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萌冉、金文婷等 SIFIC感染官微
作者:王萌冉、金文婷、馬玉燕
審閱:胡必傑、潘 珏
一、病史簡介
女性,52歲,浙江人,2020-08-24入中山醫院感染病科
主訴:發熱伴頭痛10餘天,加重伴右上肢麻木5天
現病史:
患者10餘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熱,Tmax 39℃,伴頭痛,雙側顳部脹痛;無寒戰,無噁心嘔吐、視物模糊、頭暈等不適,無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等。2020-08-17當地醫院查血常規:WBC 4.30X109/L,N 67.3%;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予退熱藥治療後體溫恢復正常。
2020-08-19 再次發熱,T 38.5℃,伴有頭痛及右上肢麻木,持續約5分鐘後自行緩解;至當地醫院就診查血常規:WBC 5.70X109/L,N 69.8%;CRP 3.0mg/L;查頭顱MRI+MRA:左側基底節區小點狀急性梗塞灶,腦內少許斑點缺血灶;腦動脈主幹未見明顯異常。予頭孢曲松抗感染,阿司匹林聯合波立維抗血小板治療,體溫未見好轉。
2020-08-24 為明確診斷和進一步治療收住我科。
既往史:
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認結核病史;
二、入院檢查(2020-08-24)
【體格檢查】
T 37.7℃, P 110bpm, R 24次/分, BP 108/80mmHg。
神清,氣平;對答切題但反應稍慢;頸軟,雙肺呼吸音清,未及明顯乾濕囉音;心尖部未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雙下肢無明顯水腫;雙側病理徵陰性。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Hb 125g/L;WBC 5.41X109/L,N 73.2%,EOS 1.5%;PLT 195X109/L;
炎症標誌物:hs-CRP 0.4mg/L;ESR 6mm/H;PCT 0.04ng/mL;
尿常規:PRO(-),RBC(++),WBC(-);糞常規+OB:陰性;
肝腎功能、出凝血及腫瘤標誌物:均未見明顯異常;
心肌酶譜:未見明顯異常;
自身抗體:ANA (-),ANCA (-),抗GBM抗體陰性;抗CCP抗體陰性;
免疫球蛋白全套、補體:均正常;
細胞免疫檢查:CD4+ 584cells/uL;
痰細菌、真菌培養:陰性;
血培養:陰性;
血隱球菌莢膜抗原:陰性;
真菌1-3-β-D-葡聚糖檢測(G試驗) :陰性;
T-SPOT.TB A/B:18/8(0/83);
【輔助檢查】
2020-08-24 頭顱增強MRI:腦內少許腔隙性梗塞灶,左側外囊點狀強化影;
2020-08-25 心電圖:竇性心律,逆鐘向轉位;
2020-08-26 超聲心動圖:靜息狀態下未見明顯異常;
三、臨床分析
病史特點:患者中年女性,急性病程,發熱伴頭痛,伴右上肢麻木,雖對答切題但反應較前減慢;血常規及炎症標誌物正常,T-SPOT.TB輕度升高;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頭顱MRI檢查見腦內少許腔隙性梗塞灶,左側外囊點狀強化灶;常規抗感染治療後體溫無明顯下降。考慮定位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原因如下:
腦血管疾病:患者有頭痛伴右上肢麻木、反應減慢;需首先考慮腦血管疾病所致;但患者發熱先於腦梗死出現,不符合腦梗或腦出血後吸收熱表現;如以二元論考慮,不排除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腦血管疾病所致,發熱為其它原因相關;必要時可進一步完善發熱待查相關各項檢查以進一步明確。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1)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常見病原體包括細菌(如腦膜炎奈瑟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諾卡菌等)、真菌(如隱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病毒以及寄生蟲等。該患者亞急性起病伴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但外周血炎症標誌物正常,T-SPOT輕度升高,常規抗細菌治療效果不佳,需首先考慮結核性腦膜炎或病毒性腦膜炎可能,可進一步完善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檢查以明確診斷。
2)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遠隔部位感染灶的病原體經血行播散至顱內所導致的繼發性感染,常見的原發疾病包括感染性心內膜炎、肝膿腫、肺膿腫及皮膚軟組織感染如癰、癤等。該患者除發熱外無明顯其它臟器膿腫表現,血培養陰性,心臟聽診未及明顯瓣膜雜音,頭顱MRI未見明顯血行播散性腦膿腫依據,故可能性較小,但仍需進一步完善評估全身臟器有無相應疾病可能。
自身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腦炎女性及兒童常見,是一組與抗神經元細胞表面/突觸蛋白抗體有關的症候群,通常亞急性起病,可具有多種臨床表現(如記憶缺陷、認知障礙、精神症狀、癲癇發作、異常運動或昏迷),通常前驅症狀為頭痛。該患者為女性,無免疫抑制基礎,以發熱伴頭痛起病,外周血炎症標誌物正常,需考慮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腦病可能,可進一步完善腦電圖、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送檢自身免疫性抗體相關檢查以明確。
四、進一步檢查、診治過程和治療反應
2020-08-24 入院後予以更昔洛韋0.25g q12h ivgtt+美羅培南2g q8h ivgtt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輔以甘露醇125ml q8h ivgtt降低顱內壓力;
2020-08-25 行腰椎穿刺術,術中測得腦脊液壓力190mmH2O;腦脊液常規:RBC 68/mm3,WBC 402/mm3,多核細胞 6%,單核細胞 94%;腦脊液生化:蛋白:1.42g/L,葡萄糖:2.1mmol/L;ADA:12.0U/L;細胞學塗片見大量淋巴細胞,呈異淋樣改變,少部分單核細胞,少量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未見幼稚細胞;
2020-08-27 腦脊液mNGS檢查結果回報:檢出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2條;腦脊液Xpert MTB/RIF結果回報:MTB檢出:極低,利福平耐藥未檢出。
2020-08-28 考慮中樞結核感染,局部動脈炎導致繼發性腦梗死不除外;予異煙肼0.3g qd po+利福平0.45g qd po+阿米卡星0.4g qd ivgtt聯合美羅培南2g q8h ivgtt抗結核治療,同時甲強龍40mg qd ivgtt抗炎治療及拜阿斯匹林0.1g qd po抗血小板治療。
2020-08-31 患者服用利福平後胃腸道反應明顯,予停用利福平,改為利福噴丁0.6g biw po,同時加用吡嗪醯胺1g qd po。
2020-09-01 複查腰椎穿刺術,術中測得腦脊液壓力120mmH2O;腦脊液常規:RBC 26/mm3,WBC 285/mm3,多核細胞 2%,單核細胞 98%;腦脊液生化:蛋白:0.78g/L,葡萄糖:2.4mmol/L;ADA:23.0U/L;
2020-09-03 隨訪頭顱增強MRI檢查,見左側外囊點狀強化影較前基本相仿。
2020-09-04 患者服用利福噴丁及吡嗪醯胺後仍覺胃腸道反應明顯,故予以停用。考慮患者常規一線抗結核治療不能耐受,故予以調整抗結核治療方案為:異煙肼0.3g qd po+乙胺丁醇0.75g qd po+阿米卡星0.4g qd ivgtt+美羅培南2g q8h ivgtt+利奈唑胺0.6g q12h ivgtt;甲強龍減量為30mg qd ivgtt。
2020-09-11 體溫較前下降,頭痛及肢體麻木等症狀明顯好轉,出院返回當地繼續異煙肼0.3g qd po+乙胺丁醇0.75g qd po+阿米卡星0.4g qd ivgtt+美羅培南2g q8h ivgtt+利奈唑胺0.6g q12h ivgtt方案抗結核治療;甲強龍改為美卓樂24mg qd po,並囑每周減量1片。
出院後隨訪
2020-10-08 患者出院後未再出現頭痛,仍有間斷低熱,體溫波動於37-37.5℃;再次入院隨訪腰椎穿刺術,術中測得腦脊液壓力180mmH2O;腦脊液常規:RBC 5/mm3,WBC 42/mm3,多核細胞 5%,單核細胞 95%;腦脊液生化:蛋白:0.53g/L,葡萄糖:2.7mmol/L;ADA:7.0U/L。
2020-10-09 隨訪頭顱增強MRI,見左側外囊強化灶較前吸收。
2019-10-14 隨訪血常規:WBC 3.18X109/L,N 51.4%;予利奈唑胺減量至0.6g ivgtt qd,繼續異煙肼+乙胺丁醇+阿米卡星+美羅培南抗結核治療,美卓樂規律減量至4mg qd po。
2020-11-02 隨訪肝功能:ALT/AST 220/108 U/L;予停用異煙肼。
2020-11-16 再次入院隨訪,查血常規:WBC 1.34X109/L,N 34.5%,停用利奈唑胺;肝功能:ALT/AST 188/84 U/L;複查腰椎穿刺,測得腦脊液壓力170mmH2O;腦脊液常規:RBC 5/mm3,WBC 17/mm3;腦脊液生化:蛋白:0.50g/L,葡萄糖:2.5mmol/L;ADA:2.0U/L。
2020-11-17 頭顱增強MRI見左側外囊強化灶較前相仿。
2020-11-23 繼續乙胺丁醇0.75g qd po+阿米卡星0.4 qd ivgtt+美羅培南2g ivgtt q8h抗結核治療,持續隨訪中。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結核
腦梗死(結核性腦動脈炎可能)
診斷依據:
患者中年女性,亞急性起病,發熱伴頭痛,有右上肢麻木伴,反應速度較平時稍慢;外周血炎症標誌物不高,T-SPOT.TB輕度升高;頭顱增強MRI檢查見左側外囊點狀強化影;腰椎穿刺檢查見顱內壓力升高;腦脊液常規示WBC升高,以單核細胞為主;腦脊液生化檢查提示蛋白升高,葡萄糖降低;細胞學檢查見大量淋巴細胞;mNGS檢查見結核分枝桿菌複合群序列;腦脊液Xpert MTB/RIF檢測檢出MTB;抗結核治療後腦脊液壓力、白細胞、蛋白下降,頭顱MRI病灶有吸收,故可診斷。
六、經驗與體會
結核性腦膜炎是中樞神經系統結核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全部結核性疾病的1%,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中,結核性腦膜炎佔肺外結核中約5%,多是由於慢性病灶再激活,經血液播散至顱內從而發生。其早期症狀多不典型,前驅期時常常只表現為發熱、頭痛或性格改變等,因此容易漏診。本例患者既往無結核病史,起病初期為發熱伴頭痛,伴有肢體麻木及反應減慢,頭顱MRI檢查結果提示腦梗可能,故而外院未行腰椎穿刺檢查。因此臨床對於此類發熱伴頭痛起病患者,需考慮是否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能,不能僅僅憑藉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早期進行腰椎穿刺術檢查可能對於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此外,相比於傳統腦脊液分枝桿菌塗片及培養檢查,mNGS及Xpert MTB/RIF檢查具有更高的診斷效率,本例患者即為通過mNGS及Xpert MTB/RIF結果快速確診。
當結核感染播散至顱內,結核蛋白溢出進入蛛網膜下隙可產生強烈的超敏反應,從而導致以腦底部最為顯著的炎性改變,38%的患者可以出現基底腦膜強化,15%-30%合併存在腦梗死。其中血管炎及其導致的動脈瘤、血栓形成、腦梗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理特徵。血管炎會累及穿過基底或脊髓滲出物的血管或者位於腦內的血管,常見多發病灶,且可能合併多種腦卒中症候群,累及基底節、大腦皮層、腦橋和小腦等區域,部分發生血管炎的患者痊癒後可能殘留神經功能障礙。本例中患者起病時有頭痛伴右上肢麻木,頭顱MRI檢查顯示腦內散在腔隙性腦梗死,左側外囊區點狀強化灶,可能正是由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後所引起局部動脈炎,從而導致相應區域梗死而產生神經系統症狀。對於此類患者,在抗結核治療同時,需要聯合應用抗血小板治療,因此本例患者在開始抗結核治療同時,即給予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療。
臨床上強烈懷疑中樞神經系統結核感染時應立即開始抗結核治療,而不應推遲到獲得微生物學證據後再進行,臨床結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啟動治療時所處的疾病分期。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等均可口服給藥,穿透發炎的腦膜,並且在腦脊液中達到高於抑制敏感菌株所需的濃度。然而目前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所分離得到的結核分枝桿菌株,約40%對至少一種抗結核藥物耐藥,約5%同時對異煙肼和利福平耐藥。對於耐藥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建議適當延長治療周期至18-24個月。本例患者Xpert MTB/RIF未檢測到利福平耐藥,但初始方案使用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醯胺等一線藥物,患者胃腸道反應劇烈,也曾改為利福噴丁,但仍無法耐受。後期又出現肝功能不全、骨髓抑制,而停用異煙肼、利奈唑胺。抗結核治療因療程長且聯合用藥,發生各種不良反應並不少見,臨床上存在選擇藥物困難的情況,另外是否此類患者延長治療時間值得探討。
對部分進展迅速伴急性腦膜炎表現的患者來說,需要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將結核性腦膜炎所致死亡率和殘疾率減少約25%。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指徵包括:患者在開始化療時或之前從一個階段進展到下一個階段;患者出現急性腦炎表現,尤其是當腦脊液壓力大於等於400mmH2O或存在腦水腫的臨床或CT證據時;類赫氏反應可能,即開始抗結核治療後臨床表現(如發熱、精神狀態改變)加重;腦脊液阻塞或初期阻塞(腦脊液蛋白>500mg/dL且持續上升);頭部CT顯示基底顯著強化(預示基底節梗死的風險增加)或者中度或進展性腦積水等。對於本例患者來說,在結核性腦膜炎基礎上,同時合併結核性腦動脈炎所致繼發性腦梗死,故予以聯合甲強龍抗炎治療,後期隨著患者神經系統體徵消失,顱內病灶吸收,故逐步減量。
感謝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馮國棟教授的專業指導!
參考文獻:
[1] Lewinsohn DM, Leonard MK, LoBue PA, et al.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lin Infect Dis 2017; 64:e1.
[2] Wasay M, Farooq S, Khowaja ZA, et al.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uberculoma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berculosis: frequency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4; 85:1260.
[3] Singh AK, Malhotra HS, Garg RK, et al. Paradoxical reaction in tuberculous meningitis: presentation, predictors and impact on prognosis. BMC Infect Dis 2016; 16:306.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