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父母如何做到覺察才能有利於孩子的...

2020-12-22 教育信息速報

傾聽孩子成長的煩惱與迷茫,關注父母育兒的困難和焦慮,87—525—525(撥起·我愛我·我愛我),2020年6月起,濟南市學生心理關愛熱線專業引領,與您傾情相伴。

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熱問優答

●熱線提問

一位初二學生的媽媽提出問題:關於孩子的問題,我也學習過一些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的課程,讀過相關的書籍,包括現在學校倡導的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都在強調覺察,父母要覺察自己,關鍵是覺察是什麼?它有什麼用?如何做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專家解讀

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這位用心的媽媽點讚!

★ 什麼是覺察?

什麼是覺察呢?往小處說,就是你對此時此刻、對當下自己情緒狀態感受想法念頭和言語行為的捕捉和發現,看到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樣子:奧!我現在原來是這個樣子啊。我發現我此刻的情緒有些激動;我突然覺得我當下的想法好可怕!越接近於現實,說明覺察力越好。因為很多人(不限於家長和親子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覺察自己。覺察也可以理解為:站在抽離的、另外的角度看自己。

我剛才著急了嗎?媽媽態度不好嗎?我明明沒著急,我口氣態度很好的嘛好吧!這樣的表達相信在親子關係中比較常見,孩子不僅關注交流談話的內容,其實他們更在乎的是家長的口氣態度。這些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呈現,只是我們沒有發覺而已。

我們以為的平和態度,不見得真是這樣。如果家長朋友們有疑問,可以在家裡架起攝像機,長期捕捉自己的日常微表現,回放時,你一定會大吃一驚,因為你真實的情緒態度表現和你自己以為的可能相差甚遠!(因為他們來自於潛意識)

這是「小覺」,即對當下的情緒行為認知狀態的發覺。而覺察中的「大覺」呢?

就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哲學思辨式的靈魂拷問——我是誰?這是一種較高的自我認知力。講真,很多人並不能很好的認知自己和孩子。我們總會不經意的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和孩子,只要是偏離了現實,就是覺察力欠佳。對自己和孩子有一個趨向於真實的整體認知,比較準確的定位,符合現實檢驗性,這樣你和孩子會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故《道德經》有曰: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 覺察的作用非常大!我們常說的自我成長,重要的起源就是覺察,它是成長的開始,是改變的一半!有問題不可怕,誰都不完美,可怕的是看不到這些,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沒有覺察最可怕。有了覺察,可以幫我們破除執念(不合理的認知信念);有了覺察,可以改善我們的言行;有了覺察,可以緩解疏導我們的情緒、微調我們的表情口氣態度肢體語言等;有了覺察,你甚至可以洞悉人性。

★ 那麼如何做到覺察,才有利與孩子成長呢?

1、與孩子相處時,把專注力、精力關注在當下、此時此刻,任何關於過往和將來的想法念頭很可能衝擊它帶偏它,打破活在當下的狀態。

2、你需要關注的是當下自己的情緒、口氣、態度,還有微表情和肢體語言等,手有沒有氣的發抖?呼吸是不是急促了很多?聲調是不是提高了很多?心跳加速了多少?是不是又拿食指指著孩子呢?是不是大腦一片混沌?如果有這些,可以嘗試著閉目緩和一下,深呼吸平復一下心情,然後再進行交流對話。

3、學會抽離,在認知學派叫做觀察性自我,心理動力學叫懸浮式注意。即:你可以想像有另外一個抽離的你(或者叫你的思想、你的精神,總之是一個務虛的你),站在你的斜上方仔細看著你自己此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旁觀者清嘛。你會清晰明白很多,你對孩子哪些說法做法是很好的,哪些是欠妥當的。

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練習,相信你會提升自己的覺察力,而且你收穫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的改善、助力孩子更好成長,還可以收穫更多,甚至包括幸福的家庭關係和職場事業的有力發展,因為覺察,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來源:濟南市教育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父母如何做到覺察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傾聽孩子成長的煩惱與迷茫,關注父母育兒的困難和焦慮,87—525—525(撥起·我愛我·我愛我),2020年6月起,濟南市學生心理關愛熱線專業引領,與您傾情相伴。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都在說接納,怎麼才能接納呢?
    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愛「心」公益課|【熱問優答】老師,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傾聽孩子成長的煩惱與迷茫,關注父母育兒的困難和焦慮,87—525—525(撥起·我愛我·我愛我),2020年6月起,濟南市學生心理關愛熱線專業引領即日起,濟南市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推出愛「心』」 公益課系列,「熱問優答」「心理微課」「諮詢師直播」「專家訪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公眾解疑答惑,以更專業的態度、更細緻的服務、更溫情的陪伴,引領更多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熱問優答老師,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 如何看待「自我覺察」? | 全部生命系列
    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因為過去很多年我自己接觸到的修行體系或方法,無一不在強調自我覺察。什麼是自我覺察呢?簡單來說就是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清楚地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念頭、意識。聚焦在自我以及覺察到的內容,不知不覺就是在強調有個真實存在的「我」,也有「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在強調這些都是真的。而「全部生命系列」是提醒你,放過你看到的任何事物,回到「在」、「覺」。再通過「參」——是誰在看,是誰有這樣的認為? 透過這種自我參問,我們將不再聚焦於看到了什麼,而是穿越看的機制,從而能夠停留在一個不動的臨界點。
  • 崇建老師工作坊之課後問與答
    「當重述女兒話語時,她生氣的說不要學我說話…」「問不出感受怎麼辦?」
  • 【諮商信念】我們如何「學習愛自己」的途徑
    這個論點無誤,不過「愛自己」是個模糊概念,從小到大社會、教育或家庭都很少這麼談它,也沒有具體可學習的典範。我們到底如何自然知曉「愛自己」呢,根據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論,母親是我們人生第一個對照的客體,有了親子關係與反饋,我們開始確認自己是誰、重不重要,以及探索世界的初始動機。
  • 當孩子不願對話,告訴孩子:我覺察到你現在不想說,我願意等待
    很多大人都是單方面要求孩子聽大人的話而不自知,也有不少大人表面上開放,願意讓孩子暢所欲言,但到最後卻不小心變成一場自說自話的說教,如何開啟與孩子間的真正對話呢?其實只要稍稍改變語氣和態度,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用溫暖建立聯結,就會有對話的機會……怎麼問,孩子願意說?怎麼說,孩子願意聽?
  • 「極端性格的背後」那些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果我們跟孩子相處的細節可以回放,那或許你也會被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可怕模樣驚嚇到。似乎很多父母都在默認: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完全是私事。只要沒有明顯的打罵,那麼便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為此,我們身邊存在著很多父母,不斷濫用自己的權力,每日裡以「愛孩子」的名義,卻生生把自己的孩子嚇得要命。
  • 夫妻之間「生悶氣」,千萬別問另一方這個問題!
    夫妻之間「生悶氣」,千萬別問另一方這個問題!作者:菡姐在家鄉本文由菡姐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冷戰的最初階段是有一方「生悶氣」,英國才子艾倫狄波頓在《愛的進化論》對「生悶氣」這件事,這麼描述:「生悶氣這種行為表現當中其實溷雜了兩種元素,一方面是強烈的憤怒,另一方面是一股同樣強烈的渴望,堅決不透露自己生氣的原因。生悶氣的人一方面迫切需要對方了解自己的心情,同時卻又執意不肯幫助對方做到這一點。」
  • 少問孩子「為什麼」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少問孩子「為什麼」作者/高爽(土土爸)最近突然意識到帶孩子的一個小技巧,概括一句話就是,少問孩子「為什麼」。誒,你可能會很疑惑。不是說要傾聽孩子嗎?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搞清楚孩子的行為的背後的原因,尊重他,鼓勵他表達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怎麼能不問「為什麼」呢?別急,我慢慢說。 傾聽孩子沒有錯,也必須要搞明白背後原因,而不只是就著現象看現象。但是,搞清楚原因,是父母和教育者的職責,是我們需要結合各種蛛絲馬跡,結合孩子的情緒表達,結合經驗和理論知識,分析出來的結果。
  • 15歲成為小科學家,父母做到這4點,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成為中科大門面擔當的寧鉑,必須服從人們安排好了的事,滿足父母、師長、學校、國家圍觀一位神童的嗜好。他沒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去讀天文系,被迫選擇了當時最熱的理論物理專業,他必須要「七步成詩」,必須要考出每一個理想的分數……之後他三次報考研究生,三次都因為各種理由退出,甚至連考場大門都沒踏進。「神童」的標籤讓寧鉑過分地懼怕失敗。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試問——他們的心是石頭做的嗎?他們真的配稱之為父母嗎?請各位家長別忘了:再「乖」的孩子,在那個年紀,終究也只是個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刻用行動告訴孩子:「無論你的成績是好是壞,無論你有多平凡,爸爸媽媽一直都愛著你。」
  • 「貧僧」有話三十五說──我對問題的回答
    二、問:在生物學裡,構成生命的條件有三:一是生長,二是繁殖,三是死亡。動物有生命的條件,植物也有生長、繁殖、死亡的條件,那麼,為什麼動物不能吃,植物就能吃呢?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答: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有不同。動物的生命是「心理」的,植物的生命是「物理」的。例如,你要吃動物,它會恐怖、掙扎,植物不會,植物雖有生長、死亡,但它只是物理上的反應。
  • 「抽獎助手」問與答
    問:你這個小程序挺有意思,我們做活動想用,能否加個聯繫方式詳細聊聊?答:不知道為什麼,有很多朋友留言有這樣的意向。這個小程序已經做得足夠簡潔。體驗一次就會知道怎麼用。無論是線上線下都很容易用,根本不需要「詳細聊聊」。做活動什麼的直接使用就可以了。
  • 為什麼只有「真正天真」的人才能邂逅智慧?
    日常行事,一定思考再三,不怕做不好,唯恐不周到,儘量做到人人滿意,甚至不惜違背自己的初衷。曾經我們也是懵懂無知,活得自由自在,現在「知書達理」,反倒累了別人,苦了自己,想想這又為何呢?禪師答:「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行者問:「那您學道後呢?」禪師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者問:「那您得道後呢?」禪師答:「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 父母「恨」孩子,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他說:「假如一個母親,覺得自己百分之百地只愛孩子,她就會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為、為所欲為、想怎麼樣幹就怎麼樣幹找藉口,然後她真的會這樣幹。有好多媽媽,甚至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媽媽應該怎麼做,才是好媽媽。」
  • 蘿拉馬克罕:做個和平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孩子!
    面對這樣的孩子,身為父母的內在工作就更加重要。但不管孩子的本性如何,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會形塑他的人格與能力,對他的人生造成絕大的影響。孩子會讓我們歡喜又痛苦,驚嘆又惱怒。真的,你的孩子會在意外的情況下讓你獲得成長。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被激怒,在動手之前讓自己回復平衡狀態,如果能夠安撫自己的焦慮,如果能夠反思自己的過往經驗並與之和解,就能夠教養出在各個方面都能成功、愉悅而情緒健康的孩子。
  • 【清淨赤子心】「分別智」與「平等慧」
    「分別智」與「平等慧」 上人期勉慈濟人要有「分別智」與「平等慧」,德惇師父說,一般人很難做到,
  • 孩子有幸福感,要做到這3點
    然而,我們也看到這個孩子如此歇斯底裡的哭喊背後,暴露的是一顆缺愛孤獨的心。原來好父母,真的需要做到這三點:1、察覺孩子的心看到孩子口口聲聲吼著「錢,錢,整天就知道錢」時,我不禁想,假如媽媽平時多關注一下他,多察覺孩子心裡的負面情緒和異常,這一次衝突會不會就可以避免?
  • 熱情外衣包裹著冰冷的心,當孩子失去愛的能力,是父母最大的失策
    看上去,是孩子得到了具體的東西,是物質滿足,實際上也有心理滿足:我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我是值得的。第二,育兒過程中如何做才能滿足孩子這個問題說起非常簡單,就是兩個字"尊重",當你能充分地尊重孩子,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麻煩的是,在我們的早年經歷中,父輩多是強權式的教養,令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