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可能遇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大家一起聊天時,如果我們說,諸法是有差別的,戒、定、慧是善的,貪、嗔、痴是惡的;這個是有漏的,那個是無漏的;這個是有為的,那個是無為的;這是清淨的,那個是不清淨的;然後就會有人批評,說這是沒有平等心,還會引經說「心淨則國土淨」,看到不淨是因為自己內心不淨等等,說不定還會把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故事拽出來佐證,咦,貌似很有道理哦。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又說,諸法是一如的,眾生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善與惡,也沒有什麼淨不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肯定依舊會有人批評,說這是和稀泥、掩耳盜鈴,還會質問,如果平等,為什麼佛是佛、你是你、畜生是畜生,為什麼佛還有法、報、化三身的示現,菩薩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的高低,阿羅漢還有四種果位的差別。感覺懟好有道理哦,簡直無言以對。
其實,沒那麼複雜,從教理層面來說,這是因為在討論某個問題時,每個人所依從的智慧不同而已,或真諦、或俗諦,或空觀、或假觀、或中道觀,而俗諦說有、真諦說無、中諦不落兩邊,道理都沒錯,關於這個,有點基礎的佛弟子都懂。說得簡單點,我們看到的諸法、乃至世界的樣貌,是我們自己的智慧、高度所決定的。再簡單說,就是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認知而已。諸法可以有差別相,也可以沒有差別相,就看你站的高度夠不夠,理解的角度全面不全面。佛法中說「諸法差而無差、無差而差」,就是這個道理。說的文氣一點就是:「真諦不在俗諦之外,有為盡在無為之中」。
我覺得,打譬喻,簡直是古往今來講道理最好的方法了。
譬如,一把鋒利的刀,在小孩子手裡,是會造成傷害的危險物品;在廚師手裡,它就是非常方便的日常工具;在殺手手裡,它是寒光封喉的兇器;在藝術大師手裡,它就是人刀合一的神器。刀還是那個刀,而決定它成為什麼的,是人,是這個人智慧的高度、心性的利鈍。同理,法還是那個法,是度人出苦海,還是致人墮地獄,全在於用它的人的智慧高低。
打完譬喻,說點實際的,昨天我們談論了三毒的禍患,聽起來這三毒簡直是萬惡不赦似的,但若是再想想剛才講的,三毒這一法,如果換個角度和高度來看看,又可以有什麼樣的解讀呢?
我們知道,二乘(聲聞、緣覺),以及一些權教菩薩,都是名副其實的聖人,但是,還都還沒有成佛,既然還沒有成佛,那就說明他們也是有煩惱的,也是有三毒的,那他們身上,三毒又是怎樣的解讀呢?
我們先看看二乘的三毒,二乘人也貪,但是他們貪求善法,貪求涅槃,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這個欲,就是二乘的貪相;二乘人也嗔,他們非常厭棄生死輪迴,他們「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一想到回三界就氣的渾身冒冷汗,這就是二乘人的嗔相;二乘人也有愚痴,不達涅槃、不出生死,對他們來說就是痴相。
再看看菩薩身上的三毒,首先,菩薩們也很貪,菩薩們貪求佛法,在無量劫中,這些菩薩們從未捨棄過對佛法的追求,他們多聞、多問、多行,一直都是孜孜不倦、不知疲厭,我們每天念的那段偈是否記得: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菩薩們對貪這一法的最佳佐證,這就是菩薩們的貪相。
菩薩們也有嗔,他們非常不喜歡二乘,覺得二乘太自私,只顧自己求涅槃,不願發心普度眾生,即使禪定功夫再高,德行也是不足,以至於連二乘的名字都不願意聽。所以,經中說這些大菩薩:「寧起惡癩野幹心,不起二乘心」,這就是菩薩的瞋相。
菩薩們也有痴,痴即無明,度不盡無量眾生、斷不盡所有煩惱、證不到佛之智慧、見不到法界佛性,這就是他們的是痴相。
最後,一定要申明一點,作為凡夫,從內在的體性上來論,就是道理上來講,我們和佛同一法身、無二無別,但是,從外在的相、用上來說,我們不在佛的高度,沒有佛的智慧,得認清自己的差距,這一點要明明白白!
所以,修行這件事,要腳踏實地,耍不得半點滑頭。
這麼聊,能聽得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