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介
患者,女,29 歲。因「發熱、頭痛伴意識障礙 5 天」於 2012 年 6 月 13 日入院。
2012 年 6 月 9 日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頭痛,未予特殊處理。次日頭痛加劇,出現噴射狀嘔吐,伴發熱,Tmax 40.6℃。外院予對症治療,仍持續高熱,且嘔吐加重。
查血常規 (2012.06.12) 白細胞:10.3×109/L,中性細胞:92.6%, 淋巴細胞:4.6%, 血小板:90×109/L; 腦脊液常規:淡黃,渾濁,分類:多核 75%,單核 25%,有凝塊,潘氏試驗 (++),紅細胞 312×106/L, 白細胞 520×106/L;腦脊液生化:氯化物:118.0 mmol/L,乳酸脫氫酶:112U/L,蛋白質:2.8 g/L,糖:0.1 mmol/L,蛋白質定性:+++;腦脊液塗片:革蘭陽性桿菌。
請我科會診,考慮化膿性腦膜炎,建議青黴素聯合美羅培南,同時口服複方新諾明(TMP-SMZ)抗感染治療,患者體溫漸恢復正常,6 月 13 日 轉至我科繼續診治。
入院時,患者神志欠清,精神萎,胃納欠佳、睡眠差,帶入導尿管一根,體重無明顯下降。推入病房,查體不合作,對答不切題。頸部僵硬,腹脹明顯,腸鳴音弱。餘體徵無殊。
患者澳籍華裔,旅居國外多年,飲食習慣西方化,喜食蔬菜沙拉、奶製品等。既往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史 8 年餘(2004 年起),初期服用潑尼松 2.5 mg/d、羥氯喹、葉酸治療, 後病情多次反覆,潑尼松加量並維持至 15~60 mg/d;2011 年出現偏身麻木,舌頭麻木,意識障礙,查 MRI 及 CT 未見異常,2012 年 3 月外院考慮其為 SLE 癲癇發作,加用左乙拉西坦抗癲癇。
問題 1:如果你是主診醫師,該如何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
患者為年輕女性,有 SLE 病史多年,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屬於免疫低下人群。在此基礎上急性起病表現為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及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徵陽性,首先應考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同時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至 90% 以上;腦脊液結果提示白細胞數增加以多核為主,糖顯著降低,蛋白質增高;抗細菌治療後症狀有明顯好轉,提示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特別是腦脊液塗片見到革蘭陽性桿菌,更支持這一診斷。
鑑別診斷需排除其他病原體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主要是病毒性、結核性和真菌性。患者腦脊液中白細胞數明顯升高,基本可以除外病毒性感染。結核性及真菌性腦膜炎也常見於免疫缺陷人群,需進一步的病原學檢查來排除。
初步病原學結果為革蘭陽性桿菌,需考慮病原體如表 1 所示。
表 1 革蘭陽性桿菌分類及特點
其中只有炭疽芽孢桿菌和李斯特菌會引起腦膜炎。炭疽散發,呈地方性流行,患病的牛、馬、羊、駱駝等食草動物是人類炭疽的主要傳染源,患者多有職業接觸史;而李斯特菌為食源性致病菌中重要的一種,免疫低下人群發生此類感染更為常見。結合患者既往病史,為免疫低下人群,李斯特菌感染可能更大。
進一步診治
入院後輔助檢查 (2012.06.13):
血常規:白細胞:10.78×109/L,血紅蛋白:121 g/L,血小板:89↓×109/L。尿常規: 潛血: +++ ,白細胞: 10~12 /HP。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正常。血乳酸:1.38 mmol/L;血糖:7.3↑mmol/L;血沉:63 mm/h。抗核抗體陽性,滴度: 1:10000 ,核小體定量: >800 RU/ml, dsDNA 陽性,核糖體 P 蛋白陽性。C3:0.51 g/L ↓,C4 :0.10 g/L。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腹部 B 超正常,血 T-SPOT、血及腦脊液隱球菌凝集試驗陰性。
入院當天繼續予青黴素 640 萬 u q8 h、美羅培南 1.0 g q8 h 靜滴,TMP-SMZ 2 片 tid 口服抗感染;甲潑尼龍治療原發病;同時予甘露醇、甘油果糖脫水及營養支持等對症處理。
入院第二日患者體溫 37.9℃,意識障礙加重,煩躁、譫妄、胡言亂語,頭痛伴有腰背部疼痛,腹脹;複查白細胞:11.97×109/L,紅細胞:4.29×1012/L,血紅蛋白:121 g/L,中性細胞:81%↑,淋巴細胞:4.1%↓,血小板:115×109/L;肺部 CT:兩下肺紋理增多,兩肺下葉炎症伴雙側胸腔積液伴部分肺膨脹不全,腹腔少量積液。頭顱 MRI:左側基底節區缺血灶,腦膜明顯線樣強化,符合腦膜炎臨床診斷。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結果回報均提示李斯特菌生長。
問題 2:關於李斯特菌感染,你了解多少?
李斯特菌有 2 個群 7 個種,其中只有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 可感染人類。Get 以下要點,讓你不再疏漏 LM 感染:
1. 病原體特性
革蘭陽性無芽孢桿菌,耐寒,4℃ 生長良好。
2. 感染途徑
食源性為主,亦可胎盤垂直傳播。LM 易汙染食物如圖所示:
圖 李斯特菌易汙染的食物
3. 易感人群
LM 感染易發生在新生兒、老年人、孕婦及免疫低下人群。
4. 臨床表現
(1)非妊娠的免疫力低下成人:腦膜炎型、敗血症型為主,佔 94%,其它局灶感染相對少見。
(2)妊娠期感染:流產、死胎、早產。
(3)新生兒感染:腦膜炎、敗血症。
(4)免疫力正常人群:自限性、伴發熱的胃腸炎常見。
5. 實驗室診斷
仍有賴於病原菌分離培養。血清學抗原檢測如 ELISA、免疫磁珠分離法敏感性不高且抗體較難獲得;DNA 晶片及基於 PCR 技術的分子診斷方法耗時短、敏感性、特異性高,但成本高,目前臨床尚未推廣。
6. 治療
LM 對多種抗生素敏感,但對頭孢類抗生素天然耐藥。根據桑德福熱病指南,LM 感染首選氨苄西林聯合慶大黴素治療,青黴素過敏者可考慮 TMP-SMZ,其他有效藥物包括青黴素 G、美羅培南、紅黴素、抗假單胞菌氨基糖苷類等。利福平、萬古黴素、第四代喹諾酮類也有報導顯示對 LM 有較強抗菌活性。LM 腦膜炎抗感染治療療程推薦:免疫正常者 21 天,免疫缺陷者所需療程更長。
後續治療及轉歸
患者李斯特菌腦膜炎合併敗血症; SLE 診斷明確。治療如下:
1. 抗感染治療
繼續青黴素、美羅培南、TMP-SMZ 聯合抗感染, 6.16 患者神志轉清、體溫轉平,後多次複查腰穿,腦脊液常規及生化不斷好轉。6.28 停美羅培南。7.30(療程 6 周)停青黴素。之後 TMP-SMZ 口服。期間腦脊液逐步恢復正常,血及腦脊液培養未再有陽性結果。腦脊液常規、生化變化情況見表 2。
表 2 本例李斯特菌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各指標變化情況
2. 原發病治療
改甲潑尼龍為地塞米松 3 mg(9:00am) - 2 mg(9:00pm),同時加用奧氮平 1.25 mg qn 控制精神症狀,6.27 起地塞米松逐漸減量,加用羥氯喹 0.1 g bid po。7.18 起因患者出現雙膝關節及踝關節酸痛,夜間加重,故地塞米松改回原劑量(3 mg-2 mg),後症狀消失。因患者腦膜炎病情控制良好,7.30 起僅餘 TMP-SMZ 口服,故 7.30 起轉至風溼科繼續進行 SLE 的治療。
3. 其他治療
確診後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20 g×5d 衝擊治療提高免疫力(以後每個月一次,20 克/次),同時予通便利尿、脫水降顱壓等對症支持。
病例點評
該 LM 腦膜炎感染病例診療過程對臨床工作的啟示?
1. 對於高危人群(如該患者為免疫低下人群)出現敗血症及腦膜炎症狀者,需警惕耐寒狙擊手--LM 感染的可能。
特別是在患者有可疑食物食用史時(該患者平素喜食沙拉及奶製品)。
2. LM 感染首選氨苄西林聯合慶大黴素治療。
但在該患者由於病情較重,且 TMP-SMZ 僅有口服製劑,故在青黴素 G 聯合 TMP-SMZ 的基礎上,加用了第三種抗生素美羅培南。患者治療反應較好,故予維持治療 2 周后,逐步降階梯治療。同時患者為免疫低下人群,恢復相對較慢,故抗感染療程遠超過 3 周,在治療 6 周時,腦脊液常規生化方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 楊建偉. 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最新研究進展 [J]. 齊魯醫學雜誌,2013,28(5):465-467.
2. 張巍. 妊娠及新生兒期李斯特菌病 [J]. 中華臨床醫師雜誌,2013,7(13):5738-5740.
3. Benshushan A, Tsafrir A, Arbel R, et al.Listeria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a 10 year experience[J]. IsrMed Assoc J, 2002,4(10):776-780.
4. 尹有寬. 李斯特菌感染. 見:翁心華,潘孝彰,王岱明主編. 現代感染病學 [M].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8:325-329
5. Siegman-Igra Y, Levin R, Weinberger M,et al.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fection in Israel and review of cases worldwide[J]. Emerg Infect Dis,2002,8(3):305-310.
6. BenShimol S, Einhorn M, Greenberg D. Listeria meningitis and ventriculitis in animmunocompetent child: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Infection,2012,40(2):207-211.
7. Jadhav S, Bhave M, Palombo EA. Method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and subtyping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J Microbiol Methods. 2012;88(3):327-41.
編輯: vivid_vitakid,Pupu,SusieWang
審閱:虞勝鐳
專家審核:金嘉琳
編選自《翁心華-疑難感染病和發熱病例精選與臨床思維 2014》
本文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官方微信「華山感染」授權轉載,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點擊查看華山感染更多精彩學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