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曼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是目的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他博採眾長,在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考夫考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經過許多年的「動物實驗」研究,力圖客觀地了解行為的目的性。經過多番努力,他提出了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的概念,彌補了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並建構符號完形理論,也成為了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理論一直是考試的重頭戲,其中「行為主義」更是。因此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1.符號學習理論
符號學習理論是託爾曼學習理論中的核心內容。行為主義重實驗研究,託爾曼也不例外,他根據一系列動物實驗的結果,反駁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一直預想「學習是由於刺激和反應的聯結,或是按照一系列的試誤以達到目標」的觀點。他認為:學習是根據對「高價迷津實驗」中的顏色、聲音、氣味,以至通道的長度、寬度和轉角位置等特點的「認知」,把這些特點作為力求達到目的的「符號」,並表現出有所期待的狀態,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符號完形-期待」。因此,託爾曼認為學習者所學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這一理論對心理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認知地圖
認知地圖是託爾曼符號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這是鑑於託爾曼為考查有機體學習結果的實質,進行的「位置學習實驗」,其中最經典的就是「白鼠學習方位的迷宮實驗」,具體操作如下:
實驗描述:在這個迷宮中,從起點到終點食物箱有三條長短不同的通道,分別為通道1、通道2、通道3,分別是1最短,2次之,3最長。實驗最初,將白鼠置於起點,讓它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爬行。一段時間過後,白鼠逐漸學會了走3條通道,並在所有通道暢通時首先選擇1到達食物箱。之後,託爾曼將通道稍作處理,重點觀看並記錄白鼠的表現,結果是:在A處阻塞時,白鼠會改為走通道2;當B處阻塞時則會自動選擇通道3。由此得知:白鼠在過去嘗試的過程中已經熟悉了3個通道,並在認知中對通道1、2和3的次序有了概念和選擇。所以,經過嚴密的實驗數據,他認為白鼠學會的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刺激—反映動作,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建構了完整的「符號—格式塔」,也就是「認知地圖」。
3.潛伏學習
潛伏學習是託爾曼與杭希克設計的經典實驗,研究白鼠走迷宮過程中事物對學習的作用,力在檢驗聯結派條件反射原理認為的「必須通過強化才能學習」這一觀點。
實驗如下是這樣的,首先白鼠被分成甲、乙、丙三組,要求訓練它們走出複雜的迷宮。甲組是強化組(不給食物);乙組是強化組(每次順利到達目的箱都會給食物);丙組在實驗前10天都不給強化,從第11天開始則像乙組那樣進行強化。實驗結果如圖:
4.總結
不難發現,乙組比甲組能更快地逐漸減少錯誤,但乙組和丙組的錯誤次數卻幾乎相同,甚至第12天過後丙組優於乙組。於是託爾曼認為,三組的學習過程是相同的,即便沒有的到及時強化,但白鼠實際上也在學習,也領會了符號的意義,同樣也形成了認知地圖。這就是「潛伏學習」,指未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的學習。
心理學界一直尊稱託爾曼為認知心理學的「開山鼻祖」,這是因為他率先反對和部分抵制了行為主義代表家門一些比較激進、機械和嚴格的理論觀點,提出並肯定了「認知「的重要性,這對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也使有機體在環境中的活動擺脫了一些列身體運動的約束,值得肯定。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