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3經 (第1卷)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文】 (僅供參考)
一三、味經:本經敘述對於五陰之昧著之患。反之而如離開它的話,即得自證解脫。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曾經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假若眾生對於色陰不味著(不纏綿
享樂)的話,就不會汙染於色陰(不被徵伏)。然而由於眾生對於色陰味著之故,則會被汙染膠著。像如是的道理一樣,眾生如對於受、想、行、識不味著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會染著於識等之陰。然而由於眾生味著於受、想、行、識等陰之故,這些眾生就會汙染膠著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若色陰對於眾生不會為禍患的話,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會厭離色陰,然而由於色陰乃為眾生之禍患之故(會生很多的毛病),那些眾生就會厭離於色陰。像這道理一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不會為眾生之禍患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會厭離識等之陰。因為受、想、行、識等陰會為眾生帶來禍患之故,那些眾生才會厭離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如果色陰對於眾生來說,乃絕對不能出離的話(不能脫離輪轉),即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欲出離於色陰。由於色陰對於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會想出離於色陰。像如是的道理那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對於眾生並不會有出離的機會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該欲出離於識等諸陰。由於受、想、行、識等陰對於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欲想出離於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如我對於此五受陰(五取陰,新譯為五取蘊)不能夠如實而知(不能徹知真象),不知味著就是味著,禍患就是禍患,出離就是出離等真實之面的話,我就會在於諸天,或諸魔,或梵天,或沙門(勤息),或婆羅門(淨裔,神職)等天人當中,不能解脫,不能超出,不能離開,而永恆的止住於顛倒當中,也不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諸比丘們!我乃如實而知道此五受陰之味著就是味著,禍患之禍患,出離之出離等真實之事之故,我能在於諸天、諸魔、梵天、沙
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而永恆的不免止住於顛倒當中。也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的教示後,都歡喜奉行。
【南傳經文】
[二八] 第七味(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無色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味故,有情染於
色。
四 諸比丘!若無色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過患故,
有情厭患於色。
五 諸比丘!若無色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色。諸比丘!然則,有色之出離故,
有情由色出離。
六~八 諸比丘!若受……
九~一三 諸比丘!若想……乃至……
一四 諸比丘!若無行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行。諸比丘!然則,有行之出離故,
有情由行出離。
一五 諸比丘!若無有識之味,有情即不染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味故,有
情染於識。
一六 諸比丘!若無識之過患,有情即不厭患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過患故,
有情厭患於識。
一七 諸比丘!若無識之出離,有情即不出離於識。諸比丘!然則,有識之出離故,
有情由識出離。
一八 諸比丘!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而
未如實證知之時,諸比丘!有情不出離、離系、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
婆羅門、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一九 諸比丘!然則,有情於此五取蘊,以味為味,以過患為過患,以出離為出離,
如實證知故,諸比丘!有情出離、離系、解脫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
人、天之眾生界、以住於自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