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觀世音菩薩有33化身,亦有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世音。除此之外,關於觀音菩薩,還有一種稱呼,叫「觀自在菩薩」。由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開頭便提到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的「觀自在菩薩」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以菩薩有大智故,於一切事理皆通達無礙,故稱'觀自在';以菩薩有大悲故,於一切世界皆尋聲救苦,故稱'觀世音'」。觀自在,「觀」即觀察、觀想,是用眼去觀,更是用心、用智慧去觀察世間一切法。這裡的「自在」指的不是沒有外在的束縛、無拘無束,而是觀照到我們的內心沒有分別、執著和妄想、煩惱,一心清淨,是解脫的自在。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談談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
一、壽自在
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樣一個客觀的規律和過程,生命有盡頭,壽命有定數,隨業流轉,不由己控。但是對於已經自覺覺他的菩薩來說,壽命長短隨自己安排,可隨機應緣示現,已了脫生死,不住輪迴。包括已經覺行圓滿的佛陀也是如此。
二、財自在
眾生需仰靠自身努力得到財物利益,而已經修成菩薩果位的菩薩,因為此前修行的殊勝善果,而所需之物並無所缺,應是應有盡有。如是因,如是果,依念頭觀想,自在無礙。
三、業自在
提到業力,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佛門裡有那麼句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力即因果,有善業也有惡業,有善報也有惡報。眾生隨業流轉,不斷造業,難以脫離煩惱苦海。但菩薩不會被業力所轉。
四、受生自在
受生,簡單理解就是說要轉世投生到六道中的一道去度化有緣眾生。有些「受生」會出現愚痴、迷惑的狀況。而那些有大菩提心且不退轉的菩薩卻能時刻保持智慧,自在受生。
五、願自在
凡夫之願,往往存有缺憾,難以圓滿,而菩薩只要發願,就必定要滿願。比如提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菩薩在還未得成正果的時候就發願度盡一切眾生,這個願只要一發,菩薩就會不遺餘力隨緣示現慈航普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亦是如此。
六、心自在
眾生為什麼煩惱、痛苦,因為念頭太多、妄想太多,總是「心猿意馬,易放難收」,心裡有太多的掛礙,故而難以解脫。而菩薩「觀心自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沒有任何貪嗔痴慢疑等顛倒妄想,於任何時刻自在無礙。
七、如意自在
有些佛教寺院在造觀音菩薩聖像的時候,菩薩以手持如意示現眾生。「如意」代表無量的智慧和光明,菩薩具有廣大神通力,無礙自在。眾生的「如意」不在於菩薩手中所持的法器,而在於滅除心頭的無明業火,觀心如意。
八、法自在
菩薩智慧圓滿,受一切法,也能為眾生演說一切法。不僅自己法緣圓滿,而且普施眾生無上微妙法。
九、勝解自在
菩薩對於佛法真義完全了知,且非常透徹,對佛法的理解完全無偏頗,全是正解和勝解。
十、智自在
菩薩辯才無礙,具備無窮大智慧,於一切處說法,令眾生受益。這是愚痴無知的眾生遠遠達不到的真實「自在」。
菩薩心不迷惑,無二無分別,智慧光明、身心自在。觀得五蘊皆空,真空妙有,空一切煩惱掛礙,遠離一切苦厄,自得解脫世間煩惱,獲得究竟無邊利益。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