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第二十二回寫道,嶽母在嶽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希望兒子做一個忠臣。嶽母刺字的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在家盡孝,出門盡忠」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一個「忠」字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實際上,「忠」不僅指盡忠報國、忠君報國,還包括忠於家庭、忠於單位、忠於事業、忠於人民等諸多內容。正因如此,忠在老「八德」中列第三項,在新「八德」中列第一項。做一個「好男人」,理應具備「忠」的品德。
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忠」字。
與忠有關的成語很多,我們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 忠心耿耿、忠肝義膽、 忠貞不渝、忠心貫日、精忠報國、移孝為忠、忠不避危、忠驅義感、忠言逆耳、忠孝兩全。
首先,忠心應該是「耿耿」的狀態,所謂「忠貫日月」。
其次,忠與孝的關係,忠與孝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做人規範,在家要盡孝,出門要盡忠。「忠孝兩全」是最佳狀態,不能兩全時,以盡忠為首選,舍小家,為大家,所謂「精忠報國」。
再次,忠與義的關係,「忠驅義感」,因為有了忠,才臨危不懼,所謂「忠不避危」,處險地而無所畏懼。因為有忠,才直言不諱,才會出現「忠言逆耳」。
忠作為傳統道德之一,在老「八德」與新「八德」中的排序是不一樣的。老「八德」的順序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悌在前,體現了「家」的重要性,「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而新「八德」的順序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樣的排序體現了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對中國近代社會的認識,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撕開了古老帝國的大門,對國家的「忠」成了每個華夏兒女最重要的道德操守,國破,家何在?故而把「忠」排在了首位。
「忠」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做人做事當盡職盡責,忠於職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願我們每個人都做忠義之人,盡忠效力,精忠報國。
作者簡介:知名媒體人,文化學者劉繼銳。時事快評,說聞解字。遊歷五洲,感悟生活。獨特視角,一家之言。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