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第二種,是佛陀加被的佛經,也就是經佛陀加持以後由別人說出來的佛經。《心經》就屬於加被教的範疇;第三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難啟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眾隨喜讚嘆的文句。這些詞句都不是佛說的,而是後人加上去的,但這些都是佛陀允許的。佛陀曾告訴弟子們,以後你們在結集佛法的時候,前面要加上緣起,中間要加連接文,最後要有交待,這樣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換言之,穿插於前、中、後的這些部分,被稱為「開許佛經」,它既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說出的,但卻是佛陀所開許的內容,所以被稱為「開許佛經」。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經又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將手伸出放在一個人的頭上,那個人立即就證悟了很多境界,並說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論,這就屬於身體的加被經教;第二種,是佛語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訴周圍的某人,你要去說什麼什麼法,雖然那個人以前沒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語言,立即當下證悟,同時又說出很多前所未證的佛法理論;第三種,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經》就屬於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釋迦牟尼佛入定以後,身旁的舍利子就詢問觀自在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當如何去修。舍利子發問的動機,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禪定的力量,是禪定當中的釋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詢問的,所以被稱為「意加被經」。這三種佛法的來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屬於佛經。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次,一個時常與佛陀作對的魔王前來作障,文殊菩薩以禪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獅子寶座上說法。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從魔王的口中,居然說出了「消滅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這也是佛菩薩所加持的佛經,後人也將其列入了佛經。如今,在藏、漢文的《大藏經》中,都有這段佛經的內容。雖然這段佛經既不是佛說的,也不是菩薩或者阿羅漢說的,而是魔王說的,但魔王是因為被加持才說出這段內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經。
無論加被的也好,開許的也罷,所有的佛經,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產生的,如果沒有佛的加被,誰也不能自己說出這些深廣妙法。無論產生的因緣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藏文版的《心經》包含了三種佛經的內容,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加被佛經;而唐玄奘譯本的《心經》,卻缺少了前後的一些內容,只剩下加被佛經,佛陀親口說的教法與開許教的部分已經沒有了。我所講的內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如是我聞,一時,
在「如是我聞,一時」當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在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三大怙主等聖者,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內的整個大乘佛法結集形成文字的時候,就用「如是我聞,一時」來表示「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我是這樣聽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這樣、如此的意思。這就是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場的時候我怎麼聽到的,現在也怎麼如實轉告,我沒有擅自改動佛的一言半句。
「我聞,一時」,表示有一次我聽到的意思。在這當中,也包含了佛法難聞的意思,因為既然是「一時」,就不會是天天聞,而只有一次由我聽到。
出有壞釋迦世尊(佛)
「出有壞」,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墮有邊,也不墮無邊;既不滯輪迴,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備了所有的功德;「壞」,表示斷除了所有的煩惱。
「釋迦世尊」,說法者是誰呢?該法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所說。
在王舍城靈鷲山(耆闍崛山中),
《心經》是在什麼地方說的呢?在「王舍城靈鷲山」。
釋迦佛住世之時,王舍城是當時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眾多、十分繁華。於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釋迦牟尼佛也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王舍城的東邊,是靈鷲山。靈鷲山是佛陀第二次轉法輪的地方。
與大比丘眾及菩薩(摩訶薩)眾俱。
當時說法的時候,眷屬聽眾是誰呢?分別有多少呢?有作為小乘僧眾的「大比丘眾」,與作為大乘僧眾的「菩薩摩訶薩」。
由上可知,《心經》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靈鷲山,為大、小乘的僧眾所說的。
在很多佛經前面,都是這樣的程式,這就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主持人、發言者、與會者都必須交待得一清二楚,佛經也是如此,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在什麼地點,聽眾有那些,都記載得一絲不苟,有些經中還提到了聽眾的數目各有多少。這些內容,就叫做緣起。
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加被,而讓觀世音菩薩說出《心經》內容的呢?
「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進入了一種證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禪定之中。所謂「廣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當時,觀自在菩薩也在諸眷眾當中。
唐玄奘譯本中,就少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大、小乘僧眾說法等等這些屬於緣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