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意識障礙以及譫妄的臨床表現和處置

2021-02-23 精神科專家苗國棟

- 寫在前面 -

本文是一篇專業文獻,旨在與同行臨床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士分享我的經驗。礙於微信閱讀習慣,省略節選至3000字。全文共11347字,歡迎感興趣的同行點擊文章最末原文連結閱讀指正。

一、意識和意識障礙

 

臨床醫學教科書中關於意識和意識障礙的論述和描述稱得上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Gelder等[1]的定義則簡練得多:「意識是對自身與環境的覺察(awareness)。」Kaplan和Sadock[2]的定義更為簡單:「意識便是覺察的狀態(stateof awareness)。」

然而,對於臨床工作者而言,抽象、精練的意識定義對於把握意識的內涵幫助有限。基於我本人多年來從事臨床精神病學工作的經驗和對經典教科書關於意識定義的理解,我想談談自己認為比較符合臨床應用目的的意識的定義。

 

意識或意識狀態是人腦對自身狀態和環境狀況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感知活動,是人腦的一種普遍的、持續的功能狀態。它是所有其它心理活動的基礎與背景,與各種心理過程(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相伴隨,但它本身並不是一種心理過程,故應稱意識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意識應劃分為自我意識和環境意識,前者指對自我狀態和一般身份特徵的感知,回答「我現在怎樣」與「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後者指對環境及其與自身關係的感知和識別,回答「此處是何處、現在是何時、他們是誰」與「此時我為何在此處、我與他們是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實際上,自我意識與環境意識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很難將二者割裂開來。

意識狀態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它心理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正常的意識狀態為意識清晰,能正確而清楚地感知自身狀態及與周圍環境、理解二者之間的聯繫,即能正確地回答上述幾個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其精神活動。在臨床工作中,可從醒覺與睡眠、清晰度、範圍及內容等幾個維度來描述意識狀態,其中每個維度都構成一個連續譜(spectrum),正常的意識狀態在每個維度上都對應著一個點或段;而當意識在其中任何一個維度偏離了正常的點或段,就構成了某種意識障礙。

可以用舞臺上的演出或使用相機拍照來比喻意識狀態的變化情況:舞臺落下帷幕或相機蓋上鏡頭蓋相當於人進入睡眠,拉起帷幕或摘下鏡頭蓋則相當於從睡眠轉入覺醒;舞臺的照明情況如何或鏡頭聚焦的好壞便相當於意識的清晰程度;舞臺上受到光照的範圍或鏡頭取景的範圍相當於意識的範圍;舞臺上表演的獨舞、合唱或鏡頭所取到的特寫、全景相當於意識的內容。

 

意識狀態不正常即為意識障礙。

一般而言,意識障礙時患者的自我意識與環境意識均有程度不等的損害。但臨床醫學所指的意識障礙其主要標誌是環境意識障礙,即不能正確地感知環境及其與自身的關係。

幾乎所有的意識障礙均有程度不等的意識清晰度下降(臨床上確有另一種特殊形式的不正常的意識狀態,即過度覺醒狀態(overwakefulness),其意識清晰度反而增高,處於過度警醒(overalertness)狀態,對此本文不作討論),因此患者的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害,造成以下幾方面的異常:①對環境特徵的感知不完整、不充分,有環境定向障礙;②在對環境感知不良與定向障礙的基礎上,與環境保持接觸的能力受損;③記憶過程中的識記(registration)與保存(retention)能力受累,在意識障礙消除後患者對意識障礙期間的經歷均有不同程度的遺忘。可以說,在考慮患者是否有意識障礙時,應充分重視以下幾個原則:①若無意識清晰度的下降,便不是真正的意識障礙;②若無環境定向障礙(即使極其輕微)和/或與環境接觸能力的損害就不能確定為意識障礙;③在可疑的意識障礙消除後,若無對該期間經歷的遺忘,也不能確認曾有過意識障礙。因此,判定意識障礙的主要依據是環境意識受損的基本特徵,包括定向障礙(有時可很輕微)、與環境保持接觸的能力受損以及意識障礙恢復後的遺忘等。需要說明的是,單純的自我意識障礙並非意識障礙的必要條件,如左側偏癱伴發的患肢失認症、疾病感缺失或精神疾病所表現出的自知力喪失、人格解體及對自身年齡的定向錯誤(如20歲起病且未徹底緩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40歲時仍稱自己是20歲)等自我意識障礙均不屬於臨床上所說的意識障礙。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單純的環境定向障礙、單純的與環境保持接觸能力的損害或單純的遺忘也並非必然提示意識障礙,例如痴呆患者的定向障礙、精神分裂症患者與環境脫離接觸或柯薩可夫症候群患者的遺忘症等都不屬於意識障礙。

 

二、譫妄的臨床表現與處置

 

在臨床工作中,譫妄是一種常見的意識障礙。作者將個人實踐經驗和閱讀教科書的心得相結合,闡述自己對譫妄的臨床表現、診斷與處理等方面的認識。

 

譫妄(delirium),傳統教科書又將之稱為「急性腦病症候群」,是一種保持不全醒覺狀態、以意識內容改變為主的意識障礙。譫妄患者的意識清晰度下降,特別是環境意識受損明顯,伴有顯著的意識內容的病理性改變。由於患者意識清晰度下降,對環境的感知不清晰、不準確,均有不同程度的定向障礙,輕者可僅有輕微的時間定向障礙,重者則表現出全面的定向障礙;意識清晰度下降也造成患者的理解力減退,對他人的發問或活動難以理解,感到迷惘困惑,或有答非所問現象。

在上述意識障礙表現的基礎上,患者精神活動的其他方面也有明顯的異常。根據精神活動其他方面異常的主要特徵差別,可以將譫妄分為兩種基本表現形式。第一種類型的譫妄患者有典型意識障礙,伴有顯著躁動不安和凌亂、繁雜精神病性症狀,第二種類型的患者是安靜型,除意識障礙外,表現相對安靜且無明顯精神病性症狀。據認為,這種表現形式方面的的差異與病前人格特徵有關。如第一種類型患者中有被害妄想者,往往在病前就有多疑和過分敏感的人格或氣質特徵[3]。

 

結合我個人診斷譫妄患者的經驗,我將第一種類型的譫妄稱為不安型(anxious type)譫妄,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譫妄類型。除了前述意識清晰度下降和相應的定向障礙、環境接觸不良之外,患者的意識內容改變極為突出。意識內容改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知覺障礙,而且以錯視和幻視最多見,錯聽與幻聽次之,多數患者的錯視和幻視為恐怖性內容,且形象生動。患者常因這類知覺障礙而產生凌亂、片段的被害妄想。與此同時,患者普遍有情緒恐懼、激動不安以及逃避、防禦乃至攻擊行為,或者有並無目的的興奮躁動。在我診治的有限病例中,這些患者多數確有病前安全感不良、容易焦慮的人格基礎。

按照精神病理學原理,我的理解是此類患者在出現環境意識障礙後會因對所處環境的辨認、判斷、理解不良,誘發出焦慮情緒以及想應的思維和行為反應。

 

我將第二種類型的譫妄稱為安靜型(calm type)譫妄,臨床中相對較少見。這類患者少有不安型譫妄患者那樣的知覺障礙,即使有零星的知覺障礙,也並不是以恐怖性內容為主。其情緒改變多為淡漠、茫然或困惑表情。這類患者病前少有多疑、敏感等個性特徵。

 

除了上述精神活動異常之外,譫妄患者的思維不連貫,言語支離破碎,缺乏有意義內容,也難以進行有效交流。患者的意識障礙常有晝輕夜重的特點,並常伴有睡眠規律倒錯,並呈晝輕夜重特點。所有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識記與保存能力損害,在譫妄過後有對譫妄期間經歷的完全或部分遺忘。

 

譫妄常見於感染、中毒性疾病、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等。

部分高齡老人(老老人,old elderly)發生譫妄時,興奮躁動往往不那麼明顯,也少有錯覺、妄想,甚至以突發的認知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相。這些老老人可能因軀體功能特別是腦功能接近失代償水平,發生軀體疾病後會導致腦功能調節失效,出現上述不典型的譫妄表現,極易被誤診為相對進展較快的痴呆類疾病。我自己曾會診過兩例此種病例。

 

根據我對譫妄病例的診治經驗,對於不安型譫妄病例,若無絕對禁忌症,合理使用有效的抗焦慮藥物,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感知、思維和行為症狀,降低患者發生意外的風險,也降低了對患者的護理難度和工作負荷,並為治療患者原發的軀體疾病創造必要的良好條件。

 

續貂:寫到譫妄臨床表現與病前人格特徵之間存在的關聯現象時,我想到在老年精神科診治痴呆病例的相似現象:那些有顯著被竊、被害、被遺棄妄想的患者,病前也多有安全感不良及人際關係敏感的人格特徵。

聯繫我們(諮詢及問診)

掃描上方二維碼添加微信

聯繫電話 | 18122399828

好大夫網站 | http://miaoguodonghaodf.com

工作室地址 | 廣州市荔灣區芳村長堤街7號一樓自編05室(周三、周四)

苗國棟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意識和意識障礙之一:有關意識與意識障礙的理論分歧
    (一)關於意識的定義對每個臨床醫生而言,意識都似乎是相當明確的概念,但要將其表達清楚卻並非易事,常常成為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這種狀況在有關書籍中也有所反映。《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診斷學》是這樣敘述意識的定義[1]:「意識是大腦高級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健康人意識清晰,思維活動正常,言語準確,對周圍刺激反應敏銳。」
  • 什麼是「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有哪些呢?
    意識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即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知覺狀態。正常人意識清醒。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障礙稱為意識障礙。意識持續中斷或喪失稱為昏迷,昏迷最嚴重的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1.嗜睡是一種病理性的倦睡,表現為持續的、延長的睡眠狀態,可喚醒,並能正確回答問題及配合檢查,但反應遲鈍,刺激去除後即又入睡。
  • 神內基本功-意識障礙判定
    前者表現為嗜睡、昏睡和昏迷;後者表現為意識模糊和譫妄等。意識的維持依賴大腦皮質的興奮。腦幹上行網狀激活系統(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接受各種感覺信息的側支傳入,發放興奮從腦幹向上傳至丘腦的非特異性核團,再由此彌散投射至大腦皮質.使整個大腦皮質保持興奮,維持覺醒狀態。因此,上行網狀激活系統或雙側大腦皮質損害均可導致意識障礙。
  • 神經內科基本功-意識狀態判定
    前者表現為嗜睡、昏睡和昏迷;後者表現為意識模糊和譫妄等。意識的維持依賴大腦皮質的興奮。腦幹上行網狀激活系統(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接受各種感覺信息的側支傳入,發放興奮從腦幹向上傳至丘腦的非特異性核團,再由此彌散投射至大腦皮質.使整個大腦皮質保持興奮,維持覺醒狀態。因此,上行網狀激活系統或雙側大腦皮質損害均可導致意識障礙。
  • 患者發生術後譫妄,如何管理?
    譫妄是急性認知功能改變,表現為隨時間波動的意識改變和注意力不集中。 術後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指患者在經歷外科手術後出現的譫妄,其發生具有明顯的時間特點,主要發生在術後24~72 h。
  • 從格拉斯哥評分聊聊意識評估
    GCS量表缺乏反映意識障礙患者昏迷嚴重程度的臨床指標如腦幹反射、呼吸節律及機械通氣。因此對氣管插管等患者預後的評價中,GCS評分暴露出不少缺陷。因此,美國羅契斯特市Mayo臨床醫學中心Eelco F.M.
  • 重症監護病房中譫妄持續時間和譫妄嚴重程度的生物標誌物--文獻閱讀
    譫妄或急性腦衰竭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症候群,其特徵是認知和意識發生了急劇變化。重症機械通氣患者在ICU或住院期間,大約50%至80%發生譫妄持續至少1天。由此產生的神經炎症會促進膽鹼能衰竭狀態,易誘發譫妄。同樣,神經元發育和生存所需的神經營養因子(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枯竭可能在面對損傷時破壞神經元完整性,並可能誘發譫妄或其不良後果。神經炎症會激活小膠質細胞,產生局部促炎細胞因子,活性氧和星形膠質細胞活化。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活化可導致S-100β水平升高,並伴有譫妄的外部表現。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圖1、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
  • 「醉」譯獻 | 術後譫妄:圍手術期評估、降低風險和管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譯: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醫院 吳曉彬 楊世忠  譫妄是一種認知障礙,其特徵是注意力和意識的急性和波動性損害。研究發現,評估合併症負擔的,如ASA和Charlson合併症評分,以及神經、心臟、呼吸系統和代謝性疾病的病史是發生譫妄的危險因素。風險評估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患者的功能基線,如感覺障礙。急性發作時,代謝紊亂和疼痛也是發展為譫妄的危險因素。  為了進一步量化患者發生術後譫妄的風險,並允許有效的醫療資源分配,開發了各種風險預測評分。
  • 靜脈注射對老年心臟手術患者術後譫妄的影響
    譫妄的特徵是急性起病和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混亂或意識水平改變,據報導50%的心臟手術患者存在譫妄,並與重症監護病房(ICU)住院時間延長、發病率、死亡率和長期認知能力下降有關。危險因素如既往存在的認知功能障礙、術後疼痛、使用阿片類藥物和鎮靜劑、外科炎症與譫妄有關。胸骨切開術、開胸管術和腿部切口處的疼痛未經治療可引起譫妄,但阿片類藥物也可增加這一風險。圍手術期鎮靜和阿片類鎮痛藥物是譫妄的潛在危險因素,可以通過適當的幹預措施加以解決。非甾體抗炎藥和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通常用作輔助止痛藥。
  • 解藥,消除阻礙你發展的意識障礙!——愛彼嘉心理和您說
    ID:愛彼嘉心理上一期我們一起分享了幾種典型的意識障礙,阻礙我們發展,今天我們來一同探討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幾種意識障礙第一,志向模糊型型意識障礙,這種朋友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在沒有任何打擾的時候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找到你自己想真正成為什麼樣的人,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才有可能制定計劃,一步一步向目標挺進。
  • ...認知學習的特點;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模型;學習障礙的臨床表現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代表人物:機能主義的創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爾。主要內容:機能主義主張研究意識,把意識看成是川流不息的過程,而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強調意識的作用與機能。研究方法:不限於內省法、也使用觀察法、測驗法與問卷調查。
  • 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研究獲進展
    如何科學客觀判斷「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找到了答案。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結合機器學習方法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 免疫缺陷當心耐寒「狙擊手」:發熱、頭痛伴意識障礙 5 天 1 例
    因「發熱、頭痛伴意識障礙 5 天」於 2012 年 6 月 13 日入院。2012 年 6 月 9 日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頭痛,未予特殊處理。次日頭痛加劇,出現噴射狀嘔吐,伴發熱,Tmax 40.6℃。外院予對症治療,仍持續高熱,且嘔吐加重。
  • 帶你了解術後譫妄
    經過醫生的診治,原來王阿婆這些表現的罪魁禍首並非中邪,而是由於老人骨折術後的併發症——譫妄引起的。  什麼是譫妄?  譫妄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暫時性的腦功能紊亂,表現為突然出現意識混亂、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感知障礙,會對人物、地點、時間產生錯誤的認識,甚至自我認知障礙。常出現日夜顛倒、分心易忘、情緒紊亂、語無倫次、無法溝通。
  • 科研人員探索研究「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恢復
    該研究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的參考(圖1)。 圖1 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 神經重症患者的意識評估
    誕生於1974年的格拉斯哥評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是評估昏迷和意識障礙患者應用最廣泛的評估手段,並成為多種臨床評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APACHII評分、SOFA評分、WFNS評分等。
  • 急性短暫性精神病性障礙
    其特點是:既往精神狀況正常的個體在沒有任何前驅期症狀的情況下急性起病,在兩周內達到疾病的頂峰狀態,並通常伴有社會和職業功能的急劇惡化。症狀包括妄想、幻覺、思維形式和結構障礙、困惑或意識模糊及情感與心境障礙。也可出現緊張症性精神運動性障礙。症狀的性質與強度通常在每天之間甚至一天之內都有快速、明顯的變化。病程不超過3個月,大多持續數天到1個月(DSM-5對病程的要求是1天到1個月)。
  • Nature Neurosci重磅:王立平/吳雪海團隊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圖1、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 破解「意識障礙」:理解「自我」可能是當今最大的科學挑戰
    然而,從CT和核磁共振(MRI)掃描的診斷結果來看,這些症狀甚至可以算十分輕微;醫生發現,這位女士缺失了大部分的大腦,確切的說,她缺失了小腦。  在她的大腦「舞臺」上,大多數角色都還在場:大腦皮層,大腦最大和最外層的部分,負責我們大部分的思維和認知;下皮層與中腦,負責多種功能,包括運動、記憶和身體調節等;腦幹,是控制呼吸、睡眠以及與身體其他部位交流的重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