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學儒家,就必須要明白幾個基本概念,即仁義禮,弄不清楚仁義禮的概念去學儒,就等於是盲人騎瞎馬,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那麼我們先說說仁義禮孝德的概念
何謂仁義,百度可知,仁愛和正義,對不對,對,但不過是字面意思,絕不是孔子的仁義,先說「仁「何謂「仁」既善也,善字易解,善良的意思。雖然三字經開篇而言「人之初性本善」我還是認為性本無善惡,用之善則善,為之惡則惡,善惡皆出自本心。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而仁,就是為了約束這種善惡由心。既然是意之動分善惡,就有了為善去惡的致良知。但人人都會偶然的有惻隱之心,而惻隱之心就是仁的開始,說白話,什麼是仁,別有害人之心是謂仁也,仁者,善意也。
何謂「義」,我們都有義不容辭的說法,義者,不是正義之本意,如果解釋為義務,我覺得更為貼切,義是自己的責任,是本職工作,比如老師,你的義就是教書育人,啟蒙思想,而不是想辦法從學生那裡得到物質享受什麼的,如果是是學生,那就是要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觀,讓父母少操心,即為義也。
何謂「禮」。儒家之禮者,不是禮貌之禮。雖然也包括禮貌之容儀,但根本上說的是規則,論語中的禮,常與樂並用,稱為禮樂,樂者,泛指樂器,但是卻代表了能享受到的待遇,遂有「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為什麼孔子對這個深惡痛絕,是因為八佾是天子的規制。如果以現代做比較,你一個市長,享受國家領導人的待遇,這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前面我們講過,孔子得道,得了個秩序二字,想讓邦國上下各司其職,各安其位,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好的,所以孔子提倡並強調禮的作用
孔子的仁義禮,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孔子的仁義禮,是讓邦國上下各階層都心存善念「仁」,依據定好的規則「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義」。所以仁義禮就夠了,但我們學到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因為智信是後來加上去的,在仁義禮的基礎上,孟子加上了智,智者,往大的說,是明辨是非的大智慧,往小了說,是勾心鬥角的小聰明,既然儒家提出了仁義禮,就不該有智,因為智慧出,有大偽,偽者,仁義的災難和禮崩樂壞的開端,而至於後來朱熹加的信,則更是狗尾續貂,信近於義,義本身就包括了信,所以真正的儒家,只有仁義禮,沒有智信,
說到五常,再提提三綱,三綱者,君臣,父子,夫妻,孔子提倡之三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何謂也。國君就應該有國君的樣子,臣子就應該有做臣子的職責,父親就應該有父的責任,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本份。後世之儒,為了迎合統治皇權,硬給改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不是真是的儒家,這是培養奴才的腐儒,因為儒家還有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之說,但這個觀點敢在封建社會宣傳嘛,這是造反的節奏,如果宣傳了,直接會被夷十族的,因為學生也會給你殺絕的。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知道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者,只有順天應命,而沒有愚忠愚孝,而且也是很推祟天下無道,湯武革命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之道,即為民心。雖然和道家之道是同一個字,但和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天之道要表達的意思絕不相同,大相逕庭。
孝之一詞,始終貫穿論語,是仁之根本呢?還是真是像後世所說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呢,雖然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看這話,表面說的是不敢毀壞,學而不思則罔,我們需要往深處想,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就會讓父母擔心,就我們現代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受傷了,我們恨不自己代替孩子,此時我們就有了心累的感覺,為什麼,操心唄,隨著孩子的成大,孩子出行在外,父母會擔心,等父母老了,幹了一輩子,幹不動了,該贍養老人的時候,不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讓父母寒心。所以說,孝者,就是別讓父母操心,擔心,寒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父母儘量過的舒心,開心,暖心。孝者,別讓父母操心,儘自己最大的可能讓父母舒心,就是孝了。(現在網上有一個比喻,把孝和婚姻放一起了,我覺得是畜生不如的東西,夫妻著,人盡可夫,人盡可妻,根本沒有可比性,就是一個陌生人,養了我們二十年,也該把養育費給付了吧,真不想贍養父母,就先把奶水錢,十八年的生活費付了,不能說你十八年前享受了權力,十八年後你不盡義務吧,做人不能太雙重標準了,)
德者,在天曰道。在人曰品行,在施行曰有益,我沒有用利字,因為能讓人產生歧義,益著,包括利,而不僅限於利。為什麼說在天曰道呢?道生養萬物,生而不有,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是以有德。在人是品行,人之德,如果表現出來的呢?就是看人品和行為,人品好,行為端正,就會說這個人品德很好。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遵循仁義禮的原則,是以有德。在施行曰有益呢,為人師表,教育孩子,雖不得利,但解惑了,是以有德。所以德者,也是儒家強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