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壇經 · 般若品第二》經文(系列之七)
……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經義「人生君」解
愛學習的你們啊!人在沒有見到「清淨自性」時是凡人,見到後就是「佛」了。可見,人之自心具足一切佛法。
既然如此,解脫煩惱之道就應該是,面向自心,力求頓見自心中那個恆常不變的清淨本體(真如本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切不可盲目向外追求 。
《菩薩戒經》裡說過:人之本性清淨,若能從自心中識見這個清淨本性,就可成就佛道。《維摩潔經》也曾談到:當下開悟,還需本心見性。
愛學習的你們啊!當年,我從五祖弘忍大和尚那裡習得這一教法,當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我佛慈悲,普渡眾生,所以,我有責任廣布此法,令求佛者「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就無上菩提之道(解脫煩惱,成就佛果)。
愛學習的你們啊!如果你們自己不能悟得此道,那就需要有佛緣的高僧大德指導開示,輔助開悟。
當然,一切高僧大德對你們的作用,只能是輔助、引導,而不能代替大家開悟,解脫煩惱成就佛果終究還得依靠你們自心。
這是因為,佛經裡談到的一切智慧,在人性中都具有,即人性具足一切佛智,所以求佛就是悟自性真如。如有人根性不利不能自悟,就得尋求高僧大德指導。
也有根性大利者可以自悟,能自悟者就不需外求指導。如果認為開悟必須高僧大德開示,或認為有了高僧大德的開示就一定能開悟,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為什麼說是錯誤的呢?一來是因為有人可以不假高僧大德實現自悟。二來是因為,如果自已妄念不除、邪見太重,即使有了高僧大德的指導也不能開悟。
不管有沒有高僧大德的指導,只要在自心中升起正確的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觀照一切,一剎那間就有可能照見自性真如,妄念倶滅,實現開悟。這就叫「一念即達佛地」。
愛學習的你們啊!發起自心智慧,識得自性真如,觀照一切,你們就會明白人生本相。明白了人生本相,你們就會無論何時都會隨緣任運、豁達自然、積極快樂地生活。
這樣一來,你們的煩惱就得到了解脫。這種心識境界佛教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般若三昧」,或者叫做「無念」。
說得再明白一些,所謂「無念、所謂「般若三昧」、所謂「解脫自在」就是如下這種狀態:
自心清靜,斷絕一切妄念。或者說,心靈自由自在,內外一切都不會對心構成束縛。或者說,心靈可能通達和觀照一切理論和現實,但不會執著於任何一物。或者說,事來了就認真做、念頭起了就仔細想,事走了、念頭去了也了無牽掛、毫不留戀,甚至對「無念」本身也不刻意追求……
理解「無念」還要注意避免一個常犯的錯誤。如果認為,無念就是無有念頭,百物不思,或者刻意追求「空心」,努力讓自心不起一念……諸如此類的理解就大錯而特錯了。佛教界稱這種錯誤為「法縛」「邊見」。也就是說,這種錯誤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心執」,不是一種「正見」,依此見識不但解脫不了煩惱,反而是引起煩惱之根源。
啟示「人生君」評
1、此經之重點
總結一下,六祖此段經文強調了三個觀點:
其一,人的自心具足佛智,所以修佛修自心,解脫煩惱要依靠自心智慧。僅向身外追求達不到佛果,也解脫不了煩惱。
其二,人可以通過自悟成就佛道,解脫煩惱。如根性不利不能自悟,可以求教於高僧大德。但高僧大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代替,解脫煩惱終究還得依靠自性智慧。
其三,解脫了煩惱的狀態是「無念」。「無念」是一種隨緣任運、不染不著卻又積極樂觀的人生境界,而不是百物不思、無所事事的消極心態。
在六祖的「禪宗頓教」法門中,這三個觀點非常重要。依「人生君」現有的佛學修養層次來看,這三個觀點大約就是六祖創其始的「禪宗頓教」之最核心的理論了,禪宗後學們理當重視。
至於前兩個觀點的解讀,本號前面的文章已有詳述,此處重點談第三個觀點,即修佛之「無念」狀態。
2、「無念」之啟示
假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佛教消極嗎?大約十人中有八、九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並且還能振振有辭地舉出很多例子:
信仰佛教叫「遁入空門」。
六祖的成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禪宗界舉足輕重,但其中之意趣也不過是個「空」字。
佛教講,包括肉體在內的現世一切都是因緣聚合的產物,因緣消失了,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了,所以說,這些東西都如夢幻泡影般不真實。
……
基於上述認識,人們還創造出了一個非常時髦的新名詞——佛系。一些沒有人生追求、不想工作、甚至也不想結婚、不想承擔家庭責任的百無聊賴之懶漢,不想承認自己的不堪,於是貼上了「佛」的名稱,美其名曰為」佛系「。
我們學習了六祖的「無念」理論就會看到,這類看法其實都是建立在道聽途說基礎上的對佛教的誤解。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教是不消極的,佛系行為不但不符合佛教精神,而且恰恰是佛教所反對的,懶漢行為以「佛」為標榜甚至是對佛教的玷汙。
在六祖這裡,「無念」是開悟後的人生狀態,或者說,是修得佛果後的生活狀態。那麼何為「無念」?
「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從六祖的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無念」的精髓是「不染,不著,不駐,不雜」,用我們的世俗語言來說,大約相當於「心靈自由」「不糾結」「不鑽牛角尖」「不與自己、他人過不去」,或者「隨緣,通達」等。
可見,「無念」不是百無聊賴地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想的「佛系」或「空」,而是要幹、要追求、要好好生活、要好好儘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人生責任。
只不過在盡責之餘做到心靈通達,不染不著。既不讓心靈駐留在已有的成就之上,也不讓心靈染著於已成定局的失敗之處。
事中積極做為,事後了無牽掛,不讓功名累了自心,也不讓失敗壞了心情。努力了,奮鬥了,追求了,甚至哭過了,笑過了,事也就過去了,心永遠積極面對當下,既不留戀過去,也不讓未來擾亂了現在的心情。
這就是六祖此經中所謂的:「……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之意吧!
我們看看,這能是消極的嗎?這能是「百無所求」的「佛系「嗎?所以說,真正的佛教精神不消極,更不」佛系「。
深究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事中積極做為,事後了無牽掛」式的「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之境界,其實是最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最能發揮自己潛力的做事態度。
這是因為,限制能力發揮的最大敵人其實恰恰是自己的消極情緒。想想看吧,焦慮、內疚、悔恨、痛苦、慌亂中的自己更有能力?還是從容淡定、樂觀積極中的自己做事效率更高?
而修佛之「無念」境界,恰恰就是一種「從容淡定、積極樂觀、永遠面對當下」的美妙心境。所以,正確的修佛不會讓我們消極,只會讓我們更通達,更智慧,做事更有效率,當然人生也更有意義!
(您的「關注」或「點讚」是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