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漢譯為以智慧到達彼岸,是六度萬行的六波羅蜜之一,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但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雖然多,能真正從心底清楚其功德的人卻不多,所以有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也僅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從《心經》中來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歡迎大家指正。
在《心經》中,講述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的原文是這樣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是對佛法修行稍有研究的人,對這一段應該不陌生,因為其文字淺顯易懂,只要弄清楚其中的幾個內容點,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了,但是,對於這段講述三世諸佛成就的奧旨,卻被許多人輕易放過了,有點遺憾,那麼他講了些什麼內容呢?
《心經》所說的,是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也是所有修菩薩行之人的法門,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要在無所得的真理指導下,依仗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能達到彼岸的大智慧,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不依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則斷然不能有所成就,三世諸佛也不能夠獲得無上菩提。
《金剛經》中云: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菩薩明白了人、法俱空的道理,自然也就不會再執著於「得」,世間最難的是有一個「我」,如果連「我」都是空的,那我們的心以般若智慧來觀照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什麼執著、掛礙之心了,有掛礙,是因為執著於有,執著於物慾、無明而阻礙了自己的真心,從而難以開悟智慧,不得前進。
有掛礙則有相,有相則有漏,如果能夠修無相之法,一心精進,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再被欲望、煩惱等因素牽絆,而產生有所求的一切得失之心,也就再也不會被內在與外在的的各種恐怖所侵襲,永遠脫離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楞伽經》中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世人因為欲望太多,雜念紛呈,所以妄念顛倒,無明層生,遠離了自己本來的清靜之心,為什麼,因為他們太過執著於世間萬物的「有」,不知其實是「無」,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在起作用,如果能夠以般若智慧來觀照,那麼一念不生,頓悟得道,又有何難,所以不能者,在於不能徹底的放下而已,一旦看破、放下,咫尺之遙罷了。
凡夫因為被無明遮蔽了本性,所以難以找到自己的清楚心,可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因為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去修行,不但可以成就佛、菩薩,究其根源,所有超生死、入涅槃、度眾生、成正覺等一切事情,又有哪一樣不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得來的呢?可以說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想要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使自己「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齊圓滿,離開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與修行之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那麼我們便不可能觀照到我們自性的清靜,不可能觀照到世間萬物的生滅,不可能知道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四諦等,其實都只不過是虛妄心所變現而成的,其實都是空的,如果能破除一切「有」的執著,那麼本來自現,究竟圓滿,一切苦厄度盡,獲得無上菩提的大自在。
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沒有這種指引,則不能覺悟,不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般若而出,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從般若而出」,般若如此之重要,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