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寫22個中年女性的故事?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18年底,

秋色連波出版了《寥寥中年事》一書。

作為正處於中年的女性寫作者,

在她的故事中,男性基本扮演著次要的角色,

而中年婦女,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父母突然生病住院,要如何照顧」,

「要不要為了小孩,維持早已沒有愛的婚姻」,

「結婚後,是否重回職場」,

「丈夫對家不管不顧,該怎麼辦」……

「我用一本書講了22個中年婦女的故事,

少女是一枚一枚的,

婦女卻是一坨一坨的。

很多年輕女孩覺得,這像恐怖小說。

其實這些,都是中年女性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或正在經歷的事情。

即便如此,

你也可以有姿態、更體面地活。」

編輯 | 張翔宇 

一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是山東省高考理科狀元的媽媽,她的孩子卻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背過的知識點會忘記、改過的錯題再做一遍錯得一模一樣、講過的方法不能舉一反三……

她為此對孩子試了各種方法,卻不見任何起色,每天焦頭爛額。丈夫卻說:「每個班都有倒數第一,況且咱們兒子還不至於如此。」

久而久之,她開始質疑自己,甚至想「如果當年沒有和初戀分手,孩子能有個高中數學聯賽得一等獎的爹,是不是我的人生也會跟著不一樣?」

這是《寥寥中年事》的第一個故事。

秋色連波,是作者一直用的筆名。她2002年開始寫小說,2010年成為了一名全職寫作者。她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結婚生小孩:「我就是個中年婦女,當了十幾年了。」

這本書,一共講了22個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雖然小說是假的,但故事中的人物,不少都有生活原型,而且大多是她身邊的女朋友。「我不會把一個人的真實生活完全地暴露給讀者,這也是為什麼選擇要用小說題材表達的原因。」

其實,書中並沒有什麼特別波瀾壯闊、聳人聽聞的故事,而是女性在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或正在經歷的事情。

比如,書中有個故事,一個循規蹈矩生活了40年的女人,突然加入了公司樂隊。最初,只是為了準備年會節目,她的丈夫還能接受。沒想到,樂隊最終被保留了下來,每周都要有固定的排練時間,丈夫就直接冷了臉。

在她看來,業餘愛好是生活必需品。丈夫卻覺得,這是奢侈品。後來,樂隊排練,丈夫加班,她就把孩子安排到父母家,丈夫被迫也適應了。

最初,秋色連波只是想把這些日常故事記錄下來。直到書出版以後,她看了留言才知道,原來不同背景、不同成長環境下的女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別如此之大。

「我覺得這本書,是在藉助這些女性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即便生活一地雞毛,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體面的中年人。」

以下為秋色連波自述:

我寫的這22個中年女性,她們各自面臨著不同的生活難題。有費盡力氣離婚的;有父母在一年內因為生病相繼去世的;有為孩子升學苦惱的;有中年失業的……

如果總結女性的中年危機,大概可以歸納為婚姻、育兒、親情和職場四個方面。

▍第一關:婚姻  

沒有愛的婚姻,離不離?
 

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別怕離婚

我在書中寫了一個中年婦女主動提出離婚的故事。她45歲了,在母親去世後,著手和丈夫離婚。

丈夫覺得不可思議,對她大吼:「你怎麼可以和一個剛剛幫自己母親料理完喪事的人,提離婚?」「在靈前哭一哭,跟到場的親戚握握手,不叫幫我料理喪事。」這一天,距離她第一次提出離婚,已經過去五年。

他對這個家從來沒上過心:女兒上下學,沒接送過;家長會,沒參加過;即便是女兒生病,也是她一個人背著孩子在兒童醫院收費處排隊;公婆因為重男輕女,更是對她冷眼相看。幾個月前女兒中考,她在醫院照顧病危的母親,考完試還是女兒回家給丈夫做飯!女兒總說:「我真希望爸爸出差,他在家,又要伺候他,還要聽他各種挑剔。」

而讓她堅持熬過這五年的唯一原因就是,母親有高血壓和冠心病,怕她受不了。「我無法承受母親失望的眼神,以及因此一病不起的可能性。」

有一次,丈夫出差回來,對著一家人的面,對她大吼:「你為什麼沒有洗碗?為什麼沒有照顧好我的家人?」就是那次,她下定決心,等母親不在了,馬上離婚。

從第一次提離婚,丈夫就以為她在鬧情緒,直到看見了離婚協議書,才意識到問題有點嚴重。後來公婆約著她到家裡見面,一進門公公就對她大發雷霆,婆婆也是哭著勸說,甚至懷疑她有了外遇。

在財產上,她做出了很大讓步,將房子給了丈夫,自己只要了孩子和現金。

為了挽回她,丈夫竟然也穿著西裝,抱著一束黃玫瑰,跑到她的診所前臺,當著所有人的面希望求得原諒。但這些甜言蜜語,中年婦女早已免疫。那天,她對自己的丈夫說出了心裡最真實的想法:「我們的生活,來來回回的像拉抽屜,沒一點進展,我不想再努力了。」

我覺得這個女人是很上進的,很有責任心的,但丈夫卻截然相反。所以在母親去世後,她再也不想維持這樣的婚姻。

作為一個中年婦女她早就明白,對方怎麼想,怎麼做,她都決定不了。所以她決定不再妥協,這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為了孩子維持婚姻,並不可恥 

與之相反的,我在書中還寫了一個男性提出離婚的故事。2016年元旦,她的丈夫主動提了離婚,並急匆匆地說:「財產公平分割,孩子你要就給你,我可以付撫養費。」

她問丈夫為什麼要離婚,他說前半生為了父母、為了家庭活著,覺得被束縛,想要後半生為自己活一次。「我答應離婚,但要等半年以後,小孩的學校定了,我不希望影響到他。」

其實,早在2015年,兩個人就因為孩子的升學問題,常常吵架。爭吵的無非是她一定要讓孩子上名校,而丈夫覺得只要等分配就可以,諸如此類的問題。兩個人的感情,大概就在這樣一次一次的爭吵中,消耗殆盡了吧。

丈夫從不主動分擔。有一次下大雪的晚上,因為開車技術不好,回家的路上,她把方向盤都攥出了水,丈夫卻冷冷地說:「早就說下大雪你們不要去。」其實,這樣的婚姻,她才是真的想離婚那個,只是沒想到,丈夫先提了。

自從提了離婚,丈夫越來越自在,開始每天晚上去跑步,為自己的第一個馬拉松做準備。而她卻越來越焦頭爛額,每天到不同的重點中學給孩子投簡歷,卻一直沒有成功。有一次,她在民辦校網給孩子線上報名,40多歲的人,竟然因為上傳不了照片,急出了一身冷汗。

那時候,孩子似乎看出了他們之間的問題,開始用各種方法討好爸爸,跟著他跑步、拼命做試卷、努力考第一名。而事情的轉機,也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孩子得了奧數比賽的一等獎。她抱著僥倖心理,打電話給民辦校的老師,更新了成績。沒過幾天,她接到了孩子最終被錄取的電話。放下電話,她就哭了。

而他們,最終卻也沒有離婚。

通過我的觀察,大部分的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心態上會有很大的變化。就會抱著「大人之間的問題,不該讓小孩承擔太多」這種想法,處理很多事情。

後來很多人也跟我說,覺得這是一個挺悲觀的故事。我知道為什麼,因為曾經我也看不起那種為了孩子,維繫不相愛婚姻的女人。但後來我發現,愛情在某些情況下,對於一個女人已經不重要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

這也正是我想表達的:如果有能力,你可以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如果為了讓孩子不受傷害,接受了現在的生活,也很好。沒有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你只是在條件範圍內,做出了最好的選擇而已。

▍第二關:育兒  

孩子住院,丈夫不在身邊,

求助別人還是靠自己?

大多數女性在中年,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會迅速地成熟起來。因為一方面要照顧丈夫,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孩子的方方面面,比如學習成績、身體健康、性教育…….

我寫的故事中,有一名教了二十年書的小學語文老師,也是一個重案組刑警的家屬。每次她陪兒子在兒童醫院掙扎的時候,他爸爸都不知道在哪裡蹲守。

她兒子第一次疑似癲癇,是在兩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晚上,他醒來不停地踢腿,哭醒了再睡,來來回回折騰了一晚上。那是她唯一一次求學生的家長辦事,掛了兒童醫院精神內科的專家號。

兒子三歲生日那天,兩個人又是在醫院度過的。因為檢查要做24個小時,他們被安排在了住院部。孩子睡著還好,但如果哭醒三五次,就徹底睡不著了。

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她給兒子講故事,好幾個小孩都圍過來聽。和她的孩子一樣,每個人頭上都貼著密密麻麻的電極,連著長長的線。後來,她才知道,在這個房間長住的,多半是嚴重的腦癱。

第二天早上,取電極的時候,會扯到頭髮,然後要抽血,孩子就一直哭得止不住。48小時沒睡的她,一邊擦汗,一邊想坐在地上大哭一樣,但她沒有,她知道不能這樣做。

等事情都解決了,孩子爸爸才到醫院。那次的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她跟孩子爸爸講了那天晚上在兒童醫院神經內科病房的經歷。她才知道,那晚,孩子爸爸在一個偏僻的小村子,蹲守一名搶劫殺人犯。

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心情挺複雜的。尤其是這個媽媽一個人抱著小孩在醫院,你說她想哭,想抱怨嗎?她肯定想過無數次,但又一次一次地忍住了。這種感受,每一個當過媽媽的人,都體會過。

就是這樣,一個人熬著、挺著也就過去了。後來你發現,很多家庭,就是靠這樣的女人,撐起來的。

▍第三關:職場 

下屬變領導, 認命還是跨過去?
 

書中還有一位中年女性,她為了女兒,在職場上發展最好的時候,選擇陪孩子出國,打算到國外的分公司工作8年,正好能把女兒送上大學。當時看來,這無疑是種犧牲,但事情並沒有像她所計劃的那樣發展。

女兒完全不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方式,讀了半年書就嚷嚷著念不下去了,她進退兩難。

最終還是帶著女兒回國了。但總公司裡,她之前的下屬已經成了她的領導,這樣的工作關係,並不是她想要的,卻是她需要的。因為爸爸媽媽已經老了,女兒更是青春期,她需要有穩定收入來解決一家人的問題。

她原本想要的結果,一定是女兒順利地考上了大學,自己在國外分公司雖然犧牲了工作上升的機會,但對孩子是更好的選擇。

你說她自己後悔嗎?但沒辦法,她必須適應,必須接受,只能從頭再來。曾經陷進去了,現在又要爬出來,可能爬出來的過程中並不容易,也不好看,甚至可以說灰頭土臉。

但我們70後這代人,還是相信付出就有收穫,哪怕走了彎路,也會靠自己再摸索回來。我覺得,只要你一直在努力,即便結果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會有所收穫。

▍第四關:親情 

父母生病, 

是繼續當小孩,還是忍痛蛻變成長?
 

四十幾歲,無論以什麼標準來衡量,也都是中年人了。

我問過身邊很多中年人:你覺得自己是在哪一瞬間長大的?很多人會回答,是在父母離世的那一刻。

書裡寫了一個中年女性父母相繼去世的故事。她44歲那年,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在得知消息之前,也並不是毫無預兆,比如,她接受新的東西十分困難,就連用微信視頻,都要教三五次。那一年,母親快八十歲了,原以為只是上了年紀。沒想到,是真的病了。

病來如山倒。很快,母親不能獨自料理生活,常常要來回走動。起初還是父親照顧母親,就連去醫院,都一步三回頭地看,擔心女兒照顧不好母親。所以,即便她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在父親眼裡,也是什麼都做不好的小孩。

沒過多久,父親的胃經常不舒服,她帶著到醫院做檢查,竟然是胃癌晚期,已擴散。突然間,所有的事情,都擺在了她一個人面前:白天要到醫院照顧父親,晚上回家和保姆換班,看著母親,還要輔導兒子功課,隨時關心在美國待產的弟媳…….僅是短短幾天裡,她變成了「當家人」。

我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因為身邊有一個朋友的父親,突然生病去世了。她跟我說,那段時間,自己很恍惚,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解決完一個問題馬上又一個新的。直到所有的事情都解決完了,突然有一天晚上,有一個瞬間,她才意識到,自己沒有父親了。

如何成為體面的中年婦女? 

其實在這本書中,我還寫了一個一家三代女人之間的故事:婆婆、媳婦和孫女,結尾挺戲劇性的:她與前夫離婚後,竟然和婆婆成了十年好友。

前夫出軌,十年前他們離婚了,房子歸她,存款歸前夫,婆婆始終堅持一個人住。公公去世的時候,婆婆拒絕搬過來與她同住;他們離婚,婆婆也只收留兒子到租到房子,就讓他立刻搬走。頭腦清楚,果斷,是婆婆一向以來的做事風格。

因為女兒,她們之間的來往越來越多:她加班,婆婆陪著女兒;女兒突發闌尾炎,兩個人手握手一起等在手術室外面…….後來,婆婆還把財產也留給了她的女兒。

故事寫出來之後,很多讀者說,這個婆婆,是她們最欣賞的那種女性,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都會過好自己的生活。但在現實中,這類女性特別少。

 Q:一條  A:秋色連波

Q:你是怎樣觀察到中年婦女這個群體的?

A:不用特別去關注,因為我自己就是中年婦女,我身邊接觸的人、朋友也以中年婦女為主。

Q:你如何看待「中年老母」這個詞?

A:「中年老母」這個詞,不是積極的評價,更像是一種調侃,讓大家以為「崩潰」是女性的標配,這是不正常的,也是整個社會的文化下沉。把一切東西擴大化,變搞笑,激起你的焦慮,這種行為是很不對的,是一種汙染,一種媚俗。

Q:你覺得中年女性,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A:我所接觸的中年女性,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大多數中年婦女,在家庭中都是主心骨。但整個社會卻認為,男性是家裡「挑大梁」的角色。在我看來,男性基本只需要賺錢。反而女性,既要賺錢,又需要顧家。

中國雖然也提倡男女平等,只要男性稍微顧家,就覺得值得被誇獎,卻默認女性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認知,最可怕。

Q:最後是一個離異的母親和女兒對話的故事,她們討論了關於家庭,關於婚姻的話題。為什麼要把這個故事放在最後?

A:這是我特別安排的。當時,是我一個朋友講起,他身邊的一個小姑娘去參加她爸爸婚禮的事情。我把它寫進去,是因為故事是從孩子的視角寫的。她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是愛我的,卻要打破它。

我想表達的是,作為中年人你要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有代價的,但付出代價的人不一定是自己,也可能是孩子。

人追求自我,是沒錯的。但也需要對別人負責,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因為沒有最完美的選擇。慢慢地我發現,能在一個和睦的、完整的家庭長大,其實是小概率事件,更是十分幸運的。

Q:對年輕女孩,您有什麼想說的嗎?

A:年輕的時候,很多東西我都不明白,包括自己所處的大環境以及社會關係。你能看到的,可能只是你所擁有的、看重的東西,比如:學歷、工資……還會有一種誤解,覺得很多事情,努力就有結果。

但到了中年,你會發現,能掌握的只有自己。

Q:您最欣賞什麼樣的女性,有哪些特點?

A:我最欣賞的,也是那種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能過好好生活的女人。尤其我想指出的是,很多人,對「單身」的女人(一直單身的、離婚的、喪偶的)有誤解,總覺得她們孤獨無助,需要一個伴侶拯救。

但其實,有些女性單身,只是想獨自生活。因為她們覺得,這個世界有比愛情,更重要、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Q:比愛情更值得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A:我特別喜歡一位讀者送書給自己女朋友時寫得話:「在一地雞毛的中年生活裡,我們不孤獨」。

我理解的不孤獨,是說雖然生活挺雞毛的,但我們有共同的「理想」。現在很多人也喜歡談理想,尤其是小孩。比如,今年要買幾個名牌包;到了三四十歲不工作,有房有車……但真正的理想,不是這些。

當你不再被金錢約束,有了一定資源(物質和精神),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你才明白,真正的理想是追求未知、追求美。

封面及文章部分圖片由唐雙雙提供

插圖:Lanski

編輯:張翔宇

相關焦點

  • 有意再婚的中年獨身女性,這三個軟肋要藏好!
    不僅朋友一個人做出這樣的選擇,很多女性都表現得比較理智與清醒。特別是有意再婚的中年獨身女性,面對熱火朝天的戀情,一定要像我朋友這樣藏好自己的三個軟肋,不要輕易暴露出來。缺愛易感動另外一位離異多年的朋友,有人給她介紹了一位男友。那男友特浪漫,騎著自行車帶她沿著江灘為迴轉了好多遍,累得汗流浹背,她當時感動得淚水朦朧,沒過幾天,兩人就拿了結婚證。
  • 可以讓中年女性,越來越好看的3個技巧
    面對現如今多元化的中年女性群體,做到哪3個技巧才能讓她們越來越漂亮呢?中年女性這個詞就一定是一個貶義詞嗎?其實不然,做到我說的這三點,不但使步入中年的女性不光會越來越好看,還會活成別人羨慕的模樣。一、中年女性要有自己的工作無論賺多賺少,中年女性一定要給自己找到事情幹,有自己工作。
  • 追求中年女性,不要總是對她說甜言蜜語,要知道如何有進取心
    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們,在您繁忙的日程中享受我的文章,希望您多多關注一下,我會經常寫一點小故事,或者愛情小貼士文章讓您享受一下。如果你不會寫,請多批評和糾正,另外,我希望讀者朋友們可以用手來評論和轉發。讀者朋友們的鼓勵是我堅持動力。
  • 情感:中年後為什麼抗拒和妻子睡?婚外情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婚姻!
    情感:中年後為什麼抗拒和妻子睡?婚外情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婚姻!喜愛測驗外界新鮮把戲的新物種,在夫妻私密的空間裡,愈加期望與妻子構成熱情互動,假如女性只把夫妻日子當成使命,男人逐步會對睡發生扔了惋惜,食之無味的幻覺,人到中年,老公為什麼抵抗和妻子睡?3個中年男人說了真話假如說男閨蜜的夫妻日子歸於視覺和感官疲乏,那哥們老易就歸於睡你在心口難開,當我把問題拋給老易時,他沒有矯情,僅僅給我伸出一隻手掌,五天一次?
  • 雨來 |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就是想寫個故事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突然想寫一個故事,要說這個節骨眼,沒必要,應該發一些院校錄取信息,但又不想發故事是我瞎編的,想寫的起因是剛才坐在馬桶上刷抖音,看到一個今日熱搜,可把我這硬邦邦的心戳了一個大窟窿,可能是自己有了女兒,更容易被這種東西所觸動,於是乎打開電腦一氣呵成,行文前後不過21分鐘,整1200字,一個字也不多,一個字也不少,水平...
  • 為什麼到了中年就會膝蓋疼痛?可能是這幾個因素,尤其是女性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出現腰腿酸痛的現象,腿支撐這我們的全部身軀,負責我們的日常行走,當我們我年齡開始大的時候,最先出現衰老的就可能就是我們的腿部了,會逐漸出現膝蓋疼痛,今天亮健好藥君就來帶大家看看骨關節性問題。為什麼我們到了中年就會膝蓋疼痛?
  • 「我是職業女性,36歲還單身,太南了」:4個建議,渡過中年難關
    在現實的困境中,很多媽媽又窮又忙又焦慮,她們的無奈幾乎要溢滿每天的生活。我們再來看看生孩子後的中年職場女性狀況。顯然,職場女性要付出的太多了,而她們的幸福歸屬感,受工作與生活、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關系所影響,白天像個男人一樣去奮鬥、加班,回來還要面對孩子的作業。家庭與工作無法平衡時,很多寶媽索性選做全職媽媽,其實回歸家庭根本就不敢歇著,因為伸手向上問老公要錢的感覺不好受。那些曾經對微商嗤之以鼻的中年女人,由於生活所迫,也幹起自己曾經鄙視的微商。
  • 化解中年焦慮,破解中年危機|這本書送給即將步入中年的80後女性
    但最值得分享給大家的是,本書開篇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擁有年輕的心態,穿著打底褲,扎著馬尾,那麼年齡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此刻,我的年齡似乎已經無足輕重,甚至時不時還有人要求我出示身份證,看我是否成年。」是的,只要保持年輕的心態,身體的衰老又有何懼?回想國外電影中,那些塗著紅唇,穿著紅裙的優雅老奶奶。
  • 金智英的故事:生而為女性,我該抱歉嗎?
    微妙的是,智英患上了某種精神疾病,她偶爾會變成身邊的某位年長女性,以她的口吻和姿態去發出金智英從不明說的牢騷。作者仿佛給代表著你和我的金智英預判了刑——生而為女性,這就是你要承受的重量。今年八月份,由姚晨監製和主演的《送我上青雲》上映,作為內地中年女演員的另一位代表,她在片中飾演的獨立都市女性,給整齊單一的中年女演員角色列表錯了一個格兒。儘管院線排片稀少,這部大膽談論中國女性性慾望的影片還是靠口碑贏得了不少關注。周玄毅曾在微博評論這部電影,「就像是你第一次吃到蛋羹,並點了香油,好吃到哭。
  • 中年女性去油膩指南|女性觀
    賈寶玉這段話是在感慨,大觀園裡的那些中年僕人媳婦們,對小女孩的刻薄、惡毒和勢利眼,他很困惑,青春活潑的女孩子,為什麼會變成討人厭的「大媽」呢?類似賈寶玉這樣的感慨和困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以前的女性沒有家庭以外的其他價值,所以一旦結婚生育,或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被視為失去價值和魅力。
  • 傷感的故事寫多了,我想寫個溫暖的故事
    不止一個人問過我,為什麼我寫的故事,大都是傷感的?我停下敲擊鍵盤的手,稍一回想,發現我還真沒有寫過一個沒有洋溢著傷感氣息的故事。從我喜歡寫點東西起,直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我似乎就沒有體驗過一次,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感覺。考上大學也好,找到第一份工作也罷,空間裡,多的都是傷感的文字。
  • 崔智友《第二次二十歲》上線 關注中年女性
    由崔智友、李尚允主演的《第二次二十歲》是優酷「韓劇大本營」中一部溫暖勵志的佳作,2月22日優酷獨家上線。該劇以「絕望主婦逆轉華麗人生」為主題,講述崔智友飾演的 「舞蹈天才少女」河露拉,18歲時與即將留學海外金宇哲學長的一見鍾情,放棄學業結婚生子。
  • 最會寫女性的男作家?蘇童:男性我寫得也很好
    她還有三個女兒,大女兒極漂亮,二女兒、三女兒特別奇怪,整個家庭相當引人注目。  「我母親熱愛縫紉,總跟她討教,常會在家裡談起她。」有一次,蘇童聽到一個新鮮詞兒,「說這位阿姨是她老公的『小老婆』,我就好奇,怎麼老婆還有大有小」。  由此,蘇童心裡埋下了一個種子:怎麼會有這樣的女人?她背後有什麼故事?
  • 小學生作文寫「我的媽媽是個無用的中年婦女」,事實扎心了
    文|秘籍君之前有一篇小學生的作文在網絡上成為了段子,其中有段內容是這樣寫的:「」我的媽媽什麼都不會,不工作還總喜歡玩,還天天說為了我把她累死了。同學當中,有人的媽媽會開車;有的媽媽會陪他打桌球;有的媽媽會做很好吃的蛋糕,而我的媽媽什麼都不會,是一個無用的中年婦女。」至於這樣的作文是不是出於某個孩子之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要問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媽媽,答案卻是肯定的。
  • 艾偉:寫女性,我有點曹雪芹的心情
    小說完全貼著女主人公小項的心理、情感、情緒流動書寫,讓女性讀者產生代入感,而完全沒有臆造感,一位男性作家是如何做到的?艾偉表示,他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有點曹雪芹的心情。現實當中,女性是複雜多面的,小項的故事實際上非常普遍,只不過是他把現實生活當中支離破碎的、零散的事情放在了一個故事裡面、一個人物身上。
  • 乘風破浪的不是女團,是被禁錮的中年女性
    大家平日裡總會聽到一個玩笑,說「女人的年齡不能提」,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年齡,仿佛就是一個禁忌,因為女人已經被年齡這個事情壓迫太久了。就連有的女性自己也陷入了這種圈套,認為年輕的女性才有資本。而這種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 《中年的意義》中年生小孩,就是不切實際?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那麼,到了中年才有想生小孩的想法正常嗎?答案是正常,尤其是現在國內提倡晚婚晚育之後,女性的生育年齡就更加高齡了。 在《中年的意義》這本書中有一組據數據表明,1989年到2009年之間,英國40歲以上生孩子的女性人數增加了2倍,25歲以下生孩子的女性人數則減少了。
  • 8條中年女性的生活「怪癖」——你中了幾條?
    中年女性們有些特殊的習慣我們都認為很尷尬,但實際上,它們其實很普遍。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家裡、汽車裡、辦公室裡隨處會發生。但我們都是人,很多事情雖然很少討論,但是確實會真真實實地發生。所以,在這裡我要一一列舉人到中年後女性的一些「怪癖」。也許你還沒到中年,卻也有了下面的一些「症狀」,那只能說我們都在不知不覺地老去。
  • 「從職場消失的中年女性」何以成話題
    近日,社交媒體上一篇題為《從職場消失的中年女性》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48歲的服裝企業高級跟單經理,公司受疫情影響破產後發現自己很難再找到穩定的工作。人到中年,意味著掙脫了最初的懵懂與青澀,大多數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形成了一定的職業積累,上有老下有小,沒有人可以依靠,卻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中年意味著經驗、積累和資源優勢。但在崇尚年輕、變化和效率的消費社會中,人到中年既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負擔,也意味著落伍和被替代的危險。在面臨相似的職場壓力和中年危機的情況下,男女兩性也會面對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會壓力。
  • 十八個故事:我讀非洲女性的一年
    Onuzo似乎並沒有因為我不了解她的作品而沮喪,但我則相反。我說不清楚確切的原因。有很多書我沒有讀過,但我不僅想知道為什麼我沒讀過她的作品,更想了解為何她不在我的雷達之內。在之後的日子裡,這種想法在某種程度上折磨著我。是時候修理我的雷達了,我決定看一年非洲女性作家的小說。促使我做出這一決定的動機,並不是受到道德束縛,而是出於好奇。我想知道我錯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