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

2020-12-20 梅山易學

般若波羅蜜多,漢譯為以智慧到達彼岸,是六度萬行的六波羅蜜之一,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但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雖然多,能真正從心底清楚其功德的人卻不多,所以有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也僅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從《心經》中來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歡迎大家指正。

網圖

在《心經》中,講述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的原文是這樣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是對佛法修行稍有研究的人,對這一段應該不陌生,因為其文字淺顯易懂,只要弄清楚其中的幾個內容點,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了,但是,對於這段講述三世諸佛成就的奧旨,卻被許多人輕易放過了,有點遺憾,那麼他講了些什麼內容呢?

網圖

《心經》所說的,是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法門,也是所有修菩薩行之人的法門,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要在無所得的真理指導下,依仗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能達到彼岸的大智慧,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不依仗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則斷然不能有所成就,三世諸佛也不能夠獲得無上菩提。

《金剛經》中云: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菩薩明白了人、法俱空的道理,自然也就不會再執著於「得」,世間最難的是有一個「我」,如果連「我」都是空的,那我們的心以般若智慧來觀照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什麼執著、掛礙之心了,有掛礙,是因為執著於有,執著於物慾、無明而阻礙了自己的真心,從而難以開悟智慧,不得前進。

網圖

有掛礙則有相,有相則有漏,如果能夠修無相之法,一心精進,那麼我們的心就不會再被欲望、煩惱等因素牽絆,而產生有所求的一切得失之心,也就再也不會被內在與外在的的各種恐怖所侵襲,永遠脫離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楞伽經》中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世人因為欲望太多,雜念紛呈,所以妄念顛倒,無明層生,遠離了自己本來的清靜之心,為什麼,因為他們太過執著於世間萬物的「有」,不知其實是「無」,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在起作用,如果能夠以般若智慧來觀照,那麼一念不生,頓悟得道,又有何難,所以不能者,在於不能徹底的放下而已,一旦看破、放下,咫尺之遙罷了。

網圖

凡夫因為被無明遮蔽了本性,所以難以找到自己的清楚心,可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因為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去修行,不但可以成就佛、菩薩,究其根源,所有超生死、入涅槃、度眾生、成正覺等一切事情,又有哪一樣不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得來的呢?可以說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想要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使自己「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齊圓滿,離開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與修行之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那麼我們便不可能觀照到我們自性的清靜,不可能觀照到世間萬物的生滅,不可能知道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四諦等,其實都只不過是虛妄心所變現而成的,其實都是空的,如果能破除一切「有」的執著,那麼本來自現,究竟圓滿,一切苦厄度盡,獲得無上菩提的大自在。

網圖

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沒有這種指引,則不能覺悟,不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般若而出,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從般若而出」,般若如此之重要,你了解了嗎?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功德無量,但是要怎麼讀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個非常好的佛經,現在很多人都在念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在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時候是一定要注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的,這是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念誦方法。
  • 《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明白地告訴我們,生死是通過般若智慧而得解脫。那麼,什麼是「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諸預流者若智若斷,乃至獨覺若智若斷,亦名菩薩摩訶薩忍。復有菩薩摩訶薩忍,謂忍諸法畢竟不生是為差別。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殊勝忍故,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為了因應眾生根器的不同,而廣演眾法,使大眾能夠獲得與自己相適應的法門,而《心經》,就是為最上乘者所說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其文最後之密咒,即般若波羅蜜多咒,更是絕妙無窮,因為沒有這咒,則無法成就涅槃聖果。網圖菩薩根據不同的需要,佛所說的咒語各有不同,其數量也是極為龐大,而《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咒,則為眾咒之王,因為它總持般若妙義,顯示般若妙用,成就般若妙行,證得般若妙果,是佛祖說法以密咒加持的典範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佛典,是修學佛法者日常修誦的佛經,因其在佛經裡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由於並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於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於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纙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一般的經典中,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為經文的開端;而以與會大眾「信受奉行」,宣告經文的結束。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
  • 般若波羅蜜多之含義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為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為「智慧」二字只能詮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解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譯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詳細注釋,白話.
    (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乃至無老死 (直到沒有老和死)亦無老死盡(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無智亦無得 (不用智慧去強求)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菩提薩陲 (菩薩覺悟之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礙)無掛礙故 (由於沒有礙)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注釋
    成長之道》、《少兒體驗實踐》、《青少年兒童教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心經,佛教經典。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1卷。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玄奘所譯為通常流行本。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由於經文短小精粹,便於持誦,在中國內地和西藏均甚流行。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三 世 諸 佛,依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
  • 《心經》的無量功德
    《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感應事跡數不勝數,感應之大之快不可思議,念誦功德不可思議。 義淨法師所譯《般若心經》後附之持誦功德文云:「此經破十惡、五逆、九十五種邪道。若欲供養十方諸佛,報十方諸佛恩,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晝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回向是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怎麼回向呢?
    回向是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要怎麼回向呢?回向是非常殊勝的一個修行法門,現在很多人都在念誦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若是認真念誦修行的話肯定是非常好的,而且我們在念誦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後也是可以去進行回向的,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法門。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回向,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如何進行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