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生得意福祿壽喜財,其中的「祿」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跟水井有關呢?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祿」字。
梳理了「祿」字流變之後,其本意就非常清楚了。從井中取水,讓人們源源不斷地享受大地給予的恩賜。後引申為,從主人那裡獲取俸祿,或從神靈那裡祈求財富。
常言道,「吃水不忘打井人」。水與食物在蠻荒時代,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古人有「逐水草而居」的傳統,世界文明多起源於大河之畔,諸如尼羅河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而長江與黃河則孕育了我們偉大的華夏文明。
水井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維持生命的重要水源,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記得小時候,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吃水都要從這口井裡取。每到冬天,井口結冰,很容易滑倒,不時有人掉到井裡。每次去取水,父母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注意安全。
古人用取水的形象創造這個「祿」字是有深意的,它告誡我們,「飲水要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把這個理念推及官場、職場,就成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有這樣一段:「且說曹操見樂進中箭,令自到帳中調治。次日,分兵五路來襲濡須:操自領中路;左一路張遼,二路李典;右一路徐晃,二路龐德。每路各帶一萬人馬,殺奔江邊來。時董襲、徐盛二將,在樓船上見五路軍馬來到,諸軍各有懼色。徐盛曰:『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何懼哉!』遂引猛士數百人,用小船渡過江邊,殺入李典軍中去了。」徐盛的這句「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何懼哉!」,何等豪邁。
到了唐代,柳宗元寫過一篇《吊屈原文》,文中寫道:「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偷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柳宗元屢遭貶謫之後發出的這段感慨,表達了對官場腐敗的無限失望。朝中一些不思進取的官吏,拿著國家的俸祿,而不把「時之否臧」放在心上,只擔心自己的俸祿是否優厚,只為「位之不昌」而悲傷。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庸官惰吏。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告誡官員:「要經常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而工作?古時候講,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現在就是要服務人民。多想想我們幹的事情是不是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幹的?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心裡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貧困地區走一走,常到貧困戶家裡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盼,多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古之官吏、將軍尚能做到,今之人民公僕們,拿著國家的俸祿,自當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恪盡職守,戮力為公。而身在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們,也應當珍惜工作機會,勿存「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給我一天薪水,我就混八小時」的思想。為了集體利益,為了共同目標,理應放下一己之私念,盡心做事,坦蕩做人。
銳視角(劉繼銳)藏畫欣賞:
山東著名畫家小品冊頁10幅,張彥青、於希寧、魏啟後、朱學達等。
作者簡介:知名媒體人,文化學者劉繼銳。時事快評,說聞解字。遊歷五洲,感悟生活。獨特視角,一家之言。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