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1歲的鋼琴家、作曲家劉詩昆又當上了父親,44歲的嬌妻孫穎在本月順利生下一個女兒,打破了賭王何鴻燊78歲得女的記錄。
生育年齡對於男人和女人來說總歸是不同的,男人一生都有生育能力,所以男人無論哪個時間段有生育的想法,都是正常的。而女人卻不同,女人一般只要到4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急速下降,甚至不再擁有生育能力。
那麼,到了中年才有想生小孩的想法正常嗎?答案是正常,尤其是現在國內提倡晚婚晚育之後,女性的生育年齡就更加高齡了。
在《中年的意義》這本書中有一組據數據表明,1989年到2009年之間,英國40歲以上生孩子的女性人數增加了2倍,25歲以下生孩子的女性人數則減少了。1991年到2001年之間,美國45歲以上生孩子的女性人數較之以前,增加為190%。
由此可見,中年母親的人數在增加。雖然這些女性有自然受孕的,有需要現代生殖技術才能懷上的,還有是必須接受卵子捐贈的,但這個數據就是真實存在的。
一、《中年的意義》:探討中年是什麼,以及中年有什麼意義
《中年的意義》作者大衛•班布裡基(David Bainbridge)是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受過完整獸醫師訓練,還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動物學方法研究人類生理特性,包括懷孕、基因和性別、頭腦和青春期。
他在《中年的意義》這本書中主要是研究兩個問題,分別是中年是什麼和中年有什麼意義。他從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視角透視中年,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後的科學根據。
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那麼,到了中年這個年紀才想生小孩,真的是不切實際嗎?
答案並非如此,生孩子說到底是夫妻雙方之間的事情,只要男女雙方都有生育能力,即使中年生孩子也正常,生不生孩子都只是個人的選擇,尊重就好。
二、中年生孩子的意義:是計劃性的,在足夠經濟實力下所做的選擇
《中年的意義》中把中年的年齡界定在40——60歲之間,在這一個時期我們會發現,我們常常會因為內心的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也會有以下的疑問:
我要怎樣才能看起來年輕一點?
我變得不愛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嗎?
到了這個年紀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
面對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我比以前不快樂嗎?
孩子們即將離家了,我該怎麼辦?
........
這些問題在《中年的意義》這本書裡都有答案,我們今天就探討「中年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隨著晚婚的推廣而逐漸變成了晚育。
1、中年想生小孩的原因:晚婚晚育和經濟實力雙作用下的正常現象
我國大陸的合法結婚年齡是男22歲,女20歲;香港和臺灣規定是男18歲,女16歲;而在新加坡、日本、德國這些地方則規定男女都滿18歲即可。
可以說,我國大陸的結婚年齡在世界上來說是屬於晚婚,而晚婚也是晚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年輕人在組建家庭時,就已經不再年輕,結婚後雙方再磨合幾年左右,那夫妻雙方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中年父母。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實力,到底是要選擇事業還是懷孕生孩子,這對於任何父母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是,一般選擇中年生小孩的父母,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受教育程度高,而且不用為經濟發愁。
這說明中年父母這一個群體,是一個成熟而又有能力的群體,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說晚婚是被動原因,那麼經濟實力則是主動原因。
2、為什麼中年生孩子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晚育的缺點你需要知道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中年為人父母有四個可能的缺點,最重要的是母親可能遇到的風險。
第一是中年母親屬於高齡,在生育上比較容易產生懷孕併發症。例如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先兆子癇和高血壓等,或者需要刨宮生產。
第二是母親的年紀可能對嬰兒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尤其是唐氏症候群這個問題。女性在成年之後,產下唐氏症候群嬰兒的概率會加速增加,而二十多歲產下唐氏症候群嬰兒的概率非常低。
第三是父親的年紀大可能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有一類疾病在年長父親的子女身上比較常見,那就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第二大類疾病則是腦部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
第四是產後養育,以及父母年紀可能對子女造成的複雜心理影響。中年生孩子,意味著父母至少和孩子相差40歲以上。這個年齡差容易讓子女和父母之間產生巨大的代溝,也會讓孩子在情感上有所缺失。
這些子女在成年之後,會抱怨父母對他們疏於關心或對他們投注非常少的感情,會擔心父母成為自己的負擔,會恐懼父母過世等,這些都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鑑於以上中年生孩子的缺點,所以中年選擇生孩子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切實際的。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可只看不好的影響,晚育的確有比較多的缺點,但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3、中年要孩子的想法:無論是晚婚還是晚育,都是個人的選擇,尊重這種差異性
相對於青年父母來說,中年父母的確會面臨著更多的問題,但一般的中年父母都是計劃生下孩子的,所以他們會比年輕父母更加熱切渴望孩子的到來。
而且,晚婚晚育的父母更加清楚地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所以中年父母會更有可能擔任孩子的良師益友,也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建議和指導。
其實,無論是晚婚還是晚育,都是個人的選擇。有人想要先發展自己的事業,這樣才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養家;有人選擇先懷孕生孩子,然後再專心拼事業,也就是成家之後才立業。
以上無論是做哪一種選擇,都不可避免地會讓自己的人生有所遺憾,但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中年要孩子有中年要孩子的好,青年要孩子也有青年要孩子的好,大家彼此尊重就好。
三、結語:中年生小孩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才去做,做了就不會後悔
中年時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還有一顆想要孩子的心。這時候才想要當父母的想法並不是不切實際,而是在計劃之中的行為,他們更加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才去做的。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例如自然懷孕懷不上時,可以藉助科學的力量,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而且,現在中年父母並不罕見,就連高齡父母也存在不少。
例如男明星高齡生子的例子非常多,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73歲做爸爸;西班牙歌手胡裡奧·伊格萊西亞斯的父親89歲老來得子;賭王何鴻燊78歲得女;而鋼琴家劉詩昆81歲又當上了父親等。
人與人都是有區別的,所以在生育理念上不一致很正常。早婚的不要說晚婚的人不切實際,而晚婚的也不要說早婚的沒有準備好,缺乏經濟實力。
孩子是上天饋贈給我們的禮物,所以我們都需要學會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要去指責任何人,你的人生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