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3經 (第1卷)

2021-02-25 喜舍語

【雜阿含經】第13經 (第1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文】 (僅供參考)

一三、味經:本經敘述對於五陰之昧著之患。反之而如離開它的話,即得自證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曾經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假若眾生對於色陰不味著(不纏綿

享樂)的話,就不會汙染於色陰(不被徵伏)。然而由於眾生對於色陰味著之故,則會被汙染膠著。像如是的道理一樣,眾生如對於受、想、行、識不味著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會染著於識等之陰。然而由於眾生味著於受、想、行、識等陰之故,這些眾生就會汙染膠著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若色陰對於眾生不會為禍患的話,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會厭離色陰,然而由於色陰乃為眾生之禍患之故(會生很多的毛病),那些眾生就會厭離於色陰。像這道理一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不會為眾生之禍患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會厭離識等之陰。因為受、想、行、識等陰會為眾生帶來禍患之故,那些眾生才會厭離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如果色陰對於眾生來說,乃絕對不能出離的話(不能脫離輪轉),即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欲出離於色陰。由於色陰對於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會想出離於色陰。像如是的道理那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對於眾生並不會有出離的機會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欲出離於識等諸陰。由於受、想、行、識等陰對於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欲想出離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如我對於此五受陰(五取陰,新譯為五取蘊)不能夠如實而知(不能徹知真象),不知味著就是味著,禍患就是禍患,出離就是出離等真實之面的話,我就會在於諸天,或諸魔,或梵天,或沙門(勤息),或婆羅門(淨裔,神職)等天人當中,不能解脫,不能超出,不能離開,而永恆的止住於顛倒當中,也不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諸比丘們!我乃如實而知道此五受陰之味著就是味著,禍患之禍患,出離之出離等真實之事之故,我能在於諸天、諸魔、梵天、沙

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而永恆的不免止住於顛倒當中。也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的教示後,都歡喜奉行。

【南傳經文】

[二八] 第七味(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無色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味故,有情染於

色。

四 諸比丘!若無色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過患故,

有情厭患於色。

五 諸比丘!若無色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出離故,

有情由色出離。

六~八 諸比丘!若受……

九~一三 諸比丘!若想……乃至……

一四 諸比丘!若無行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行。諸比丘!然則,有行之出離故,

有情由行出離。

一五 諸比丘!若無有識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味故,有

情染於識。

一六 諸比丘!若無識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過患故,

有情厭患於識。

一七 諸比丘!若無識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出離故,

有情由識出離。

一八 諸比丘!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而

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有情不出離、離系、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

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一九 諸比丘!然則,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

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有情出離、離系、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

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卷十二之九
    雜阿含經相關連結雜阿含經卷一之一|雜阿含經卷一之二|雜阿含經卷一之三|雜阿含經卷一之四|雜阿含經卷一之五|雜阿含經卷一之六|雜阿含經卷一之七|雜阿含經卷一之八|雜阿含經卷一之九|雜阿含經卷一之十|雜阿含經卷一終|雜阿含經卷二之一|雜阿含經卷二之二|雜阿含經卷二之三|雜阿含經卷二之四|雜阿含經卷二之五|雜阿含經卷二之六|雜阿含經卷二之七|雜阿含經卷二之八
  • 阿含正義 | 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我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增壹與雜阿含本是大乘經,但被結集為二乘經〉。這個主題聽起來比較嚴肅,但是卻與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正確與否息息相關,如果沒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那麼修學的次第可能就完全顛倒、錯誤了。 近代有位法師主張:「唯識思想的源泉,應從《阿含經》去探索。」
  • 雜阿含經第1經講解,正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
    感恩覺啟師兄錄音聽寫整理,感恩慧生師兄校對聽寫雜阿含經卷一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釋真勝 法師 標點(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我們現在開始學雜阿含經的第一經。我們先念一遍經文:「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它是來自印度的話,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經文,佛在世的時候只是隨緣的講法,當時沒有紙張,那麼也沒有寫成經文,佛也沒寫成論文,也沒寫成著作,只是隨緣講說。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B53:13(背)此件文物在敦煌研究院的館藏編號為B53:13,出土於莫高窟北區第53窟。該佛經正面殘存2片,不可拼接,屬於同一件文書當無疑。白麻紙,打漿不勻,有筋頭,紙較厚,紙較硬。文面下有朱紅框線。
  • 雜阿含經第二經《正思惟經》講義
    首先看一下雜阿含經的第二部經《正思惟經》,請大家先讀一遍經文,熟悉一下內容。根據經文的定義,所謂正思惟是一種離欲思惟和無嗔思惟及無害思惟(雜阿含經784經),是與善相應的思惟,是一種有了智慧才能做到的思惟。       熟讀原始經典的人都知道,所謂思惟指的就是修行而非一般世間所說的邏輯思考的思維。佛教經典裡所說的思惟跟世俗裡所說的,一般意義的思考不一樣,思考是一種推理或邏輯思維,而佛教裡的思惟指的是修行有關的思惟。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179-180-235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六入處誦第二【1】釋開仁編 2017
  • 雜阿含經卷940-949,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九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
    其中第二十三和二十五兩卷原已佚失,後人誤收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三經,故《雜阿含》實為1359經)。再者,《雜阿含經》雖然以種種事相應教來分類,但種種事相應教之間的關係卻又未能融貫,沒有一個直觀的整體架構。
  • 淺談《雜阿含經》為何「極難讀通」及其「體裁與組織結構」問題!
    一)研讀《雜阿含經》的一大困難《雜阿含經》說佛法的第一義,是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一部。可惜,本經在譯出後未得到好好整理,卷次混亂,品目不明,很不好研讀;加上在譯出後短短數十年間便已失去兩卷,傳者誤以譯者求那跋陀羅的另譯《無憂王經》編入充數,這就更令後來讀本經的人摸不著頭腦,因為《無憂王經》說的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人物阿育王的事跡,其內容與本經毫無關係。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然而之所以用這麼大的題目,是因為前不久讀實證佛教呂真觀博士的《衣中寶珠――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文章[1],在此文的開場白裡作者論述三期佛法(正法、像法和末法)的劃分,贊同以佛法的主流教法判定各地區的佛法分期,同時提到漢傳佛教中印順比丘的佛法主張屬於末法佛教,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作為佛教界備受尊崇的大乘佛教名僧印順,他的主張竟然是末法佛教的代表?
  • 雜阿含經卷十六428-438,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
    2020-12-20 08:43:27 來源: 軍情博覽 舉報   雜阿含經卷十六
  • 雜阿含經卷十九518-527,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
    2020-12-31 08:30:02 來源: 軍情博覽 舉報   雜阿含經卷十九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570-575,不放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有異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勝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是誰妙天色住於虛空中   譬如純金山閻浮檀淨光?」
  • 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妙法蓮華經原文  姚秦鳩摩羅什譯  弘傳序  第一卷 序品  第二卷 方便品  第三卷 譬喻品  第四卷 信解品  第五卷 藥草喻品  第六卷 授記品  第七卷 化城喻品  第八卷 五百弟子授記品  第九卷 授學無學人記品  第十卷
  • 經卷講解︱西番雅書 第1講:導論
    1.3. 看時代。先知所處的時代,有怎樣的光境?神對這樣的時代,又有什麼話要說?這時代和我們現在有什麼相似?我們可以怎樣活出見證?總之,看神、看人、看時代,這樣,當我們在讀先知書時,就會有比較好的掌握。2. 舊約先知書的分布:舊約中的先知書共有17卷,當中包括5卷大先知書,12卷小先知書。
  • 《法華經》為何稱之為經中之王?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作為宗經、作為根本經的,所以凡是「教宗天台」的法師,一定最喜歡《妙法蓮華經》。《法華經》是真正的經中之王。唐代道宣律師給《妙法蓮華經》寫的《弘傳序》,第一句就是「《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 佛教:佛陀一生說法有五大階段,分別都講了什麼經?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53篇現在的佛經分為了三藏十二部,多達上萬卷幾千萬字,其中三藏指的就是「經律論」,其中的「經」基本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留下的「語錄」;「律」就是僧團戒律,大多是佛陀當年所定,後期也在不斷改變;而「論」都是後世的高僧大德們的註解和拓展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佛陀這部經說法的對象並不是我等凡人,而是虛空中的諸位菩薩,也就是所謂的「定中說法」。《華嚴經》,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唐朝所傳的八十卷版本最為殊勝,乃是我國佛教十宗之一的「華嚴宗」的立教之本。
  • 六百卷《大般若經》錄製啟動儀式在梅州萬億禪寺舉行
    六百卷《大般若經》讀誦錄音啟動儀式與會代表在萬億禪寺山門前合影2019年12月12日,時值阿彌陀佛聖誕,600卷《大般若經》錄製啟動儀式在廣東梅州萬億禪寺舉辦。活動由北京天開寺,河北邯鄲西古寺,廣東梅州萬億禪寺、大眾閱藏網聯合發起,將由100位僧俗信眾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