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歡迎你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到這裡,在這充滿陽光快樂的日子裡面遇見您,是我小編的福氣,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給你的生活帶來一點感悟和樂趣,也希望您在看完我的文章之後擁有一個好心情,充滿正能量!
早上起床背誦一遍《心經》,是小和尚悟岸每天的必修課。
「師父,觀自在菩薩就是說的觀音菩薩吧?」小和尚問正在靜坐的「了空」大師。
「非也。」大師雙眼未睜。
「那『觀自在』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問。
大師微微睜開眼睛:「要想知道何為『觀自在』,首先要分清楚佛門等級......」
「這個我知道,佛門等級從下到上依次是阿羅漢、菩薩、佛。」小和尚還沒等大師說完,就直接搶答了。
大師微微一笑:「是的,證得阿羅漢才算進了佛教大門,才算開始覺悟,佛家稱『正覺』。『正覺』就是一念之間放下了貪、嗔、痴,不再是迷途的羔羊,不再執迷不悟,而開始解脫眾多自我製造的煩惱,開始放下束縛,開始愉悅,開始『心自在』。
而菩薩比阿羅漢活的更明白一些,他不光證得了「正覺」,還證得了「正等」。他看到了眾生的一律平等,不再存有高低貴賤之分,他認為「人人皆佛」,人人都能有所成就。對面的美女他能瞬間看作白骨,桌子他能瞬間看出佛性。他對人對事對物不再有分別心。他做到了『觀自在』,所以成了菩薩。
世上所有修得菩薩之人,皆能夠做到觀自在,並非觀音一人,所以『觀自在』並不是單指『觀世音』。換一種說法是———『觀世音』肯定是『觀自在』,但『觀自在』不一定指『觀世音』。」
小和尚這時才懂得觀自在的深層意義:「原來是這樣,能達到『觀自在』的菩薩真的好讓人崇拜。可是,『觀世音』又是什麼意思呢?」小和尚又繼續問道。
大師說:「『觀世音』以慈悲諸稱,他比其他觀自在菩薩更能夠聽到眾生的聲音,所以佛陀賜名為觀世音。」
「哦,原來『觀世音』三字是佛祖賜予的啊!怪不得念起來那麼順口。『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小和尚一邊念著觀音,一邊滿意地走出了大殿......
感悟:
「心自在」是「自我」的境界,是真正捨得、真正放下、真正解脫、真正瀟灑的境界。他看似有心,已然無心,看似無心,卻還有心。他已經遠離了痛苦,不再煩惱,他的內心只剩快樂和灑脫。此層境界,為修佛之人的第一層嚮往。
「觀自在」是一種「無我」+「有他」的境界,他看什麼都是佛,他能包容萬物,他已經善惡美醜不再分別,心不隨觀而改變。此層境界,為修佛之人的第二層嚮往。
凡夫追求縱慾,僧人追求隱忍,羅漢追求自在,菩薩追求普渡,佛無追求。
不管是人是佛,所處位置不同,看到的事物自然不同,追求的結果定然不一樣。
我們的好與不好,他人說了並不算數;
他人的好與不好,我們也莫起分別之心。
只求世間眾生皆平等自由,但願「觀自在」常駐你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