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2020-12-16 儒釋道對人生的啟迪

頓悟是認識自己,漸修也是認識自己,但自己對自己而言,還有什麼差別呢?認識別的或許還難,自己認識自己還有什麼障隔,還有什麼難的呢?這裡當下即見:為什麼不可以頓悟呢?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頓漸只是假名,頓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那個還是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麼頓,有什麼漸,只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

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若那個是真如,那我們自己呢?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 嗎?所以,必須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在天台宗那裡,更精煉為止觀,止是定,觀是慧。而禪宗呢?則只談明心見性這一著,不論涉及到哪一個領域,禪宗都是這麼一著。

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和佛教的佛性思想,和如來藏思想,和禪宗歷代祖師所講的法門都是相互關聯的,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一生說法,從始至終都是高度自信,他認為自己已經到佛的境界了,從來不猶豫,從來不動搖,任何人提問題,無論提多難的問題,他都不迴避,都會馬上作出正面的回應,而且回應得非常到位,非常善巧,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境界,是完全做不到的。

惠能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然而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但他長期身在下層,理解下層民眾的感受,決心創造一種新的文體,更加適合普通民眾理解佛法。如今看來,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壇經》當時類似於白話,但又有大量的詩歌民謠,同樣有文採,語言特別生動,使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今天的人看《壇經》,照樣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這正是《壇經》的成功之處。

壇經

如果一個人學道反而成了呆子,那學的是什麼道呢?什麼是通流呢?「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你如果做到了「於一切法勿有執著」,那麼自然整個身心就通流了,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要忘記這個東西,同時也不要執著於這個東西。這實際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切放下,全體放下,對事不要執著,對法也不要執著,不論四諦法,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都要放下,都不能執著。

《金剛經》內有許多著名的語句,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前念已經過去了,哪兒去找呢?現在這個心你抓嘛,抓不住,一念當頭,轉瞬間就成了過去。未來心更說不清楚,誰知道未來是什麼呢?如果有誰橫了心,非要把過去現在未來抓住,那也是水中撈月,空抓一場。在這個意義上,六祖說無念、無相、無住,真是太親切了。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壇經》在很多方面富有創造性,特別是在本土化、中國化、民間化、通俗化方面,有一系列的創新之處,推動了禪宗與中國佛教的本土化,提高了中國佛教的自信心與創造力,提升了中國佛教的世界形象與國際影響,為中國禪宗的長期繁榮與持久興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禪宗的旗幟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於禪宗在當時沒有寺院、寺院經濟及經典文獻上的包袱,唐武宗滅佛幾乎毀壞了全國的寺院和典章文獻,但卻沒有傷到禪宗的一根毫毛;同時,禪宗的方法簡捷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並能貫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為士大夫們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禪宗本身含攝了佛教的全部精義,有蓬勃的生命力,一個禪者本身就是一粒種子,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

六祖壇經,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六祖這裡談的,就是頓悟的依據。沒有這個就在我們念頭中的、常自在的真性——真如自性,我們憑什麼去頓悟。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這便是首先於自心上就體現了「無住」這一重要的思想,再而擴延於大眾,在自內心上能做到如如,於諸境界亦能不動。壇經,六祖慧能所以因由「無住」,而能令自他皆無所系縛,並從自性平等、菩提本淨的角度來說,豈非是「無住皆佛」?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千載之下,《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六祖壇經》
    在紐約這個書店的經驗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我也在各種因緣巧合下,踏入各式各樣修行的領域,包括佛教。在這之前,因為很年輕就成為醫師,又拿博士學位,把醫學和科學研究當作主要的追求,自然把小時候對哲學和宗教的追尋擱到一旁。沒想到,紐約這個書店的經驗,就像打開了一道水門。接下來,各種機緣像水一樣不斷衝過來,擋都擋不住。例如佛教,我小時候沒有接觸過。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六祖壇經》主要分三部份來概括了六祖慧能大師一生宣言佛法,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開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 佛教 如何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的身後有數百人在追趕甚至是追殺我們偉大的祖師!《壇經》學到此處,不禁要問,誰?是誰?是誰要追殺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大家不要忘記此時的慧能大師雖然已經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繼承了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衣法,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啊。
  • 新書院·心觀點 | 慈誠羅珠堪布講授《六祖壇經》的文化背景
    佛教不講鬼,不講神,它從本質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它講的都是人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經驗,如怎麼去學習、修心、改變自己、提升智慧。佛教中很多內容其實跟信仰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禪修,禪修是《六祖壇經》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整個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內容,但是修禪修的人不一定都是佛教徒,有很多修禪的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
  • 「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壇經 · 般若品第二》經文(系列之七)……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這種心識境界佛教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般若三昧」,或者叫做「無念」。說得再明白一些,所謂「無念、所謂「般若三昧」、所謂「解脫自在」就是如下這種狀態:自心清靜,斷絕一切妄念。或者說,心靈自由自在,內外一切都不會對心構成束縛。或者說,心靈可能通達和觀照一切理論和現實,但不會執著於任何一物。
  • 六祖壇經作業7
    道場裡的課程多是單向的講課,即使留了時間給大家發問,也很少人問問題,更不要說是班員起來講心得了。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和六祖壇經坐禪品有何相輝映之處?請說明您的體會。  答:玄關一竅為生死不相關之地,終日守護不失,知止於眼前當下,心自然就定,能在一切善惡境界幹擾中心清靜。外離相,內不亂。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念之異同。(一) 引言《金剛經》中的六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但對三經的看法,學者與佛教大德看法不同。學者認為「禪宗則以般若實相來會通真如佛性。」「注重體悟心印而不拘言象。」而印順導師則說:「禪者是唯心論,而且是真常唯心。」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作為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在中國佛教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是絕無僅有的一本被稱是「經」的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銷滅,永不復起。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法祗法師前天法師講的「曹溪巡禮」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六祖大師之所以頓悟,是因為有一顆乾乾淨淨的心。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
  • 六祖三大祖庭之一:遊新興國恩寺 感受禪宗文化
    佛教在線9月28日消息  據羊城晚報報導:新興國恩寺位於新興龍山,原為龍山寺,始建於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與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合稱六祖三大祖庭。是六祖慧能晚年弘法、圓寂和記錄《六祖壇經》之地。唐宗時期,國恩寺被佛教界視為「嶺南第一聖域」,是至今僅存的一所「國」字頭佛寺。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二是六祖慧能,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祖師之一,很多時候,甚至有人把他提高到佛祖釋伽牟尼一樣的高度,可見的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多大,儘管如此,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最為奇特的並不是其影響,而是他本人,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傳奇。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六祖說:「大家聽好了,惠能給您們說。釋迦牟尼當年在舍衛城說法時,確實曾談起過接引渡化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經文中說得很分明,西方極樂世界距現世並不遙遠。那究竟有多遠呢?我們又如何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若從有相的角度講,有十萬八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