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老病死皆為苦諦。
宗教是關於死亡的文化。生老病死我們無從避免,任何個體都要經歷出生、疾病、衰老和死亡。對死亡的意識常常表現為恐懼,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去到過死亡後的世界,那個想去卻只能去一次的世界,我們的恐懼正是來自於對它的無知。只要存在著死亡,存在著對死亡的恐懼,宗教就是永恆的。
佛教正是死亡的宗教。人都執著於生命,但就像世間萬物都要消亡一樣,人的生命也是要消亡的。佛經中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
(二十一位度母的畫像。「無言勸了千萬般,無有一個回頭看。)
而只看到一時的表象是錯誤的。就像釋迦牟尼所說的,天空沒有主人,風沒有主人一樣,人的身體和心靈也是沒有主人的。《金剛經》中這樣說:
因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不是來自於死亡本身,而是來自於對「自我意識」消亡的恐懼。世間獨一無二的「我」有一天會消失,什麼時候想來都是一件奇異的事。對於陷入這一疑問的人,佛說要放棄「對我的執著」。像晚年的李叔同將名譽一掃而空,終成一代弘一法師,潛心鑽研佛法一樣,這便是放下了對自我的執著,因為佛教便是戰勝苦難與虛無的方法。
(弘一法師李叔同。)
佛認為世界為「空」,人們將你我分開,動物和植物分開,活和死也分開,這個分辨的世界便是「色」的世界。但是你和我都是同樣的人,動物和植物都是一樣的生命體,活的和死的都是一樣的存在。
在春天開放的花彼此是不互相區別的,花兒之間不會相互嫉妒。等待牡丹花的開放,感時傷春的是人,為落葉的凋落而惆悵的也是人,分辨的意識和分辨的世界,這就是「色」。
世界本為一,湖水、海水、溪水都是水,牡丹花、櫻花、茶花都是花。色是空,將空視為色的是人,是人的分辨意識。放棄自我的執著正視這個世界,色就是空,色只是表象世界而已。
(釋迦牟尼畫像。)
釋迦牟尼的教誨並不難,就是放棄執著。因為執著,人生才有痛苦,放棄執著,痛苦之源就消失了。一旦領悟了這個道理,你就會覺得佛教的教義並不深奧,也不神秘。所謂色即是空,就是讓我們放棄執著,佛經中通過各種故事闡述了這一點:
《金剛經》中用木筏的比喻,闡明了執著的愚蠢。釋迦牟尼說:
現在就讓我們聆聽佛陀的教誨,一邊聽著木魚的敲打聲,去看看能引導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吧。
(《心經》全文。)
2.《心經》句讀
「摩訶」在梵語中是「偉大」的意思,「般若」意為「智慧」,「波羅蜜多」意為「到達彼岸」。用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開篇是這樣說的:
佛陀便是「悟道者」。菩薩、菩提薩埵是「雖然悟道,但放棄涅槃,與眾生一起生活者。」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翻譯自梵語「Avalokiteshvara」,和「觀世音菩薩」同義。觀自在菩薩擁有大慈悲,洞察世事,將世上的一切,即五蘊,都視為空,能救助所有的苦難。這句話是《心經》的開始,也是貫穿全文的要諦。佛教中的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西方的哲學將世界一分為二稱精神和物質,佛教與其相比要懷有更多的人文關懷。
舍利子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和目犍連都是釋迦牟尼最早的入室弟子。現在我們朗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毫無疑問是人類創作的文本中最簡潔且深奧的文章,因為它將八萬《大藏經》浩如煙海的釋迦牟尼教義濃縮為260個字。如果我們一輩子都讀不完十本佛經,那麼不妨好好讀讀這260個字罷。
《心經》告訴我們,人的受想行識就是色。那麼,什麼是空呢?理解何為空的捷徑就是搞清楚色和空的定義。
比如說,現在房間裡很安靜,你舉起手敲一下門,會有聲音,接著聲音消失後又靜下去了。如果說「聲音」是「色」的話,「安靜」就是空。那麼假如由此看來,事物產生之前的狀態以及消失之後的狀態是「空」嗎?不,好像錯了,這好像是老子所說的「虛」。那麼「空」到底是什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現在我們已經快迷糊了,我們現在探討的是佛教的「法」,然而這個「法」也是「空」,前面把「受想行識」稱為空,這裡連「諸法」都變成空了。但仔細想一想,「諸法」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結果,如果說人的感覺、念想、意識都是「空」的話,那麼「諸法」也應該是空。
這裡就說的有點不好理解了,我們每天看到的日升日落,花開花謝,宇宙萬物都有產生和消亡的法則,怎麼會不生不滅呢?但如果要這樣說的話,那麼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超越了這個這個有生有滅的宇宙,關注的是另外一個宇宙。
這是當然,那個超越生死的世界是肯定沒有色、受、想、行、識的。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感覺都是生物產生後出現的感覺活動,意識是人類產生後出現的精神活動。現在,觀自在菩薩已經超越了這個微觀的世界。
光是伴隨著宇宙的產生而形成的物質。觀自在菩薩看著這個生與死的世界,這裡沒有光,也沒有色,也沒有聲音、香味、觸覺,就連人類的諸法也不存在。
這個「無」的否定思維簡直是沒完沒了,我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其實有點心煩的感覺。但後面我看歷史書的時候突然想到:在10萬年前,人類還沒有語言,那沒有語言,也就是無意識界了吧!我這樣想著,重新拿起了《心經》。
原來如此。這才是佛教的絕妙之處。佛教中的「無明」是很重要的一個教義,人本來是帶著佛性出生的,但由於無明這一外殼,不能看到諸法。為了消除無明這一外殼,釋迦牟尼提出了「八正道」:
如果無無明,也就無釋迦牟尼的「八正道」了,這是大逆不道動搖整個佛教教義的想法。如果哪個神父在布道時說,即沒有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也沒有什麼豁免和救贖,肯定會被當場逐出基督教界。佛教卻完全不是這樣,佛教說本來既沒有無名之法,也沒有「八正道」的教義。那麼寺廟又有什麼用呢?釋迦牟尼說過要雕刻木頭,漆成金色嗎?能夠徹底否定自身的教義,這一點便是佛教的魅力所在。
「苦集滅道」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向弟子們說法的中心內容。
所謂佛教就是為無法擺脫貪慾,而煩惱的人解除痛苦的宗教。然而,觀世音菩薩現在在否定佛教的核心教義。那麼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是在消滅佛教。
智慧和頓悟都是「空」,觀世音菩薩在向我們展示人類思維的極限和否定精神的極限。
在否定的極限中表現了什麼,我們無法得知。知道了,也無法表達。所謂不立文字,就像禪家悟道,不設文字。然而《心經》中觀世音菩薩卻明明白白地說,無礙,即「無所羈絆的自由之心」。
擺脫內心所有的恐懼和意識虛幻後,最終將得以涅槃,那是沒有任何噪音的地方,因此稱為寂滅。
我們已經到達了《心經》的頂峰,現在該下山了。
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宗教需要設定一個絕對的超越者,就好像基督教的耶和華上帝,和伊斯蘭教的安拉,這兩個都是絕對超越者,沒有人認識絕對超越者,耶穌是作為救贖者,穆罕默德是作為仲裁者出現的。
佛不是神性的存在,只是悟道的人,因此崇拜佛祖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依靠的不是絕對超越者,而是現在這個我們正在讀的《心經》,依靠它就可以悟道,想悟到的所有信徒都不用去寺廟,不用去燒香叩首,你也可以頓悟成佛。
我們既不是修道僧也不是佛教專家,我們如何讀得下去那八萬《大藏經》呢?所以還是讓我們好好讀讀《心經》這260個字吧。
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吟誦吧!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去吧,終將覺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