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意識的說法對嗎?何謂中觀真實義?

2021-02-08 菩提樹下





 

(宏印)說:【「識」,有沒有一個第八意識可得?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金剛經》就說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現象無論是表面的、內在的、過去的、未來的,受想行識通通都是無自性,當下都是空,這才是中觀的究竟說。】

 

略說:學佛學到最後,竟然學到沒有第八識而成為斷滅空,把法界實相的根源都否定掉了,就成為斷滅空,那還學什麼佛?那真是茲事體大。《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心經》即是在說真實不壞心,即是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處處皆有說如來藏。在《阿含經》佛亦如此開示:「色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乃至「識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這個與五陰我不相在的「我」難道會是意識嗎?難道不是出生五陰、十八界的第八識本識嗎?凡此亦都與《心經》所說,法同一味,無有差別。既說看見諸相非相以後就能見如來,所見的如來難道是斷滅空嗎?既說十八界都是虛妄法,把十八界滅了以後難道就成為斷滅空嗎?既然否定了十八界,難道還要以無常的十八界而時時生其心嗎?果真如此,就與常見外道的時時生其心無異了!難道金剛般若不該是由實相心第八識來時時生其心嗎?《佛說不增不滅經》云:「舍利佛!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大乘入楞伽經》卷五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經中處處有說第八識如來藏,只是法師您不明佛意而已。

 

又第八識如來藏,不能說為「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有諸多過失,如果第八識是由意識細分而來,而名之為「第八意識」,那請問宏印法師:「一切粗細意識都會斷滅,五位中都會斷滅之法,又如何能有不生不滅之第八意識呢?」以《心經》所云:「不生不滅」來印證之,即知把出生意識的第八識說成「第八意識」是有大問題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之本體永不斷滅,而且是出生意識的識,怎會被歸納到所生的意識之中呢?佛說:「心有八識」,為什麼宏印「法師」卻說沒有第八識,來跟佛唱反調呢?當然這也與其信受印順所主張的六識論邪說所導致的結果,錯把阿賴耶識當成「意識細心──第八意識」,所以才否定如來藏阿賴耶識,肇因於宏印法師沒有實證法界實相的理體,又覆信受披著僧衣的佛門外道所說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斷滅見,自己無有智慧來作簡擇,而盲從跟隨。出家弘法利生之初願甚佳,然而無智慧為先導而錯說佛法,更復否定法界實相的理體而不知,甚為可悲憫,卻又大膽在電視上面主張「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真是不知來世後果何堪!

 

宏印法師把一切法空當成是中觀所說真義,真是錯會了中觀的意思,中觀不是只說一切法空。中觀是在說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才有中觀可說;若無第八識的存在而離兩邊,就沒有中道觀行可證、可說了。由於空性如來藏是永遠不落兩邊,也就是說當您在貪的時候,空性如來藏不會起貪,當您不貪的時候,空性如來藏也沒有所謂的不貪,空性如來藏不落在有貪、無貪兩邊,這才是中道觀行的真實義;若無第八識這個法界實相的本來離兩邊,就沒有中道可以觀行,何來中觀?意識是常常落在兩邊的,不是永遠都離兩邊的,所以意識不能成就中觀。第八識同時具足非貪非不貪之中道義,不是印順所主張外於如來藏之「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印順所說的一切法空乃是佛在《楞伽經》中所破斥的「兔無角」法,乃是斷滅見者。中觀所說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道的實相,祂本來就真實存在卻自在如如、不與六塵相到,本具中道的體性,非是印順所說的「滅盡五陰十八界一切法而空無所有」的斷滅見。若不了知中觀的真實義,卻把所生法的一切法空當成中觀的究竟說,這分明就是先把黃金否定掉,告訴人們說沒有黃金這種東西,再把黃銅拿來告訴世人說這就是黃金,那不是相互矛盾嗎?


往期精彩連結(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唯識學中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說法嗎?
    有人在解說唯識學時,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又說「唯識本身不究竟。」這種說法對嗎? 略說:如此說法非是正說。意思是所有的意識,不論是粗細心,都是會斷滅之法,不能往生到後世去,則「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既然是意識所分出來的,必定要依意識所緣法的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存在,那此世舍壽時,「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不都全斷滅了嗎?又譬如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依涅槃,是要滅盡意識與意根的,但依此法師的說法,阿羅漢們入涅槃時第八「意」識也滅了,一無所有了,不就變成斷滅空了?
  • 唯識學的真實觀
    所謂唯識義者,就是闡述萬法唯識、唯識無境的存在觀;所謂法相義者,就是詮釋萬法性相的真實原理,也就是唯識學的認識論。在理論上,存在論與認識論是互為前提的,沒有存在論的認識論是無效的,反之亦然。唯識學認為,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無容」的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唯識學的存在論和認識論更能體現一種獨特的優越性,那就是它所闡釋的道理十分圓滿,令人生起淨信,並且具有可實踐性。
  • 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摘錄自《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 《水滸傳》中的「義」與真實含義大相逕庭,演盡江湖涼薄
    宋江四處流亡遇見的人,如果不是因為這次人是宋江的崇拜者和粉絲,如果換一個人可能早就變成這些土匪們的心肝醒酒湯,那能有正常的對待在水滸傳中,在眾好漢眼裡,表面上義是高於一切的,但是其實都是假「義」 小說之中經常會說一些人見「宋江義氣深重,推卻不得,就投降宋江上了梁山」 宋江為叫秦明上梁山教人假扮秦明濫殺無辜百姓
  • 荀子歷史意識中的常變與古今
    歷史是人類的過往事件和行動的系統記錄,歷史意識由人類詮釋其外在世界變遷及其自身變遷的心靈活動所塑造。「古今之辯」是傳統先秦哲學的一個核心命題,荀子在構建歷史意識時,認為「常」與「變」、「今王」與「後王」、「古」與「今」是對立統一、互為主體的體用關係。如果對荀子的思想缺乏正確的了解,對其歷史意識的人文思考極易產生悖論的認識。
  • 何謂為悲,為喜,為舍?
    【「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經句出處: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 無所希望。」 ——觀眾生品第七 詞語解釋: 悲: 為他人的受苦感到哀傷, 因而生起想要救度、 為人拔除苦痛的心。 功德:功指具有給人利益的功能,德者有「得到」 的意涵, 因為修功而有所得, 稱為功德。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很多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究竟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請善知識開示.
    故懇請開示以下的疑問:  1.大乘是佛說嗎?  2.阿彌陀佛存在嗎?  3.極樂世界存在嗎?  4.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去那裡有什麼好處?  5.如果已經因為錯誤的薰習而誹謗正法,若要想往生,應該怎麼辦?
  •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何謂「中」?《說文解字》中,和也。《說文解字》中,最早是指一種禮器,天子用之以號四方,後來成為一種準則。《禮記仲尼燕居》:「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荀子。儒效》裡頭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何謂「庸」?《說文解字》庸,用也。《爾雅》庸,常也。《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 明白五蘊的真實義有什麼好處?
    也就是說,愚痴的人在生生死死中,計著有一個真實的我在生死流轉;執取有一個真實的我,在造作所有世間法,乃至非世間法的因,也計著有一個真實的我,在自在受用果報,更因為執著在果報而去修正行,妄計這樣的人是解脫者,便批判修習邪行的人,說這樣就是染汙者。
  • 楞嚴經講解109:睡覺做夢叫做夢中獨頭意識,第八意識的種子就顯現出來
    凡有言談皆無實義,用嘴巴或文字說法,實際上說不到真實之處,萬不可執著於文字,誤了自己![識]就是第八意識;[精]就是精明之體。第八意識的精明之體。元明」就是本識妙明真心。而講到第八意識,就是帶有少分之妄。識精元明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帶有少分的妄,但是,只要把這個妄澄清、處理後,妙明的真心就會顯現。雖然說:第八意識,染汙的叫做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並不是如來藏性。但是,它離如來藏性已經很接近了,它叫做第二月。
  • 先談仁、義、禮、孝、德
    那麼我們先說說仁義禮孝德的概念何謂仁義,百度可知,仁愛和正義,對不對,對,但不過是字面意思,絕不是孔子的仁義,先說「仁「何謂「仁」既善也,善字易解,善良的意思。雖然三字經開篇而言「人之初性本善」我還是認為性本無善惡,用之善則善,為之惡則惡,善惡皆出自本心。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而仁,就是為了約束這種善惡由心。
  • 意識之間的區別是這樣的嗎?
    雖然不會產生果地成就,但比起六意識的妄動畢竟是進益之喜。覺照是第七意識「空相境」的階段,是第六意識和第八意識之間的過渡階段,第六意識是意識心「成相」的階段,也是經常提到的「觀想」。中品往生觀想成就,「觀和想」是兩個概念,第六識叫「想」,第八識叫「觀」;「想」的變現是「妄相境」,它是一種幻相;第七意識的境界叫覺照之境「半真半假、虛虛實實」,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相;「觀」是入性之變現,是實相境的狀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性所顯」。
  • 《解義慧劍》09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在悟入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意義的過程中,大家首先要知道哪些是了義、哪些是不了義。因為佛陀也講過,他講的法中有一部分是了義的法,有一部分是不了義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深入聞思經論,務必弄清它們之間的界限。《贊不可思議中觀論》云:「諸法之空性,亦稱為了義;若說生滅等,有情生命 等,世俗不了義。」
  • 如是我聞真實義(視頻+文字)
    今天我為大家做一個特別的專題開示——如是我聞真實義。大家知道,佛法裡三藏十二部經,每一部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在世間法裡,往往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和綱領。正文就是圍繞這個綱領而展開,這叫綱舉目張。三藏十二部經,每部經都有標題,且千差萬別;可是諸經之首卻千篇一律。換而言之,「如是我聞」是一切經典的總標題。所以它非同小可啊!
  • 何謂專修與雜修?
    正覺特別搜集許多大眾亟欲了解和探究的題目,用最簡單但又正確的佛教義理為大家講解。子題有:「何為佛教?」、「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佛教的因果觀」、「佛教重視神通嗎?」、「嬰靈作祟之說有根據嗎?」…等各種疑難雜症。由本會多位親教師在節目中一一闡釋開解,希望能為普羅大眾種下學習如來藏正法的因緣。
  • 大學何謂
    照我的理解,不管有沒有虛偽之嫌,這大約是一種謙虛,教授難道是誰都能做的嗎?!就說我吧,我誠懇地堅信以本人的智力,教授的帽子就很難戴到頭上。可教授們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還說:「教授就是教授,你以為是大師嗎?現在的大學……」現在的大學不是大學了嗎?什麼意思?是不是大學本該從什麼是大學說起,然而何謂大學卻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事情。
  • 圖漫說法 | 民法典中的中國家庭觀
    自覺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風險挑戰 首席馬:我來說幾句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個人婚姻家庭關係的和睦與否,與全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婚姻家庭制度是規範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的基本準則,關係到家家戶戶的利益。
  • 如何改變第八意識
    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倉庫拆掉,那這個拆的時候,下手處是在它起現行的時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觀照去拆,是不是?淨界法師答:第八識其實它經常起現行,它沒有休息的時候。八識裡面有兩個識是不休息的,一個第七,一個第八,叫恆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識會休息,你睡覺的時候前六識,你不做夢的時候前六識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識它沒有休息。
  • 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出定位的描述
    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出定位的描述 釋道淨  僅供參考  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
  • 事師五十頌 第八課
    因為論中的密宗術語非常非常少,個別說法也只是略而帶過、極不明顯,所以,在灌頂之前宣講沒什麼不合理。又如,弟子在最初祈求灌頂時,灌頂資具、護輪尚未準備齊全的話,上師為了守護弟子,在沒有灌頂之前,可特意給他們傳授一些密宗的忿怒本尊的修法,這在密宗中也是有開許的,如此不成為洩露秘密。同樣,並非隨隨便便地傳給所有人,而只是為那些修過共同道並想入密宗的佛教徒講授《事師五十頌》,並不算是洩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