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有沒有貪嗔痴三毒呢?

2020-12-19 釋振法

很多人都可能遇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大家一起聊天時,如果我們說,諸法是有差別的,戒、定、慧是善的,貪、嗔、痴是惡的;這個是有漏的,那個是無漏的;這個是有為的,那個是無為的;這是清淨的,那個是不清淨的;然後就會有人批評,說這是沒有平等心,還會引經說「心淨則國土淨」,看到不淨是因為自己內心不淨等等,說不定還會把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故事拽出來佐證,咦,貌似很有道理哦。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又說,諸法是一如的,眾生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善與惡,也沒有什麼淨不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肯定依舊會有人批評,說這是和稀泥、掩耳盜鈴,還會質問,如果平等,為什麼佛是佛、你是你、畜生是畜生,為什麼佛還有法、報、化三身的示現,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的高低,阿羅漢還有四種果位的差別。感覺懟好有道理哦,簡直無言以對。

其實,沒那麼複雜,從教理層面來說,這是因為在討論某個問題時,每個人所依從的智慧不同而已,或真諦、或俗諦,或空觀、或假觀、或中道觀,而俗諦說有、真諦說無、中諦不落兩邊,道理都沒錯,關於這個,有點基礎的佛弟子都懂。說得簡單點,我們看到的諸法、乃至世界的樣貌,是我們自己的智慧、高度所決定的。再簡單說,就是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認知而已。諸法可以有差別相,也可以沒有差別相,就看你站的高度夠不夠,理解的角度全面不全面。佛法中說「諸法差而無差、無差而差」,就是這個道理。說的文氣一點就是:「真諦不在俗諦之外,有為盡在無為之中」。

我覺得,打譬喻,簡直是古往今來講道理最好的方法了。

譬如,一把鋒利的刀,在小孩子手裡,是會造成傷害的危險物品;在廚師手裡,它就是非常方便的日常工具;在殺手手裡,它是寒光封喉的兇器;在藝術大師手裡,它就是人刀合一的神器。刀還是那個刀,而決定它成為什麼的,是人,是這個人智慧的高度、心性的利鈍。同理,法還是那個法,是度人出苦海,還是致人墮地獄,全在於用它的人的智慧高低。

打完譬喻,說點實際的,昨天我們談論了三毒的禍患,聽起來這三毒簡直是萬惡不赦似的,但若是再想想剛才講的,三毒這一法,如果換個角度和高度來看看,又可以有什麼樣的解讀呢?

我們知道,二乘(聲聞、緣覺),以及一些權教菩薩,都是名副其實的聖人,但是,還都還沒有成佛,既然還沒有成佛,那就說明他們也是有煩惱的,也是有三毒的,那他們身上,三毒又是怎樣的解讀呢?

我們先看看二乘的三毒,二乘人也貪,但是他們貪求善法,貪求涅槃,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這個欲,就是二乘的貪相;二乘人也嗔,他們非常厭棄生死輪迴,他們「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一想到回三界就氣的渾身冒冷汗,這就是二乘人的嗔相;二乘人也有愚痴,不達涅槃、不出生死,對他們來說就是痴相。

再看看菩薩身上的三毒,首先,菩薩們也很貪,菩薩們貪求佛法,在無量劫中,這些菩薩們從未捨棄過對佛法的追求,他們多聞、多問、多行,一直都是孜孜不倦、不知疲厭,我們每天念的那段偈是否記得: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菩薩們對貪這一法的最佳佐證,這就是菩薩們的貪相。

菩薩們也有嗔,他們非常不喜歡二乘,覺得二乘太自私,只顧自己求涅槃,不願發心普度眾生,即使禪定功夫再高,德行也是不足,以至於連二乘的名字都不願意聽。所以,經中說這些大菩薩:「寧起惡癩野幹心,不起二乘心」,這就是菩薩的瞋相。

菩薩們也有痴,痴即無明,度不盡無量眾生、斷不盡所有煩惱、證不到佛之智慧、見不到法界佛性,這就是他們的是痴相。

最後,一定要申明一點,作為凡夫,從內在的體性上來論,就是道理上來講,我們和佛同一法身、無二無別,但是,從外在的相、用上來說,我們不在佛的高度,沒有佛的智慧,得認清自己的差距,這一點要明明白白!

所以,修行這件事,要腳踏實地,耍不得半點滑頭。

這麼聊,能聽得懂吧!

圖片都是在萬年寺所攝

相關焦點

  • 佛教:貪嗔痴有一樣,都不能除煩惱
    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我們不管有多少煩惱,不管有多少苦難,都是由貪嗔痴所產生,貪嗔痴就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本,放下貪嗔痴,就能得當下自在了。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學上的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它緣起於六識,嗔是指不平心,即七情,它緣起於五蘊,而成的第七識——思維意識。
  •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經中「常念恭敬」去做。這四字是念聖號對治三毒的關鍵。【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 超5成中國家庭存款為0 佛說:消費成癮是貪嗔痴
    也就說目前中國真正有存款的居民只有四成多一點,超五成的居民是基本上沒用存款的,這反應了當然一個不好的現象是不少年輕人或者說成年人都存在消費成癮的習慣。這種消費成癮在佛弟子之中甚為反感,貪嗔痴是被稱為三毒。「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心裡無主,便妄念散生。
  • 《金剛經》:薄貪嗔痴,從初果須陀洹,到二果斯陀含的蛻變!
    譬如《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中有言:「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類似的對話,多次在經文中出現,而須陀洹、斯陀含兩個名詞,究竟是何意義呢?今天就讓小編蓮荷為您一一揭開。
  •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菩薩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
    學佛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是從平凡漸漸步入不平凡的境界,大多數學佛人都是出於凡夫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嚴重的迷惑,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有深重的業障。那麼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要從哪裡下手呢?一定要從斷貪、嗔、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
  • 唐僧收的三個徒弟與佛教「貪嗔痴」的關係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3回,《漫談品禪》系列第4回在《西遊記》中唐僧分別收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為徒,和佛教中「貪嗔痴」有什麼關係呢?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從《西遊記》來看孫悟空,動不動就猴急,打死妖怪不帶手軟的,俗話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孫悟空就是「嗔」的代表,再看豬八戒,貪吃、貪睡、貪色,體現了人的本色貪慾,所以豬八戒就是「貪」的代表,再來看沙悟淨,天生魯鈍愚痴,就是「痴」的代表。
  • 春節去寺廟燒香時,這些話最好不要對菩薩說,易損福報!
    春節期間很多人都會去寺廟燒香拜佛,去寺廟燒香拜佛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但如果你對菩薩說了不該說的話,拜佛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甚至還容易損耗自己的福報。佛菩薩並不希望你求佛拜神,因為你所求這些,都是造成你痛苦的根本原因,佛法認為,人之所以會痛苦和煩惱,是因為貪嗔痴三毒,而我們求佛賜給你這些,其實就是在增長自己的貪嗔痴,所以你越想得到更多就越貪越痴,當你得不到時,還容易增長嗔恨心,貪嗔痴增長,福報就會減少。
  • 常念觀音菩薩可轉輕
    【經典原文】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法華經》 【佛經解釋】假設有這一類的眾生多於淫慾,他一邊學佛法,一邊生淫慾心;學的佛法越多,他淫慾心也越多越大。
  • 貪嗔痴三毒帶給我們的禍患,以及對治方法
    貪、嗔、痴三個字,合在一起,被稱為三毒,名詞是出自佛教,情緒則屬於全人類,乃至一切煩惱眾生。之所以叫三毒,因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或者情緒,能迷惑、毒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造作出種種罪業。《大智度論》裡說:「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涅槃經》裡說:「毒中之毒無過三毒」。三毒為因的禍患,導致的結果是障礙重重、坎坷挫折,令世間人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睦、生活不太平,令修行人善根隱沒、功德難發、道心退失。
  • 佛教中常提到的三毒是哪些,如何用佛法消除三毒
    而產生這多樣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東西,被稱為三毒,這三毒就是貪、嗔、痴,因為某件事,某個事物,貪嗔痴不斷的相互作用在我們的心靈上,便出現了不同的情緒。貪、嗔、痴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去運作呢?這三者可以單獨運作,也可以相互配合,讓我們神魂顛倒,醜態百出。
  • 如何戒掉佛教中的「貪嗔痴」?熟記曾國藩的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佛教中最經常提到了就是「三毒」,即貪嗔痴,這「三毒」不僅殘害人的身心,而且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所以我們要努力戒除這「三毒」!如何戒掉佛教中所說的這三毒呢?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將這個問題看得比較透徹,而且他用三句箴言給出了答案。我們如果不知道如何戒掉人性中的三毒「貪嗔痴」,只需要銘記住這三句箴言就夠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佛說「災難苦厄源於三毒」,你犯過哪一毒?該怎麼去除呢?
    《淮南子》中說:「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我們平常總說積陰德,那到底什麼是陰德呢?佛教認為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叫做陽德,行善而不被人知就是陰德,陽德隨做隨報,而陰德則會默默積累,越積越厚,甚至可以福澤子孫。
  • 去寺廟燒香拜佛時儘量別說這些話了,菩薩不喜歡聽
    從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喜歡燒香拜佛。這也是人們對自己的某些心願的嚮往,是一種心靈意願的表達。但是你知道嗎?在燒香拜佛時,這些話不要說哦,因為菩薩,佛不需要聽。這些話就是求菩薩賜給自己金錢,財富,功名利祿,福報等等。
  • 到了這個時候,才能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宣化上人)
    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貪。貪心有如無底坑,填之難滿嗔恨生。五欲紛陳顛倒想,痴然不覺法器崩。因為貪心起,多少人為它身敗名裂!多少人為它國破家亡!它是害人的東西,不可不謹慎。嗔要化為烏有,嗔火能燒毀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羅蜜法門,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能化嗔成慈。嗔好像水變成冰,我們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萬物。痴要破除,智慧現前。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妄想?就因為太愚痴。
  • 只明白道理不修行,是無知的佛教學者,不起貪、嗔、痴,是真修行
    《八大人覺經》云:「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為何這裡卻說呢?「道」有二種: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通達無為法的一種管道,無為法才是真正的道。「博聞」是屬於有為法,是方便行者趨向正道的橋梁,如果誤把「博聞」當作道,產生了執著,知而不行,就沒有辦法契悟無為的道理。
  • 佛前燒香時,這些話不要對菩薩說,菩薩不喜歡聽!
    當我們去寺廟燒香拜佛時,有些話可以對菩薩講,有些話千萬別對菩薩說,因為菩薩可能不喜歡聽。這些話就是求菩薩賜給自己財富、福報、平安、長壽、功名。這些話最好不要對菩薩說,我們站在菩薩的角度來說,菩薩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的,所以菩薩不會不喜歡,如果是站在世俗的角度說,我們說了這些話,並不是菩薩想要聽的,說了這些話對自己也沒有多大益處。去寺廟燒香時,我們最好不要開口就要求菩薩賜給自己什麼,而是先要想到自己能給予菩薩什麼,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 金庸小說中形形色色的瘋子,不過是三個字「貪」、「嗔」、「痴」
    在金庸小說之中,除了一身正氣的正面人物,罪惡滔天的反面人物,以及那些亦正亦邪的性格古怪之輩之外,其實還有一群瘋癲之人,比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歐陽鋒、《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葉二娘,《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倚天屠龍記》中殷離,這些人雖然以瘋癲的形象出現在故事之中,卻非但沒有破壞故事的情節,還讓整部小說,因為這些瘋癲之人的演繹
  • 《陳情令》中的文化知識:江澄的「三毒」劍
    (一)《陳情令》中江澄的佩劍名字叫三毒,這三毒指的是貪、嗔、痴,本是佛教中用語。(二)貪,就是貪慾,希望得到更多,得不到的心不甘,情不願。如果魏嬰沒按他預想的去做,他就會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有時看見魏嬰比自己優秀,還會有點小嫉妒。嗔:就是怒,恨。
  • 究竟怎樣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才能得到利益
    我們的人生為什麼那麼痛苦呢?就是貪瞋痴三毒在做怪。只有當我們明白,宇宙萬法就是一個人,一個念而已。我們還會為自己的人生而煩惱嗎?你所煩惱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啊,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就是自心取自心啊!
  • 去寺廟為啥要點三根香,磕三個頭?這些佛教規矩有啥講究?
    許多朋友不管信不信佛教,來到寺廟都喜歡對佛祖上香拜一拜,就算並不信教呢,也以此來表示尊重。那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說「來都來了」,就怎樣怎樣,那既然來都來了,不如聽我說一說這上三炷香,與三叩首的講究吧。首先是上三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