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當中,覺性是很重要的,念頭一出來就應馬上覺察,是善念、或是惡念,自己都要清楚。行善的時候,不因為別人讚嘆而高興,不因為別人批評而生氣,也不因為別人沒看到自己的發心,就刻意引人注目、或者乾脆就不做了。行善的當下,不起第二念,不受他人影響才能自在。當我們清清楚楚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只此一念,別無他念,如此就能處處作主。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是做的時候才知道困難度很高。
學佛前,總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容不下別人的一句批評,學佛後,聽經聞法,懂得其中的道理,當別人指責的時候,還能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果報,要承擔,如是因、如是果。」但是,當對方罵超過三句的時候,如如不動的心不但動了,而且嗔恨心也起來了,不但動口,甚至加上身體粗魯的動作,身口意全自動地配合發飆,完全作不了主!而時過境遷,後悔自己為什麼總是忍不住!這就是修行過程的苦,苦在自己無法如如不動,這就是修行的難處,難在沒有辦法處處作主。雖然人人本具覺性,但是,這一生的習氣也是「本具」的,本具的覺性被染著的習氣遮蓋住了,所以妄想雜念很多。
境界現前時,一時無法將習氣降服下來,知道不應該起貪嗔痴,但還是習慣性的忍不住要貪得一些、要嘮叨兩句,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所以,發現習氣即將發作的當下就是覺性的顯現,這時候要隨順覺性,把師父平日教導我們的方法拿出來用,提醒自己讓「發作的時間縮短,發作的次數減少,發作的程度減弱」。就像開車,看到前方有狀況,知道該剎車,雖然踩了剎車,但是車子還會往前衝,這時還不能放開剎車,仍是要繼續踩著,直到車速漸漸減慢,
車子終究是會停下來的。禪修中,旨在戒、定、慧之修行,戒包含了受持八關齋戒,使人減少欲的渴求,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定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努力內住、續住、安住、專注我們這念心。慧即智慧,方便就是智,般若就是慧。知識是從小學、中學、大學之教育學習中獲得;而智慧則是人人本具,即我們學習知識的這念心,這分菩提心。從佛法中感受到處處是學問,事事皆菩提。
隨順覺性、靈知靈覺、正知正見,使我們的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更要心如明鏡、心靜如止水,練就一念不生,達到中道實相的最高境界。能夠提得起、放得下,這是老和尚的鼓勵語言,要我們能夠以修行的體悟心得,以不執善、不造惡的中道思想,努力修習佛法,勇敢承擔責任,並徹底落實在生活中、工作中,從生活去體驗則將不虛此行。最後,謹以「佛在心中莫遠求,悟道捷徑哪裡有,認識承擔努力修,他日必見如來佛」。作為個人小小的體悟心得,感恩老和尚開示,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