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使人消極?「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2020-12-20 文化人生譚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壇經 · 般若品第二》經文(系列之七)

……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經義「人生君」解

愛學習的你們啊!人在沒有見到「清淨自性」時是凡人,見到後就是「佛」了。可見,人之自心具足一切佛法。

既然如此,解脫煩惱之道就應該是,面向自心,力求頓見自心中那個恆常不變的清淨本體(真如本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切不可盲目向外追求 。

《菩薩戒經》裡說過:人之本性清淨,若能從自心中識見這個清淨本性,就可成就佛道。《維摩潔經》也曾談到:當下開悟,還需本心見性。

愛學習的你們啊!當年,我從五祖弘忍大和尚那裡習得這一教法,當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我佛慈悲,普渡眾生,所以,我有責任廣布此法,令求佛者「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就無上菩提之道(解脫煩惱,成就佛果)。

愛學習的你們啊!如果你們自己不能悟得此道,那就需要有佛緣的高僧大德指導開示,輔助開悟。

當然,一切高僧大德對你們的作用,只能是輔助、引導,而不能代替大家開悟,解脫煩惱成就佛果終究還得依靠你們自心

這是因為,佛經裡談到的一切智慧,在人性中都具有,即人性具足一切佛智,所以求佛就是悟自性真如。如有人根性不利不能自悟,就得尋求高僧大德指導。

也有根性大利者可以自悟,能自悟者就不需外求指導。如果認為開悟必須高僧大德開示,或認為有了高僧大德的開示就一定能開悟,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為什麼說是錯誤的呢?一來是因為有人可以不假高僧大德實現自悟。二來是因為,如果自已妄念不除、邪見太重,即使有了高僧大德的指導也不能開悟

不管有沒有高僧大德的指導,只要在自心中升起正確的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觀照一切,一剎那間就有可能照見自性真如,妄念倶滅,實現開悟。這就叫「一念即達佛地」。

愛學習的你們啊!發起自心智慧,識得自性真如,觀照一切,你們就會明白人生本相。明白了人生本相,你們就會無論何時都會隨緣任運、豁達自然、積極快樂地生活。

這樣一來,你們的煩惱就得到了解脫。這種心識境界佛教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般若三昧」,或者叫做「無念」。

說得再明白一些,所謂「無念、所謂「般若三昧」、所謂「解脫自在」就是如下這種狀態:

自心清靜,斷絕一切妄念。或者說,心靈自由自在,內外一切都不會對心構成束縛。或者說,心靈可能通達和觀照一切理論和現實,但不會執著於任何一物。或者說,事來了就認真做、念頭起了就仔細想,事走了、念頭去了也了無牽掛、毫不留戀,甚至對「無念」本身也不刻意追求……

理解「無念」還要注意避免一個常犯的錯誤。如果認為,無念就是無有念頭,百物不思,或者刻意追求「空心」,努力讓自心不起一念……諸如此類的理解就大錯而特錯了。佛教界稱這種錯誤為「法縛」「邊見」。也就是說,這種錯誤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心執」,不是一種「正見」,依此見識不但解脫不了煩惱,反而是引起煩惱之根源。

啟示「人生君」評

1、此經之重點

總結一下,六祖此段經文強調了三個觀點:

其一,人的自心具足佛智,所以修佛修自心,解脫煩惱要依靠自心智慧。僅向身外追求達不到佛果,也解脫不了煩惱

其二,人可以通過自悟成就佛道,解脫煩惱。如根性不利不能自悟,可以求教於高僧大德。但高僧大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代替,解脫煩惱終究還得依靠自性智慧

其三,解脫了煩惱的狀態是「無念」。「無念」是一種隨緣任運、不染不著卻又積極樂觀的人生境界,而不是百物不思、無所事事的消極心態

在六祖的「禪宗頓教」法門中,這三個觀點非常重要。依「人生君」現有的佛學修養層次來看,這三個觀點大約就是六祖創其始的「禪宗頓教」之最核心的理論了,禪宗後學們理當重視。

至於前兩個觀點的解讀,本號前面的文章已有詳述,此處重點談第三個觀點,即修佛之「無念」狀態。

2、「無念」之啟示

假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佛教消極嗎?大約十人中有八、九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並且還能振振有辭地舉出很多例子:

信仰佛教叫「遁入空門」。

六祖的成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禪宗界舉足輕重,但其中之意趣也不過是個「空」字。

佛教講,包括肉體在內的現世一切都是因緣聚合的產物,因緣消失了,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了,所以說,這些東西都如夢幻泡影般不真實。

……

基於上述認識,人們還創造出了一個非常時髦的新名詞——佛系。一些沒有人生追求、不想工作、甚至也不想結婚、不想承擔家庭責任的百無聊賴之懶漢,不想承認自己的不堪,於是貼上了「佛」的名稱,美其名曰為佛系「

我們學習了六祖的「無念」理論就會看到,這類看法其實都是建立在道聽途說基礎上的對佛教的誤解。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教是不消極的,佛系行為不但不符合佛教精神,而且恰恰是佛教所反對的,懶漢行為以「佛」為標榜甚至是對佛教的玷汙。

在六祖這裡,「無念」是開悟後的人生狀態,或者說,是修得佛果後的生活狀態。那麼何為「無念」?

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從六祖的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無念」的精髓是「不染,不著,不駐,不雜」,用我們的世俗語言來說,大約相當於「心靈自由」「不糾結」「不鑽牛角尖」「不與自己、他人過不去」,或者「隨緣,通達」等

可見,「無念」不是百無聊賴地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想的「佛系」或「空」,而是要幹、要追求、要好好生活、要好好儘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人生責任。

只不過在盡責之餘做到心靈通達,不染不著。既不讓心靈駐留在已有的成就之上,也不讓心靈染著於已成定局的失敗之處。

事中積極做為,事後了無牽掛,不讓功名累了自心,也不讓失敗壞了心情。努力了,奮鬥了,追求了,甚至哭過了,笑過了,事也就過去了,心永遠積極面對當下,既不留戀過去,也不讓未來擾亂了現在的心情。

這就是六祖此經中所謂的:「……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之意吧!

我們看看,這能是消極的嗎?這能是「百無所求」的「佛系「嗎?所以說,真正的佛教精神不消極,更不」佛系「

深究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事中積極做為,事後了無牽掛」式的「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之境界,其實是最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最能發揮自己潛力的做事態度。

這是因為,限制能力發揮的最大敵人其實恰恰是自己的消極情緒。想想看吧,焦慮、內疚、悔恨、痛苦、慌亂中的自己更有能力?還是從容淡定、樂觀積極中的自己做事效率更高?

而修佛之「無念」境界,恰恰就是一種「從容淡定、積極樂觀、永遠面對當下」的美妙心境。所以,正確的修佛不會讓我們消極,只會讓我們更通達,更智慧,做事更有效率,當然人生也更有意義!

(您的「關注」或「點讚」是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千載之下,《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 嗎?所以,必須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六祖壇經》主要分三部份來概括了六祖慧能大師一生宣言佛法,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開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本期我們就來學習《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開示的在家修行指南——《無相頌》。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
  • 佛教 兔子長角?烏龜長毛?怎麼回事?!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法寶壇經》第5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分享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的第十二小節四句偈,即: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六祖壇經》: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
    佛教強調,真如本性裡頭一切法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古德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性跟相是平等的,也是「不增不減」。增減是二法,二法就是迷了真如。二法是迷,覺悟了是不二。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對印宗法師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一切法真如」,體是真的,相用也不假。迷了的時候,說之為虛妄;悟了的時候,說之為純真。迷了的時候好像有增減,悟了的時候沒有增減。所以,在佛不增加,在眾生並沒有減少,一切法都是不增不減。如果我們細細地去觀察,一切法都是不增不減。
  • 「佛系」一詞雖然流行,卻是對佛教的一種誤讀。為什麼這麼說?
    但是到後來的「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詞則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懂是什麼意思。近兩年有個詞也比較流行,那就是「佛系」。「佛系」一詞雖然帶有一個佛字,卻不是佛教用語,而是網民創造的網絡流行語。它並沒有具體的含義,更多的是一種態度的表達,通常是被用來表達「有了也行,沒有也行」的態度。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佛教不講鬼,不講神,它從本質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它講的都是人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經驗,如怎麼去學習、修心、改變自己、提升智慧。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維摩經》中「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以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壇經,六祖慧能所以因由「無住」,而能令自他皆無所系縛,並從自性平等、菩提本淨的角度來說,豈非是「無住皆佛」?可見其「無住」的思想不用說以一部《壇經》加以詮釋,於一稱謂上亦能瞭然於前了。《勸發菩提心集》中佛對寶明菩薩所提出對善知識該如何認定時,有這樣的一段對白:「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佛教:學佛路上的四條岔路,越走造業恐怕越深,一定要儘早回頭
    某種程度來說波旬並沒說謊和吹牛,現在的佛法確實佛魔不分,或者說外道和魔道的誘惑力和信眾比真正的佛法更大,不少師兄就學佛不成,反而學了外道甚至魔道。這裡面雖然有很多「不了義」的小乘和方便法門,但了義的大經也是不少的,比如《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圓覺經》《無量壽經》等,無論哪一部都完美無缺,直通彼岸。
  • 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
  • 佛說,這5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你嗎?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節日,我們可以發現寺院裡總是人滿為患、香客不斷,信眾無比虔誠地在佛前磕頭禮拜許願,甚至有些人為了搶到頭香、高香,早早就來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燒香,仿佛覺得香燒得越多越貴,佛菩薩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