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始終以文化綜合創新的兼和思想為書院理念,以求真與開新為核心價值觀,邀請和吸納不同領域、院校、專業的老師,匯集社會各方最頂尖的學術資源,繼絕學,致良知,輔新命。以國學講學實踐、青年領英人才培養、書院聯盟共求發展、企業書院歸元共享、三智少年立心成長、丹道文化養生賦能、三智論壇講學論道、陽明論壇喚醒良知、全員參與的強連結,與社會各界共創、共建、共享,得大智慧,見真心性,進新境界。希望能夠從儒學、道學、佛學、心學、馬學和西學等不同文化的不同層面的講授中,開啟心智、心性和心力,最終得大智慧,見真心性。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米有文化在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融合「學修研」為一體,採用「網際網路+文化」的形式打造新書院智慧生態平臺,傳播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通過科技的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新書院平臺能夠連結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以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讓文化和產業結合,用文化為企業賦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我們為「新書院」平臺的各類書院提供線上線下一系列的課程服務以及資源連結,師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13 年來,三智書院積累了一大批講授國學的教授與講師資源,其中就包括慈誠羅珠堪布。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六祖壇經》
三智書院曾多次邀請慈誠羅珠堪布到書院授課,為大家開示。下面,我們來分享慈誠羅珠堪布受邀到三智書院講授「《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中「《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的內容。
慈誠羅珠堪布在三智書院開示視頻
《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無論有沒有佛教信仰,人們都可以在《六祖壇經》中學到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理論以及方法。佛教不講鬼,不講神,它從本質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它講的都是人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經驗,如怎麼去學習、修心、改變自己、提升智慧。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這就說明除了佛教徒以外,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在佛教裡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以開放的心態來了解《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的弟子為他集錄的。從歷史資料來看,六祖惠能不識字,但他內在的開悟和他的境界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面,《六祖壇經》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有用的,同時,我們可以在《六祖壇經》中學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我們全世界有70億人口,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六祖壇經》給我們提供了看世界的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六祖壇經》當作一種文化來了解、研究,也可以把《六祖壇經》作為人生哲理來引導、指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佛教徒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六祖壇經》作為人生哲理來引導、指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六祖惠能畫像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六祖惠能出身佛教,所以《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整體來說就是佛教。佛教可以分為兩個教派,一個是大乘佛教,一個是小乘佛教。佛教就是把人從輪迴送到解脫,或者是用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來講,是從此岸送到彼岸。大乘佛教的初衷是讓天下所有的生命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它的終極目標。小乘佛教主要就是想解決自己生老病死的痛苦,暫時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痛苦,它最好的結果叫做阿羅漢。《華嚴經》中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超越輪迴,不脫離輪迴。這兩句話是大乘佛教的精華和核心精神。《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可以分顯宗和密宗。我個人認為《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是顯宗+密宗,或者是密宗的大手印的一部分的內容。大乘佛教的顯宗可以分為兩個派,一個叫中觀派(龍樹菩薩),另一個叫唯識派(彌勒菩薩),這兩個是大乘佛教最關鍵的兩個流派。另外,在中觀派中還可以再分兩個不同的派,一個主要是講釋迦牟尼佛第二次轉法輪的內容。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了三次法輪:第一次轉法輪的時候講的是比較簡單的內容,如輪迴的痛苦、無常、因果、前世今生等;第二次轉法輪的時候,開始講空性,即般若法門;第三次轉法輪的時候主要講佛性和如來藏。
我們致力於建設信息化時代的新的教育學習方式,用「新書院」的形式,將企業經營和文化產業創新結合,讓中國智慧影響更多行業,惠及更多國家,形成「新產業」,在百年一遇的全球大變局中,共同互鑑交流,探索新的意識形態,共建「新文明」,達成「新書院·新產業·新文明」的願景。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