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流派創始人
格式塔學派的創始人有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詹姆斯是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其貢獻
代表人物:機能主義的創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爾。
主要內容:機能主義主張研究意識,把意識看成是川流不息的過程,而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強調意識的作用與機能。
研究方法:不限於內省法、也使用觀察法、測驗法與問卷調查。
評價:機能主義大大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發展道路,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認為學習使人的適應性得到提高;同時還推動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對工作環境中的人的因素的研究。
高原現象
布賴恩等人用實驗的方法揭示高原現象的存在。
高原現象是指在練習過程中,練習成績會出現暫時停頓的現象,表現為練習曲線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高原期現象,即練習曲線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的現象。高原現象發生在練習的中間階段。
認知學習的特點
認知學習是指以認知加工過程為對象的學習。
通過認知學習,可以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認知學習與學校教育和個人能力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認知學習的特點主要有:
(1)認知學習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
一方面,認知學習表現出學習的特異性。克裡斯特等人通過實驗發現,知覺學習的效果對刺激的位置以及刺激的朝向具有特異性。此外,其他研究還發現知覺學習對刺激的空間頻率、大小等性質都具有特異性。
另一方面,認知學習又表現出非特異性。有研究發現,當知覺學習發生在視網膜上時,被試會對視覺刺激的朝向表現出視網膜位置的特異性學習。但是,當知覺學習發生在高級腦皮層位置時,被試則會對視覺刺激的朝向表現出非特異性知覺。
(2)認知學習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卡尼和薩奇提出,知覺學習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快速學習階段,往往發生在從未接受過訓練的被試最開始的幾分鐘之內。第二個階段發生在訓練停止後的6~8個小時,是一個緩慢的、能力大幅提升的階段。卡尼和薩奇認為,知覺學習主要發生在第二個階段,它的效應不會在訓練後馬上消失,一般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3)認知學習的層次性與逆層次性
艾薩和郝奇斯坦通過總結已有的研究,認為知覺學習過程中存在逆層次性。具體表現為:①比較簡單的任務發生在比較高級的腦皮層,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發生遷移;比較困難的任務發生在比較初級的腦皮層,很難進行遷移,表現出特異性。②比較簡單的任務先發生學習效應,而比較困難的任務後發生學習效應。也就是說,學習效應發生的順序是從高級皮層到初級皮層,與傳統觀念中的腦信息處理層次相反。③高級皮層的學習效應會促進並調節初級皮層的學習效應。
反射方式
無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種系發展過程中形成並遺傳下來的反射。最基本的無條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防禦反射等。有機體的無條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禦反射、內臟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氣質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也不決定一個人成就、智力的高低,但能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氣質影響一個人性格特徵形成的難易、對環境的適應和心理健康。
學習人格理論過程中所依據的原則
學習人格理論過程中所依據的原則包括:
(1)核心性原則;(2)廣博性原則;(3)簡約性原則;(4)驗證性原則;(5)提示性原則;(6)實用性原則。
生物學流派的貢獻
證明了關於人格發展「白板」說的實際局限性;強調實證研究;把人格心理學與生物學原理聯繫在一起。生物學流派的缺陷在於,研究者很難對自己的某些觀點予以直接驗證,很多推論直接操縱變量是不可能的,證明因果關係也十分困難,尤其是進化心理學學者,自圓其說的推論和演繹的論斷缺乏說服力。該流派沒有形成基於該觀點的心理治療學派。
神經質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艾森克把自主神經系統看作是神經質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後來,艾森克提出邊緣系統是神經質的生理基礎這一觀點。邊緣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協同活動,並與網狀激活系統(內外傾的生理基礎)相聯繫。
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模型
進化心理學用自然選擇的概念解釋人類特性,從而使人格的形成和表達機製得到更深刻的揭示。這種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機制也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是人類特有的功能,可以幫助人類有效地應付日常問題和滿足生活需要,使人類更有可能成功地生存和繁衍。它的理論基礎和模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性選擇論。達爾文認為,那些在爭取食物、抵抗不利的環境條件、競爭繁殖後代中可能得到勝利的個體具有存活的「優勢」特徵,他們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至後代,因而那些增加存活可能性的可遺傳的特徵會受到選擇而成為物種的特徵。性選擇論強調繁殖上的差異,認為那些增強了個體繁殖成功的身體形態品質、心理品質和行為品質會遺傳至後代而被保存下來。
(2)親代投資模型。由於雌雄性別的差異導致在繁殖後代過程中出現親代投資上的差異,投資多的一方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成為「選擇者」,被選擇的一方為了獲得繁殖機會,常常表現為通過進化更具優勢的外顯特徵以回應「選擇」。投資包含了生理上的投資,如雌性的孕育與哺乳,也包含了後代在發育成熟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資資源和保護。
(3)性策略理論。男性、女性為了獲取資源或配偶而贏得最終的生育成功,各自面臨不同的適應性問題,在解決各自不同的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擇偶偏好或行為方式。從理論上講,男女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略和長期性策略。如,男性更傾向於採用短期策略獲得更多伴侶,從而獲得更大的生育成功。
(4)好基因模型。在擇偶過程中,好基因表現為特定的身體吸引力,從而可以作為一種「生存力指標」,具有這種身體吸引力的個體具有更強的生存力。如果偏好具有這種身體吸引力的個體,他們的後代可能會通過遺傳獲得更好基因,從而獲得更強的適應性。對身體吸引力的偏好這種心理傾向性也可能伴隨基因遺傳至後代。
(5)二元模型。既強調親代投資,同時也強調基因因素,認為親代投資和遺傳基因這兩種因素在男女擇偶過程中同時起作用。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1)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變態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研究異常心理和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分支學科。曾經有過的不同觀點有:研究個別心理過程的障礙;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研究心理障礙的基本理論、形成原因和機制;研究心理因素在致病和防治中的作用等。
(2)變態心理學的任務:
主要任務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異常的表現形式和分類,探討其影響因素和發生機制,闡明其發生、發展和轉變的規律,並把這些科學知識運用於心理障礙的防治和健康的維護。
精神病的特點
精神病屬於臨床醫學中精神病學的研究範疇。廣義上類似於精神疾病的概念,狹義上指精神障礙中患者的心理功能嚴重受損,自知力缺失,不能應付日常生活要求並保持與現實的接觸的一組情況。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心境障礙。
其主要特點有:(1)現實檢驗能力嚴重受損;(2)社會功能嚴重受損;(3)缺乏症狀自知力。
學習障礙的臨床表現
學習障礙是一種學業方面未達到同齡兒童應達到的水平的不適當的發展狀態。學習障礙不是由於生理缺陷或者神經缺陷造成的。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閱讀障礙。表現是在辨認字詞方面有困難,閱讀理解差,每個字都要重複多遍才能記住,而且轉眼就忘,閱讀時經常丟字和串詞。
(2)書寫障礙。伴隨閱讀障礙出現,表現出拼寫或書寫困難,難以按照語法進行寫作,或在字詞書寫方面表現不佳。
(3)數學障礙。常常表現為認別數字有困難,並在按照相應的數學規則進行計算方面有困難,經常表現出數學方面的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不相稱。
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的診斷要點
根據DSM-IV,其診斷包括如下三個要點:
(1)智力水平顯著低於平均水平(在個體施測、標準化智力測驗中,得分低於70)。
(2)在下列2項或者2項以上的功能領域中存在缺陷,即:溝通、自理、在家生活、與他人建立關係、使用社區資源、自我管理、學業、工作、使用自由時間、健康、安全。
(3)年齡低於18歲。
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的臨床診斷分類包括:閱讀、拼寫、計算、運動等學校技能障礙,其中閱讀障礙(Reading disorder)是臨床最常見的類型,約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