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出定位的描述

2021-02-28 覺夢人科判

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

出定位的描述

 

釋道淨  僅供參考

 

 

中觀應成派對菩薩入定、出定位的各自位次描述,其實就是登地以上菩薩實修實證時的狀態,不是理論上的空談。應成派對菩薩入定位的狀態中,沒有任何承許,不分二諦,不可思議,非落言思,因為其本位的狀態是無法描述的,遠離一切分別念,純粹的實證境界。【與此大空性無離無合的無欺緣起顯現,即是名言諦。——《入中論頌講義》益西彭措堪布】他會回憶那種入定位的狀態,但卻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如果須要表達,也只好名言安立為:雖然菩薩有對自己入定狀態的回憶及感受,但他出定後,根識直接現量感觸到的,仍然是世俗世界的狀態。這時候,因為他已入過根本慧定,真實的感觸到過法界實相的本面,他知道,唯有那是最真實的。而現在,雖然他不能再現量見到或安住於入定中的境界,雖然他現量的感觸到的是眼前所顯現的一切,但菩薩明確知道:這一切二取的顯現,都是迷亂的習氣的顯現,不是真實有的,真實有的,唯有自己曾經在入定位證悟過的離戲空性。他知道肯定是這樣的,所以對當下二取的迷亂顯現都不會去執著,起實執心。進而努力的安住於離戲空性總相中。菩薩非常確定的知道:當下二取的迷亂顯現,本體就是離戲大空性(與光明),除此外,沒別的,因為他已現量證得過。但是由於他不能真正做到二取顯現與離戲空性大雙運,事實上,二取顯現與離戲空性大雙運也是無法做到的(離戲空性唯與光明無二雙運),有如黑白繩硬搓到一起一般,但也非同於僅是遮破有邊的單空,及現而單空的雙運見。因為只有在一切二取的迷亂顯現寂滅的當下,正是菩薩證入遠離一切邊戲的大空性時。所以二取顯現與離戲大空性不可能真實雙運。也由於其現證過法界本面,於離戲空性的智慧自然升起不共的無緣大悲心,故而於出定後,會於實執眾生由然升起大悲心,不惜血肉而布施等。這是菩薩出定後自然而然升起的真實覺受。也是菩薩對出定後所感觸到的世俗世界的真實描述,也是中觀應成派對世俗諦的性空緣起之等流安立。中觀應成派用四大因或五大因抉擇的,唯一是入定位沒有任何承許的大空性。後得位暫時安立的勝義諦,也並不是單獨抉擇出來的,而是入定後的等流自然呈現!只是用分別心回憶並表述自己入定位時的大空性的總相,並不須要單獨再次抉擇。此離戲空總相與現前之緣起顯現,菩薩自然會升起現而離戲空之世俗諦見。不分二諦,遠離戲論,雖然也是分別心(離戲空總相),但它隨順的是入定位的根本智;出定後的後得位,名言中抉擇的二諦,於入定位究竟來說,皆是戲論,入定位遠離此一切戲論。上面講了,二取顯現與離戲大空性不可能真實雙運,如果能做到,那只有是清淨的自現光明與離戲空性的大雙運。空性與光明的雙運,是不可能分割開來而各自單獨獨立存在的,這就有如水與水的溼性、火的光明與熱量般,此是從如來藏的不同反體角度安立。唯有圓滿積累一切資糧,遣除二障的究竟的佛果地,圓滿現前現空大雙運!

(2013年作品)

17(應成派)菩薩後得位自方與隨他方承許20210220

一因知空性:1離一多因 五蘊皆空 mp3 (4稿)

辨析空不空如來藏二句義 共學

隨緣討論中觀如來藏20201115 1-9

覺夢人科判全集總目錄 20201220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當視其平生定力行徑,仔細判斷,且須常備擊子(俗名引磐),平常囑咐道侶,於入定時,向其耳邊敲擊,徐徐輕呼之,即可出定。倘仍不出,久而發生異相,則為真寂矣。此事極須注意也。三禪「離喜妙樂」,離喜即離心境上的喜悅,只有定境之樂,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無處不樂,故大乘經典說菩薩內觸妙樂,然後才可舍欲界粗觸之樂,不到達此地步,休妄言無情色之欲。
  • 快速找到適合自己 「 入定 」 的方法
    無論任何問題,在第一義佛法都是這一句萬能的回答,因為實相的性質的性是非邏輯性的,質是有邏輯性的,性質合併描述時是不能用邏輯性的思維去推理。實相,無法用任何非科學性或科學性的概念來準確描述,只能夠親自體悟。如同你用文學修辭向先天性盲人描述白色是什麼,或者用現代科學理論向先天性盲人描述白色是什麼,對於此盲人來說,無非是「白色是天上美麗的雲彩」或「白色就是愛因斯坦」這樣的概念區別。
  • 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觀世音菩薩還與阿彌陀佛有特殊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之一,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一生補處大菩薩,有佛經說觀世音菩薩在前世當中是阿彌陀佛的大兒子;也有佛經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在西方清淨莊嚴的淨土世界中,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則示現菩薩形象。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好處
    《普門品》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由於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單獨流通出來,成為便於受持讀誦的單行本。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傳說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病了一個月,這時候觀音菩薩救託夢給他。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 全文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chou3)械枷鎖,檢系(xi4)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ji1)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文釋(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時常觀察世間的音聲而予以救度。世間的音聲就代表眾生遭受痛苦、遭遇危難、生命財產安全受威脅的時候而發出種種呼救的心聲或聲音,觀世音菩薩以千眼遙觀,千耳遙聞,尋聲救度。本來聲音是耳朵聽的,怎麼說是觀呢?
  • 佛教:打坐是為了入定,那麼入定又是為了什麼?佛陀這樣開示!
    很多打過坐的人都知道,就是自己在平時好像心沒有什麼雜念,但是在打坐入定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念頭,實際上這個恰恰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妄念」,打坐過程人外形是沒有任何的動作的,但是他的意念活動卻是非常的活躍,如果在打坐的時候,你出現這些妄念的時候,你的思想沒有加以抑制,任由它妄想,你的打坐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效果的。
  • 【入中觀論講解】02:題目 入中觀論
    可以有以下三種不同的進入方式:第一種方式,對於至尊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智慧論》,桑傑香大師(佛護)、萊登傑大師(清辨)等人,先後都有非常多種的解釋,但是在這裡,我們是通過學習桑傑香大師(佛護)的追隨者——月稱菩薩的應成派的解釋方式,來進入《中觀根本智慧論》的。到底是應成派的解釋好一些,還是自續派的解釋好一些?對此其實根本沒有定論。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音經變」圖像
    在歷代佛教造像中,觀音菩薩造像構成一類主要的題材與內容,並最終成為人們信仰的主體,以至於觀音信仰與形象發展到唐宋以後,成了中國老百姓佛教信仰的主要對象,遠遠超過了釋迦牟尼佛。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菩薩的記載集大成者,見於《妙法蓮華經》,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集中記錄了諸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示現事跡,由長行和重頌即偈語兩部分組成。
  • 以略釋《中觀根本論》歸敬頌而了解緣起(下)
    一般談到無漏和有漏,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但是此處所講的無漏,主要是指沒有無明煩惱及煩惱種子的薰習,或者是煩惱的汙垢,遠離這樣的智慧就稱為無漏根本智,這就是聖者入定時的智慧。我簡單地講了《中論》歸敬頌的基本內容,這頌文是整個中觀論的概括,因此,也等於我們學習了《中論》最根本性的內容。
  • 農曆九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觀世音,音譯阿縛盧枳低溼伐羅,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音譯阿唎耶跋盧枳羝鑠筏囉,則為聖觀世音之義。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三者合稱西方三聖。遇難眾生誦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為觀世音菩薩。
  • 佛教:觀世音菩薩與「大悲咒」的淵源,你知道嗎?
    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著名的「大悲咒」及其與觀世音菩薩的淵源。「大悲咒」是學佛人必誦常念的經典,是漢傳佛教叢林僧眾每日上早晚功課必定要持誦。「大悲咒」通篇有84句,比較容易背誦。它全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出自伽梵達摩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心陀羅尼經》。
  • 觀大肚彌勒佛菩薩石雕像感悟篇
    其中有一位佛,既被稱作是佛,也被稱為菩薩,偶爾還被叫作和尚,這就是彌勒佛,佛經中所描述的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後,降生於娑婆世界中的未來佛。觀佛,就是觀心,觀心即觀自己。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美好,我們又怎麼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呢?你擁有什麼樣的內心,你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也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千人千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觀音大士像讚大士法身,非男非女。普告佛子,不應取相。菩薩是汝,非畫非像。又復應知,自他不二。能如是觀,真不思議。【略解】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是中國乃是東南亞國家家喻戶曉的大菩薩,在中國古時候更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景象。觀音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信奉觀世音菩薩者眾多。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案例非常多,世間有廣泛流傳。只要我們以真誠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逢兇化吉。
  • 常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福氣運氣都會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花經》中的第二十五品,主要是展現觀世音成菩薩時所立的十二大宏願。觀世音不僅有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的神通、也能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能使困苦中的你得以解脫,能於急難中救你於危厄。
  •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為何稱念觀世音菩薩會有巨大功德利益?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恆觀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 佛陀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也提到了佛陀與觀音菩薩的一段宿世因緣......於過去世久遠劫以前,有一大佛名號為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此佛之淨土莊嚴。而該佛國淨土的眾生淨修梵行,純一化生,禪悅為食。而該佛土中有一威德王,奉事金光師子遊戲如來非常的虔誠,而如來就為威德王傳授六波羅蜜法印。
  • 《華嚴經》中說菩薩是怎樣應眾生所需而為說法的?了解一下?
    皆仁菩薩是怎樣應眾生所需而為之說法的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八十華嚴》中先是說了十六個字作為總概,是哪十六個字呢?看到這十六個字,就知道此事非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不可為了。這是說,菩薩要應眾生的所需而說法,就要知道眾生做了些什麼;知道他前生今世未來的種種因緣;知道眾生的種種心行;知道眾生的種種欲樂。
  • 「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為何有兩種叫法?
    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二者所指的都是同一佛,只是稱謂不同而已。這是前提,但對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不同稱謂,有兩種說法。一是全稱說。認為觀音菩薩是簡稱,而全稱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二是犯諱說,在唐朝的時候,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後來簡稱為「觀音菩薩」。
  • 為什麼他宗無法正確解釋《中觀根本論》之根本思想?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意指唯有應成派才能解釋他宗所看不見或無法解釋《中觀根本論》的地方,故稱「難處關鍵」,也就是「掌握關鍵要點」的意思。為什麼他宗無法正確解釋《中觀根本論》之根本思想?佛陀親自授記龍樹菩薩,因此龍樹菩薩能正確究竟地解釋佛語中最深奧的「空性」意義。《中觀根本論》是龍樹菩薩討論空性最重要的論著,亦是史上諸多闡釋空性義的作品之中最權威的一部。事實上,形成四部宗義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各派對出離心、菩提心的見解歧異,而在於闡釋「空性」上有別,因而形成各種宗義。
  •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德不可思議
    經常會有人說某處的觀世音菩薩聖像很靈驗,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名正信的佛弟子,我們應該知道,對於菩薩來說,何處不是道場?何處不可度眾生?千江有水千江月,觀世音菩薩如一月在天,影現眾生,隨處示現,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誠心祈請,不論是哪個地方,菩薩總會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