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無德而祿,殃也。(春秋 左丘明《左傳·閔公二年》)
【註譯】
祿:俸祿;殃:災禍。全句譯意為:沒有美好的政德卻享受俸祿,災禍必然降臨。
【品讀】
這是春秋時虢國大夫舟之僑的話。 魯閔公二年春天,虢國國君在渭水的彎曲處打敗了犬戎。 舟之僑意識到虢國國君無道而又窮兵黷武,災禍就要到來,於是逃奔到晉國。舟之僑的明智給官員們一種啟示:在其官位必修其德,躬行仁德,否則,「無德而祿,殃也。」左丘明在《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還說:「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意思是說:拋棄美德,崇尚邪惡,是大災禍。 這裡所涉及的不僅是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問題,同時也是修身治國的道德規範問題。 《戰國策·齊策四》也說:「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其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意思是,沒有真才實學,卻只喜歡空名的,名聲一定日益削弱;沒有好德行,卻妄求福祿的,必然遭受困厄;沒有有建立功勳,卻享受俸祿的,必然蒙受恥辱。 這一切必然招致禍害。
作者:許 樹 俠
校稿:遊金地 小揚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