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2020-12-20 泠江閱讀

1.生老病死皆為苦諦。

宗教是關於死亡的文化。生老病死我們無從避免,任何個體都要經歷出生、疾病、衰老和死亡。對死亡的意識常常表現為恐懼,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去到過死亡後的世界,那個想去卻只能去一次的世界,我們的恐懼正是來自於對它的無知。只要存在著死亡,存在著對死亡的恐懼,宗教就是永恆的。

佛教正是死亡的宗教。人都執著於生命,但就像世間萬物都要消亡一樣,人的生命也是要消亡的。佛經中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

(二十一位度母的畫像。「無言勸了千萬般,無有一個回頭看。)

而只看到一時的表象是錯誤的。就像釋迦牟尼所說的,天空沒有主人,風沒有主人一樣,人的身體和心靈也是沒有主人的。《金剛經》中這樣說:

因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不是來自於死亡本身,而是來自於對「自我意識」消亡的恐懼。世間獨一無二的「我」有一天會消失,什麼時候想來都是一件奇異的事。對於陷入這一疑問的人,佛說要放棄「對我的執著」。像晚年的李叔同將名譽一掃而空,終成一代弘一法師,潛心鑽研佛法一樣,這便是放下了對自我的執著,因為佛教便是戰勝苦難與虛無的方法。

(弘一法師李叔同。)

佛認為世界為「空」,人們將你我分開,動物和植物分開,活和死也分開,這個分辨的世界便是「色」的世界。但是你和我都是同樣的人,動物和植物都是一樣的生命體,活的和死的都是一樣的存在。

在春天開放的花彼此是不互相區別的,花兒之間不會相互嫉妒。等待牡丹花的開放,感時傷春的是人,為落葉的凋落而惆悵的也是人,分辨的意識和分辨的世界,這就是「色」。

世界本為一,湖水、海水、溪水都是水,牡丹花、櫻花、茶花都是花。色是空,將空視為色的是人,是人的分辨意識。放棄自我的執著正視這個世界,色就是空,色只是表象世界而已。

(釋迦牟尼畫像。)

釋迦牟尼的教誨並不難,就是放棄執著。因為執著,人生才有痛苦,放棄執著,痛苦之源就消失了。一旦領悟了這個道理,你就會覺得佛教的教義並不深奧,也不神秘。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

《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

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

(《心經》全文。)

2.《心經》句讀

「摩訶」在梵語中是「偉大」的意思,「般若」意為「智慧」,「波羅蜜多」意為「到達彼岸」。用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開篇是這樣說的:

佛陀便是「悟道者」。菩薩、菩提薩埵是「雖然悟道,但放棄涅槃,與眾生一起生活者。」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翻譯自梵語「Avalokiteshvara」,和「觀世音菩薩」同義。觀自在菩薩擁有大慈悲,洞察世事,將世上的一切,即五蘊,都視為空,能救助所有的苦難。這句話是《心經》的開始,也是貫穿全文的要諦。佛教中的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西方的哲學將世界一分為二稱精神和物質,佛教與其相比要懷有更多的人文關懷。

舍利子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和目犍連都是釋迦牟尼最早的入室弟子。現在我們朗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毫無疑問是人類創作的文本中最簡潔且深奧的文章,因為它將八萬《大藏經》浩如煙海的釋迦牟尼教義濃縮為260個字。如果我們一輩子都讀不完十本佛經,那麼不妨好好讀讀這260個字罷。

《心經》告訴我們,人的受想行識就是色。那麼,什麼是空呢?理解何為空的捷徑就是搞清楚色和空的定義。

比如說,現在房間裡很安靜,你舉起手敲一下門,會有聲音,接著聲音消失後又靜下去了。如果說「聲音」是「色」的話,「安靜」就是空。那麼假如由此看來,事物產生之前的狀態以及消失之後的狀態是「空」嗎?不,好像錯了,這好像是老子所說的「虛」。那麼「空」到底是什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現在我們已經快迷糊了,我們現在探討的是佛教的「法」,然而這個「法」也是「空」,前面把「受想行識」稱為空,這裡連「諸法」都變成空了。但仔細想一想,「諸法」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結果,如果說人的感覺、念想、意識都是「空」的話,那麼「諸法」也應該是空。

這裡就說的有點不好理解了,我們每天看到的日升日落,花開花謝,宇宙萬物都有產生和消亡的法則,怎麼會不生不滅呢?但如果要這樣說的話,那麼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超越了這個這個有生有滅的宇宙,關注的是另外一個宇宙。

這是當然,那個超越生死的世界是肯定沒有色、受、想、行、識的。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感覺都是生物產生後出現的感覺活動,意識是人類產生後出現的精神活動。現在,觀自在菩薩已經超越了這個微觀的世界。

光是伴隨著宇宙的產生而形成的物質。觀自在菩薩看著這個生與死的世界,這裡沒有光,也沒有色,也沒有聲音、香味、觸覺,就連人類的諸法也不存在。

這個「無」的否定思維簡直是沒完沒了,我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其實有點心煩的感覺。但後面我看歷史書的時候突然想到:在10萬年前,人類還沒有語言,那沒有語言,也就是無意識界了吧!我這樣想著,重新拿起了《心經》。

原來如此。這才是佛教的絕妙之處。佛教中的「無明」是很重要的一個教義,人本來是帶著佛性出生的,但由於無明這一外殼,不能看到諸法。為了消除無明這一外殼,釋迦牟尼提出了「八正道」:

如果無無明,也就無釋迦牟尼的「八正道」了,這是大逆不道動搖整個佛教教義的想法。如果哪個神父在布道時說,即沒有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沒有什麼豁免和救贖,肯定會被當場逐出基督教界。佛教卻完全不是這樣,佛教說本來既沒有無名之法,也沒有「八正道」的教義。那麼寺廟又有什麼用呢?釋迦牟尼說過要雕刻木頭,漆成金色嗎?能夠徹底否定自身的教義,這一點便是佛教的魅力所在。

「苦集滅道」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向弟子們說法的中心內容。

所謂佛教就是為無法擺脫貪慾,而煩惱的人解除痛苦的宗教。然而,觀世音菩薩現在在否定佛教的核心教義。那麼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是在消滅佛教。

智慧和頓悟都是「空」,觀世音菩薩在向我們展示人類思維的極限和否定精神的極限。

在否定的極限中表現了什麼,我們無法得知。知道了,也無法表達。所謂不立文字,就像禪家悟道,不設文字。然而《心經》中觀世音菩薩卻明明白白地說,無礙,即「無所羈絆的自由之心」。

擺脫內心所有的恐懼和意識虛幻後,最終將得以涅槃,那是沒有任何噪音的地方,因此稱為寂滅。

我們已經到達了《心經》的頂峰,現在該下山了。

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宗教需要設定一個絕對的超越者,就好像基督教的耶和華上帝,和伊斯蘭教的安拉,這兩個都是絕對超越者,沒有人認識絕對超越者,耶穌是作為救贖者,穆罕默德是作為仲裁者出現的。

佛不是神性的存在,只是悟道的人,因此崇拜佛祖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依靠的不是絕對超越者,而是現在這個我們正在讀的《心經》,依靠它就可以悟道,想悟到的所有信徒都不用去寺廟,不用去燒香叩首,你也可以頓悟成佛。

我們既不是修道僧也不是佛教專家,我們如何讀得下去那八萬《大藏經》呢?所以還是讓我們好好讀讀《心經》這260個字吧。

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吟誦吧!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去吧,終將覺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相關焦點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佛祖因為悲憫眾生流浪生死之苦而廣開方便法門,為一切有情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絕妙修行之道,使眾生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而滅除一切苦,使眾生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心經的翻譯版本很多,在今天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到底這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下面就來解釋一下,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學心經有何用處。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諸多經典中,有一部佛經,只有260個字,雖然這部佛經字數較少,但流傳最廣,幾乎人人都會背誦此經。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述了什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心經》,是世尊當年在靈鷲山法會時,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開示的一部經。《心經》共有260個字,篇幅不長,卻是《般若部經》的核心內容。佛教中,對《心經》非常的重視,是許多出家人必修的一門功課。
  • 讓你一目了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心經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及解釋
    佛國大光明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般若波羅蜜多之含義
    《心經》的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為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可以翻譯為「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為「智慧」二字只能詮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心經》我們先看這個題目,就是《心經》完整的一個題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260個字呢,是唐玄奘,也就是我們《西遊記》的主角——唐僧,他翻譯的。題目很長,簡稱《心經》。這個其實就是般若。因為《金剛經》全稱是什麼,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它也是般若經,就像《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般若經》。然後呢,《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般若。誒!我們說了般若,《心經》講的是般若智慧,《金剛經》講的也是般若智慧,《法華經》講的還是般若智慧。只不過呢,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因緣,講了這個法。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詳細注釋,白話.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無智亦無得 (不用智慧去強求)以無所得故(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菩提薩陲 (菩薩覺悟之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心經)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礙)無掛礙故 (由於沒有礙)無有恐怖(所以不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最後達到彼岸)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
  •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匯集大般若經之精要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主。從古至今的《心經》翻譯,常見的也有好幾種,其中流通最廣的要數玄奘大師的譯本。在中國佛教中,各派都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經書中所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