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仁、義、禮、孝、德

2020-12-20 讀典解真

如何想學儒家,就必須要明白幾個基本概念,即仁義禮,弄不清楚仁義禮的概念去學儒,就等於是盲人騎瞎馬,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那麼我們先說說仁義禮孝德的概念

何謂仁義,百度可知,仁愛和正義,對不對,對,但不過是字面意思,絕不是孔子的仁義,先說「仁「何謂「仁」既善也,善字易解,善良的意思。雖然三字經開篇而言「人之初性本善」我還是認為性本無善惡,用之善則善,為之惡則惡,善惡皆出自本心。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而仁,就是為了約束這種善惡由心。既然是意之動分善惡,就有了為善去惡的致良知。但人人都會偶然的有惻隱之心,而惻隱之心就是仁的開始,說白話,什麼是仁,別有害人之心是謂仁也,仁者,善意也。

孔子只要求仁義禮這是最樸素的儒家

何謂「義」,我們都有義不容辭的說法,義者,不是正義之本意,如果解釋為義務,我覺得更為貼切,義是自己的責任,是本職工作,比如老師,你的義就是教書育人,啟蒙思想,而不是想辦法從學生那裡得到物質享受什麼的,如果是是學生,那就是要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觀,讓父母少操心,即為義也。

何謂「禮」。儒家之禮者,不是禮貌之禮。雖然也包括禮貌之容儀,但根本上說的是規則,論語中的禮,常與樂並用,稱為禮樂,樂者,泛指樂器,但是卻代表了能享受到的待遇,遂有「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為什麼孔子對這個深惡痛絕,是因為八佾是天子的規制。如果以現代做比較,你一個市長,享受國家領導人的待遇,這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前面我們講過,孔子得道,得了個秩序二字,想讓邦國上下各司其職,各安其位,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好的,所以孔子提倡並強調禮的作用

孔子的仁義禮,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孔子的仁義禮,是讓邦國上下各階層都心存善念「仁」,依據定好的規則「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義」。所以仁義禮就夠了,但我們學到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因為智信是後來加上去的,在仁義禮的基礎上,孟子加上了智,智者,往大的說,是明辨是非的大智慧,往小了說,是勾心鬥角的小聰明,既然儒家提出了仁義禮,就不該有智,因為智慧出,有大偽,偽者,仁義的災難和禮崩樂壞的開端,而至於後來朱熹加的信,則更是狗尾續貂,信近於義,義本身就包括了信,所以真正的儒家,只有仁義禮,沒有智信,

說到五常,再提提三綱,三綱者,君臣,父子,夫妻,孔子提倡之三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何謂也。國君就應該有國君的樣子,臣子就應該有做臣子的職責,父親就應該有父的責任,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本份。後世之儒,為了迎合統治皇權,硬給改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不是真是的儒家,這是培養奴才的腐儒,因為儒家還有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之說,但這個觀點敢在封建社會宣傳嘛,這是造反的節奏,如果宣傳了,直接會被夷十族的,因為學生也會給你殺絕的。我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知道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者,只有順天應命,而沒有愚忠愚孝,而且也是很推祟天下無道,湯武革命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之道,即為民心。雖然和道家之道是同一個字,但和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天之道要表達的意思絕不相同,大相逕庭。

孝之一詞,始終貫穿論語,是仁之根本呢?還是真是像後世所說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呢,雖然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看這話,表面說的是不敢毀壞,學而不思則罔,我們需要往深處想,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就會讓父母擔心,就我們現代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受傷了,我們恨不自己代替孩子,此時我們就有了心累的感覺,為什麼,操心唄,隨著孩子的成大,孩子出行在外,父母會擔心,等父母老了,幹了一輩子,幹不動了,該贍養老人的時候,不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讓父母寒心。所以說,孝者,就是別讓父母操心,擔心,寒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父母儘量過的舒心,開心,暖心。孝者,別讓父母操心,儘自己最大的可能讓父母舒心,就是孝了。(現在網上有一個比喻,把孝和婚姻放一起了,我覺得是畜生不如的東西,夫妻著,人盡可夫,人盡可妻,根本沒有可比性,就是一個陌生人,養了我們二十年,也該把養育費給付了吧,真不想贍養父母,就先把奶水錢,十八年的生活費付了,不能說你十八年前享受了權力,十八年後你不盡義務吧,做人不能太雙重標準了,)

德者,在天曰道。在人曰品行,在施行曰有益,我沒有用利字,因為能讓人產生歧義,益著,包括利,而不僅限於利。為什麼說在天曰道呢?道生養萬物,生而不有,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是以有德。在人是品行,人之德,如果表現出來的呢?就是看人品和行為,人品好,行為端正,就會說這個人品德很好。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遵循仁義禮的原則,是以有德。在施行曰有益呢,為人師表,教育孩子,雖不得利,但解惑了,是以有德。所以德者,也是儒家強調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意義(宣化上人)
    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今天將八德的意義簡單地解釋,你們要注意聽!(一)孝:就是孝順。(五)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也要敬禮。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朱熹認為孝禮需在心外求取,王陽明卻不贊成
    制禮作樂,必具中和之德,聲為律而身為度者,然後可以語此。若夫器數之末,樂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縫豆之事,則有司存」也。」王陽明將禮樂放在末的位置上,他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說明仁為本,禮樂為末。「如禮何?如樂何」則說明無本之末、五仁之禮樂是沒有意義的。王陽明認為內心中和之人才有資格製作禮樂,內具中和之德之人,發聲自然為音律,舉動自然為度,度和律便是禮樂。
  • 《銳解漢字》之「孝」:百善孝為先
    自古至今,關於德的記載可謂汗牛充棟。有男德、女德之分,還有老八德、新八德之別。老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老子強調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看重的三項品德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管仲強調的國之「四維」是:禮、義、廉、恥。古代還有五常的說法,指的是仁、義、禮、智、信。
  • 「忠、孝、仁、義、信」是做人之本之淺見
    自古以來,「忠、孝、仁、義、信」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準則。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
  • 《殯葬倫理專題》第一期:「孝」為德之本——殯葬從業者的初心
    「孝」本身就是一個關於人倫關係的概念,這是無須贅言的。《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裡講的「本」, 既有根本的意思,又有本源的意思。「德」,最初乃是對一切倫理道德、意識形態的總稱。而「教」是指教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稱之為「禮教」或「德教」。
  • 湘潭市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九華湖·德文化公園:以德立園 享湖光山色
    「生態文化十創百點行動」系列報導湘潭在線7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希臺)以德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城市公園——九華湖·德文化公園,位於湘潭經開區濱江新城核心區域。九華湖景區東臨湘江,北接滬昆高速,周邊有一大批中高檔社區、樓盤,還有不少學校。
  •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然後呢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然後呢失智而後信,失信而後天下崩阻。然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開始慢慢走入忠孝廉恥謙等德行。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孝心傳遞讓愛生生不息  早在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忘八端」,回歸到俗語本義,「八端」原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其中「孝」排在「八端」之首,是情感基礎與價值動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層面。
  • 禮在中華教育智慧中的重要性|《競石說》
    (二) 中國的儒家提出並倡導,人人都應做到「仁、義、禮、智、信」這五常。 最早,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 弟子規"入則孝"
    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父母就會憂慮;做出傷風敗德的事,父母親就會蒙受羞辱;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不是困難的事情;父母不喜歡我們或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孝順父母才是難能可貴;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對儒家的仁、義、禮、樂批評如下:(一)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莊子從「無為」的觀點認為,「仁義」戕害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們對「利」的追逐,帶來「天下大亂」。莊子認為,人的本性是一種沒有任何是非、善惡的本然存在(常然),而「仁義」就是對這種本然的破壞。
  • 《弟子規》:入則孝
    《弟子規》:入則孝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
  • 凡夫俗子讀國學之論語篇——「孝、悌」人生立世之根本
    我有如下看法:「孝弟(通假字,同悌)」中的「孝」就是「子承老,善事父母者。」《孝經》裡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在《祭義》裡又延伸為:「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陣無勇非孝。五者不遂滅及於親,敢不敬乎?」這個解釋沒異議。但是「悌」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善兄弟也。」那就不該只解釋為「敬愛兄長」了。「好」在一些韻書裡被解釋為「美也、善也。」
  • 關於「孝」的名言佳句摘抄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3.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論語》5.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弟子規【入則孝 出則弟】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