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是何意?對俗人的啟示是什麼?六祖說……(學壇經)

2020-12-20 文化人生譚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

……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

二、經義「人生君」解

韋刺史又問:「弟子常聽人們念誦『阿彌陀佛』,並且認為,常念此佛號就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請您給我們說說,常念此佛號真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嗎?」

六祖說:「大家聽好了,惠能給您們說。

釋迦牟尼當年在舍衛城說法時,確實曾談起過接引渡化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經文中說得很分明,西方極樂世界距現世並不遙遠。

那究竟有多遠呢?我們又如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若從有相的角度講,有十萬八千裡。

這裡的「十萬八千裡」是什麼意思呢?我告訴你們,這裡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這裡真的有十萬八千裡路這麼遠,這指的是人心中常有的『十惡八邪』。

也就是說,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相隔的是我們人性中的『十惡八邪』。

通過修佛斷掉了『十惡八邪』,你就到達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惡八邪』不斷,永遠都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既遠又近。

對於根器偏下之人,不識『修佛重在修自性』之理,西方極樂世界就相當遙遠,甚至永生不得到達。

對於根器偏上之人,領悟佛祖此說的真意,那就近得多了。

人因迷悟而有愚智之別,但佛法真諦沒有差別,普遍適用於各色人等。

如果堅信虔誠念佛就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愚迷的表現。

修自心,明自性,斷十惡,祛八邪,這才是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

這就是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之意啊!

使君您是東方人,通過修佛達到內心清淨,不染不著,就可解脫煩惱,實現人生和樂。

有那西方人,如果心不淨,事事染著,也會煩惱重重,人生不幸。

因此,解脫煩惱的關鍵不在生東生西,而在自淨其心

再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那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處?

愚迷之人,不明白修佛重在修自性,不識『淨土』在自身,生出了願生東方、西方之念。

開悟的人都會明白,解脫煩惱不取決於生於何處,方法對路,生在哪裡都可開悟,方法不對路,生在西方也解脫不了煩惱。

這就是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之意吧。

只要你韋使君的心地無有不善,西方離這裡不遠。如果你心懷不善,念佛到達西方將不可得。

現在勸在座的你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斷除各自心中的「十惡八邪」。斷了「十惡」,便跨過了十萬裡,除掉『八邪』,就又走了八千裡。

同時,要每一念都不離自性『虛空』。即要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履行人生責任,而又在每一念中心體自由,不染不著。

做到這一點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容易了,彈指間就可一睹彌陀真容。

三、啟示「人生君」評

1、淨土宗的「阿彌陀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僧人開口阿彌陀佛,閉口阿彌陀佛,於是,「阿彌陀佛」就成了我們俗人對佛教的最直觀認知。

但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經常念誦此語有何作用?恐怕我們就不甚了了了。

《壇經》此段經文解答的就是這些問題,此經文給我們的啟示也與此有關。

何為阿彌陀佛?

據有關大乘佛經記載,阿彌陀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第一個談起、並被佛教徒廣為崇拜的一尊佛。

此神又名無量壽佛、無量佛、無量光佛等。

據信,此佛曾發大願,立志建立西方極樂淨土,要廣渡有情眾生,成就廣大無邊佛果。

依據佛經中的這些記載,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中國的高僧大德們創立了一個新的佛教宗派,這就是淨土宗。

此宗繁衍生息,演變發展,一直流播到現在,是當今佛教界的重要一派。不但在當今漢傳佛教界有影響,而且影響所及,直到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淨土宗教義深奧,說法眾多。在眾多說法中,有一個該宗信徒公認的真理,即人們可以通過虔誠念誦「阿彌陀佛」,實現涅槃成佛之境界

也就是說,該宗認為,念佛名是實現得成佛之有效途徑

2、禪宗六祖的「阿彌陀佛」

六祖惠能對「阿彌陀佛」的理解與看法顯然不同於淨土宗。

在六祖看來,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西方淨土」不在別處,就在各人的自性清淨心之中。

據六祖看來,僅靠念誦阿彌陀佛是到達不了「極樂世界、西方淨土」的。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應該是修自心,見自性。

通過修自心,見到自性中的清淨心,並將這種清淨心落實在世俗生活的每一念頭之中。這才是到達極樂世界、西方淨土的有效途徑。

那麼何為「將自性清淨心落實到每一念頭」?它的世俗表現是什麼?

這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履行人生責任,而又在任何時候都心不染著」

即為人父母者,要認真履行養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子女者,要義無返顧地贍養父母。學生就要認真學習,職場中人就要全身心投入工作。愛情中人就要精心呵護自己的愛人。友誼中人就要用心對待朋友……

這就是六祖所謂的「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之意。

但滄海桑天,世事多變,於是六祖告誡我們,要駐留於「極樂淨土」之界,不但需要「常行平直」,而且還需要我們具備「不染著」的心態

愛情走了,要懂得放手。友情涼了,也能坦然。健康沒了,親人走了,也能釋然。財富沒了,功名荒了,也能接受……。

也就是說,不讓自己的心「染著」在自己願意接受的境界,而有意無意排除這種事之必然,讓自己的心永遠自由活潑。這才是解脫煩惱、到達極樂世界的不二法門。

為什麼人應該秉持這種「不染著」的心態呢?六祖還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一個過程,有生必然有滅,這是人生世事的實相

也就是說,愛情、友情不可能地老天荒,人的肉體不可能永遠健康,至親之人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我們左右,功名財富更是有聚有散……。

這就是人生實相,這就是任佛祖也改變不了的世事本質。既然是本質實相,我們應該快樂坦然地接受

反之,閉著眼睛拒不接受這種人生實相的念頭,恰恰就是《金剛經》裡常談的「妄念」。這些妄念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恰恰是無盡煩惱的根源

想想看吧,作為世俗之人,我們在認真履行人生責任之餘,如果想追求功名,那就盡力追求,如果願博取財富,那就大膽爭取。在追求與履責的同時,當遭遇世事坎坷、人生變故之時,我們又能坦然接受。因為我們懂得,這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人生實相

這樣的人恐怕永遠都會心靈安寧、從容淡定。「心永遠安寧、身一直從容、情從來淡定」的人,大約就是俗世中最幸福的人了吧!

這可能就是六祖心目中的「西方極樂淨土」之意趣吧!這也可能就是「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之真實意涵吧?

3、「人生君」之結論

一種佛經記載,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讀?並且都來自高僧大德。究竟哪一個正確?哪一個解讀更接近釋迦牟尼本意呢?

在「人生君」看來,探究這個問題沒有多大意義

這是因為,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哲學上有解讀的無限性之說。也就是說,對先人思想的繼承與解讀都是從後人的視角進行的,而不同的後人有著不同的經歷與文化背景,所以不同之人解讀同一個東西,結論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康德認為,信仰是無爭辯的。也就是說,信仰不等於理性,理性需要求證,信仰不需要求證,也無從求證。你信這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對的,你不信它,它對於你來說就是錯了。這是無需爭辯的,爭辯也得不到什麼結論。

對淨土宗與禪宗來說,阿彌陀佛就是一種信仰,所以無須爭辯誰對誰錯。

爭辯對錯沒有價值,但談論適用對象似乎很有必要。

在「人生君」看來,對於虔誠的佛教徒而言,相信淨土宗的說法似乎更適合些。因為畢竟相比於俗人,佛教徒追求來世的念頭似乎更執著一些。

而對於我們俗人學佛者而言,相信六祖的說法應該更合適些。因為畢竟俗人更執著於現世幸福,而六祖的說法恰恰更具現世情懷。

相關焦點

  • 禪宗的「三身」「四智」是何意?對俗人有何啟示?(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 · 機緣品第七》經文(系列之三)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惠能大師和《六祖壇經》的出現,正是對這一命題的破解。1、頓悟成佛說對中國佛教的根本超越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不是一般的繼承與創新,而是幾百年來大積存之後的大消化。所謂的「大消化」就是從全面汲取中醞釀出了真正的精髓,如《大般涅槃經?聖行品》所說:「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這個「醍醐」就是「頓悟成佛」之說。
  • 六祖壇經作業7
    道場裡的課程多是單向的講課,即使留了時間給大家發問,也很少人問問題,更不要說是班員起來講心得了。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和六祖壇經坐禪品有何相輝映之處?請說明您的體會。  答:玄關一竅為生死不相關之地,終日守護不失,知止於眼前當下,心自然就定,能在一切善惡境界幹擾中心清靜。外離相,內不亂。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壇經 · 般若品第二》經文(系列之七)……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啟示「人生君」評1、此經之重點總結一下,六祖此段經文強調了三個觀點:其一,人的自心具足佛智,所以修佛修自心,解脫煩惱要依靠自心智慧。僅向身外追求達不到佛果,也解脫不了煩惱。
  • 《六祖壇經》
    過去有人說,假如一個人誠懇,所需要的老師自然會來找你。我記得小時候就聽過這些話,想不起來是誰告訴我的。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壇經,慧能善知識者,為明淨眼,令人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為善津濟,令人於佛華池,得源底故。」六祖慧能,壇經禪宗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平等。六祖說「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所以不要怕迷,有迷才有悟。再把話說穿,迷悟都與佛性無關,迷悟是二法,而佛性是不二的。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壇經》中的經典,也讓後世學佛修行之人所廣泛推崇。據《壇經》記載,六祖大師與印宗法師就有著甚深的因緣,在六祖十五年後,第一次傳法的過程,可以說是從印宗法師開始。那六祖大師到底給印宗法師傳授了什麼法門,讓其開悟呢?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希望能夠從儒學、道學、佛學、心學、馬學和西學等不同文化的不同層面的講授中,開啟心智、心性和心力,最終得大智慧,見真心性。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米有文化在三智書院深耕文化教育 13 年的基礎上,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融合「學修研」為一體,採用「網際網路+文化」的形式打造新書院智慧生態平臺,傳播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通過科技的手段飛入尋常百姓家。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和五祖弘忍大師結束了關於「師度」和「自度」的對話,便辭別了五祖弘忍大師,發足南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徒步兩個多月,這一日來到了江西和廣東的分壤交界的地方——大庾嶺一代。
  • 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六祖壇經|上乘心要
    武則天下詔請慧安大師和神秀大師到宮中供養,但兩位大師推讓,說南方有惠能禪師,得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秘傳衣法,在傳佛之心印,可前往迎請他。薛簡奉召前來迎請惠能大師,惠能推辭。薛簡說,京城中的禪門有德之人都說,想要得道,必須坐禪習定,如果不通過禪定而得解脫,是不存在的。不知道大師的教授是怎麼樣的?惠能說,道由心悟,不在坐中。佛經有說,如果說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無生無滅,這樣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本期我們就來學習《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開示的在家修行指南——《無相頌》。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今後給大家講《六祖壇經》時,會加強對實踐性內容的講解。我們學完《楞嚴經》之後,進入每天兩卷《楞嚴經》的共修,共修結束後,要求大家每天至少誦一卷《楞嚴經》作為日常功課,進一步薰習和消化。以後有機緣,我們再重新進一步深入學習《楞嚴經》,想必又會有很多的驚喜。當時允諾大家,學完《楞嚴經》之後,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