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意義(宣化上人)

2021-02-07 大悲咒專弘平臺

八德是做人的基礎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


宣化上人 開示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二日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是做人的根本嗎?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今天將八德的意義簡單地解釋,你們要注意聽!


(一)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做弟弟的本分,悌敬是報兄長的恩。


(三)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做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以失去信用。


(五)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小朋友!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也要敬禮。


(六)義:就是義氣。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他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來援助,絕無任何企圖的心。


(七)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都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八)恥: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


這八個字是做人的基礎,你們不要把它忘記。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要「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語;所做的事,必須以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對不敷衍了事。


【編注】恭錄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相關焦點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還有,「明治維新」的「維新」一詞,也是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
  •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銳解漢字》之「忠」:忠是「好男人」應具備的第三項品德
    「在家盡孝,出門盡忠」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一個「忠」字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實際上,「忠」不僅指盡忠報國、忠君報國,還包括忠於家庭、忠於單位、忠於事業、忠於人民等諸多內容。正因如此,忠在老「八德」中列第三項,在新「八德」中列第一項。做一個「好男人」,理應具備「忠」的品德。
  • 農村人過年時講究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什麼意思?
    其實不然,這裡的「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等道德規範。中國古代不僅把「孝」作為重要的道德規範,還把「孝」作為一種治國理念,我國的很多歷史朝代均聲稱自己以孝道治天下,比如漢朝、晉朝、宋朝等。李密在《陳情表》中明確說到「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 《銳解漢字》之「孝」:百善孝為先
    老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老子強調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看重的三項品德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管仲強調的國之「四維」是:禮、義、廉、恥。古代還有五常的說法,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道德之本。今天的《銳解漢字》先來解解這個「孝」字。
  • 「忠、孝、仁、義、信」是做人之本之淺見
    自古以來,「忠、孝、仁、義、信」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