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知學習理論17江蘇學堂 今天認知學習理論(一)完形——頓悟學習理論學派:格式塔學派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實驗:苛勒的黑猩猩實驗學習結果:形成新的格式塔(或稱完形) 對周圍事物的關係形成整體認識學習過程:是對情境的突然頓悟的過程 刺激和反應之間是以意識為中介的。(二)認知地圖學習理論提出者:託爾曼 認為學習是 S-O-R的過程實驗:託爾曼的認知地圖實驗 小白鼠會根據變化的情況靈活選擇道路,是因為頭腦中有認知地圖學習實質:形成認知地圖補充:託爾曼提出潛伏學習潛伏學習實驗:強化物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產生學習(三)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認知結構(編碼系統):人頭腦中關於知識的編碼系統(一)學習觀學習的實質: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強調發現學習(名詞解釋),即老師給學生創造情境,讓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環節(多選題):獲得: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如學習定義轉化:把定義放在認知結構中評價:評價轉化對不對(二)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一個學科中的基本原理、原則、概念例子:數學中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各種定理公式,物理的牛頓三大定律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選擇):(1)動機原則。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2)結構原則。按照知識結構呈現知識,讓學生形成認知結構 如思維導圖(3)程序原則。按照一定程序教學 先易後難(4)強化原則。學生學完後給予及時反饋 強化後才能產生進一步學習口訣:動結程強(三)發現學習過程:教師不教給學生知識,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總結:將外部的學科基本結構通過發現學習的方式轉變為內部的認知結構。(四)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一)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客觀題)意義學習的實質:新知識和舊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人為的是強行加給它的聯繫 如二十四節歌、諧音記憶非人為的是本身就存在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 如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去學習四邊形內角和就容易理解實質性聯繫:我們能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把知識表達出來 如用自己的話表達出發現學習的涵義意義學習的條件(簡答題):客觀條件:學習材料本身有邏輯意義。數學定理是有意義的,圓周率、英語單詞拼寫無意義。主觀條件:學習者自身因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即有知識基礎,聽課沒基礎就難以理解學習者必須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願意主動理解、學習 (二)有意義學習的內部心理機制---同化(能舉例)上位學習:例子:先學習蘋果、香蕉再學習水果概念:先學習下位概念再學習上位概念別稱:自下而上、總結學習下位學習:例子:先學習水果再學習蘋果、香蕉 概念:先學習上位概念再學習下位概念別稱:自上而下、類屬學習下位學習的兩種形式:派生類屬學習:學完下位概念對原來的概念並沒產生新的認識 如學完水果再學蘋果 學習魚再學鯉魚相關類屬學習:學完下位概念對原來的概念產生新的認識 如小學生學數學剛開始認為只包含整數,後來又學習小數、分數、負數,對數的理解發生變化 認識到節約能源也是保護環境主要區別:學習之後對原有概念的理解是否發生本質屬性的改變並列結合學習:例子:先學習動物再學習植物 先學蘋果再學香蕉 先學習遺傳再學習變異 概念:非下位關係又非上位關係,而是一種並列的關係 別稱:自上而下的學習、類屬學習(三)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形成認知結構(客觀題)(四)先行組織者技術(名詞解釋、選擇)例子:在學習「鋼」的概念之前呈現「金屬」和「合金」的概念。先學習「回聲」定律原理,再學習「雷達」目的:聯繫新知識和舊知識,起橋梁作用類別:下位學習(五)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提出者:加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