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安嶽毗盧洞紫竹觀音(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曹立君)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

不但如此,大乘經論裡舉出菩薩有十種自在——

一、壽自在: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在入滅前,能夠隨意住世一劫,但只限一生而已。菩薩的壽命要長可長、要短可短,不但隨自己安排,而且是隨機示現的,已無生死壽夭之相。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這就是壽自在。釋迦牟尼佛也是壽自在,只要眾生請佛住世,佛可以住世間一劫來度化眾生。

二、財自在:菩薩所要一切所須之物,不用經營,自然可得到,這並非以神通力得到,而是過去世所修的果報殊勝,所須之物應有盡有,這就是財自在。天人心想要進食,其所想要吃的食物就現前,這也是財自在,只是其自在力有限。

三、業自在:眾生隨業力所轉,隨業力去投胎,隨煩惱業習去造業,但佛和菩薩摩訶薩就不被業力所轉,他們能夠知道過去世的某些業因緣,跟某地區的眾生有緣,可應機設化,利濟自如。這與阿羅漢不一樣,阿羅漢稱為無生,這一生了結了生死,就進入涅槃,不再出生了。

四、受生自在:菩薩能隨願入胎,在六道中隨願到任何一道去度化有緣的眾生。他的受生,並不像眾生愚痴般的入胎。有些菩薩入胎不迷,住胎就迷惑了;有些入胎、住胎都不迷惑,但一出胎就迷了;只有不退轉菩薩是入胎、住胎甚至出胎都不迷惑。悉達多太子就是如此受生自在,從兜率天觀機緣,再決定到淨飯王家中受生。

五、願自在:凡夫有願,難得自在做到,就成虛願;而菩薩要做的事,必得圓滿完成,隨心想而做,隨願而成,沒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慨。

六、心自在:凡夫通常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心隨境轉,沒有辦法給予切實的控制;菩薩則不一樣,能掌握自心,不被外境所轉,不被貪、嗔、痴等煩惱所迷惑,於任何境界,內心自由自在。

七、如意自在:也叫做神力自在,菩薩具大神通,威力難量,要變化什麼都能,要到哪裡都可到,無障無礙。

八、法自在:菩薩能修行一切法,亦能演說一切法,普令眾生,受法圓滿。

九、勝解自在:菩薩於佛法中自得勝解,了徹勝義;亦為他說,令他普得勝解,了徹勝義。

十、智自在:菩薩具大智慧,善說法要,辯才無礙;眾生愛樂,歡喜受化。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這主要是指菩薩以慧眼觀察世間的真相,心不再迷惑,身心自由自在。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是得自在,所以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叫觀自在菩薩。

相關焦點

  • 心經第四:覺而有情,三業自在,即為觀自在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
  • 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以菩薩有大智故,於一切事理皆通達無礙,所以稱觀自在;以菩薩有大悲故,於一切世界皆尋聲救苦,所以稱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按佛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佛名正法明如來。觀世音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舊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將觀世音菩薩翻譯為觀自在菩薩。所謂「觀」,並不是用眼睛看、觀察的觀,而是用心觀察的觀,用自性清淨的內心佛性去觀照身心、觀照世界之境,破除一切執著與妄想。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觀音菩薩,然而這樣的回答其實並不準確。如果問你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但如果前面沒有加上心經兩個字,你的答案就不準確了。
  •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我們現在來了解觀音菩薩的自在威德,等於是了解我們自己以後的自在威德,我們對淨土的信仰就會更真實、更有豐富的內涵。極樂世界是菩薩居住的地方,觀音菩薩就是極樂世界的代表,所有人都有觀音菩薩這種自在威德。
  • 諸宗部——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一心觀想聖觀自在相好圓滿如日初出光明晃曜。誦斯陀羅尼無有妄念。常持不間一無過犯。則得菩薩現金色身。除諸障垢神力加被心所求願皆悉滿足。真那譯雲。誦念之時當憶念觀世音菩薩求作依怙。然則心口相應念誦雙運。受持之至矣但初心馳散攝之為難。故於靜室趺坐先觀聖相。經文既略今助顯之。且菩薩本證妙覺號正法明。跡居補處名觀自在本跡雖殊。莫不皆隨真如之體起應化之用。其體如鑑其用如像。是故真不自應應之在機。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打個比方來說,就算是你想收看電視,僅僅打開電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視頻的源,只有兩者具足,才能觀看到電視節目。單單只是有空無心地稱念菩薩聖號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心」,當心與菩薩相應、行與菩薩相仿時,你才能與菩薩相通。 雖然佛門有句話說:佛門廣大,但不度無緣之人,但是只要你生起一念淨信,就打開了佛法的大門。
  • 「救苦觀世音,無憂觀自在」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觀世音菩薩有三個紀念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諸佛菩薩功德無量,德行也是無量的。比如阿彌陀佛,最簡單的,我們知道叫「南無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又叫「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十二光如來。十二光都不足以形容,太多了。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一、觀事自在。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觀自在菩薩福德無量
    佛對除蓋障菩薩說,就像轉輪聖王進天摩尼寶園一樣,觀自在菩薩進大阿鼻地獄,沒有任何障礙。猛火馬上熄滅、火坑變成寶池,閻魔獄卒很驚疑,就去稟告閻魔天子,閻魔天子以天眼通觀阿鼻地獄,見是菩薩,就急忙去拜見,頭面禮足,以偈讚嘆供養觀自在菩薩,然後才離開。
  • 菩薩教我們觀自在一
    以前記得有本書,叫《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奇,是個美籍日本人,這本書通過兩種爸爸的對比,講述了如何實現財務自由,通過增加資產,減少負債,從而過上不用朝九晚五上班的日子!自由的話我可能沒法告訴大家怎麼實現,但是自在,還是有辦法實現的!
  • 人生之中何為「觀自在」
    「師父,觀自在菩薩就是說的觀音菩薩吧?」小和尚問正在靜坐的「了空」大師。「非也。」大師雙眼未睜。「那『觀自在』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問。他做到了『觀自在』,所以成了菩薩。世上所有修得菩薩之人,皆能夠做到觀自在,並非觀音一人,所以『觀自在』並不是單指『觀世音』。換一種說法是———『觀世音』肯定是『觀自在』,但『觀自在』不一定指『觀世音』。」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自在菩薩是在講這個世界存在的真實形式
    首先,概括一下,觀自在菩薩這段話,是在跟舍利子分享世界的真實存在形式。這句經文出自《心經》,一共只有260個字,大家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自己百度一下,並且保存在手機裡,沒事看看,挺有用的。上下文這一段是在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 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觀世音菩薩有33化身,亦有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世音。除此之外,關於觀音菩薩,還有一種稱呼,叫「觀自在菩薩」。由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開頭便提到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的「觀自在菩薩」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 妄念攀緣,提起觀自在菩薩
    禪門有個公案《破灶墮和尚》說,有一個靈性執著我相,附在了一個快要倒塌的破灶上,以灶為身,使灶顯靈。於是,就有很多鄉裡人祭祀它、供它、求它,希望能解除種種的煩惱。它貪圖供養,好食血腥之物,便應人所求,大顯靈驗,很快傳遍一方。有位隱居的禪師,慧安國師的弟子聽說此事,就來到破灶前,用禪杖敲擊灶三下,大聲斥道:「咄(duō )!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起?靈從何來?
  • 破解心經的秘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確解讀,觀自在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五蘊皆空是指什麼?
    觀自在菩薩觀:指的是觀照,覺知。那麼觀照和覺知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的手感覺到有些癢,我把我的注意力轉移到手上癢的感受,最大程度的感受這個癢的感受,這就是觀照。自在:什麼是自在,不受約束,不受控制,這就是自在。當我們在觀照那個癢的感受時,會覺得好癢好難受,忍不住要去撓它。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但歸根結底,不外乎「不二」兩字,那就是信念信心,向內而求、自淨其意,那麼八萬四千法門,不管哪一條都可以修成佛、菩薩。佛陀回答道:「如果菩薩、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居士能夠修行十想,那麼他就能夠得到涅槃;這十想就是無常想、苦想、無我想、厭離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多過罪想、離想、滅想、無愛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是指面對這個有漏的娑婆世界,要認識到它的虛幻而不真實地,人生的痛苦的根源就在於自我的執著。
  • 劉素雲老師:詳細說說「十個自在」的含義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背後意義非凡,令人靜心
    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