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上乘心要

2020-12-24 老一道人

武則天下詔請慧安大師和神秀大師到宮中供養,但兩位大師推讓,說南方有惠能禪師,得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秘傳衣法,在傳佛之心印,可前往迎請他。

薛簡奉召前來迎請惠能大師,惠能推辭。

薛簡說,京城中的禪門有德之人都說,想要得道,必須坐禪習定,如果不通過禪定而得解脫,是不存在的。不知道大師的教授是怎麼樣的?

惠能說,道由心悟,不在坐中。佛經有說,如果說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無生無滅,這樣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終究無所證,更不用說通過打坐來證了。

薛簡說要回京復命,請願惠能指示心要,可以傳奏宮廷和京城的學道人,譬如一燈可燃百千燈。

惠能說,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的意思。明明無盡,也是有盡,是相對的名稱。所以《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薛簡問: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煩惱,修道的人,如果不以智慧照破煩惱,如何出離無盡生死?

惠能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如果說以智慧照破煩惱,這是二乘見解,羊鹿車的比喻。上等智慧大等根性,不是這樣的。

薛簡問,怎麼樣是大乘見解?

惠能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於凡愚不滅,於賢聖不增,住煩惱不亂,居禪定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對於不生不滅,惠能再講解,是本自無生,今亦不滅。如果想要明白心要,須一切善惡都不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無窮。

薛簡蒙受指教,豁然大悟。

惠能在這裡講解心要,心要的作用是指導直見本心。如果當下有迷失,在心要的提醒下,也可以儘快地回歸明悟。對於心要的關鍵問題是,怎麼樣才是明心見性?

個人覺得,心要的關鍵是,本心觀照一切,卻又混而為一,這個「一」,不生不滅,色空一體。當下如果有煩惱,以本心觀照煩惱,煩惱也是菩提。這樣,時時刻刻都可以處於覺悟的狀態。

註:文章僅為個人讀《六祖壇經》筆記,多有不足之處。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頓漸只是假名,頓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那個還是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麼頓,有什麼漸,只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
  • 六祖壇經作業7
    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 講經典講了二十多年了,究竟聽的人聽懂了嗎?聽懂了受用嗎?會實踐在生活中嗎?這是後學無法知道的部分,唯有這個班,每堂課班員起來分享心得,寫作業…從這些口頭報告、書面作業中,看到教學成果。 對後學而言,這種互動也是一種教學相長。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六祖壇經》
    然而,最早讀到的也不是佛經,而是禪宗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中國禪宗的祖師是印度人達摩,他是從佛陀弟子大迦葉算下來第二十八代傳人。他一個人來到中國,將禪的傳承一代一代往下傳。直到六祖,禪宗才在華人的文化裡普及。華人所留下來,唯一一部可以稱為「經」而不是「論」的紀錄,也就是《六祖壇經》。假如我沒有記錯,是在紐約同一家書店,順便買了這本《壇經》。但是,放了好幾個星期,都沒有去讀。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作為一個沒有上過私塾,靠賣柴為生,得法之時,南逃山中十五年,他的經歷與言教讓禪宗文化得到了從我未有過的興旺。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下面,我們來分享慈誠羅珠堪布受邀到三智書院講授「《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中「《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的內容。 慈誠羅珠堪布在三智書院開示視頻 佛教不講鬼,不講神,它從本質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它講的都是人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經驗,如怎麼去學習、修心、改變自己、提升智慧。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千載之下,《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距我們既遠又近。對於根器偏下之人,不識『修佛重在修自性』之理,西方極樂世界就相當遙遠,甚至永生不得到達。對於根器偏上之人,領悟佛祖此說的真意,那就近得多了。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今後給大家講《六祖壇經》時,會加強對實踐性內容的講解。我們學完《楞嚴經》之後,進入每天兩卷《楞嚴經》的共修,共修結束後,要求大家每天至少誦一卷《楞嚴經》作為日常功課,進一步薰習和消化。以後有機緣,我們再重新進一步深入學習《楞嚴經》,想必又會有很多的驚喜。當時允諾大家,學完《楞嚴經》之後,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本期我們就來學習《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開示的在家修行指南——《無相頌》。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念之異同。(一) 引言《金剛經》中的六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由於禪宗注重於日常生活上,如何擺脫對一切執著,著重真接從心得解脫,故此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二個觀點。六祖在開示弟子於「壇經」「定慧品」提出他的實踐方法說:「無住者,人之本性,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故知「無住」觀念。《金剛經》提出於前,而《維摩經》將「無住」作一引申於後,而《壇經》把「無住」放在實踐之中。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於說法的座位上落座,刺史及官員們三十多人,儒學學士三十多人,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眾一千多人,都來參加盛會,大家一齊向大師行禮致敬,希望聆聽大師演說佛法的精要。大師告訴眾人說:「善知識們,人心先天具有成佛的覺悟本性,本來清淨沒有汙染,只要用這個清淨的本心,就可以直接開悟成佛。各位善知識們,請先聽聽我講述我求法得道的因緣和經歷!
  • 壇經導讀-006
    這兩天讓合曦發了《六祖壇經》的序文。序文已經學完了。學完之後,讓大家打卡序文。現在「行由品」剛開始學,學了一點。我當時說還是以宣化上人的為主,每天發文字給大家來學來打卡。可以不用錄音,不用打卡,但是你們自己要每天誦。打卡按照打卡的內容來。昨天的打卡內容是從「大師至寶林……」(《行由品第一》),一直到六祖大師去見五祖,祖師讓他去踏碓八餘月,「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這裡。今天我們不學新的內容,我們就開個頭。打卡的內容和昨天一樣,還是到「令人不覺」這裡。
  • 《六祖壇經》: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
    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對印宗法師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一切法真如」,體是真的,相用也不假。迷了的時候,說之為虛妄;悟了的時候,說之為純真。迷了的時候好像有增減,悟了的時候沒有增減。所以,在佛不增加,在眾生並沒有減少,一切法都是不增不減。如果我們細細地去觀察,一切法都是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