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2021-01-09 騰訊網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始終以文化綜合創新的兼和思想為書院理念,以求真與開新為核心價值觀,邀請和吸納不同領域、院校、專業的老師,匯集社會各方最頂尖的學術資源,繼絕學,致良知,輔新命。以國學講學實踐、青年領英人才培養、書院聯盟共求發展、企業書院歸元共享、三智少年立心成長、丹道文化養生賦能、三智論壇講學論道、陽明論壇喚醒良知、全員參與的強連結,與社會各界共創、共建、共享,得大智慧,見真心性,進新境界。希望能夠從儒學、道學、佛學、心學、馬學和西學等不同文化的不同層面的講授中,開啟心智、心性和心力,最終得大智慧,見真心性。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米有文化在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融合「學修研」為一體,採用「網際網路+文化」的形式打造新書院智慧生態平臺,傳播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通過科技的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新書院平臺能夠連結文化資源與產業資源,以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讓文化和產業結合,用文化為企業賦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我們為「新書院」平臺的各類書院提供線上線下一系列的課程服務以及資源連結,師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13 年來,三智書院積累了一大批講授國學的教授與講師資源,其中就包括慈誠羅珠堪布。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六祖壇經》

三智書院曾多次邀請慈誠羅珠堪布到書院授課,為大家開示。下面,我們來分享慈誠羅珠堪布受邀到三智書院講授「《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中「《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的內容。

慈誠羅珠堪布在三智書院開示視頻

《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無論有沒有佛教信仰,人們都可以在《六祖壇經》中學到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理論以及方法。佛教不講鬼,不講神,它從本質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它講的都是人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經驗,如怎麼去學習、修心、改變自己、提升智慧。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這就說明除了佛教徒以外,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在佛教裡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以開放的心態來了解《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六祖惠能的弟子為他集錄的。從歷史資料來看,六祖惠能不識字,但他內在的開悟和他的境界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層面,《六祖壇經》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有用的,同時,我們可以在《六祖壇經》中學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我們全世界有70億人口,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六祖壇經》給我們提供了看世界的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六祖壇經》當作一種文化來了解、研究,也可以把《六祖壇經》作為人生哲理來引導、指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佛教徒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六祖壇經》作為人生哲理來引導、指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六祖惠能畫像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六祖惠能出身佛教,所以《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整體來說就是佛教。佛教可以分為兩個教派,一個是大乘佛教,一個是小乘佛教。佛教就是把人從輪迴送到解脫,或者是用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來講,是從此岸送到彼岸。大乘佛教的初衷是讓天下所有的生命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它的終極目標。小乘佛教主要就是想解決自己生老病死的痛苦,暫時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痛苦,它最好的結果叫做阿羅漢。《華嚴經》中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超越輪迴,不脫離輪迴。這兩句話是大乘佛教的精華和核心精神。《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可以分顯宗和密宗。我個人認為《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是顯宗+密宗,或者是密宗的大手印的一部分的內容。大乘佛教的顯宗可以分為兩個派,一個叫中觀派(龍樹菩薩),另一個叫唯識派(彌勒菩薩),這兩個是大乘佛教最關鍵的兩個流派。另外,在中觀派中還可以再分兩個不同的派,一個主要是講釋迦牟尼佛第二次轉法輪的內容。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了三次法輪:第一次轉法輪的時候講的是比較簡單的內容,如輪迴的痛苦、無常、因果、前世今生等;第二次轉法輪的時候,開始講空性,即般若法門;第三次轉法輪的時候主要講佛性和如來藏。

我們致力於建設信息化時代的新的教育學習方式,用「新書院」的形式,將企業經營和文化產業創新結合,讓中國智慧影響更多行業,惠及更多國家,形成「新產業」,在百年一遇的全球大變局中,共同互鑑交流,探索新的意識形態,共建「新文明」,達成「新書院·新產業·新文明」的願景。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惠能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然而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但他長期身在下層,理解下層民眾的感受,決心創造一種新的文體,更加適合普通民眾理解佛法。如今看來,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壇經》當時類似於白話,但又有大量的詩歌民謠,同樣有文採,語言特別生動,使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今天的人看《壇經》,照樣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這正是《壇經》的成功之處。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千載之下,《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
  • 慈誠羅珠堪布:眾生最大的盲點,是不認識自己的心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的真正的盲點,不在於有多高的眼界,而在於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心的本性。一切問題要抓住根源,如果我們能了解自心本性,就能解決了貪嗔痴三毒,所有煩惱自然消除。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裡面講:「眾生識心自度,佛不能度眾生」。什麼意思呢?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作為一個沒有上過私塾,靠賣柴為生,得法之時,南逃山中十五年,他的經歷與言教讓禪宗文化得到了從我未有過的興旺。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慈誠羅珠堪布:何名為禪定?
    「見本性不亂」,見到了自己心的本性時,心不會亂。心不會亂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不會有各種各樣的妄念。有妄念,心就是亂的。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雜念,從證悟的角度去看,這已經是心亂了,所以心不見本性。見到了本性時,心是不亂的,這就叫作「禪」。坐和禪這樣子分開講,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意義,這就是禪宗的「坐禪」。
  • 《六祖壇經》
    然而,最早讀到的也不是佛經,而是禪宗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中國禪宗的祖師是印度人達摩,他是從佛陀弟子大迦葉算下來第二十八代傳人。他一個人來到中國,將禪的傳承一代一代往下傳。直到六祖,禪宗才在華人的文化裡普及。華人所留下來,唯一一部可以稱為「經」而不是「論」的紀錄,也就是《六祖壇經》。假如我沒有記錯,是在紐約同一家書店,順便買了這本《壇經》。但是,放了好幾個星期,都沒有去讀。
  • 六祖壇經作業7
    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 講經典講了二十多年了,究竟聽的人聽懂了嗎?聽懂了受用嗎?會實踐在生活中嗎?這是後學無法知道的部分,唯有這個班,每堂課班員起來分享心得,寫作業…從這些口頭報告、書面作業中,看到教學成果。 對後學而言,這種互動也是一種教學相長。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但對三經的看法,學者與佛教大德看法不同。學者認為「禪宗則以般若實相來會通真如佛性。」「注重體悟心印而不拘言象。」而印順導師則說:「禪者是唯心論,而且是真常唯心。」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壇經,六祖慧能所以因由「無住」,而能令自他皆無所系縛,並從自性平等、菩提本淨的角度來說,豈非是「無住皆佛」?六祖,壇經,慧能善知識者,為明淨眼,令人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為善津濟,令人於佛華池,得源底故。」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2、禪宗六祖的「阿彌陀佛」六祖惠能對「阿彌陀佛」的理解與看法顯然不同於淨土宗。在六祖看來,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西方淨土」不在別處,就在各人的自性清淨心之中。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壇經|上乘心要
    武則天下詔請慧安大師和神秀大師到宮中供養,但兩位大師推讓,說南方有惠能禪師,得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秘傳衣法,在傳佛之心印,可前往迎請他。薛簡奉召前來迎請惠能大師,惠能推辭。薛簡說要回京復命,請願惠能指示心要,可以傳奏宮廷和京城的學道人,譬如一燈可燃百千燈。惠能說,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的意思。明明無盡,也是有盡,是相對的名稱。所以《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薛簡問: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煩惱,修道的人,如果不以智慧照破煩惱,如何出離無盡生死?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本期我們就來學習《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開示的在家修行指南——《無相頌》。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 如何理解《壇經》中的「即心即佛」?原來還有這個意思
    「即心即佛」這句話的概念出自《壇經》,當時的情景是,僧人法海向六祖請教一個問題:「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給他的解釋是:「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相即佛」,後面還配有一首偈語加以解釋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壇經 · 般若品第二》經文(系列之七)……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啟示「人生君」評1、此經之重點總結一下,六祖此段經文強調了三個觀點:其一,人的自心具足佛智,所以修佛修自心,解脫煩惱要依靠自心智慧。僅向身外追求達不到佛果,也解脫不了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