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2020-12-15 蘭臺子聊文化

以菩薩有大智故,於一切事理皆通達無礙,所以稱觀自在;以菩薩有大悲故,於一切世界皆尋聲救苦,所以稱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按佛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佛名正法明如來。但是正法明如來看到大千世界之中尚有無數迷途之人未得救度,於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尋聲救苦、倒駕慈航,化現為菩薩之身乘願再來世間,廣度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還與阿彌陀佛有特殊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之一,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一生補處大菩薩,有佛經說觀世音菩薩在前世當中是阿彌陀佛的大兒子;也有佛經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在西方清淨莊嚴的淨土世界中,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則示現菩薩形象。

觀世音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舊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將觀世音菩薩翻譯為觀自在菩薩。所謂「觀」,並不是用眼睛看、觀察的觀,而是用心觀察的觀,用自性清淨的內心佛性去觀照身心、觀照世界之境,破除一切執著與妄想。所謂「自在」,即一切都不再是掛礙,一切都已經安然,對於世間虛幻的萬物不再產生執著,自然而然地對一切的外境外緣隨意自由自在。所謂「菩薩」,就是以智慧上求無上正等正覺、以慈悲下化世界有情眾生,修行六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即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勇猛精進求佛道者。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以智慧觀照內心,不為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迷惑,心中常樂我淨,又以慈悲喜舍之心憐憫眾生,自己已經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能解脫無礙的勇猛精進大士。理解了觀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就不難理解了:那就是用大智慧內心觀照世間眾生悲苦之音,而進行予樂救苦工作,以慈悲救度眾生為本願的大菩薩。正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是佛教文化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之中,都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而以觀世音菩薩為象徵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精神,則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按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菩薩歷劫的悲願,就是度化受苦的芸芸眾生,而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正是苦難深重的世界,所以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特別有緣。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能夠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能夠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能夠在娑婆世界之中「無剎不現身」。釋迦牟尼佛更是開示對無盡意菩薩說過:「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裡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裡就是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編者按:《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 觀自在的「觀」,如果是「看」的意思,那麼,是誰在「看」自在?|理清...
    】的【觀】,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感知(Perceive)內在自己】。 把這個幾個概念都界定清楚了,我們來重點聊聊【觀】字。現在流行的冥想中,很流行【內觀】,因為《心經》中有【觀自在】的概念,加上現代【觀】字就是看的意思,所以,大家就以為在冥想中,閉起眼睛就是「看」。
  • 心經第四:覺而有情,三業自在,即為觀自在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一、觀事自在。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眾生有所求的時候,菩薩就能夠滿眾生的心願,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我們想往生,阿彌陀佛就讓我們往生;我們想成佛,阿彌陀佛就讓我們成佛。有些人說,我在世間想求一點消災、求一點平安,佛菩薩怎麼就不滿足我呢?後面我們來繼續來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觀音菩薩能夠滿眾生的心願,能夠「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呢?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心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之一,也是大多數學佛人最為熟悉的經典之一,雖然多數人都會背誦心經,也能夠理解心經的經文意思,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會有一些人容易理解錯誤。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 「救苦觀世音,無憂觀自在」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特刊 | 救苦觀世音,無憂觀自在】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也是菩薩成佛的日子。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最有因緣,此界眾生苦多樂少,菩薩尋聲救苦,遍灑甘露救眾生出苦海,世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又稱無憂觀世音,為什麼「無憂」呢?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 農曆九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觀世音,音譯阿縛盧枳低溼伐羅,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音譯阿唎耶跋盧枳羝鑠筏囉,則為聖觀世音之義。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三者合稱西方三聖。遇難眾生誦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為觀世音菩薩。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文釋(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時常觀察世間的音聲而予以救度。世間的音聲就代表眾生遭受痛苦、遭遇危難、生命財產安全受威脅的時候而發出種種呼救的心聲或聲音,觀世音菩薩以千眼遙觀,千耳遙聞,尋聲救度。本來聲音是耳朵聽的,怎麼說是觀呢?
  • 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觀世音菩薩有33化身,亦有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世音。除此之外,關於觀音菩薩,還有一種稱呼,叫「觀自在菩薩」。由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開頭便提到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的「觀自在菩薩」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單單只是有空無心地稱念菩薩聖號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心」,當心與菩薩相應、行與菩薩相仿時,你才能與菩薩相通。 雖然佛門有句話說:佛門廣大,但不度無緣之人,但是只要你生起一念淨信,就打開了佛法的大門。緣之一字,真是妙不可言。 觀音菩薩也是如此,只有對菩薩的巍巍功德生起一念淨信,信心不退,那自然也就能與菩薩相應了。
  • 人生之中何為「觀自在」
    「師父,觀自在菩薩就是說的觀音菩薩吧?」小和尚問正在靜坐的「了空」大師。「非也。」大師雙眼未睜。「那『觀自在』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問。他做到了『觀自在』,所以成了菩薩。世上所有修得菩薩之人,皆能夠做到觀自在,並非觀音一人,所以『觀自在』並不是單指『觀世音』。換一種說法是———『觀世音』肯定是『觀自在』,但『觀自在』不一定指『觀世音』。」
  • 諸宗部——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一心觀想聖觀自在相好圓滿如日初出光明晃曜。誦斯陀羅尼無有妄念。常持不間一無過犯。則得菩薩現金色身。除諸障垢神力加被心所求願皆悉滿足。真那譯雲。誦念之時當憶念觀世音菩薩求作依怙。然則心口相應念誦雙運。受持之至矣但初心馳散攝之為難。故於靜室趺坐先觀聖相。經文既略今助顯之。且菩薩本證妙覺號正法明。跡居補處名觀自在本跡雖殊。莫不皆隨真如之體起應化之用。其體如鑑其用如像。是故真不自應應之在機。
  • 觀心自在——傳所
    然而,經文始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間一切都自在無礙;而學佛多年的我,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卻常常無法超脫,不得自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契悟本心時,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陀已清楚明白地指出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始終被外在的境界與自我意識牽引,無法作主,覺心蒙塵,隨緣造業,當然無法自在無礙。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觀自在菩薩福德無量
    除蓋障菩薩問佛,大光明是從何而來,又是因為什麼因緣出現的呢?佛說,這是觀自在菩薩入大阿鼻地獄救苦,又去大城救餓鬼。除蓋障菩薩又問,大阿鼻地獄四周都是鐵、沒有間斷,猛火一直在燃燒,有情在裡面受很大的苦,觀自在菩薩是怎麼進去的呢?
  •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位置攻略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在哪裡?
  • 什麼叫自由,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菩薩教我們觀自在一
    什麼是自由,是不是有錢了,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呢?是不是有權了,想做什麼都沒有人敢攔著呢?以前記得有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奇,是個美籍日本人,這本書通過兩種爸爸的對比,講述了如何實現財務自由,通過增加資產,減少負債,從而過上不用朝九晚五上班的日子!
  • 【佛學入門】《心經》教你如何 「觀」 自在
    《心經》的主旨,就是直趨人心,啟般若智,以辨知生命存在的本質狀況與真實價值,去度過苦難,輕鬆步入自我解救、人格完美的自在境界。梵語「波羅蜜多」為度達之意,全靠般若這一航燈的智照,所以稱「般若波羅蜜多」。這種度達,要做到六種修持,謂「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統稱「菩薩行」,也就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