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九

2021-02-18 千聖同源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
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
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
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
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
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
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
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
痴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
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
、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
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所、行陰、識
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
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
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
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
—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
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
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
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
、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
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
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發白露
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
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駁,暗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
,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
、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
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
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
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
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聞發顯示。所謂此有故
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
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相關連結

雜阿含經卷一之一|雜阿含經卷一之二|雜阿含經卷一之三|雜阿含經卷一之四|雜阿含經卷一之五|雜阿含經卷一之六|雜阿含經卷一之七|雜阿含經卷一之八|雜阿含經卷一之九|雜阿含經卷一之十|雜阿含經卷一終|雜阿含經卷二之一|雜阿含經卷二之二|雜阿含經卷二之三|雜阿含經卷二之四|雜阿含經卷二之五|雜阿含經卷二之六|雜阿含經卷二之七|雜阿含經卷二之八|雜阿含經卷二之九|雜阿含經卷二之十|雜阿含經卷三之一|雜阿含經卷三之二|雜阿含經卷三之三|雜阿含經卷三之四|雜阿含經卷三之五|雜阿含經卷三之七|雜阿含經卷三之八|雜阿含經卷三之九|雜阿含經卷四之一|雜阿含經卷四之二|雜阿含經卷四之三|雜阿含經卷四之四|雜阿含經卷四之五|雜阿含經卷五之一|雜阿含經卷五之二|雜阿含經卷五之三|雜阿含經卷五之四|雜阿含經卷五之五|  雜阿含經卷五之六|雜阿含經卷五之七|雜阿含經卷六之一|雜阿含經卷六之二|雜阿含經卷六之三|雜阿含經卷六之四|雜阿含經卷六之五|雜阿含經卷六之六|雜阿含經卷六之七|雜阿含經卷六之八|雜阿含經卷七之一|雜阿含經卷七之二|雜阿含經卷七之三|雜阿含經卷七之四|雜阿含經卷七之五|雜阿含經卷七之六|雜阿含經卷七之七|雜阿含經卷七之八|雜阿含經卷七之九|雜阿含經卷八之一|雜阿含經卷八之二|雜阿含經卷八之三|雜阿含經卷八之四|雜阿含經卷八之五|雜阿含經卷八之六|雜阿含經卷八之七|雜阿含經卷八之八|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一|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二|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三|雜阿含經卷第九之四|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五|雜阿含經卷第九之六|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七|雜阿含經卷第九之八|雜阿含經卷第九之九|雜阿含經卷十之一|雜阿含經卷十之二|雜阿含經卷十之三|雜阿含經卷十之四|雜阿含經卷十之四|雜阿含經卷十之五|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一|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二|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三|雜阿含經卷十一之四|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五|雜阿含經卷十一之六|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七|雜阿含經卷十一之八|雜阿含經卷十一之九|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之一|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二|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三|雜阿含經卷十二之四|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五|雜阿含經卷十二之六|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七|雜阿含經卷十二之八|

(67)

相關焦點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這個主題聽起來比較嚴肅,但是卻與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正確與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那麼修學的次第可能就完全顛倒、錯誤了。 近代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
  • 【雜阿含經】第13經 (第1卷)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
    其中第二十三和二十五兩卷原已佚失,後人誤收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三經,故《雜阿含》實為1359經)。再者,《雜阿含經》雖然以種種事相應教來分類,但種種事相應教之間的關係卻又未能融貫,沒有一個直觀的整體架構。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一般認為,此經基本內容在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就已被確定,至部派佛教形成的前後被系統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時成文。
  • 淺談《雜阿含經》為何「極難讀通」及其「體裁與組織結構」問題!
    一)研讀《雜阿含經》的一大困難《雜阿含經》說佛法的第一義,是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一部。可惜,本經在譯出後未得到好好整理,卷次混亂,品目不明,很不好研讀;加上在譯出後短短數十年間便已失去兩卷,傳者誤以譯者求那跋陀羅的另譯《無憂王經》編入充數,這就更令後來讀本經的人摸不著頭腦,因為《無憂王經》說的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人物阿育王的事跡,其內容與本經毫無關係。
  • 雜阿含經卷940-949,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九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雜阿含經第1經講解,正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感恩覺啟師兄錄音聽寫整理,感恩慧生師兄校對聽寫雜阿含經卷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釋真勝 法師 標點(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我們現在開始學雜阿含經的第一經。我們先念一遍經文:「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它是來自印度的話,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經文,佛在世的時候只是隨緣的講法,當時沒有紙張,那麼也沒有寫成經文,佛也沒寫成論文,也沒寫成著作,只是隨緣講說。
  • 雜阿含經卷十六428-438,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
    2020-12-20 08:43:27 來源: 軍情博覽 舉報   雜阿含經卷十六
  • 雜阿含經卷十九518-527,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
    2020-12-31 08:30:02 來源: 軍情博覽 舉報   雜阿含經卷十九
  •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首先看一下雜阿含經的第二部經《正思惟經》,請大家先讀一遍經文,熟悉一下內容。根據經文的定義,所謂正思惟是一種離欲思惟和無嗔思惟及無害思惟(雜阿含經784經),是與善相應的思惟,是一種有了智慧才能做到的思惟。       熟讀原始經典的人都知道,所謂思惟指的就是修行而非一般世間所說的邏輯思考的思維。佛教經典裡所說的思惟跟世俗裡所說的,一般意義的思考不一樣,思考是一種推理或邏輯思維,而佛教裡的思惟指的是修行有關的思惟。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179-180-235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六入處誦第二【1】釋開仁編 2017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70-575,不放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有異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勝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是誰妙天色住於虛空中   譬如純金山閻浮檀淨光?」
  • 《法華經》為何稱之為經中之王?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作為宗經、作為根本經的,所以凡是「教宗天台」的法師,一定最喜歡《妙法蓮華經》。《法華經》是真正的經中之王。唐代道宣律師給《妙法蓮華經》寫的《弘傳序》,第一句就是「《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 《金剛上乘》法脈之《阿含藏經》秘密修持法要
    《雜阿含》第四卷104章講解完畢後,馬上就步入第五卷10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