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孩子成長的煩惱與迷茫,關注父母育兒的困難和焦慮,87—525—525(撥起·我愛我·我愛我),2020年6月起,濟南市學生心理關愛熱線專業引領,與您傾情相伴。
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熱問優答
●熱線提問
一位初二學生的媽媽提出問題:關於孩子的問題,我也學習過一些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的課程,讀過相關的書籍,包括現在學校倡導的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都在強調覺察,父母要覺察自己,關鍵是覺察是什麼?它有什麼用?如何做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專家解讀
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這位用心的媽媽點讚!
★ 什麼是覺察?
什麼是覺察呢?往小處說,就是你對此時此刻、對當下自己情緒狀態感受想法念頭和言語行為的捕捉和發現,看到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樣子:奧!我現在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我發現我此刻的情緒有些激動;我突然覺得我當下的想法好可怕!越接近於現實,說明覺察力越好。因為很多人(不限於家長和親子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覺察自己。覺察也可以理解為:站在抽離的、另外的角度看自己。
我剛才著急了嗎?媽媽態度不好嗎?我明明沒著急,我口氣態度很好的嘛好吧!這樣的表達相信在親子關係中比較常見,孩子不僅關注交流談話的內容,其實他們更在乎的是家長的口氣態度。這些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呈現,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
我們以為的平和態度,不見得真是這樣。如果家長朋友們有疑問,可以在家裡架起攝像機,長期捕捉自己的日常微表現,回放時,你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你真實的情緒態度表現和你自己以為的可能相差甚遠!(因為他們來自於潛意識)
這是「小覺」,即對當下的情緒行為認知狀態的發覺。而覺察中的「大覺」呢?
就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哲學思辨式的靈魂拷問——我是誰?這是一種較高的自我認知力。講真,很多人並不能很好的認知自己和孩子。我們總會不經意的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和孩子,只要是偏離了現實,就是覺察力欠佳。對自己和孩子有一個趨向於真實的整體認知,比較準確的定位,符合現實檢驗性,這樣你和孩子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故《道德經》有曰: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 覺察的作用非常大!我們常說的自我成長,重要的起源就是覺察,它是成長的開始,是改變的一半!有問題不可怕,誰都不完美,可怕的是看不到這些,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沒有覺察最可怕。有了覺察,可以幫我們破除執念(不合理的認知信念);有了覺察,可以改善我們的言行;有了覺察,可以緩解疏導我們的情緒、微調我們的表情口氣態度肢體語言等;有了覺察,你甚至可以洞悉人性。
★ 那麼如何做到覺察,才有利與孩子成長呢?
1、與孩子相處時,把專注力、精力關注在當下、此時此刻,任何關於過往和將來的想法念頭很可能衝擊它帶偏它,打破活在當下的狀態。
2、你需要關注的是當下自己的情緒、口氣、態度,還有微表情和肢體語言等,手有沒有氣的發抖?呼吸是不是急促了很多?聲調是不是提高了很多?心跳加速了多少?是不是又拿食指指著孩子呢?是不是大腦一片混沌?如果有這些,可以嘗試著閉目緩和一下,深呼吸平復一下心情,然後再進行交流對話。
3、學會抽離,在認知學派叫做觀察性自我,心理動力學叫懸浮式注意。即:你可以想像有另外一個抽離的你(或者叫你的思想、你的精神,總之是一個務虛的你),站在你的斜上方仔細看著你自己此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旁觀者清嘛。你會清晰明白很多,你對孩子哪些說法做法是很好的,哪些是欠妥當的。
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練習,相信你會提升自己的覺察力,而且你收穫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的改善、助力孩子更好成長,還可以收穫更多,甚至包括幸福的家庭關係和職場事業的有力發展,因為覺察,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來源:濟南市教育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