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和意識障礙之一:有關意識與意識障礙的理論分歧

2021-03-04 精神科專家苗國棟

意識這一名詞在哲學、心理學和醫學這幾個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涵義,因為該詞所具有的抽象性,每一學科的不同學派或不同學者都對這一名詞有著各自的理解與解釋,造成初學者對其的理解和認識發生混淆。即使在臨床醫學的不同分支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這種現象也相當明顯,除造成初學者的認識混淆之外,還影響到兩專業之間乃至各專業內部的交流。筆者在閱讀了一些有關的教科書與參考書之後發現,這些書籍中關於意識與意識障礙的定義和描述也有不同,有時差異頗大,甚至對同一現象冠以不同的名詞。鑑於這種情況導致術語的不規範化已相當嚴重,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些定義與描述的複習,引起神經科與精神科同道的重視。

(一)關於意識的定義

對每個臨床醫生而言,意識都似乎是相當明確的概念,但要將其表達清楚卻並非易事,常常成為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這種狀況在有關書籍中也有所反映。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診斷學》是這樣敘述意識的定義[1]:「意識是大腦高級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健康人意識清晰,思維活動正常,言語準確,對周圍刺激反應敏銳。」該定義將意識等同於精神活動,顯然是選擇了廣義的而非臨床醫學的意識定義。該定義的後半部分卻又具體描述了臨床醫學意義的意識清晰下的精神活動。

醫學院校所用教材《診斷學》關於意識的定義為[2]:「正常人意識清醒。.意識有兩個組成部分,即意識內容以及其『開關』系統。意識內容即大腦皮質功能活動,包括記憶、思維、定向和情感,還有通過語言、視聽、技巧性運動以及複雜的反應和外界保持密切聯繫的機敏力。意識狀態的正常取決於大腦半球功能的完整性。.意識的『開關』系統包括經典的感覺傳導徑路(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以及腦幹網狀結構(非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意識的『開關』系統可激活大腦皮質並使之維持一定水平的興奮性,使機體處於覺醒狀態,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意識內容。」實際上這段敘述並未回答何為意識的問題,僅就意識內容和意識的開關系統做出解釋。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神經病學》對意識做出如下定義[3]:「在臨床上,意識是指人對自身和環境的感知,可通過語言和行動而表達。」這一定義簡單明了,符合醫學的基本概念,但卻缺少較為詳細的描述,對深刻全面理解意識的概念幫助不大。

供大學本科生使用的教科書《神經病學》中關於意識的定義為[4]:「人類意識活動包括『覺醒狀態』及『意識內容』兩個方面,前者指對外界及自身的認知狀態,後者指精神活動,即知覺、思維、情感、記憶、意識活動(似為意志活動之誤——引者注)等心理過程。」這一定義實際上並未對意識做出確切的解釋,只是將意識這一概念又分解為另外兩個概念,再對兩個新概念做出解釋。該作者在其另一本書中也基本持相同的觀點[5]。

王笑中、焦守恕引用國外學者關於意識的定義[6],其內容與前述醫學院校本科生教材《診斷學》[2]基本相同,也只是闡述了意識內容與開關系統的概念。

丁銘臣則強調了意識定義的核心[7]:「意識主要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及對主觀自身的認識。」其含義與哲學的定義較為接近,但卻欠明確具體,對臨床應用缺乏指導意義。葛茂振[8]關於意識的定義也與此類似,同樣抽象而缺乏實用性。

另外的一些神經病學教科書或參考書則只是描述了意識障礙而未對意識的定義做出闡述[9-12]。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精神病學》關於意識的定義為[13]:「一般認為,意識不是單獨的精神活動和反應,它是一種腦的普遍的功能狀態,使人們能正確而清晰地認識自我和周圍環境,並做出適當反應。它涉及覺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維、記憶、定向、行為等許多心理活動或精神功能,它是人們智慧活動、隨意動作和意志行為的基礎。」這一定義對意識的闡述較為詳細,概括出意識的基本內涵,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遺憾的是文中將意識等同於意識狀態清晰,對初學者有誤導之虞。

本科生教材《精神病學》的意識的定義為[14]:「在臨床工作中意識是指人對周圍環境及對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此定義言簡意賅,但對於作為初學者的醫學生而言,似乎又缺乏足夠的解釋與描述。

大型精神病學教科書《精神病學》中由幾位心理學家做出的定義為[15]:「它主要是指人對自身狀態的理解水平——自我意識的水平,以及周圍環境的理解水平--環境意識的水平。在醫學中,意識有兩個涵義,一是指人的清醒程度,一是指理解自己與環境的完整程度。這樣,在臨床中為了說明人的清醒程度和理解力的完整程度,最好使用『意識狀態』一詞而不要單獨使用『意識』一詞。意識狀態一般泛指清醒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不清晰與頭腦不清醒是同意義語。」該定義強調了在臨床工作中使用「意識狀態」而非「意識」的意義,值得所有的臨床工作者借鑑。然而,就筆者的認識而言,其中所說意識狀態泛指清醒狀態似乎不那麼普遍,有人用「意識存在」表達意識狀態清晰或未出現昏迷等意識障礙,但很少有人用意識狀態代指意識清晰。而且這樣表述有將意識這一名詞改換為形容詞之嫌,又使其中的意識成為廣義的而非臨床醫學意義的概念。另外,臨床工作中上述意識的兩個涵義是不能割裂開來的。

另外一些精神病學教科書或參考書關於意識的定義也各有千秋。楊德森[16]認為:「在醫學中,意識只指大腦覺醒程度,即清晰度如何。」楊玲玲[17]寫道:「在臨床醫學中,意識是指病人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察覺,包括自我意識和環境意識兩個方面。」賈誼誠[18]的觀點為:「精神病學家多認為:意識不是某種單純的精神活動和反應,而是大腦的普遍的功能狀態,它使人們能正確而清晰地認識自我和周圍環境,並做出適當反應。它涉及覺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維、記憶、定向、行為等許多心理活動或精神功能,是人們智慧活動、隨意動作和意志行為的基礎。」

國外有的學者有人[19]這樣定義意識:「相對於處於睡眠或昏迷而言,處於醒覺狀態;人對其腦中所有精神活動的感知;全部思維、情感、意志及感覺體驗的協調共存狀態。」顯然,這樣的定義對於理解意識是有所幫助的,但若作為一個定義來概括意識這一心理現象卻顯得不夠貼切。與此相比,Gelder等[20]的定義則簡練得多:「意識是對自身與環境的感知(awareness)。」Kaplan和Sadock[21]的定義更為簡單:「意識便是覺察得到的狀態(stateof awareness)。」由此可見,這些著名精神病學家注重簡練而忽略了必要的解釋,或許他們也認為對該定義的解釋越詳細越有可能畫蛇添足而已,總之這樣的定義對初學者是難以獲得滿意的印象的。

概括上述各作者關於意識的定義與描述可以看出,診斷學與神經病學教科書或參考書較多涉及意識的生理機制或神經科特徵,較少對意識的一般性質做出描述;精神病學教科書或參考書則均或多或少地強調了對環境與自身狀態的感知這一意識的核心特徵。

(二)關於意識障礙的分類與描述

如果說上述各書作者對意識的定義相同之處遠遠大於相異之處的話,那麼他們對各種意識障礙分類與描述方面的差異則大得多。

診斷學教科書將意識障礙分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四種類型[2],其中昏迷又分淺昏迷和深昏迷兩型。《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診斷學》[1]將意識障礙分為嗜睡、意識混濁、昏睡、昏迷(有深淺之分)、朦朧、譫妄、失神及去皮質症候群幾類。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神經病學》將之分為嗜睡、昏睡和昏迷,作者亦把昏迷分為淺昏迷和深昏迷二型[3]。沈鼎烈對意識障礙的分類在其為本科生撰寫的教材和其參與編寫的專著中又有不同:在前者中分為嗜睡、昏睡、淺昏迷和深昏迷[4],在後一本書中分為意識模糊、嗜睡、昏睡和昏迷(又分淺、中、重三級)[5]。其他作者有人[6]將意識障礙分為暈厥、昏迷(又分淺、中度、深、過度及醒狀昏迷);有人[7]將之分為意識遲鈍(意識混濁)、昏迷(淺、中、深三級)、意識模糊、精神錯亂、譫妄狀態、朦朧狀態、夢樣狀態以及嗜睡狀態;還有作者[8]將其分為意識混濁、嗜睡、昏睡、譫妄狀態、朦朧狀態昏迷(又分輕度、中度與深度昏迷三級)及去大腦皮質症候群;有的教科書作者[9]的分類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無動性緘默、去大腦皮質症候群、閉鎖症候群等;也有人[11]將之分為嗜睡、淺昏迷、深昏迷和譫妄或分為[10]嗜睡、輕度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和過度昏迷。

總之,在各種醫學教科書和參考書中,人們關於意識和意識障礙的描述顯然具有巨大的分歧,給臨床應用和交流帶來不便。因此,作者根據自己多年來從事精神科和神經科臨床工作的體會,對意識和意識障礙的概念與表現進行梳理,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預約問診

掃描上方二維碼添加微信


聯繫電話

18122399828

好大夫網站

http://miaoguodong.haodf.com

工作室地址

廣州市荔灣區芳村下市直街1號信義會館6棟202室(周三、周四)

苗國棟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意識、意識障礙以及譫妄的臨床表現和處置
    一、意識和意識障礙 臨床醫學教科書中關於意識和意識障礙的論述和描述稱得上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意識應劃分為自我意識和環境意識,前者指對自我狀態和一般身份特徵的感知,回答「我現在怎樣」與「我是誰」這樣的問題;後者指對環境及其與自身關係的感知和識別,回答「此處是何處、現在是何時、他們是誰」與「此時我為何在此處、我與他們是什麼關係」這樣的問題。實際上,自我意識與環境意識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很難將二者割裂開來。
  • 什麼是「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有哪些呢?
    意識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即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知覺狀態。正常人意識清醒。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障礙稱為意識障礙。意識持續中斷或喪失稱為昏迷,昏迷最嚴重的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1.嗜睡是一種病理性的倦睡,表現為持續的、延長的睡眠狀態,可喚醒,並能正確回答問題及配合檢查,但反應遲鈍,刺激去除後即又入睡。
  • 神內基本功-意識障礙判定
    其實這個也很簡單,關鍵是要分清意識障礙的不同判定方法,一種是以覺醒為判斷標準,例如我們常常描述的昏迷,一種是以意識內容為判斷標準,例如我們常常描述的譫語,當然還有其他特殊類型。下面我們以九版神經病學為基礎系統學習。意識是指個體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感知能力。意識障礙可分為覺醒度下降和意識內容變化兩方面。
  • 阻礙你發展的意識障礙!——愛彼嘉心理和您說
    和小李類似的,很多朋友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機會就在眼前,但是就是沒有心力去抓住它,或者是有心卻一直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程度,從而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壓力。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是什麼意識障礙給你壓力並阻止了你發展?
  • 破解「意識障礙」:理解「自我」可能是當今最大的科學挑戰
    與之相比,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數量遠少於小腦,但中風和大腦皮層損傷的患者可能會失去識別顏色、面孔和理解語言的能力,有時可能會發展成所謂的「意識障礙」,一種導致反應能力喪失或意識完全喪失的疾病。  為什麼大腦的神經元網絡感覺像是一種體驗?  理解意識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生理的東西(如電脈衝)將如何解釋心理的東西(如夢或自我感覺)?
  • 一些意識理論,讓我們在理解意識的路上「開倒車」
    大腦的職責是處理信息,但我們卻對(至少)其中的一些信息產生了意識體驗(conscious experience)。這怎麼可能呢?什麼是主觀體驗呢?意識的難問題是科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它是「我們為何物?」這一問題最深刻的問法。然而,目前我們給出的答案中,就連最深刻的那幾個,都只不過是現代的粘液理論。
  • 解藥,消除阻礙你發展的意識障礙!——愛彼嘉心理和您說
    ID:愛彼嘉心理上一期我們一起分享了幾種典型的意識障礙,阻礙我們發展,今天我們來一同探討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幾種意識障礙第一,志向模糊型型意識障礙,這種朋友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在沒有任何打擾的時候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找到你自己想真正成為什麼樣的人,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才有可能制定計劃,一步一步向目標挺進。
  • 唯識簡介 05:第八意識是無覆的不障礙聖道,第七意識隨所生所系會障礙聖道
    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第七意識叫做執著意識,第八意識叫做異熟能變,換句話說就是收集意識,收集一切的意識統統在裡面,那麼第六意識叫做分別,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每一個識都有分別,每一個識都有執著,只是第七意識比較強,因為執著力比較盛,所以我們列為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前五識、第八意識也都有執著,可是那個微不足道的力量,每一個識都有分別,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特別強,所以就通用來講,每個意識都有分別跟執著
  • 意識是個什麼東西?
    期待對此感興趣的進一步深入了解,有更好的方法治療意識障礙。有三個重要的結構被描述為意識的基礎:上行網狀激動系統(ARAS)、丘腦和後扣帶皮質。ARAS分為四組核團:功能是保持清醒,警覺,自主功能。4 自主神經核(臂旁核和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投射丘腦板內核、基底前腦和其他腦幹核。丘腦 丘腦內側核團上行控制覺醒的主要來源之一。後扣帶皮層:包括楔前皮質和胼胝體後皮質。這組結構在健康人的靜止狀態(即,不執行任何任務)期間,FDG-PET掃描代謝最活躍。這些結構的代謝活性也與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有關。
  • 神經重症患者的意識評估
    很多學者發現,僅基於患者的行為很難準確評估患者意識水平。因此,探討不基於行為的、客觀的技術來評估意識障礙,判斷患者臨床預後是現實的要求。近年來,神經影像技術和腦電圖是臨床研究最為廣泛的兩個領域。2.1神經影像2.1.1  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rm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PET是最早應用於意識障礙臨床研究的影像技術之。其實質是分子生物學與醫學影像學的相互交叉融合,運用標記後的葡萄糖來反映局部腦組織功能。臨床研究表明,覺知的損傷和一些特定腦區葡萄糖的攝取量降低有關,如一些聯絡皮質、兩側丘腦等。
  • 意識狀態的評估
    一、格拉斯哥昏迷記分(GCS):為新的昏迷評分法,臨床較常用,GCS對傷者的睜眼(反映腦幹激活系統的活躍程度),言語(反映大腦網狀結構系統功能和高級綜合能力)、運動(反映大腦皮質的功能狀態)三方面所得總分表示意識障礙程度。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圖1、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
  • 從格拉斯哥評分聊聊意識評估
    他通過對存在和意識解讀,他通過思考而意識到(我的)存在。本文將從量表評估、影響意識評估的因素、意識障礙的分級、異常的意識狀態、神經影像新技術等方面系統闡述神經重症患者的意識評估。SMART 量表由 29 條標準化的條目組成,分正式和非正式兩部分評估內容。正式評估包括檢測者對患者行為觀察和感覺的評估。非正式是來自親屬和照顧者所觀察到的患者的行為反應,以及有關患者發病前的興趣愛好。NCS 量表是用於評估剛從昏迷中恢復但不能與外界交流患者的意識量表。
  • 階級意識: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
    欲力排眾議、回應逆流,如果離開了馬克思文本的深入解讀,離開了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特別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的把握,恐怕是絕無可能的。實際上,在此我們通過文本耕讀,得出「階級意識」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這一學術研判,意味著無論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包容開放」、「擴容分層」,假若背離了堅守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這一基本「理論底線」,必然會捨本逐末,南轅北轍,甚或自我消解,誤入歧途。
  • 意識的秘密
    思維是我們通過後天學習總結出的獨特算法,而意識則是運行算法的計算機,意識會把運算的過程和結果傳送到大腦,從而主宰人的行為。意識是靈魂的一個組成部分,他以微觀世界的運作方式連接著大腦和另一個世界平行宇宙,他承載了我們的思想和記憶,是肉體與平行宇宙之間溝通的橋梁,平行宇宙中的生命可以跟我們的意識進行交流,給我們傳遞信息,然而我們卻一無所知,以為腦海裡所產生的想法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
  • 意識心理學,第一意識的發現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活動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意識是中高等動物辨斷自然界的事物發展走勢,並採取相應的需求形式。意識是中高等動物一個複雜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在高等動物中,意識是可以通過語言,肢體信號,圖文信號交流傳遞,也會在後天的認識自然事物現象,而改變的。
  • 維護不當、意識不到位、改造難度大造成無障礙衛生間「障礙重重」
    日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報導了濟南部分無障礙衛生間存在被佔用、常年維修、設計不合理等現象,導致殘障人士在外如廁難的問題。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社會對於「無障礙」意識不夠、後期管理不當等,成了無障礙衛生間「障礙重重」的主要原因。
  • 我們真的具有意識思維嗎?思想到底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呢?
    問:是什麼讓您認為有意識的想法是一種幻覺?我認為有意識思考這整個想法都是錯誤的,我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根據的是意識的兩種主要理論的含義。第一種是所謂的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它與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德海恩和伯納德·巴爾斯有關。
  • 意識是潛意識統治者守護者,學會在意識層面守住內心,培養好習慣
    頭腦在意識層面被馴化後的信息會植入到你的潛意識,形成條件反射機制跟神經元的連結。表現出下意識的行為,這種行為就是習慣,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離不開潛意識的工作,潛意識是記憶的倉庫,各種想法的港灣,是人類實現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人類理想志向想像力的驅動!
  • 張慶黎: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全國政協機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2017年度第二次集體學習張慶黎主持並講話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呂巍)19日,全國政協機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2017年度第二次集體學習,重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行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