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師五十頌略解
巴布拉尊者 造頌
宗喀巴大師 註疏
索達吉堪布 譯講
第八課
若有人說:「灌頂之前傳講《事師五十頌》是不合理的,因為論中牽涉了密宗的誓言、法義,對未受灌頂的人講說,會有洩密的過失。」
其實沒有這種過失。因為論中的密宗術語非常非常少,個別說法也只是略而帶過、極不明顯,所以,在灌頂之前宣講沒什麼不合理。又如,弟子在最初祈求灌頂時,灌頂資具、護輪尚未準備齊全的話,上師為了守護弟子,在沒有灌頂之前,可特意給他們傳授一些密宗的忿怒本尊的修法,這在密宗中也是有開許的,如此不成為洩露秘密。同樣,並非隨隨便便地傳給所有人,而只是為那些修過共同道並想入密宗的佛教徒講授《事師五十頌》,並不算是洩密。其實,對皈依佛門、發菩提心的人來講,學習《事師五十頌》極有必要。現在很多人想依止善知識,但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根本不懂,所以不管是哪一個宗派,懂得如何依止上師都相當關鍵。
關於灌頂前弟子可觀修某些本尊的道理,《金剛空行續》中云:「令弟子於足掌上,觀想如弓之風輪,臍間觀想智火焰,彼之光芒燃心間,火焰遍布而增上。傍字變為醜陋相,罪業由經鼻孔出,爾後觀想忿怒尊,彼將一切均食掉。」弟子在腳掌上觀想一個弓狀的風輪,臍間觀想智慧火,此時身口意的所有罪業變成「傍」字,「傍」字又化為極其醜陋的昆蟲形象,從鼻孔中全部飛出來,忿怒尊將這些昆蟲統統吃掉。本來這種觀修屬於生起次第,按理來講,對未得灌頂者不能傳講,但在特殊開許的情況下, 灌頂之前也可以修。
又云:「觀想所修本尊相」當令所護弟子觀。‛這裡的"本尊",許多論典中說是觀想普賢王之身相,這並不是上師為弟子講說時,上師自己如是觀想,弟子卻不必觀想,而是指上師與弟子一起觀想。《金剛鬘續壇城儀軌》云:「甘露旋咒亦為念誦而賜予弟子。」《十真如》中也說:「所誦之咒語亦賜予弟子。」因此,上面所指的是上師與弟子共同觀修,而不是弟子未得灌頂前不能修。有些密宗的特殊修法和特殊誓言,可以提前讓弟子知曉。
一般說來,無論進入大乘還是小乘,最初了知依師方式都至關重要。尤其是,諸多續部中都鄭重強調了:金剛乘的所有悉地,均由依止上師而成。所以,諸道的根本即是依止上師的方式。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對,常令上師不悅煩惱,這樣對自己也不好。就我個人而言,近二十年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不敢說如理如法,絲毫也不觸惱上師,但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在此過程中,依靠依止上師的方式,克服了自身的很多違緣。所以,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說,掌握依止上師的方式非常重要。
當然,僅僅觀想一次上師瑜伽,不可能懂得依止上師的所有學處。因而,作為初學者,應盡最大努力精通此論內容。不像是看《紅樓夢》、《水滸傳》,看一遍就沒有必要再看了,我們對於一部好的論典,要反反覆覆經常看,每年都要看一遍,每天都要串習,如此一來,相續中才會得到最大的利益。
我們對依止上師的道理清楚以後,還必須依正知正念而精勤守護誓言。這麼一來,一切罪過會越來越少,對違越佛制罪的過失也會生起後悔心,從而渴望改邪歸正。這樣,在今生或來世中,必將會像《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般若八千頌》中的常啼菩薩那樣,不僅對依止善知識的道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且能夠付諸實踐、身體力行。當然,這種功德也並非立竿見影,馬上就能得到,但時間久了以後,行為會越來越如法,見解也會越來越穩固,所以,依止上師的時間越長,對善法的串習越不容易退轉。就像世間人讀書一樣,從小學、中學、大學依次讀完後,智慧自然得以增長,素質也與從前迥然不同。
假如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或者雖然了知卻未披上守護的盔甲,沒有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就會經常沾染各種極易出現的過失,甚至多生累劫中也學不到這些道理。因而,有智慧的人應了達《事師五十頌》是最好的上師瑜伽。我們修上師瑜伽時,雖然天天觀想很重要,但從道理上了知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與方式,這一點更為重要。因此,一定要將此論看作是最殊勝的上師瑜伽之教言。
乙三、如何堪為法器:
了解依止上師的方式之後,應當通過傳授密咒等,使此等弟子堪為妙法器。堪為法器後, 首先要讀誦與受持密宗十四根本戒。
修持過共同道次第、並學修了依止上師的方式之後,應當使這樣的弟子堪為法器。
堪為什麼法器呢?堪為妙法器。「妙」是指諸佛,「法」是指佛陀開演的能說諸珍寶續部、所說之道次第。也就是說,應成為聽聞、修行此等妙法的法器。
通過什麼方便而成為法器呢?通過傳授密咒等,《諸誓言儀軌集》中云:「後依賜予密咒語。」所謂的「密」,是指依靠保密而得以成就,並不是非法器的對境。有些學顯宗的人經常問:學習密宗為什麼需要灌頂?為什麼要保密呢?」其實不僅是密宗,顯宗的羯磨儀軌也需要保密,除了比丘等出家人外,在家人根本不允許看。此外,世間人也有黨籍的秘密、家庭的秘密……既然如此,最甚深的法對非法器者為什麼不能保密呢?
「咒」語,梵文為曼札拉,曼是意識之義,札拉是救護之義,咒語的意思即救護意識。《密集續》中云:「一切根與諸對境,以此緣生一切意,所謂之意稱為曼,札者即是能救義。」救護意識雖有許多方法,但此處以灌頂來救護意識,將意識從輪迴深淵中救護出來。因此,密法中令弟子堪為法器,是從賜予灌頂開始的。
從何處救護意識呢?按照賢德巴大師所說,從惡趣、三有痛苦、小乘中救護意識(畢竟對無上密法來講,小乘也是一種歧途)。
若問:「已堪為法器後,首先要做什麼呢?」
首先要做的是,不失毀灌頂時所受的誓言與戒律。失去戒律則會斷絕獲得悉地的根本,從此,修道、講聞續部等,就像沒有地基的高樓一樣。所以,接受灌頂之後,立即要守護墮罪與非墮罪的界限。其實不管小乘戒還是密乘戒,守護戒律都相當重要。很多人對守戒一點都不重視,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不可能長久住世。
現在很多人灌過頂,卻不知道灌頂後必須守護誓言。藏傳佛法在漢地的弘揚,雖然表面上很興盛,但實際上比較衰敗。為什麼呢?因為大多數人根本不懂密宗次第。按照正常次序,想修學密宗的行人,首先要修五十萬加行,加行圓滿才能得受灌頂,灌頂以後,沒離開上師之前最起碼要懂十四條根本戒。但現在很多情況都不是這樣,上師給弟子灌頂之後,對守護誓言隻字不提,這是非常不如法的。
當然,在尚未灌頂之前,弟子不允許完整聽聞密宗學處,但灌完頂之後,上師必須要仔細宣講,弟子也要聽得一清二楚。密乘戒雖然比較多,但主要有十四條根本戒,對此應當經常讀誦,並將其意義銘記於心,儘量做到不染墮罪。
應當清楚的是,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其他學處不必學修了,而是說想學修密法的人得受灌頂後,若對誓言極其輕視,不先了解十四條根本戒等,只是表面上說修道、講聞續部,這與密法的法理背道而馳,對自己不會有真實利益。因此,為自己著想的人,接受灌頂後先應守護誓言,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聞思修行密宗法門。
甲三、末義:
此《事師五十頌》,是為了利益無邊有情、緣無上菩提而造,作者以著論所積的無邊善根, 願一切眾生迅速獲得佛果。
作者撰著這部論典的最後,並沒有以自私自利之心回向給自己,而是回向給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所以,我們做任何善事也應該回向給天邊無際的眾生。否則,口頭上說學大乘佛法,卻不做大乘的行為,這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
《事師五十頌》雖然只有短短50個頌詞,但在藏傳佛教中影響特別大,它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論典呢?簡而言之,它是一部極具精要的論典,能令捨棄我行我素而隨順上師的弟子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並無有未說、邪說、贅述等過患。
《殊勝贊》中云:「所積福德之資糧,悉皆回向諸有情,除世尊您所說外,其餘論中未宣說。」正如這其中所說,造論等善根回向一切眾生的道理,在其他外道中絕對沒有,這是佛教特有的一種廣大善巧方便。
總而言之,凡入佛門的人,首先就是要尋訪一位名師。對修學菩提道的佛教徒來說,上師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能被一位盡善盡美的上師攝受並速得成就,是無數修行人夢寐以求的心願。
藏傳佛教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視依止上師。按格魯派的傳統,一般來說,上師在傳法灌頂之前要傳講《事師五十頌》,使弟子了解師徒之間的利害關係,以免有後顧之憂。寧瑪派及其餘宗派,也將依止上師放在首要位臵。
依止上師,不止是藏傳佛教的特有宗風,對漢傳佛教的學人也同樣重要。諸多經續中一致強調:依止上師是成就的根本。如經云:「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一積資淨罪障,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痴。」《彌勒請問經》亦云:「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無上佛陀之解脫及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於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自之善根亦來自善知識。」所以,在依止上師這一點上,顯密宗派並無差別。
當今時代,邪師惡師遍滿大地,很多人冒充善知識來欺騙眾生,以至於那些頭腦簡單、是非不辨的佛教徒上當受騙,詳細觀察上師、如理依止上師的人少得可憐。因此,讓更多人學習、掌握此《事師五十頌》大有必要。對於總的佛弟子,尤其是密宗行人而言,首先必須要觀察上師,得法之後當依論中所說的方式,以虔誠清淨的信心恭敬依止,以求上師的無上意傳加持融入自相續,最終獲得虹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