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覺察,心的成長

2020-12-22 覺者看世界

心的覺察,心的成長

覺者看世界(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如今,新冠疫情已經在全球迅速蔓延,讓很多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其實這些都是病毒帶來的後續效應,這是一種情緒破壞效應,已經其實遠遠大於病毒本身的破壞力!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越快,「情緒傳播「也就越迅速,帶來的「骨牌效應」就越瞬時秒殺。

比如恐懼像是圍繞著這星球的襯底噪音,企圖影響所有人的行動和決定。要面對自己所恐懼的事物常常需要毅力和勇氣。

當你覺知到能量的存在時,你也一定能覺察到恐懼。第一個你需要檢視恐懼的地方就是你的內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正是為什麼當老天要教你什麼時,就會把你放進某個情境中,讓你成為一個旁觀者,讓你知道你要學的課程是什麼。

換而言之,若非你有意面對自己的挑戰或問題,你自然不會將生活或生命中的焦點置於這些人事的特質或相關的事件上了。

恐懼同樣的也可能來自於你的思考模式。我看見一些群體思想在對你說:你是不好的,而如果你不小心謹慎的話,你可能會受到別人的傷害。

這些是很多人心中的群體思想。當你要向宇宙更高的心靈層面翔升的時候,你將會在某些觀念上,很直接的碰到這些群體思想。

這些恐懼以一種自我批判的架式出現在你心中——質問你為什麼總是讓某人失望、認為你還不夠努力、不夠認真,或斥責自己:你壓根兒就是一個草包,一點內容都沒有。

當你即將迎向一個嶄新的關係,看見自己內心的某種恐懼時,不要苛責你自己。恐懼雖像是某種暗流,若你愈能將揭露出來、真實的面對它,你就愈能夠運用無條件的愛和對自我的接納、治癒自己。

恐懼就是一個還沒有找到愛的地方,恐懼常會披著邏輯和理性的外衣來告訴你為什麼某些事情不能做的理由。

有時候,恐懼也會拿一種別人勸阻你不要去做什麼的感覺來掩飾。

當然恐懼還有其它方法來掩飾它自己,如諉過於人、拒絕承擔、畫地自限、憤而不理...

情緒的覺察――也就是意識到在特定的一刻你所感受到的所有感覺――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一刻都經受著那麼多的痛苦。

意識到我們的情緒,就意味著意識到痛苦;這是富有挑戰性、很困難和不愉快的。

而這也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有價值得多。這是因為大多數人想像不出一個沒有強迫、依戀、痴迷和沉溺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裡我們可以跟隨我們自主能動的心來行事,對結果沒有執著。

如果不去進行情緒覺察,就只能選擇繼續掩飾你的痛苦。當你這麼做時,你的痛苦會以料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它會扭曲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話語、僵化你的知覺,然後造成你不想要的困難後果。

情緒的覺察可不僅僅是將技巧運用到這種或者那種情形中。它是一種習慣性的自然表達,這種習慣就是將你的注意力轉向你能觸及的關於你自己的最高尚、最令人滿足、愉悅、和最有力量的部分,這部分就是你的靈魂。

經歷這次疫情,我們才發現:有一顆沉著、冷靜、強大的內心,遠比擁有其它技能要重要的多。

心是人體的主宰,迷惑的人生,心可以把它轉成智慧的人生;邪見的觀念,心可以把它轉成正當的見解;愚痴的行為,心可以把它轉成明理的風範;顛倒妄想的執著,都可以靠著心念的一轉,頓然就是一個開闊明朗的天地。

所謂「心能轉境」,誠信然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都是由心所生起。心能轉樂為苦,心也能轉苦為樂;心中天天有外境的塵勞罣礙,有人情金錢的壓力,有欲望煩惱的擾人,自己的心裡脆弱,沒有正念,沒有好心,沒有善意,又如何能轉境呢?

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心一轉,不但山呀、路呀,境界都跟著我們所轉;宇宙人生,窮通禍福,也會隨著我人的心而轉。

「心力」就是一個人,從「心」出發,促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相互作用發生變化的能力。「心力」也要注意大小、方向、作用點。

「心力」的大小,取決於你想影響和改變多少人的生活。

如果你想影響自己或者是家人的生活,那麼你的心力就很有限,從而你就會安於現狀,習慣於朝九晚五的生活,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足矣。然而疫情的到來,徹底打破這一平衡,瞬間把你拋到了不確定的漩渦當中,難以自拔。

如果你想影響一群人、一個村的人、一個公司的人,那麼你將為這一群人上下求索、尋找出路,你可能因此捨棄「小家」,照顧「大家」。你的生命將不屬於自己,而屬於這一群人。

這時你的使命就是這一群人的使命,你的方向就是這一群人的方向。你的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但是每個人的水平有限,有時會一時糊塗走錯方向、誤入歧途。越是緊急的時候,心越不能急,否則不會「急中生智」,只會「急中出錯」。

如果你想影響的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整個世界,那麼疫情對你而言,可能是你有生之年中最佳的一次機遇了。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在水大魚大的年代,在豬都可以飛上天的時候,你可能靜靜地沉在海底,而水落之後,石才會出,要麼不鳴則已,要麼一鳴驚人。

「心力」的方向,取決你是「向善」還是「向惡」。

「善」就是「利他」(利眾);「惡」就是「利己」。

智慧也是一樣。如果對每個眾生都有平等看待的心態,智慧自然就越來越往上增長,我執自然而然就會減少。

我執,是無始以來過度執著自己的我慢在主觀意識主導下產生出的巨大執著。如果現在能以眾生的利益為前提,自私的我執就會不斷被破除,理解無我境界的時刻便會非常迅速的到來。

世間最大的「自私」恰恰就是「無私」。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的數以萬計的白衣天使,成為「最美逆行者」,甚至在抗疫一線因公殉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正是他們的「無私」成就了我們的「平安」,他們的英勇事跡我們不會忘記,他們的家人更會得到來自全社會的加倍關愛。

這不就是「因其無私而成其私」的最好體現嗎?

當一個人具備願意為一切眾生付出的思想後,首先獲得淨化益處的是自己。

雖然這個人的實際能力有大小,說讓他度盡天下所有一切眾生看似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付出清淨廣大的願力,在能力範圍內盡力去做,已經是在行菩薩道了,盡心盡力,問心無愧。

「心力」的作用點,取決於你今天選擇的行業與職業。

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面,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裡談到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

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哪裡,它就會在那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

尤其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也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稱之為「強化」。

覺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覺察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的、不願意看的。

當然在那種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痛苦,但是沒有一朵美麗的花不是開在痛苦的深淵裡,覺察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我們要去覺察平常所避開、不願意承認及面對的。

我們要不斷觀察自己的心力,力所能及無愧於心地去付出,如此不斷增長菩提心,已是非常難能可貴。

如果觀察到自己的心力不足,就要給自己鼓勵,不要讓自己退失珍貴的信仰。

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為模式都沒有覺察到。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

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行為之下還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造成你的行為;

在思想的下面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還有我們的價值體系。

「心力」的源泉是「心能」!

什麼是「能量」?質量與能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即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式:E=MC。M代表「質量」,C代表「光速」,E代表「能量」。

生物能、太陽能、電能、核能等都是符合這個公式的。

那麼什麼又是「心能」呢?就是一個人「心」的能量,就像每個人內在的一顆「小太陽」,無時無刻都在釋放著能量,只是有的人能量高,有的人能量低。

那麼關於「心能」,我們也可以給出一個公式:

心能(E)=心量(M)×心念(C)

M=心量。「量」,能容納、承受的限度。「心量」,心對壓力的承受度和對人事物的包容度。

「男人的胸懷都是委屈撐大的」。其實一個人的「心量」是其遭遇的挫折和磨難「撐」大的。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並且還能「屢敗屢戰」,那麼他的「心量」將會越來越大。

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隻眼睛。

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生命裡的發生?我們稱這種覺察為無間的覺察。

當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麼感覺?他的哪一部分、什麼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麼?我對這種感覺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

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裡,碰到每一個發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隻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討厭的人,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

它只是自己生命裡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裡的某一段經歷有所關係。

善與惡的分別,不在於外在形象的好壞,也不看外在物質是否貴重,而是決定於內心的動機,即心念的造作非常重要。

C=心念。這個世界上能跟「光速」媲美的估計只有你的「心念」了。

「心念」即你的「初心」,即「因」;你的行動和際遇是「緣」;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才是「果」。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果」的出現究竟是「心想事成」還是「事與願違」,50%取決於老天爺。那難道我們就停止努力了嗎?

錯了!如果你連剩下的50%都沒有去奮力拼搏的話,那你的一生註定一事無成。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並非為了出名而活,而是能讓多少人在你活著時候記住你?在你去世的時候悼念你?在你逝去50年之後,仍然還有人惦念你?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人每天會產生很多的「心念」,其實多數都是「雜念」,就像花園裡長出的雜草,我們要每天及時清理,才能去除雜念,保持「正念」的茁壯成長。

「四十不惑」指的不是人活到40歲的時候沒有疑惑,而是在活到40歲的時候,真正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確了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不會被世間的浮誇繁華所輕易「誘惑」。

具有相同「心念」的人遇到一起,就形成了「心念」的共振,就是「心念」的平方(C)。由此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身體上或語言上造作的一切善與惡,大部分是以心為主導的。當主導的心以極度的貪、瞋,或是在無明的狀態下造作,惡報就很大。但如果是以善良的心念造作,則會產生福報,善念越大,福報就越大。

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越來越多的人匯聚到一起構成的「場能」將會成為一股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

共同創造不止是合作。共同創造出現在以下情形裡,那就是當幾個個體在一起時,每人都能共同努力,同時又對那些嶄新的更大更高的主意開放。

他們不會互相強加自己的想法,而是去共同尋找一個能令他們都完全滿意的解決辦法。

他們不會滿意於彼此的妥協,而是去尋求共同創造的滿足。他們只會在每個成員都說 「是的,這恰好是我想要的,這是完美的。」時才會停止下來。

再來看看什麼才是「心態」?「態」的繁體字是「態」,是個會意字,從心能,心所能必見於外也。心態就是你心能的外在呈現。

「心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量源泉。

人,物質只是表面載體,它其實是一個系統、一種思想載體,更是一個敏感的信息場,無時無刻都在與外界的信息、能量進行交換。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所念所想,這就形成了你的氣場。

你想什麼,你相信什麼,你就有什麼樣的氣場,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將你環繞的世界。

所以,世界是你用眼睛、耳朵、嘴舌頭等感官系統創造自己的實相,所以一切只取決於你的感官系統。

世界是什麼?是你內心信念在現實裡的一種投射。把你的心念發射到宇宙中去,宇宙就會響應你的想法給你想要的。

為什麼那些我們一直擔心事總會防不勝防的發生呢?就是因為我們強烈意識、默默念叨的事物總是會被吸引到這裡。

一個人廣做善事,他就積聚了宇宙間的愛的磁場,當他有危險時,宇宙會發出各種信息讓你潛意識裡有感知,身體哪方面不適或出現信號,這就像靈感一樣,靈感發生於有愛的地方,雙胞胎、孩子和媽媽、戀人和朋友,它讓你避免災難,化險為夷。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是因為你的狀態不同,所以生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如果你天天積極樂觀,你的氣場就是正能量的,會吸引大量好的人、好的事,所以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如果你整日怨天尤人,你的氣場就是負能量的,會吸引大量壞的人,不好的事,所以你的世界就是陰暗的;

你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就要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人;

讓你痛苦的人,是來渡你的人;

讓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貴人;

讓你討厭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薩;

他們都是你自己的不同側面,都是另一個你自己。

一個如如不動的心,一個強大的內心,一個健康的心態,才是一個人未來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運,既不是靠拼命,也不是靠機遇,而要靠「修心」。

世間的山河大地,好像是一塊大染布,只要我心中有淨水,會把人間的染汙給予漂白。

修心,才是未來人們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

你心中的平等,可以把世間的差別擺平;你心中有慈悲,世間萬物也可以作為你的子弟。

假如你有智慧,你可以洞察世間的來龍去脈;你有禪定,你可以安定世間的動亂;你有菩提力量,自然可以處理世間的憂悲得失。

總之,你要讓世間萬物都受你所用,你的心不能隨萬物而轉;只要你心能轉境,還有什麼苦樂得失不能轉的呢?

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你無私的奉獻,無私的付出,才能感化他們。

你自私地去關心、照顧他們,不一定能感化他們,不一定能真正地幫助他們。

發清淨的心,發清淨的願,做純淨的善,才能感化他人的心。

心和心是可以相通的。你在他們面前裝模作樣、花言巧語沒有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你應該去善待他們,去無私的奉獻和付出。

不僅僅是在家裡,在單位,在任何地方都不自私,才能感化他們,才能了緣。你發一個好心,這個力量不可思議,是戰無不勝的。

每次你對自己覺察的時候,都是新的開始,你要時刻保持正念,不讓自己掉入習慣的想法,不讓自己順著習慣的念頭去行動。

你每次遇到一個問題時,你身心裡出現感覺時,你告訴自己,這是現在這一刻我的體會,我感覺到了什麼。

時刻保持清醒,在心裡看到自己,這顆心會逐漸敞開,能夠擁抱更多的可能和變化,接受每一次變化的出現,把解決問題和找到方法做為重要的事情,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

對每個臨在保持好奇,持續地探索,這些都會成為你生命中的有力資源。

在覺察中,回到自己的心裡,去看到這顆心的波動時,並反覆訓練到這顆心,你便開始與眾不同了!

你要持續地問:我是誰,我在做什麼。

在發問中,看到那一刻你是誰,什麼是眼下最重要的。

感覺是流動的,心是打開的,世間所遇,是幫你更深地覺察的!

不論在吃飯、睡覺、走路、爭吵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時間,能隨時與自己的內在發生在一起,就是無間的覺察。

所以覺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覺察有寬廣度、深度和間性。

如果你開始往生命潛能覺察的領域裡走,請試著不斷開拓自己的寬廣度,勇敢地去接觸過去所避開、所沒覺察到的部分。

經歷更深的地方,去覺察更深層、更深處的內在,從行為進入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傷害、害怕與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價值體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時刻、每一個機會,去做無間的覺察。

覺察是無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覺察的更廣、更深的無間。

覺察之後,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選擇,我們不會再像過去那般,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制著。

換句話說,我們將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

2020年3月17日星期二

相關焦點

  • 自我覺察幫助自我成長
    成長需要勇氣,若我們總是逃避去覺察某些部份,那麼我們將無法改變與成長。不論是不是心理諮詢師,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我覺察來幫助自我成長。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來給自己畫一張自畫像,不要求畫得有多好,只需要隨自己的心來畫,可以用任何形式來畫出自己,抽象的、形象的、寫實的、動物的、植物的什麼都可以,總之,把自己心目中的最能代表自己的東西畫出來。
  • 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父母如何做到覺察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與心同在,奇蹟無限,靈魂覺醒,帶著覺知與覺察
    當我們與心同在,我們就能夠用心來連接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美好的事情,我們才能感受到愛的存在,我們才能體驗到我們自己內在的那份原本的力量。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數字時代,信息的時代,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讓我們從心出去,我們的心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所以,我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焦躁不安,我們就在這個繁花似錦的世界裡迷失了我們自己,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內在還有一個我們自己的心依然陪伴著我們
  • 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父母如何做到覺察才能有利於孩子的...
    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打開內在層面的覺察 【靈性的成長】6.1
    當你靈性成長,你就增進自己的振動頻率,而使你更能夠辨識大我的次元,並且感到真實。因為這些實相是可以經由你的思維、想像力,和內在感官來加以辨識,我稱這些內在世界為實相的「內在層面」。內在層面有一個靈性團體許多的高靈在一起合作當你調準頻率和你的大我一致,你也可以覺察到你的大我存在的次元。你能夠有意識的加入到這個你的大我已是成員之一的高靈團體。高靈團體的部分目的是和宇宙心以及更高意志一起協助在成長進化中的所有生命。
  • 樂活共成長 ——心樂園助力江夏小學家長學校開啟【心樂活·家校共育模式】
    這一次,針對家長學校的骨幹家長成員,江夏小學聯同廣州思敏屋心靈成長中心,心樂園社會服務機構傾力打造了「心樂活、共成長」的專項活動,活動以傳統的中國文人仕士的品茗活動為媒介,將「樂活」所倡導的「專注當下,簡約自然」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行住坐臥及飲食的練習中,啟發家長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態度去踐行家庭教育和生活。
  • 命運共同體:新時代,心文化,心易學
    【易道全息】易道全息→心易學→心易禪→心易元→心易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活在自己的心念(念頭、欲望)當中
  • 覺察到自己貪嗔痴的心,是佛性現前,如能延長覺知的心,就會成就
    修行當中,覺性是很重要的,念頭一出來就應馬上覺察,是善念、或是惡念,自己都要清楚。行善的時候,不因為別人讚嘆而高興,不因為別人批評而生氣,也不因為別人沒看到自己的發心,就刻意引人注目、或者乾脆就不做了。行善的當下,不起第二念,不受他人影響才能自在。
  • 禪宗師傅說「用後心覺察前心」,那一刻我明白了復盤的真意|譚校長一千零一夜NO.45
    我修的是來自緬甸的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非常強調覺察。記得我當時跟禪修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心只有一顆,我們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誰呢?難道我分裂成兩個我了嗎?老師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老師當時是這麼說的——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的覺察是用後心去覺察前心。
  • 什麼是自我覺察,怎樣自我覺察?自我覺察會帶來什麼?
    我們在很多書裡,或者文章中都會看到說,要做自我覺察,要覺察自己。有時候,也會聽到心理諮詢師這樣說,所以很多人就會問:「什麼是覺察?我要覺察什麼?自我覺察有什麼好處?」什麼是自我覺察?當我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是我們需要覺察自己的時候。
  • 你是人在心不在的父母麼?
    正念不是宗教,經豐富科學研究證實,正念可達到身心放鬆減壓、提升專注力、增加認知控制與情緒穩定度。《時代》雜誌過去兩年以兩次封面故事報導,正念除了醫療更跨足企業、軍事跟教育,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盛況。
  • 順勢引導 深度覺察
    紫光心靈成長訓練營打卡第172天:學習收穫:每一次深度的自我覺察,都是一次成長。孩子的身體病了,推拿可以解決。身體上的問題往往會伴隨著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對生活不滿意,那對孩子、對自己也是不滿意的。生活沒有方向,就會焦慮。孩子的學習分校內和校外。孩子除了基礎技能以外,還要抓綜合技能:合作,創造......
  •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我們都知道共情,也就是同理心,也知道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心師終生的自我修行。誠然,心理諮詢師需要有專業知識的積累,而同理心是內在的一種能力,內在一種自我成長,也是核心的能力所在。
  • 從心了解孩子——覺察型育兒走進第20屆CBME孕嬰童展
    據筆者了解,育兒合作社本次以「覺察型育兒諮詢會」的方式,1對1的幫助家長分析育兒問題,採用覺察型育兒理念,引導家長找到問題的真實原因,剖析面對問題時的錯誤做法,並且提供正確做法的案例和思路,受到了現場寶媽的一致好評。
  • 覺察與感恩 | 改變與療愈的開始
    沁可| 心理諮詢師覺察與感恩自我成長的路上,我們會有這樣一個困惑:為什麼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成長的路上抱持著強烈的修復療愈自我的心態,一路成長到今天,我對心理學的學習,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都令我受益良多,如果回頭看,與10多年那初入世相的自己相比,有了哪些改變,會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對自己的生命中出現的所有問題更有把握,而帶來這一變化的正是更加敏銳的覺察力以及不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信心。所以,覺察力,是我們的人生要去到通透闊朗必不可少的具備能力。
  • 九型療愈系|五號觀察型的深度覺察與成長建議(文/裴宇晶)
    知識不僅在書本中,學習也不能只靠讀書,多出去走走,與外部世界去互動,覺察自己會掌握過多、過量技能(儘管也有用,可是當下並不需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堅信一點:果斷的行動能夠帶給你更多的自信。你的心、腦、腹會得到平衡,你會更加放鬆,你內在的激動和緊張等情緒會得到抒發,你的思維也會更貼近實際,且更富有敏銳的洞察力。
  • 雙節心旅|心助力 心成長—呵護「心」健康
    正確答案:來聖安米悅,開啟雙節心旅~聖安米悅重磅推出測評「心」針對情緒壓力、婚姻情感、親子教育、個人成長等諮詢領域,聖安米悅以2%的通過率嚴選品牌高校及業內資深心理諮詢師,致力於為訪客提供有效果、定製化、私密性的心理健康服務。在聖安米悅,遇見更好的自己~
  • 『輔導技巧』誰懂你心——同理心的層次
    來源:中華心理教育網 KMhuff等將諮詢員的同理心回應分為五個層次.第一與第二層次的回應.並非同理心的回應.不但無法協助當事人探討問題,甚至有礙彼此關係的建立。第三層次的同理心回應屬於初層次同理心,對諮詢關係的建立多有助益。第四與第五層次屬於高層次同理心的回應,有助於當事人深人探討問題。 後來有人將五個層次同理心回應歸納成四個層次,並設定4點計分的評定量尺,最高層次為4點,最低層次為1點,各點之間的評定等級為1.5;2.5;3.5點。
  • 清淨心的狀態是這樣?
    覺醒狀態下,透過念佛時刻覺察自我妄想,覺察外界一切幹擾起現行的時候,內心立刻就能夠起「觀照」,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在「守護」與自性相應的清淨心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過程。「清淨心」是在沒有主流功德回向的情況下形成的「空我」狀態,雖然有「思想」,但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自性本我不失,這種覺照的功夫就是修行,所以不要把「清淨心」誤解大腦裡沒有任何思想,而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妙觀」十方莊嚴世界海,起心動念都是與十方諸佛相應……所以念佛僅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佛菩薩所示現的八萬四千種善巧方便的般若智慧,不同的善巧方便並不是對應不同的眾生
  • 時刻地覺察
    當我們知曉,是自身的所作所為在創造出自己的人生時,我們就可以鍛鍊保持一份覺察,關於我們當下的心念、言行。當下的心念和言行會創造出未來的人生,所以我們可以儘量去避免不美好的心念和言行,多去產生美好的心念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