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三)

2021-02-19 慈誠羅珠堪布

佛經有三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於此類佛經;第二種,是佛陀加被的佛經,也就是經佛陀加持以後由別人說出來的佛經。《心經》就屬於加被教的範疇;第三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難啟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眾隨喜讚嘆的文句。這些詞句都不是佛說的,而是後人加上去的,但這些都是佛陀允許的。佛陀曾告訴弟子們,以後你們在結集佛法的時候,前面要加上緣起,中間要加連接文,最後要有交待,這樣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換言之,穿插於前、中、後的這些部分,被稱為「開許佛經」,它既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說出的,但卻是佛陀所開許的內容,所以被稱為「開許佛經」。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經又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將手伸出放在一個人的頭上,那個人立即就證悟了很多境界,並說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論,這就屬於身體的加被經教;第二種,是佛語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訴周圍的某人,你要去說什麼什麼法,雖然那個人以前沒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語言,立即當下證悟,同時又說出很多前所未證的佛法理論;第三種,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經》就屬於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釋迦牟尼佛入定以後,身旁的舍利子就詢問觀自在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當如何去修。舍利子發問的動機,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禪定的力量,是禪定當中的釋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詢問的,所以被稱為「意加被經」。這三種佛法的來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屬於佛經。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次,一個時常與佛陀作對的魔王前來作障,文殊菩薩以禪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獅子寶座上說法。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從魔王的口中,居然說出了「消滅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這也是佛菩薩所加持的佛經,後人也將其列入了佛經。如今,在藏、漢文的《大藏經》中,都有這段佛經的內容。雖然這段佛經既不是佛說的,也不是菩薩或者阿羅漢說的,而是魔王說的,但魔王是因為被加持才說出這段內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經。

無論加被的也好,開許的也罷,所有的佛經,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產生的,如果沒有佛的加被,誰也不能自己說出這些深廣妙法。無論產生的因緣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藏文版的《心經》包含了三種佛經的內容,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加被佛經;而唐玄奘譯本的《心經》,卻缺少了前後的一些內容,只剩下加被佛經,佛陀親口說的教法與開許教的部分已經沒有了。我所講的內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如是我聞,一時,

在「如是我聞,一時」當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在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三大怙主等聖者,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內的整個大乘佛法結集形成文字的時候,就用「如是我聞,一時」來表示「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我是這樣聽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這樣、如此的意思。這就是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場的時候我怎麼聽到的,現在也怎麼如實轉告,我沒有擅自改動佛的一言半句。

「我聞,一時」,表示有一次我聽到的意思。在這當中,也包含了佛法難聞的意思,因為既然是「一時」,就不會是天天聞,而只有一次由我聽到。

出有壞釋迦世尊(佛)

「出有壞」,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墮有邊,也不墮無邊;既不滯輪迴,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備了所有的功德;「壞」,表示斷除了所有的煩惱。

「釋迦世尊」,說法者是誰呢?該法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所說。

  

在王舍城靈鷲山(耆闍崛山中),

《心經》是在什麼地方說的呢?在「王舍城靈鷲山」。

釋迦佛住世之時,王舍城是當時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眾多、十分繁華。於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釋迦牟尼佛也在這裡住了很長時間。王舍城的東邊,是靈鷲山。靈鷲山是佛陀第二次轉法輪的地方。

與大比丘眾及菩薩(摩訶薩)眾俱。

當時說法的時候,眷屬聽眾是誰呢?分別有多少呢?有作為小乘僧眾的「大比丘眾」,與作為大乘僧眾的「菩薩摩訶薩」。

由上可知,《心經》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靈鷲山,為大、小乘的僧眾所說的。

在很多佛經前面,都是這樣的程式,這就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主持人、發言者、與會者都必須交待得一清二楚,佛經也是如此,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在什麼地點,聽眾有那些,都記載得一絲不苟,有些經中還提到了聽眾的數目各有多少。這些內容,就叫做緣起。

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加被,而讓觀世音菩薩說出《心經》內容的呢?

「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進入了一種證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禪定之中。所謂「廣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當時,觀自在菩薩也在諸眷眾當中。

唐玄奘譯本中,就少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大、小乘僧眾說法等等這些屬於緣起的內容。

相關焦點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我們也可以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從此岸過河,到達彼岸。要想過河就需要過河的工具,這個工具也就是智慧,要想過河需要獲得大智慧,才能脫離苦海,到達極樂的彼岸。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其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佛祖因為悲憫眾生流浪生死之苦而廣開方便法門,為一切有情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絕妙修行之道,使眾生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而滅除一切苦,使眾生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 心經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做心經,它是佛門中的經典之一。這部經文是每個修行之人都會誦的一部經,它的每句經文都有很深的意思。為此,在修這部經時,師兄可以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這樣能讓自己對這部經有一定的認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與功效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王菲佛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王菲佛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敬請關注《佛教電影在線》敬請分享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心經的翻譯版本很多,在今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到底這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學心經有何用處。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個非常好的佛經,現在很多人都在念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在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是一定要注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的,這是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趙孟的行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的一部心經,後人書法家和普通人喜歡拿來創作和抄經的經典作品。當屬有韻味的作品還是要屬於趙孟的行楷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說是佛教經書中集合所有的精華,流傳之廣,是大部分都認可的。但是如果從書法的角度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作品不多,為什麼要說趙孟的行楷書法作品。趙孟南宋的著名書法家,有很多的經典作品,主要是行楷為主,楷書的書法四大家之一。除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這幅經典作品之外,還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道德經,洛神賦書法界裡面耳熟能詳的作品,稱為楷本臨摹經典之作。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一、《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核心《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極廣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心經》註疏不下百家,不論是研究還是解釋《心經》的高僧大德或是智者,都非常之多。雖然《心經》版本有多種,但《心經》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為精要的部分或是其核心,則是廣泛的共識。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導語:很多向佛之人都有閱讀過心經這本書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心經全文注音及解釋,歡迎借鑑!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解釋
    佛國大光明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無所得,菩薩修習般若智慧時,心中沒有任何障蔽、掛礙;因其安住於此甚深空性法門,所以菩薩能無所畏懼,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入於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