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今天咱們繼續來聊《心經》,之前講了經文的題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含義,這一篇正式開始介紹經文。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
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
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至於「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為覺悟,薩埵為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而我們凡夫則是「迷有情」,雙方本為一體,無非覺迷之間,覺了就是菩薩,迷了就是凡夫,僅此而已。
而大乘菩薩最重要的修行法門就是「般若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以及般若。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六度法門,以及在我們生活中該如何修持,尤其是在家修行的師兄們,該怎麼樣世間學佛,行菩薩道。
01布施
布施為六度的第一度,也是任何法門修行的起點,又分為了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這三種形式。
其中財布施很好理解,就是施捨錢給別人,這裡面不僅僅只是供養三寶,世俗中的慈善和愛心工程也算,包括援助身邊需要救濟的人。
比如您路上看到有人在乞討,或者家裡有病人需要籌錢的,就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予一些幫助,哪怕幾塊錢儘儘心意也是好的,錢不在多,而是一種慈悲的精神。
這裡多說一句,這些乞討者中確實也有騙子,利用大家的同情心,但他騙人還是他的因果,我們財布施是我們的因果。
不能因為懷疑對方是騙子就變得冷漠和自私,這不是我們學佛人該有的態度,幾塊錢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應該不算什麼,但很可能對陷入極度困難的人來說就是救命錢,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再來說無畏布施,其實就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撫和依靠,這個對高僧大德出家人來說當然是最合適的,不過我們在家人也不是不可以,當別人惶恐,驚慌,無助的時候,能夠給予一些支援。
最後是法布施,這個最殊勝的當然是世外法的布施,比如說高僧大德的講經說法都算。
當然了,我們普通人未必有這個修為和能力,但我們也都有世俗間的技能和特長,比如我們的專業和職業,只要能夠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別人,對他們有所幫助,這都是法布施。
02忍辱
忍辱為六度的第二度,也叫忍辱波羅蜜。
忍,在我們國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字,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這個有多痛苦是可想而知。
但是修行就是教我們難行而行,難忍而忍,在逆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缺點和障礙,然後對症下藥,進行修正。
所以大家都希望處在順境之中,能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只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生八苦,一苦也少不了,想要一直在順境又談何容易呢?那得需要多大的福報才行,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像是釋迦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過無數的艱難,都是用忍辱法門安然度過,甚至某一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殘暴的節節肢解,仍然不會有絲毫恚怒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忍辱,無生法忍的大境界。
而我們這些凡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抱怨少一些,怒氣克制一點,這都是在修忍辱。
03持戒
說到「戒」,大家都會想到出家人的「受戒」,比如腦頂的香疤等等,或者一條條嚴格的戒律。
這個其實只是狹義上的戒律,也就是儒家的「禮法」,用來進行行為上的規範,幫助我們從外境上來強制進行改變。
出家人的戒律分為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我們先不去討論這麼高深的,就說我們常說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這裡面也有很深奧的含義。
比如說殺戒,也就是殺生,其實這個的目的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對於一切生命都要愛護,而不是刻意的去放生,認為這個有功德,有時候並非如此。
再比如說盜戒,有些師兄把它理解為偷盜,其實並不正確,那早已經觸犯法律了,而戒律的底線絕對比這個高得多。
真正的盜戒也叫「不與取戒」,只要沒有經過對方同意而獲取東西,都算是違背,比如說您隨便拿對方一支煙,一本書甚至一張紙巾,嚴格意義來說都是破戒,這個就是要讓我們養成絕不冒犯別人的習慣。
還有淫戒就是讓我們避免邪淫,妄語是讓我們緊守口業,少說甚至不說沒用的話,酒戒是讓我們要注意保持理智,而不是渾渾噩噩甚至酒醉闖禍。
所以說每條戒律背後都有深意,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有興趣的師兄可以再去細細研究,釋迦佛涅槃後也叮囑眾弟子們要「以戒為師」。
04精進
下一度是精進法門,這個知道的師兄可能不多,其實也是十分重要。
比如我們常說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看似是一句貶義詞,好像是說出工不出力,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非要把出家人也看做一份職業的話,那他們的工作職責就是打坐,讀經,念佛,參禪,做功課,為眾生樹立榜樣和種善根,而這個敲鐘,就相當於是一種信號,比如古代還有不少窮人一聽寺廟敲鐘就去那邊化一口齋飯吃。
所以說天天按時按點的敲鐘,這本身就是出家人應該做的最基本的事情,連這個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還叫什麼修行呢?
而作為我們在家學佛的人,雖然不用去寺廟裡面去敲鐘,但是也應該給自己一些要求,讓自己不能懈怠。
比如說有些師兄喜歡念佛的時候盤珠子,有些喜歡點檀香,有些喜歡敲木魚,有些還會利用念佛機這樣的新技術,這都是對自己的一種督促,幫自己養成精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