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
……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
二、經義「人生君」解
韋刺史又問:「弟子常聽人們念誦『阿彌陀佛』,並且認為,常念此佛號就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請您給我們說說,常念此佛號真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嗎?」
六祖說:「大家聽好了,惠能給您們說。
釋迦牟尼當年在舍衛城說法時,確實曾談起過接引渡化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經文中說得很分明,西方極樂世界距現世並不遙遠。
那究竟有多遠呢?我們又如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若從有相的角度講,有十萬八千裡。
這裡的「十萬八千裡」是什麼意思呢?我告訴你們,這裡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這裡真的有十萬八千裡路這麼遠,這指的是人心中常有的『十惡八邪』。
也就是說,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相隔的是我們人性中的『十惡八邪』。
通過修佛斷掉了『十惡八邪』,你就到達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惡八邪』不斷,永遠都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既遠又近。
對於根器偏下之人,不識『修佛重在修自性』之理,西方極樂世界就相當遙遠,甚至永生不得到達。
對於根器偏上之人,領悟佛祖此說的真意,那就近得多了。
人因迷悟而有愚智之別,但佛法真諦沒有差別,普遍適用於各色人等。
如果堅信虔誠念佛就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愚迷的表現。
修自心,明自性,斷十惡,祛八邪,這才是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
這就是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之意啊!
使君您是東方人,通過修佛達到內心清淨,不染不著,就可解脫煩惱,實現人生和樂。
有那西方人,如果心不淨,事事染著,也會煩惱重重,人生不幸。
因此,解脫煩惱的關鍵不在生東生西,而在自淨其心。
再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處?
愚迷之人,不明白修佛重在修自性,不識『淨土』在自身,生出了願生東方、西方之念。
開悟的人都會明白,解脫煩惱不取決於生於何處,方法對路,生在哪裡都可開悟,方法不對路,生在西方也解脫不了煩惱。
這就是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之意吧。
只要你韋使君的心地無有不善,西方離這裡不遠。如果你心懷不善,念佛到達西方將不可得。
現在勸在座的你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斷除各自心中的「十惡八邪」。斷了「十惡」,便跨過了十萬裡,除掉『八邪』,就又走了八千裡。
同時,要每一念都不離自性『虛空』。即要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履行人生責任,而又在每一念中心體自由,不染不著。
做到這一點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容易了,彈指間就可一睹彌陀真容。
三、啟示「人生君」評
1、淨土宗的「阿彌陀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僧人開口阿彌陀佛,閉口阿彌陀佛,於是,「阿彌陀佛」就成了我們俗人對佛教的最直觀認知。
但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經常念誦此語有何作用?恐怕我們就不甚了了了。
《壇經》此段經文解答的就是這些問題,此經文給我們的啟示也與此有關。
何為阿彌陀佛?
據有關大乘佛經記載,阿彌陀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第一個談起、並被佛教徒廣為崇拜的一尊佛。
此神又名無量壽佛、無量佛、無量光佛等。
據信,此佛曾發大願,立志建立西方極樂淨土,要廣渡有情眾生,成就廣大無邊佛果。
依據佛經中的這些記載,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中國的高僧大德們創立了一個新的佛教宗派,這就是淨土宗。
此宗繁衍生息,演變發展,一直流播到現在,是當今佛教界的重要一派。不但在當今漢傳佛教界有影響,而且影響所及,直到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淨土宗教義深奧,說法眾多。在眾多說法中,有一個該宗信徒公認的真理,即人們可以通過虔誠念誦「阿彌陀佛」,實現涅槃成佛之境界。
也就是說,該宗認為,念佛名是實現得成佛之有效途徑。
2、禪宗六祖的「阿彌陀佛」
六祖惠能對「阿彌陀佛」的理解與看法顯然不同於淨土宗。
在六祖看來,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西方淨土」不在別處,就在各人的自性清淨心之中。
據六祖看來,僅靠念誦阿彌陀佛是到達不了「極樂世界、西方淨土」的。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應該是修自心,見自性。
通過修自心,見到自性中的清淨心,並將這種清淨心落實在世俗生活的每一念頭之中。這才是到達極樂世界、西方淨土的有效途徑。
那麼何為「將自性清淨心落實到每一念頭」?它的世俗表現是什麼?
這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履行人生責任,而又在任何時候都心不染著」。
即為人父母者,要認真履行養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子女者,要義無返顧地贍養父母。學生就要認真學習,職場中人就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愛情中人就要精心呵護自己的愛人。友誼中人就要用心對待朋友……
這就是六祖所謂的「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之意。
但滄海桑天,世事多變,於是六祖告誡我們,要駐留於「極樂淨土」之界,不但需要「常行平直」,而且還需要我們具備「不染著」的心態。
即愛情走了,要懂得放手。友情涼了,也能坦然。健康沒了,親人走了,也能釋然。財富沒了,功名荒了,也能接受……。
也就是說,不讓自己的心「染著」在自己願意接受的境界,而有意無意排除這種事之必然,讓自己的心永遠自由活潑。這才是解脫煩惱、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
為什麼人應該秉持這種「不染著」的心態呢?六祖還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一個過程,有生必然有滅,這是人生世事的實相。
也就是說,愛情、友情不可能地老天荒,人的肉體不可能永遠健康,至親之人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我們左右,功名財富更是有聚有散……。
這就是人生實相,這就是任佛祖也改變不了的世事本質。既然是本質實相,我們應該快樂坦然地接受。
反之,閉著眼睛拒不接受這種人生實相的念頭,恰恰就是《金剛經》裡常談的「妄念」。這些妄念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恰恰是無盡煩惱的根源。
想想看吧,作為世俗之人,我們在認真履行人生責任之餘,如果想追求功名,那就盡力追求,如果願博取財富,那就大膽爭取。在追求與履責的同時,當遭遇世事坎坷、人生變故之時,我們又能坦然接受。因為我們懂得,這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人生實相。
這樣的人恐怕永遠都會心靈安寧、從容淡定。「心永遠安寧、身一直從容、情從來淡定」的人,大約就是俗世中最幸福的人了吧!
這可能就是六祖心目中的「西方極樂淨土」之意趣吧!這也可能就是「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之真實意涵吧?
3、「人生君」之結論
一種佛經記載,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並且都來自高僧大德。究竟哪一個正確?哪一個解讀更接近釋迦牟尼本意呢?
在「人生君」看來,探究這個問題沒有多大意義。
這是因為,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哲學上有解讀的無限性之說。也就是說,對先人思想的繼承與解讀都是從後人的視角進行的,而不同的後人有著不同的經歷與文化背景,所以不同之人解讀同一個東西,結論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康德認為,信仰是無爭辯的。也就是說,信仰不等於理性,理性需要求證,信仰不需要求證,也無從求證。你信這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對的,你不信它,它對於你來說就是錯了。這是無需爭辯的,爭辯也得不到什麼結論。
對淨土宗與禪宗來說,阿彌陀佛就是一種信仰,所以無須爭辯誰對誰錯。
爭辯對錯沒有價值,但談論適用對象似乎很有必要。
在「人生君」看來,對於虔誠的佛教徒而言,相信淨土宗的說法似乎更適合些。因為畢竟相比於俗人,佛教徒追求來世的念頭似乎更執著一些。
而對於我們俗人學佛者而言,相信六祖的說法應該更合適些。因為畢竟俗人更執著於現世幸福,而六祖的說法恰恰更具現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