果覺悟的話,趕快修行轉這個果報,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就變了,如果我們現在還是一樣愚痴,那麼這個果報....,我們現在果報現前,那我們又不懂得去造善,念佛去轉這個業,那又繼續了,繼續造業,那再繼續受果報,就恆轉如瀑流,就是沒有停止的永恆的六道輪迴,沒有停止的永恆的六道輪迴,任憑你讀到世間的什麼博士,科學家、心理學家,大哲學家、藝術學家,音樂學家,一樣對死亡都是無奈的。我第二本的《佛心慧語》就寫了很多死亡的這個事情,我們這個《佛心慧語》反應不錯,我們徵求助印,我們希望把這些送到這個監獄,或者是一些比較困苦的地方,那麼好的東西大家就分享。其實那個也是不小心寫出來的,隨便寫一寫而已,我們這些法師大家都很合作,都很幫忙,用我的名字,是不是?其實與其說我棒,不如說的我的徒弟更棒,榮譽都是他們的。

這個第八意識一定要到成佛才能夠轉變,成佛轉變以後,才能轉變前五識,我告訴你轉變的能力,第一個轉變第六意識,第二個才能轉變第七意識,第三個才能轉變第八意識,最後才能轉變前五識。前五識是肉體,第八意識的異熟變不變的話,那你這個肉體不能改變的,肉體不能改變的,沒有辦法的,所以說第八意識轉,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才能轉,第六意識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可以不分別,那麼這個比較快,第七意識不執著這個比較快,你要改變這個身體,那你非得第八意識的果報改變不行,所以說第六識先轉,第七意識第二,第八意識是第三,前五識是最後,阿羅漢位才能夠舍,才能夠變,阿羅漢有兩個,一個小乘阿羅漢,一個是大乘阿羅漢,第八意識這個是大乘阿羅漢,無生。

再來,第二是二能變,又稱為末那識,那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就是執有我,或者是染汙的,執著一個自我的存在,叫做末那識,那麼第七意識有一個名字叫做依彼轉,依是依靠的依,彼是彼此的彼,轉是轉動的轉,什麼叫做依彼轉?依彼轉就是依靠第八意識而老是纏住不清,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前六識都沒有作用,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是執著,繼續去投胎,所以這個依彼轉,就是依照第八意識繼續去轉動,繼續去執著,然後第二個能力就是緣彼,緣,因緣的緣,彼就是.緣彼就是緣著第八意識老是不放,所以依彼轉就是依照第八意識一直轉動,一直變化,緣彼就是一定要仗著第八意識。再來第七意識就是二能變,就是末那識,叫做思量,它的能力就是思量,所以思量性有思量的相,思量為它的形象。它思量什麼?依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依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再來四煩惱常俱,就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這個永遠、永遠老是跟在屁股後面,剛剛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再來,第七意識是有覆無記,有覆無記就是它會障礙聖道,但是它沒有任何的這個所謂的執著這個果報,因為它沒有這個果報,那麼果報也不是什麼,因為它依靠著第八意識而轉動的,所以實在第七意識並沒有什麼任何自我,這第八意識是無記,第七意識也是無記,但是第八意識是無覆的,它不障礙聖道,第七意識它會障礙聖道,這後面還是會解釋到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事情。再來,隨所生所系,就是第七意識,不管你是出生到哪一道,統統系縛著你,就是隨所生而系縛,你到天道,天道一樣我執、法執,人道,人道一樣我執、一樣法執,阿修羅,阿修羅一樣,你哪一道,四禪天一樣的,統統還是要執著,簡單講三界裡面就是沒有辦法斷這個分別跟執著,沒有辦法斷這個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沒有辦法。

所以隨所生而系縛,你生哪一道你就束縛在那個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牢執,不離開,所以第七意識要怎麼才能夠轉呢?那也必須要由這個菩薩的....差不多要到第七地、第到八地才有辦法,到第七地、到第八地才有辦法把這個我執斷掉,這個法執慢慢、慢慢的消,第七意識也是一樣,要到成佛才能全部放得下,簡單講第七意識轉,第八意識就是沒有,因為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是同時的,那第七意識轉,第八意識就...阿賴耶識的名字就沒有,不是本體沒有,是名字沒有了,那時候就不叫做阿賴耶識,叫做真如,第七意識的法執斷了以後,那第八意識叫做真如,所以說第七意識必須要到金剛地才能夠放得下法執,一樣,一樣,跟第八意識一樣。

再來叫做了境能變,了別就是第六意識,那麼第三能變總共有六種差別,第一個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三能變,第三能變嘛!那麼它是了別一切境界,第六意識它造的這個業特別強,造善、不善,還有無記業,心特別強,那麼第六意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包括在內,遍行、別境、善十一、煩惱、隨煩惱,還有不定煩憂,總共五十一個心所,六位:遍行、別境、善、煩惱、隨惑、不定,這個百法會講到,那它(第六意識)所相應的是相應善,還有相應惡,還有無記,統統相應,為什麼呢?分別能力太強,第七意識是執著、思量,第六意識拼命的造業,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那個記帳單的就是第六意識,專門記帳單的,特別強,那麼第六意識也是依止第八意識,它也是依止根本識。那麼為什麼它講還是依靠第七意識呢?因為前六識是分別,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是聯合的,那麼它要通過第八意識落入這個種子,必須要經過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末那識,第八意識叫做根本識,因此第六識一定要依止根本識,那麼第六意識有自己的種子,所以起現行才能第六意識的存在。

再來,那麼五識是隨緣而現的,眼、耳、鼻、舌、身是隨這個因緣,有時候是一個識,有時候是二個識,有時候是三個識,有時候是四個,有時候是五個,比如說你現在看電視,你就一個識,眼睛在看,還有耳朵在聽,閒來無事,眼睛看耳朵聽,拿個不吃不可(零食名),拿起來就吃了,那就增加一個什麼?就增加一個舌,眼、耳、鼻,如果說點一支檀香,東西吃、吃,吃一吃素食,咦,聞到香味,眼、耳、鼻、舌統統有,那麼身體躺在這個沙發上,哦,很舒服,太舒服了,觸,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有時候一個起來,有時候二個起來,有時候三個起來,有時候四個,有時候五個起來,有時候俱起,有時候不俱,不一定,那麼第六意識有幾種情形,它不會起作用,第七意識是永遠執著第八意識,但第六意識不是,第六意識有時候起,有時候不起,比如外道的生無想天,他行到無想天以後,第六意識暫時不起作用,還有無心,無心定,無想還有無心,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但是不是斷哦,那是伏,伏就是暫時不起來,還有深睡的夢,深睡就是睡眠,晚上睡覺睡到很熟、很熟,有時候我們晚上睡覺都沒有做夢,對不對?

所以第六意識分別就不起來了,分別心就不起來,還有悶絕,悶就是昏倒了,人家從後面打,昏倒了,昏倒了之後第六意識就不起分別了,但是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是存在了,是不是?所以如果我們色身...如果沒有第八意識的存在的話,人家一打,第六意識沒有了,人就死了,可是我們一打,人昏倒了,第六意識沒有作用,可是明天還照樣起來,為什麼起來?第八意識還沒有走啊!第八意識還有這個身體,還執著這個色身,是不是?第六意識不作用,可是這個色身還是存在啊!人沒有死啊,所以昏倒的人還不死,就是因為第八意識支持這個生命。叫做受、暖、識,第八意識支持著這個,受就是一期的生命,暖就是溫度,識就是意識還存在,受,暖。

這樣講你們認為怎麼樣?有沒有問題?(日語),聽得懂嗎?聽得懂的人是很棒,這聽得懂的是很好,這真正找到的自我,而聽不懂的人須要努力一下,沒有關係,第一次,一回生,二回熟。沒有關係,這跟交朋友一樣,第一次不好意思,一回生,二回熟,第三次就很自然,沒什麼好害臊的事情,一次聽不懂,第二閃再聽就比較熟,第三次他就會熟練了,熟能生巧,你想想看!師父研究經典也是研究十幾年嘛!對不對?十幾年嘛!才有今天稍微小小、小小的成就嘛!我講很小,沒有講很大哦!所以說唯識不容易,在臺灣省來講,我們講實在話,在臺灣省來講,很少人敢開這個唯識學,這個也不好講,怕講錯了,這個唯識學能聽到也是一大福報,聽了這唯識以後,這個生命怎麼解釋都通達,怎麼解釋都通達,整個人生、宇宙就徹底的了解,若是學禪的,就會說無念、無住、無相,可是唯識不一樣,唯識解釋得清清楚楚,我覺得是很好,不曉得你們覺得怎麼樣。

翻開(《唯識簡介》教材,)第20頁,註解,1、2、3、4、5、6的1。

【⑴性識:】性識之別,【性如水,識如波。性如金,識如器。性如體,識如用。是故法性真空名相假有。】在古來高僧大德,所有的佛法裡面很多都用種種的比喻,來讓你了解分別、比較,體悟到本性是什麼東西,因為本性是不可說,不可說中一定要說,那麼就必須借重比喻。

「性如水」,我們的本性就像水一樣,當我們受到無明的風一吹動的時候,我們就產生種種的波浪,這個波浪就是一種煩惱的意思,我們內在裡面蘊藏著很多的這個煩惱,我們的內在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我、法二執,這個識因為有分別跟執著的能力,所以就像波,所以這個中間就少了一個比喻,就是無明比喻作風,性比喻作水,經過了風一吹而產生了波濤洶湧。這個「識如波」就是說我們對內執著自己的種子、根身,對外執著器界,那麼就會變成無量億劫以來的煩惱,所以水就像本性一樣,本來就是止靜的,但是因為我們受到無始劫以來無明的風一吹,我們就會產生種種的煩惱的波浪,這波浪就是識,就是識。

「性如金,識如器」,本性就像金子,它的材料都是一樣的,但是經過了特別的處理、雕刻或者是陶鑄,就變成種種的器皿不一樣,所以,識如器。性如金,識如器,這個種種的器具它的本質是金,可是這個本質是金,經過種種的陶冶、陶鑄又變成了器。

我們現在六道輪迴的眾生,面相不一樣、肉體不一樣,這個是意識心的分別,所以正如器具個個形狀不一樣,但是每一個眾生佛性是相等,所以又像金子的質料,因此我們佛菩薩是用本性來作為題材,來雕塑成三十二相,而我們眾生是藉著業力的題材來雕塑出六道輪迴,佛菩薩以本性來作為他們外形開展的支撐,而眾生是靠著他無始劫以來所造的各種不同的業力,因此有種種的變化。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譬如說水,H2O,水在常態來講,25°C,它是液態的,水在4°C開始結冰,它是固態的,水超過100°C,over,超過100°C,就會化成水蒸汽,水的本質都是H2O,但是因為能量的不同,所以它的外相也不一樣。六道輪迴的一切眾生也是如此,為什麼講外道的這個……,我們一切的眾生,外在的這個因素是受到內在業力的牽引,也是一樣的,六道輪迴的眾生跟這個例子是一模一樣的,人,靈性,我們受到了染汙,我們就會一直往下沉,靈性最大的染汙兩種,第一個是情,第二種是欲,情是無形的束縛,欲是有形加無形牢不可破的.

比如說你的食慾,食慾,一天到晚吃、吃,就是吃、喝酒、吃海產,這個食慾之強烈,還有就是好名的欲望,好色的欲,那麼這個情跟欲會染汙我們的靈性,所以佛菩薩把慈悲當作是他的本質,因此我們有幾個階段,我們如果以愛來當作我們世間的角度,愛,愛來當作我們世間的角度,愛的下降,降低叫做情,愛受到了染汙,就變成一種情,因為愛的定義比較廣闊,比較廣闊,那麼愛的束縛就是情,情的下降點就是欲,欲,那麼欲的最低的那就是佔有,什麼都是自己的,最差的就是什麼都是執為自我,我們愛的升華叫做博愛,博愛,博愛的升華叫做慈悲,慈悲的升華叫做大慈大悲,所以往下也有幾個階層,往上也是有幾個階層,我們靈性因為受著各種階層的能量不一樣,所以我們產生的這個外相也會不一樣,比如說豬,它的智慧就是比較低,因為它前世有造愚痴的這個業,比如說,喝酒,造了這個愚痴的業,或者說你今生今世出生成一隻糜鹿,這個鹿肉是很好吃,那麼這個在森林裡面或者是這個叢林裡面,就被這個獅子所追逐,噢!這個鹿原來前世就是獵人,被殺的那個鹿,原來前世就是獵人,獵人,那麼這個都是有感應力。

比如說,噢!這一匹馬很漂亮,奔馳得……,這一匹馬從哪裡來?噢!從畫家,一個畫家每天都在畫這一匹馬的時候,他全力以赴的意識都灌進去這個馬的影像裡面,他還沒有變馬就已經把自己雕塑成馬一樣了,馬一樣了。在古來上唯識(課)的時候曾經舉一個例子:以前在中國有一個畫家,他要畫出馬的一百零八種姿勢,一百多種姿勢,他就拼命地想,他每天都在那邊考慮這馬是怎麼樣奔馳、站立、蹲著。咦!想到九十幾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所有的馬的姿勢,全部都畫完了,他每天就坐在那邊一直想著馬、馬……,馬的姿勢,後來,想、想……,睡著了,他的太太一開門,咦,竟然一匹四腳朝天的馬,他老婆嚇一跳,再把門關起來。噢!怎麼我家裡……,明明是老公睡的地方,怎麼會有一匹馬四腳朝天呢?等一下再一開,是她的先生,她的先生一起來太高興了,唉呀!四腳朝天的馬,沒有想到這個姿勢,趕快畫起來。這個太厲害了,這個非常厲害,這個影像非常厲害,影像非常厲害。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若有人畫佛像——如果有人畫佛像,來世有佛出生必定得度。(未完)

唯識簡介 01:唯識就是一個開啟《大藏經》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鑰匙

唯識簡介 02:有的人常想要換環境,你為什麼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

唯識簡介 03:玄奘大師因為前世做國王太壞了,他要死的時候也是很痛苦

唯識簡介 04:你不要怨恨,這個因果從來不會誤人;世間沒有冤枉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5】第七意識——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
    所以你要好好了解它的體性,這種恆審思量所創造的一種自我的執取,它是一切消除煩惱的根本,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所以你隨順它呢,你就變成一個愚痴的眾生;你調伏它,你就悟入到二空平等的法性,就成就聖人。這個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你只要放縱它,你就準備輪迴了,沒有其它話可以說了。好我們再往下看,再看第二段: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
  • 唯識學中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嗎?
    如果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不是意謂第七識、第八識,都是由意識所分出?意思成為:由意識心再細分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是把第七及第八二識都含攝在意識之內。然而意識心是虛妄法,佛說:「諸所有意識,一切皆意、法為緣生。」
  • 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穿越時空「超意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佛教中應該實證的聖教,也是《華嚴經》中明載而可以實證的法界實相。唯心者,三界一切境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所成就,即是每一個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意識心。唯識者,即是人類各各都具足的八識心王----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意根、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人類五陰相應的萬法,莫不由八識心王共同運作而成就,故說萬法唯識。
  • 唯識簡介 15:善能夠薰習,惡也能夠薰習;忍受一切的委屈,慢慢地培養聖胎
    因為非業果它具有強烈的心靈作用,強烈的念頭作用,非業果就是種子,這個能夠薰習,能夠薰習,還有就是【第七識】也【能燻】習,第七識當然能薰習了,第七識是最執著的,怎麼不能薰習,所以前六識的善跟惡,無記的非業果可以薰習,還有第七意識的執著可以薰習,無記業裡面的業果就像這個色身不能薰習,還有【第八識——非能燻】,第八意識哪裡能薰習?
  • 《唯識簡介》(十七)| 三能變
    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今天我們繼續共同來學習唯識簡介。⑻三能變:初能變,由性變為第八識。二能變為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三能變為前六識。唯識者能變也,就是一直變化叫做唯識,這一句話就更透徹了。
  •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倉庫拆掉,那這個拆的時候,下手處是在它起現行的時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觀照去拆,是不是?淨界法師答:第八識其實它經常起現行,它沒有休息的時候。八識裡面有兩個識是不休息的,一個第七,一個第八,叫恆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識會休息,你睡覺的時候前六識,你不做夢的時候前六識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識它沒有休息。
  • 意識和意識障礙之一:有關意識與意識障礙的理論分歧
    筆者在閱讀了一些有關的教科書與參考書之後發現,這些書籍中關於意識與意識障礙的定義和描述也有不同,有時差異頗大,甚至對同一現象冠以不同的名詞。鑑於這種情況導致術語的不規範化已相當嚴重,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些定義與描述的複習,引起神經科與精神科同道的重視。
  • 意識、意識障礙以及譫妄的臨床表現和處置
    可以用舞臺上的演出或使用相機拍照來比喻意識狀態的變化情況:舞臺落下帷幕或相機蓋上鏡頭蓋相當於人進入睡眠,拉起帷幕或摘下鏡頭蓋則相當於從睡眠轉入覺醒;舞臺的照明情況如何或鏡頭聚焦的好壞便相當於意識的清晰程度;舞臺上受到光照的範圍或鏡頭取景的範圍相當於意識的範圍;舞臺上表演的獨舞、合唱或鏡頭所取到的特寫、全景相當於意識的內容。 意識狀態不正常即為意識障礙。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8】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但第六意識可以通緣前五識的所緣境,第六意識可以跟眼識合作,去了別色塵,第六意識也可以跟耳識合作,去聽聲音。所以第六意識管的是前五識,它是通緣,通別不同;  第二個、時間不同。前五識的感受,它只能夠對現在的所緣境感受,它不能夠去感受過去,不能夠感受未來。第六意識可以去回想過去憶念未來,它管的是過去現在未來,第六意識在時間上開闊。  第三個、獨立的不同。
  • 什麼是「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有哪些呢?
    意識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即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知覺狀態。正常人意識清醒。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障礙稱為意識障礙。意識持續中斷或喪失稱為昏迷,昏迷最嚴重的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1.嗜睡是一種病理性的倦睡,表現為持續的、延長的睡眠狀態,可喚醒,並能正確回答問題及配合檢查,但反應遲鈍,刺激去除後即又入睡。
  • 【每日問答】問:第六、第七、第八意識怎樣分別解釋?怎麼區分?彼此之間有什麼關係?
  • 神內基本功-意識障礙判定
    患者處於沉睡狀態,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覺醒,須經高聲呼喚或其他較強烈刺激方可喚醒,對言語的反應能力尚未完全喪失,可作含糊、簡單而不完全的答話,停止刺激後又很快入睡昏迷昏迷( coma)是一種最為嚴重的意識障礙。患者意識完全喪失,各種強刺激不能使其覺醒,無有目的的自主活動,不能自發睜眼。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十三歲時,隨二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兩三年間,究通諸部,聲望日隆,被時人視為沙門俊傑。武德三年(620年),玄奘年滿二十,在成都受具足戒。唐貞觀元年(627)赴印度求法,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帶回大小乘經律論657 部。唐太宗請其住長安弘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前後20年間,玄奘主要從事佛經翻譯。玄奘在譯經的過程中,常常是隨譯隨講,聽的人做有筆記,並根據所講做了註疏。
  • 唯識學概要 02:唯識學是帶你回到過去,看看你過去做了什麼,留下些什麼痕跡
    那麼在大乘的唯識的經論當中呢,一般這個通就是一般的分別,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種,由淺而深八種,八種呢,就是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前六識,這個前六識呢,是攀緣外境的,那麼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它們都不攀緣外境,這攀緣向內攀緣,攀緣自我,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賴耶識,總共分成這八個識,這八個識呢在《成唯識論》當中,把它分成三類,它說這個心識所變現的相狀有無量種
  • 人有智愚,根有利鈍,若能依止四法修行者,皆可入於佛祖聖道之門
    雖然佛法廣量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條條大道通羅馬」,都可以使我們通達終極的涅槃聖境,脫離苦海而獲得生死輪迴之解脫,但是見性成佛,我們所將證入的真如聖道卻只有一個,唯一不二的真理。在佛法中,佛祖告訴我們說:雖然人有智愚之別,根有利鈍之分,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依止四法修行,便都可以入於聖道之門,無論根緣深淺、能力、程度、聖凡的差異,都必會入於般若波羅蜜多的如來智藏大海之中,哪四法呢?
  • 領導力的「霸道」「仁道」和「聖道」
    人們可以做到「口是心非」和「陽奉陰違」,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被迫違心地說話做事,那麼必然會帶來內心負能量的聚集,就必須尋求釋放的出口。如果這些負能量不能釋放,人的思想情感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語言行為也會變得消極被動,將無法提高積極性和責任心,更無法激發出潛能和創造力。因此,用脅迫和利誘等管理方式可以約束人的語言和行為,卻並不能帶來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認同。
  • 先驅者的榮耀 聖道傳奇先祖封印經驗加成介紹
    金山旗下首款穿越玄幻網遊《聖道傳奇》將於10月26日奔放公測!清新亮麗的遊戲畫面,光怪陸離的寵物系統,豐富有趣的活動設置,輕鬆休閒的遊戲內容和暢爽激情的戰鬥風格都是玩家喜歡它的理由。 聖道為了迎接新玩家的到來,隆重推出「先祖封印經驗加成」功能。
  • 基督徒,你的「聖道之劍」依然鋒利如初,還是鏽跡斑斑了
    關於「聖道之劍」它最早出現於伊甸園,也可以叫它「伊甸之劍」。起初在始祖犯罪被逐伊甸園時,為防止不使罪人以不潔僭越伊甸,在聖經創世紀3章記載了上帝設立的伊甸之劍,從此也隔斷了樂園與世界之間的道路,拉開了人神之間的距離。弟兄姊妹們,聖潔與罪惡之間的溝壑難平,人心因罪惡而發出的欲壑更難填平。神置「劍」於此,為的是把守生命樹的道路,警示威懾那些罪人遠離伊甸園。
  • 意識之間的區別是這樣的嗎?
    修道與彌陀感應道交是當生的事情,必須調整念佛之「念」的狀態而入彌陀性海,不是靠念佛隨時隨地生起覺照,(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這僅僅是入彌陀性海的第一步,屬於第七意識的作用發揮;當覺照佔主流的時候,就屬於第七識發揮作用的狀態,見任何境相自然提起念佛之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第三部分內容,事實上今天的課程,應該進入到八聖道的學習修持。我們都會念: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或者說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都會背。有用嗎?你不知道這個中間具體的修法,你只是來念誦,那是買櫝還珠的佛教徒,是鸚鵡學舌的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