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到自己貪嗔痴的心,是佛性現前,如能延長覺知的心,就會成就

2020-12-22 禪淨密實修

修行當中,覺性是很重要的,念頭一出來就應馬上覺察,是善念、或是惡念,自己都要清楚。行善的時候,不因為別人讚嘆而高興,不因為別人批評而生氣,也不因為別人沒看到自己的發心,就刻意引人注目、或者乾脆就不做了。行善的當下,不起第二念,不受他人影響才能自在。當我們清清楚楚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只此一念,別無他念,如此就能處處作主。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是做的時候才知道困難度很高。

學佛前,總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容不下別人的一句批評,學佛後,聽經聞法,懂得其中的道理,當別人指責的時候,還能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果報,要承擔,如是因、如是果。」但是,當對方罵超過三句的時候,如如不動的心不但動了,而且嗔恨心也起來了,不但動口,甚至加上身體粗魯的動作,身口意全自動地配合發飆,完全作不了主!而時過境遷,後悔自己為什麼總是忍不住!這就是修行過程的苦,苦在自己無法如如不動,這就是修行的難處,難在沒有辦法處處作主。雖然人人本具覺性,但是,這一生的習氣也是「本具」的,本具的覺性被染著的習氣遮蓋住了,所以妄想雜念很多。

境界現前時,一時無法將習氣降服下來,知道不應該起貪嗔痴,但還是習慣性的忍不住要貪得一些、要嘮叨兩句,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所以,發現習氣即將發作的當下就是覺性的顯現,這時候要隨順覺性,把師父平日教導我們的方法拿出來用,提醒自己讓「發作的時間縮短,發作的次數減少,發作的程度減弱」。就像開車,看到前方有狀況,知道該剎車,雖然踩了剎車,但是車子還會往前衝,這時還不能放開剎車,仍是要繼續踩著,直到車速漸漸減慢,

車子終究是會停下來的。禪修中,旨在戒、定、慧之修行,戒包含了受持八關齋戒,使人減少欲的渴求,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定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努力內住、續住、安住、專注我們這念心。慧即智慧,方便就是智,般若就是慧。知識是從小學、中學、大學之教育學習中獲得;而智慧則是人人本具,即我們學習知識的這念心,這分菩提心。從佛法中感受到處處是學問,事事皆菩提。

隨順覺性、靈知靈覺、正知正見,使我們的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更要心如明鏡、心靜如止水,練就一念不生,達到中道實相的最高境界。能夠提得起、放得下,這是老和尚的鼓勵語言,要我們能夠以修行的體悟心得,以不執善、不造惡的中道思想,努力修習佛法,勇敢承擔責任,並徹底落實在生活中、工作中,從生活去體驗則將不虛此行。最後,謹以「佛在心中莫遠求,悟道捷徑哪裡有,認識承擔努力修,他日必見如來佛」。作為個人小小的體悟心得,感恩老和尚開示,將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類似的對話,多次在經文中出現,而須陀洹、斯陀含兩個名詞,究竟是何意義呢?今天就讓小編蓮荷為您一一揭開。首先,這兩個名詞,都是聲聞菩提中的果位,果位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世間的學位,再加上阿那含和阿羅漢,就構成了聲聞四果,也稱作沙門四果。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多聞無過,但是聽聞之後要能融會貫通,就是歸於心地,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博聞」就於道無害。「佛言」,指此言為佛所說,非普通人所講。「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此處所謂的「博聞」,是指只聽聞佛法,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專門在文字上下功夫,記一些名相,但不知道依教修行,不能體悟佛法的精髓,始終與道相違背,所以說「道必難會」。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
  • 菩薩有沒有貪嗔痴三毒呢?
    很多人都可能遇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大家一起聊天時,如果我們說,諸法是有差別的,戒、定、慧是善的,貪、嗔、痴是惡的;這個是有漏的,那個是無漏的;這個是有為的,那個是無為的;這是清淨的,那個是不清淨的;然後就會有人批評,說這是沒有平等心,還會引經說「心淨則國土淨」,看到不淨是因為自己內心不淨等等
  • 超5成中國家庭存款為0 佛說:消費成癮是貪嗔痴
    這種消費成癮在佛弟子之中甚為反感,貪嗔痴是被稱為三毒。「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心裡無主,便妄念散生。眾生不乏慧根,但真正能管住嘴不亂吃,管住手不隨意買買買,管住腳不隨意亂跑的……可以說少之又少。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 修行心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這還不夠,當釋迦佛在進入第七禪、空無邊的境界時,他放棄了心的暫時安寧,而追求到了永恆的真理。但也不是為了他自己!又在他涅槃時告訴阿難,要學習如來的生處、如來的學處、如來的涅槃處……所以世尊的涅槃也不是為了他自己!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要找其他的事情代替,譬如誦經、持咒、打坐、念佛、修善……這念心要時時保持清楚、明白,慢慢地薰修,到最後三昧修成功了,沒有妄想、昏沉了,這念心清涼自在,這個時候睡眠的執著和習氣,自然而然就轉過來了,道就現前了。「至道」是至高無上的真空妙有心、菩提心、涅槃性,是諸佛的法身。佛有法、報、化三身,每個人也有法、報、化三身。法身,就是最高的道。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證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出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 如何調伏嫉妒心、我慢心、攀比心?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 修行必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這還不夠,當釋迦佛在進入第七禪、空無邊的境界時,他放棄了心的暫時安寧,而追求到了永恆的真理。但他也不是為了自己!又在他涅槃時告訴阿難,要學習如來的生處、如來的學處、如來的涅槃處……所以世尊的涅槃也不是為了他自己!
  •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如果有眾生淫慾心重,只要常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淫慾;如果嗔恚心嚴重,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嗔恚;如果愚痴蠢笨,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能遠離愚痴、開啟智慧。
  • 佛教:你若能善護念自己的心念,你便是自己的如來!
    我們在世間奔波,總嫌得到的不夠多,總嫌自己的人生,不夠完美。佛說你若想遠離一切苦,需要自己去種植。你多種善的因,就會得善的果。你種下施的因,就會得福的果。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人是如此,錢財是如此,名利也是如此。3、智慧廣大深入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 智慧法語:淫慾心熾盛如烈火?常念觀音菩薩可轉輕
    【經典原文】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法華經》 【佛經解釋】假設有這一類的眾生多於淫慾,他一邊學佛法,一邊生淫慾心;學的佛法越多,他淫慾心也越多越大。
  • 淨土法門法語: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三毒煩惱,我們都有,要是沒有,我們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了。到這個世間來的,三毒煩惱都有,只是程度淺深不相同、貪嗔痴的對象不一樣。「貪」是在順境出現。「嗔」是在逆境發作。「痴」則在不苦不樂時出現,引發人們胡思亂想,甚至想入非非。「慢」是傲慢,瞧不起人、自以為是,這是大煩惱。有人貪財,有人貪色,有人貪名,還有學了佛的人貪佛法。學佛也不能貪,貪到樣樣經都要學,樣樣法門都要學,那也是貪心,只是對象不同而已!
  • 心的覺察,心的成長
    要面對自己所恐懼的事物常常需要毅力和勇氣。當你覺知到能量的存在時,你也一定能覺察到恐懼。第一個你需要檢視恐懼的地方就是你的內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正是為什麼當老天要教你什麼時,就會把你放進某個情境中,讓你成為一個旁觀者,讓你知道你要學的課程是什麼。
  • 無量壽如來會——如實知自心 || 經題名義現行實相,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這個如實雖非究竟如實,但是方便得見,你能從凡夫的貪嗔痴慢疑不正見心中解脫出來,得小自在——此處不得大自在,得小自在。再依法性、法印、實相印審觀,會於究竟覺處得以回歸,讓你得究竟大安。如此漸次的細分的一個法身分實踐,就是每一個當下的身口意的實踐,會使我們究竟地如實知自心,圓滿無上菩提。
  • 《正法念處經》:嗔心如火燒一切戒,舍彼嗔心,慈是對治
    彼見聞知,或天眼見,於他人前無因緣起嗔惡意;又復於他,若貧若富,無有因緣而見他已,意地起發重惡嗔心,以嗔因緣,於地獄受。修行者要內心思維,我的心怎樣才能隨順正法?為什麼說嗔恚之心是第二大不善業。我們通過見聞了知,或者通過天眼看到。於他人前面,沒有任何緣由就起嗔意,也就是無緣無故就生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