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2020-12-09 紅塵若鏡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今天咱們繼續來聊《心經》,之前講了經文的題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含義,這一篇正式開始介紹經文。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

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

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至於「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為覺悟,薩埵為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而我們凡夫則是「迷有情」,雙方本為一體,無非覺迷之間,覺了就是菩薩,迷了就是凡夫,僅此而已

而大乘菩薩最重要的修行法門就是「般若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以及般若。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六度法門,以及在我們生活中該如何修持,尤其是在家修行的師兄們,該怎麼樣世間學佛,行菩薩道。

01布施

布施為六度的第一度,也是任何法門修行的起點,又分為了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這三種形式。

其中財布施很好理解,就是施捨錢給別人,這裡面不僅僅只是供養三寶,世俗中的慈善和愛心工程也算,包括援助身邊需要救濟的人。

比如您路上看到有人在乞討,或者家裡有病人需要籌錢的,就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予一些幫助,哪怕幾塊錢儘儘心意也是好的,錢不在多,而是一種慈悲的精神。

這裡多說一句,這些乞討者中確實也有騙子,利用大家的同情心,但他騙人還是他的因果,我們財布施是我們的因果

不能因為懷疑對方是騙子就變得冷漠和自私,這不是我們學佛人該有的態度,幾塊錢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應該不算什麼,但很可能對陷入極度困難的人來說就是救命錢,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再來說無畏布施,其實就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撫和依靠,這個對高僧大德出家人來說當然是最合適的,不過我們在家人也不是不可以,當別人惶恐,驚慌,無助的時候,能夠給予一些支援。

最後是法布施,這個最殊勝的當然是世外法的布施,比如說高僧大德的講經說法都算。

當然了,我們普通人未必有這個修為和能力,但我們也都有世俗間的技能和特長,比如我們的專業和職業,只要能夠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別人,對他們有所幫助,這都是法布施。

02忍辱

忍辱為六度的第二度,也叫忍辱波羅蜜。

忍,在我們國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字,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這個有多痛苦是可想而知。

但是修行就是教我們難行而行,難忍而忍,在逆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缺點和障礙,然後對症下藥,進行修正

所以大家都希望處在順境之中,能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只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生八苦,一苦也少不了,想要一直在順境又談何容易呢?那得需要多大的福報才行,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像是釋迦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過無數的艱難,都是用忍辱法門安然度過,甚至某一世做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殘暴的節節肢解,仍然不會有絲毫恚怒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忍辱,無生法忍的大境界。

而我們這些凡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抱怨少一些,怒氣克制一點,這都是在修忍辱。

03持戒

說到「戒」,大家都會想到出家人的「受戒」,比如腦頂的香疤等等,或者一條條嚴格的戒律。

這個其實只是狹義上的戒律,也就是儒家的「禮法」,用來進行行為上的規範,幫助我們從外境上來強制進行改變

出家人的戒律分為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我們先不去討論這麼高深的,就說我們常說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這裡面也有很深奧的含義。

比如說殺戒,也就是殺生,其實這個的目的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對於一切生命都要愛護,而不是刻意的去放生,認為這個有功德,有時候並非如此。

再比如說盜戒,有些師兄把它理解為偷盜,其實並不正確,那早已經觸犯法律了,而戒律的底線絕對比這個高得多。

真正的盜戒也叫「不與取戒」,只要沒有經過對方同意而獲取東西,都算是違背,比如說您隨便拿對方一支煙,一本書甚至一張紙巾,嚴格意義來說都是破戒,這個就是要讓我們養成絕不冒犯別人的習慣。

還有淫戒就是讓我們避免邪淫,妄語是讓我們緊守口業,少說甚至不說沒用的話,酒戒是讓我們要注意保持理智,而不是渾渾噩噩甚至酒醉闖禍。

所以說每條戒律背後都有深意,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有興趣的師兄可以再去細細研究,釋迦佛涅槃後也叮囑眾弟子們要「以戒為師」。

04精進

下一度是精進法門,這個知道的師兄可能不多,其實也是十分重要。

比如我們常說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看似是一句貶義詞,好像是說出工不出力,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非要把出家人也看做一份職業的話,那他們的工作職責就是打坐,讀經,念佛,參禪,做功課,為眾生樹立榜樣和種善根,而這個敲鐘,就相當於是一種信號,比如古代還有不少窮人一聽寺廟敲鐘就去那邊化一口齋飯吃。

所以說天天按時按點的敲鐘,這本身就是出家人應該做的最基本的事情,連這個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還叫什麼修行呢?

而作為我們在家學佛的人,雖然不用去寺廟裡面去敲鐘,但是也應該給自己一些要求,讓自己不能懈怠。

比如說有些師兄喜歡念佛的時候盤珠子,有些喜歡點檀香,有些喜歡敲木魚,有些還會利用念佛機這樣的新技術,這都是對自己的一種督促,幫自己養成精進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心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之一,也是大多數學佛人最為熟悉的經典之一,雖然多數人都會背誦心經,也能夠理解心經的經文意思,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會有一些人容易理解錯誤。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心經解讀|史上最準確的心經解讀,沒有之一!破解心經的秘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確解讀,觀自在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五蘊皆空是指什麼?
    觀自在菩薩觀:指的是觀照,覺知。那麼觀照和覺知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的手感覺到有些癢,我把我的注意力轉移到手上癢的感受,最大程度的感受這個癢的感受,這就是觀照。自在:什麼是自在,不受約束,不受控制,這就是自在。當我們在觀照那個癢的感受時,會覺得好癢好難受,忍不住要去撓它。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
    般若波羅蜜多,漢譯為以智慧到達彼岸,是六度萬行的六波羅蜜之一,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但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雖然多,能真正從心底清楚其功德的人卻不多,所以有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也僅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從《心經》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經過千餘年來佛教界、小說家、音樂藝術界的廣泛傳播,《心經》幾乎和如來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樣成為佛教文化的符合,可以稱得上是流傳最廣的一部的佛經。正因為《心經》幾乎涵蓋了大乘般若學的全部內容,三言兩語之間無法講明,筆者今天僅與讀者分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的含義。首先從這部經典的定義「經」說起,「經」是由梵語「修多羅」翻譯而來,全稱為「契經」。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懂了這一句話,你就讀懂了整部心經!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用耳根入觀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嚴經》上也說,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修起,觀於聞性,啟觀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是《心經》的精華要理。本刊分八期連載,歡迎學習。現在這個般若智也沒有了,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沒有了,無所得了,這是空了。但這不是沒有智,也不是沒有得,就是沒有這種執著這個智慧,也不執著我要有所得了。   藏教菩薩事六度。這一個階段,是說的這個藏教菩薩,藏教菩薩就是三藏教的菩薩。藏教菩薩所修的,是有智、有得的法門,這叫事六度。有事六度,有理六度。理六度,就只有一個理,沒有事相,沒有執著了。
  • 《心經》有何神奇?它有三個作用,領會一個都能受益無窮
    《心經》如何產生的?曾經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如何才能悟道到達彼岸的方法,於是佛叫觀自在菩薩回答這個問題。舍利弗問一個問題,觀自在就答一個問題,記錄下來後就成為了經典流傳於後世。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心經》有言: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以般若智慧去修行,才能夠解脫自在,到達彼岸。這就說明了學佛不是燒香拜佛就能滿足你一切的願望的迷信,而是要修自己,要去問,要去懷疑。對世間的一切如生死問題、世間萬物的本我問題等產生思考,然後解惑,修行靠的不是迷信,而是智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
  • 解讀《心經》第二期:《心經》和《大般若經》是什麼關係
    得(第三聲)來~《心經》和《大般若經》是什麼關係的?先舉個例子,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源於父母,是父母的濃縮。不知道這個例子恰不恰當。《心經》的「心」字,梵文原意指「心臟」、「肝臟」,引申的含義為「核心」、「心要」,代表最精要的法義。因此《心經》是最精要的法義。《大般若經》屬於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三)
    釋迦牟尼佛入定以後,身旁的舍利子就詢問觀自在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當如何去修。舍利子發問的動機,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禪定的力量,是禪定當中的釋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詢問的,所以被稱為「意加被經」。這三種佛法的來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屬於佛經。
  • 心經釋疑:心經般若什麼意思
    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在修行中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你是不是知道般若的意思呢?心經中的般若又是什麼意思呢?通常般若講三種含義,第一種:實相般若,第二種:觀照般若,第三種:文字般若。第一種:實相般若說的是一切萬法真空之體,從體性上講。第二種:觀照般若是說實相之用,從作用上講。第三種:文字般若就是詮釋實相的這些言教,語言文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有深、廣兩種。
  • 《心經》為何如此盛行,它有何神奇之處?能量超乎你想像
    《心經》有言: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解釋為能認知一切的終極智慧。意為所有的覺悟都是依般若法門而證得。「般若智慧」分為六種,稱為六般若。佛說:「若未證悟實相般若,即無成佛之可能,必將永在外門廣行菩薩六度」。這句話的意思是若領悟不了實相般若,就永遠都沒有成佛可能,只能永遠在世間修行。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心經》句讀「摩訶」在梵語中是「偉大」的意思,「般若」意為「智慧」,「波羅蜜多」意為「到達彼岸」。用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開篇是這樣說的:佛陀便是「悟道者」。菩薩、菩提薩埵是「雖然悟道,但放棄涅槃,與眾生一起生活者。」
  •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編者按:《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