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自在——傳所

2021-01-14 佛教在線

佛法猶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是茫茫大海中一切舟航的依靠(圖片來源:資料圖)

記得多年前接觸佛法而開始誦《心經》時,每當誦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段經文時,心中都會非常感動。然而,經文始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間一切都自在無礙;而學佛多年的我,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卻常常無法超脫,不得自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契悟本心時,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陀已清楚明白地指出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始終被外在的境界與自我意識牽引,無法作主,覺心蒙塵,隨緣造業,當然無法自在無礙。

遠離幻妄得自在

在金融界工作的我,面對瞬息萬變、起伏不定的金融市場,又必須執行大筆的投資決策,常常令我非常不自在,甚至是痛苦萬分,因為擔心投資之後會產生虧損。由於太過看重投資的果,而忽略了投資的因,讓自己處於患得患失的生活中。事實上,投資前已經根據專業研判而採取投資策略,投資後也擬定方案來因應市場波動,但自己仍然依循舊有的習性,讓自己的心處在不安當中。

學佛之後,參加精舍禪修班聽經聞法,並回山打禪七,在日積月累的薰修下,漸漸感受到過去的擔憂、懼怕,實在是多餘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妄想與執著。《心經》中提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妄想、執著的本質,與構成人體的四大本質,都是空;既然屬空,為什麼自己那麼執著呢?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就在對經典的了解、深信,以及在禪修的體會之中,一步一步放下妄想與執著,也慢慢學習在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等六根作用之中,去察覺內心的變化,不要讓心又落在分別、批判兩邊。漸漸地,這些觀行真正在工作與生活上起了作用,妄想減少了,心變得較清淨;執著減輕了,判斷也變得更客觀。此時才了解,過去都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佛法不離世間法

佛法是真實的道理,導師惟覺法師常教導四眾弟子:「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過去,只要在早上或晚間誦經、打坐,便自認很精進,殊不知每天只用功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其餘時間又落入忙碌、繁雜的生活與工作中而無法自在,這種「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二分法的模式,對自己的幫助其實很有限。而後經由幾次禪七當中,聽到導師開示:「在禪堂要放下,出了禪堂就要提起」、「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的真義後,讓我對提起與放下、動與靜、修行與工作之間,有了新的體悟。以前修行與工作毫不相干的二分法模式,如今轉變成在工作中實踐佛法,也就是工作即修行,時時保持覺性存在,清楚認知事物的相貌,如《金剛經》所云:「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面對日益混亂的社會與世界局勢,常感嘆現代人於享用豐富的物質生活時,卻不知珍惜而造諸惡業,終將面對苦果。值此亂世,佛法猶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是茫茫大海中一切舟航的依靠。今生有幸能在中臺禪寺聽聞心地法門,並依此修行,實是莫大的福報。今後當懷知恩、感恩、報恩之心,於一切時中落實佛法,護法護教永不退轉!(作者系普成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位置攻略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在哪裡?
  • 禪樂《觀心自在》
    觀心龔自珍結習真難盡,觀心屏見聞。燒香僧出定,話夢鬼論文。《青華秘文》裡說「觀心得道」;其次,是「觀想」;再次是「存神」。 要點總結如下。 1、「觀心」得道,化解煩惱。觀心是安心法門,人要能覺察自己 的起心動念,由此向善去惡;進一步,悔過省己;再進一步;念頭空明。 人有很多糾結,就在於不能,這些糾結會成為煩惱,煩惱會成為病因病根,最終,煩惱會成為疾病。即便煩惱不成為身體上的疾病,也會降低幸福指數,因為你活得不快樂。
  • 繁華靜裡 自在觀心
    說的就是呼喚朝官所用的鼓聲,「主導」著古人時間的景象。因此,在古代,為了兼顧上班的時間,聽得到上下班的暮鼓晨鐘,達官顯貴必須到城市中居住,放棄遠離市區的「別業」。那麼如何能享受「別業」的風光閒趣,又兼顧市中政務呢?宋代時期,蘇州城的園林大興,就與當時的名仕兼顧世俗,又享清幽有關。蘇州城風景優美,處處可引水鑿池,大量與「別業」同等規格的宅邸被置於鬧市中。
  • 負天半子 觀心自在
    打破妄想之囚,還自由予靈魂,讓身心得以安頓其所,豈不鬆快!想那小小蚯蚓,無眼無耳,自絕於聲色犬馬,抽身世外,擇一塊僻靜潤土潛藏其內,正是適得其所。逢眼下時節,即夏至次候「蚯蚓出」,蚯蚓便翻土而出,疏鬆了土壤;它以腐敗有機物為食,經過消化使其變成無機物排洩出來,降解了汙染、改良了土壤。
  • 《新笑傲江湖》杭州暮遲晚歸炊煙奇遇攻略 自在觀心位置詳解
    新笑傲江湖自在觀心在哪裡 自在觀心:(512,578) 這個其實比較難找,畢竟是一個匾,玩家可以來到少林前院,然後進入到最裡面,也就是少林寺的裡面房子, 然後就可以進入室內,可以看到一個觀自在的一個匾
  •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觀自在,自在人生,學會六觀
    你觀察自己自在嗎?你能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你觀照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一、觀事自在。好事、壞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難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尤其人事,無理的、冤屈的、難堪的,當遭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都能自在嗎?
  • 【佛學入門】《心經》教你如何 「觀」 自在
    《心經》的主旨,就是直趨人心,啟般若智,以辨知生命存在的本質狀況與真實價值,去度過苦難,輕鬆步入自我解救、人格完美的自在境界。梵語「波羅蜜多」為度達之意,全靠般若這一航燈的智照,所以稱「般若波羅蜜多」。這種度達,要做到六種修持,謂「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統稱「菩薩行」,也就是佛法。
  • 馬天宇《觀心》湛藍系寫真曝光 海邊遊走自在觀心
    Yes娛樂1月15日綜合報導 從稚拙到練達,這世界外放了我們每一次起心的動念」這是馬天宇全新書籍《觀心》中的開篇語,據了解,該書講述了馬天宇從年少到成熟這一歷程中的思想感悟,全書分明月、大海、孤木、己心四大篇章,書中他以「觀萬物」之情將「己心」細細道來。
  • 觀自在菩薩,「觀」是用什麼觀?「自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按佛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佛名正法明如來。但是正法明如來看到大千世界之中尚有無數迷途之人未得救度,於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尋聲救苦、倒駕慈航,化現為菩薩之身乘願再來世間,廣度一切眾生。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晉書》本傳中,將陶淵明歸人「隱逸」一類,當是考慮到儘管前前後後在仕隱之間,徘徊了十幾年,但真正做官的時間很短,中間還丁憂(遭逢父母的喪事)兩年,實際不過四年;爾後的二十餘年,他一直在家鄉隱居過著「半耕半讀」的悠然自在的生活。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放下一切 方能觀心自在
    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在寒冷的清晨裡,我總愛煮著一壺香氣濃鬱的奶茶,每當從那壺嘴中噴出淡淡甜甜的氤氳時,總會引起我許多寫作靈感和遐思。所以,有句話說:「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就讓那過去美好的餘溫,自然地過去吧,不要勉強地留下它。
  •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不空三昧大教王經》講到觀音菩薩所修的個人內在境界: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觀音菩薩內在證得了一種清淨的法。我們為什麼不自在?沒有煩惱,「常在諸三昧」,就在三昧境界——念佛三昧、觀佛三昧、楞嚴三昧、法華三昧。「三昧」是講相應,佛菩薩跟法相應、跟心性相應、跟聖人的境界相應;眾生跟業力相應。我們讀經典叫「如是我聞」,這個「如是」,就是真實的狀況。凡夫眾生因為貪著、因為煩惱,看到的這個世界不真實,都是虛假的,都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 弘新開示: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
    『佛心大道慈悲心』(第六講)作者:弘新>「本源傳真妙自在,道妙天機真妙心。」只有把個人的身心的垃圾汙垢清除了以後,你才能暢通無礙,隨時自在。人體的通道,當你打開的時候,通天達地一轉念,虛空法界任暢遊。無為清淨妙自然,大道無心真佛見。如來妙法真傳心,花開見佛妙自在。如來無語妙千秋,傳心印心道千古。貫通古今無未來,當下明心即自在。
  • 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是什麼嗎?
    觀自在,「觀」即觀察、觀想,是用眼去觀,更是用心、用智慧去觀察世間一切法。這裡的「自在」指的不是沒有外在的束縛、無拘無束,而是觀照到我們的內心沒有分別、執著和妄想、煩惱,一心清淨,是解脫的自在。本篇文章,小編就和大家談談觀世音菩薩的十種「自在」。
  • 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觀自在菩薩的「自在」表現在哪十個方面?
    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
  • 心經第四:覺而有情,三業自在,即為觀自在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討論《心經》,今天我們主要來聊一聊觀自在菩薩,看看這個「自在」到底是哪裡自在,又如何自在。而觀音菩薩最擅長的也是「耳根通」法門,可以觀世間一切聲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不管是誰,身在何地,只要誠心祈求觀音名號,菩薩都必有回應,故名「觀世音」。觀世音的意思大家應該明白了,那麼這個「觀自在」又作何解釋呢?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真的自在呢?
  • 後半生,放寬心,自在生活
    往後餘生,學會放寬心,看淡得失,看淡過往,自在生活。02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學會看淡所有,放寬心,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真正的美好。人世間,所遇的人和事,皆有定數。學會看淡,學會放下,才能從容面對當下的生活,才能從生活中享受到幸福。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