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中何為「觀自在」

2020-12-22 百家號

導語:歡迎你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到這裡,在這充滿陽光快樂的日子裡面遇見您,是我小編的福氣,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給你的生活帶來一點感悟和樂趣,也希望您在看完我的文章之後擁有一個好心情,充滿正能量!

早上起床背誦一遍《心經》,是小和尚悟岸每天的必修課。

「師父,觀自在菩薩就是說的觀音菩薩吧?」小和尚問正在靜坐的「了空」大師。

「非也。」大師雙眼未睜。

「那『觀自在』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問。

大師微微睜開眼睛:「要想知道何為『觀自在』,首先要分清楚佛門等級......」

「這個我知道,佛門等級從下到上依次是阿羅漢、菩薩、佛。」小和尚還沒等大師說完,就直接搶答了。

大師微微一笑:「是的,證得阿羅漢才算進了佛教大門,才算開始覺悟,佛家稱『正覺』。『正覺』就是一念之間放下了貪、嗔、痴,不再是迷途的羔羊,不再執迷不悟,而開始解脫眾多自我製造的煩惱,開始放下束縛,開始愉悅,開始『心自在』。

而菩薩比阿羅漢活的更明白一些,他不光證得了「正覺」,還證得了「正等」。他看到了眾生的一律平等,不再存有高低貴賤之分,他認為「人人皆佛」,人人都能有所成就。對面的美女他能瞬間看作白骨,桌子他能瞬間看出佛性。他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分別心。他做到了『觀自在』,所以成了菩薩。

世上所有修得菩薩之人,皆能夠做到觀自在,並非觀音一人,所以『觀自在』並不是單指『觀世音』。換一種說法是———『觀世音』肯定是『觀自在』,但『觀自在』不一定指『觀世音』。」

小和尚這時才懂得觀自在的深層意義:「原來是這樣,能達到『觀自在』的菩薩真的好讓人崇拜。可是,『觀世音』又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繼續問道。

大師說:「『觀世音』以慈悲諸稱,他比其他觀自在菩薩更能夠聽到眾生的聲音,所以佛陀賜名為觀世音。」

「哦,原來『觀世音』三字是佛祖賜予的啊!怪不得念起來那麼順口。『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小和尚一邊念著觀音,一邊滿意地走出了大殿......

感悟:

「心自在」是「自我」的境界,是真正捨得、真正放下、真正解脫、真正瀟灑的境界。他看似有心,已然無心,看似無心,卻還有心。他已經遠離了痛苦,不再煩惱,他的內心只剩快樂和灑脫。此層境界,為修佛之人的第一層嚮往。

「觀自在」是一種「無我」+「有他」的境界,他看什麼都是佛,他能包容萬物,他已經善惡美醜不再分別,心不隨觀而改變。此層境界,為修佛之人的第二層嚮往。

凡夫追求縱慾,僧人追求隱忍,羅漢追求自在,菩薩追求普渡,佛無追求。

不管是人是佛,所處位置不同,看到的事物自然不同,追求的結果定然不一樣。

我們的好與不好,他人說了並不算數;

他人的好與不好,我們也莫起分別之心。

只求世間眾生皆平等自由,但願「觀自在」常駐你我之心。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一、觀事自在。
  • 修心要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耕雲先生)
    名稱 | 修心要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觀音菩薩,然而這樣的回答其實並不準確。如果問你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但如果前面沒有加上心經兩個字,你的答案就不準確了。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觀自在菩薩福德無量
    說明:本經殊勝之處,一是六字大明咒,二是七十七俱胝如來同說準提咒,三是「時觀自在菩薩,告大自在天子言:『汝於未來末法世時,有情界中而有眾生執著邪見,皆謂汝於無始已來為大主宰,而能出生一切有情。」,識者當知。
  • 心經第四:覺而有情,三業自在,即為觀自在菩薩
    其實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前者是玄奘法師的翻譯,後者是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玄奘習慣直譯,而鳩摩羅什習慣意譯,兩者角度不同,但說的都是一位菩薩。觀世音的意思大家應該明白了,那麼這個「觀自在」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真的自在呢?這一篇咱們就主要來討論這些,其實觀自在就是三業自在——觀口自在,觀身自在,最後觀心自在,也就是真正的得大自在。
  • 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但是正法明如來看到大千世界之中尚有無數迷途之人未得救度,於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尋聲救苦、倒駕慈航,化現為菩薩之身乘願再來世間,廣度一切眾生。觀世音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舊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將觀世音菩薩翻譯為觀自在菩薩。所謂「觀」,並不是用眼睛看、觀察的觀,而是用心觀察的觀,用自性清淨的內心佛性去觀照身心、觀照世界之境,破除一切執著與妄想。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 諸宗部——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
    何為其然乎。以人根膚淺法味漓薄。從師勞於名相。事佛懈於資燻。故十觀成乘五悔助道。僅存空言矣。予切於講習之暇。務求課念之益。因發經藏。得如意輪咒凡四本。詳其文實同出而異譯也(一實叉難陀此雲覺喜。唐天后久視元年譯。八紙。二阿彌真那。此雲寶思惟。中宗神龍二年譯。七紙。三唐天后代。三藏法師義淨譯。三紙。四唐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志。此雲覺愛譯。十九紙)章句既簡方軌且約。遮惡可以盡三障。
  • 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背後意義非凡,令人靜心
    林清玄曾在作品:《平常心,觀自在》修一顆平常心,觀照每一飯每一花,於平常中見定力,平常人生,真實且柔韌修一顆平常心,觀照內心真實想法,於起伏中的力量,平常人生,何處不自在。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
  • 觀自在,到底「觀」在哪呢?
    講師在《心經》第六集揭曉了:「於內而言,不期盼、不迎求某種自己喜歡的感受,也不排斥、不嗔厭某一種感受,像科學家一樣,對於自己內在所有的發生感受,只是靜靜地旁觀,這就是最基本的『觀自在』」。我有些急了,一股熱熱躁躁的東西竄上我的心頭,感覺到自己的臉一下變得脹脹的,特別想跟她爭辨,想強烈地為自己的環保行為抗爭一下。當時我就停下來,松松肩膀,看了看裡面:哦,胸膛那裡有些緊,有些熱,範圍不是很大.說也奇怪,我竟然沒有生氣,靜靜地看著大姐將我的菜一一裝進塑膠袋裡稱重打價,體會到她為我考慮的一片好心。
  • 這就是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
    宙萬有的現象,包括我們的身心,隨時都在動態之中,都在變動中,沒有不變的事。這一切「行」無常,不能永恆。這不永恆的都是生滅狀態,一起一落,一生一滅。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初步要做到,前一個念頭過去了,讓它過去。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你不要去想它,它就不來了嘛!它來了,你就讓它過去,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能夠保持乾淨、清淨、安詳、寂滅。說起來容易唷!作起功夫,體會一下看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自在菩薩是在講這個世界存在的真實形式
    經文如果和我們的生活沒有關係,讀它何用?另外我還會想談一談,這句經文我們怎麼應用在生活裡。首先,概括一下,觀自在菩薩這段話,是在跟舍利子分享世界的真實存在形式。上下文這一段是在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觀自在的「觀」,如果是「看」的意思,那麼,是誰在「看」自在?|理清...
    感覺,感受和感應中的感、覺、受、應、都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這個幾個概念對於我們學習、體驗儒、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把這幾個概念搞清楚、理清晰,既不利於自我體驗,也不便於與人溝通。肉體上所有的【感】都是【感覺】,這種【感覺】= 感覺(Sensation) + 感知(Perception)拋開肉體、甚至本體,接收外在之物的【感】,都是【感應】= 感知(Perception)排開肉體、身體,對內在真正自己(真如自性)的【感】,也就是《心經》的【觀自在
  • 何為人生?句句扎心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何為人生贏家?看《進擊的巨人》與《我的朋友很少》的作者釋義!
    何為人生贏家?看《進擊的巨人》與《我的朋友很少》的作者釋義!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非常的喜歡看動漫呢?在動漫裡面也有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其中相信優秀作品之中的作者,相信大家一定也不會非常的陌生。《進擊的巨人》作者就是諫山創,他最近也是在自己的博客之中宣布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他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當中已經結婚了,可謂是可喜可賀。而他也表示,在未來當中,也會與自己的妻子一同工作,看得出來,他的妻子可能也是一位漫畫家,或者是漫畫家助手。同時,粉絲們也是紛紛送上了自己的祝賀,還請他在《進巨的巨人》當中留一個好的結局啊。
  •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編者按:《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 妄念攀緣,提起觀自在菩薩
    禪門有個公案《破灶墮和尚》說,有一個靈性執著我相,附在了一個快要倒塌的破灶上,以灶為身,使灶顯靈。於是,就有很多鄉裡人祭祀它、供它、求它,希望能解除種種的煩惱。它貪圖供養,好食血腥之物,便應人所求,大顯靈驗,很快傳遍一方。有位隱居的禪師,慧安國師的弟子聽說此事,就來到破灶前,用禪杖敲擊灶三下,大聲斥道:「咄(duō )!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起?靈從何來?
  • 《心經》之中這一句話,多讀多受益
    《心經》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大乘佛法教的總綱,其內容簡潔概要。全經雖然只有短短260字,但是《心經》言簡義豐, 詞寡旨深。《心經》將九部般若經濃縮概括,反覆誦讀《心經》可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的空性價值觀。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二、觀自在菩薩名號的由來。 據《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中說: 當執金剛菩薩向世尊請教觀自在菩薩得名因緣時,世尊告訴他說:「常以淨眼觀察世間所有眾生,慰喻成熟慈悲利益便得安隱,若稱名者有所願求鹹令滿足,以是因緣名觀自在。
  • 菩薩教我們觀自在一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在祖國遭受敵人的蹂躪與侵略時,作為詩人的裴多菲用自己的筆表達了自己的憤慨與愛國情懷!當敵人被打跑,國家和人民就不會被外族奴役,從而得到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