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的狀態是這樣?

2020-12-20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覺醒狀態下,透過念佛時刻覺察自我妄想,覺察外界一切幹擾起現行的時候,內心立刻就能夠起「觀照」,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在「守護」與自性相應的清淨心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過程。

「清淨心」是在沒有主流功德回向的情況下形成的「空我」狀態,雖然有「思想」,但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自性本我不失,這種覺照的功夫就是修行,所以不要把「清淨心」誤解大腦裡沒有任何思想,而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妙觀」十方莊嚴世界海,起心動念都是與十方諸佛相應……所以念佛僅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佛菩薩所示現的八萬四千種善巧方便的般若智慧,不同的善巧方便並不是對應不同的眾生。(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請法)

從廣泛的意義來講,都是針對自己這顆心,其實每一個自我都是宇宙的一個濃縮體,眾生本性容量是一樣的,都需要千萬種般若,所具足的自性本源都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當下最應急的、最需要的善巧方便智慧與其他人不一樣而已,所以修學人想要成就自己的菩提路,應當不斷的「覺照」,發心煉就自己的各種各樣善巧方便的智慧,隨著應對生活瑣事的過程中,再結合各種善巧方便,就是在一步步地積功累德,成就從凡夫到「智者」的過程,也就是「成佛」的過程。

相關焦點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真的,是你決定可以得到的。《維摩經》上有這麼一句話,叫「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的秘訣。有同修老要探討什麼是秘訣,這句話是秘訣——「心淨則土淨」。你不論修哪個法門,只要你修到心清淨,以清淨心回向求生淨土,你一定能夠得生。如果你心不清淨,你不能往生,即使你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也不能往生。
  • 淨空法師: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等同大徹大悟了
    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淨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過頭來,真實慧是清淨心之體,清淨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為體用。講的都沒有錯,都沒有過失。宗門的修行著重慧,教下修行也著重慧,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實慧就現前,宗門教下的真實慧現前,清淨心也現前。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不能不曉得。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如何發起清淨心我們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髮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如果我們的心念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這些都是雜念,還不是本心。本心不在任何相裡面。如果個人能夠心不住任何相,這樣心無所住的時候,那個就是清淨本心。本心原本清清淨淨,是人自己的雜念妄想遮蔽住本心,修行也就是要讓人從雜念妄想中脫離出來,回歸清淨本心。因此當個人在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的時候,這些感官只是表面的覺察,深層的覺察應該要回歸本心。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境由心生,以清淨心看世界
    以前聽過這樣一段話: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身邊的人都說境由心生,那境由心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沉澱下來自己的心,對於身邊事物的變遷不去過多的計較,處事淡然,遇事緩下來,自然人生就會更加精彩。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這樣的人生,可以說是很完美了吧,可是看著朋友黯淡的眼神,我沉默了。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
  • 淨土法門:清淨心生智慧
    對於物質追求的希望,就是名利,名利首先放下;然後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每個人都有,是從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妄心流露出來的是煩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智慧。有很多人做錯事情,不是沒有原因,都是書念得太少,名利心太重,都發生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原諒,幫助他進入聖賢,他覺悟了,自然就放下了。丟掉名利心就是丟掉煩惱。把清淨心養出來就是智慧。
  • 清淨心是戒
    清淨心是戒,持戒的目標是得清淨心,得清淨心,持戒圓滿了。清淨心再提昇平等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汙,持戒叫你放下染汙。平等心裡頭沒有分別,你還有分別心,那連持戒的功夫都沒有了。為什麼?我持,我這個戒律好,「戒為無上菩提本」,一點沒錯,就盯在戒上,不能向上提升。你有沒有持戒?沒有。為什麼?你心不清淨。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念佛號時,念頭不斷,心不清淨。怎樣能清淨念佛的效果?
    其實在念佛的時候,當你發現腦袋裡還是會想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心已經開始清淨了。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慧根不夠,不知道,以為自己心不清淨。我們一念佛,心裡就明亮了,很多妄想或事情就被我們看到了。只有念佛了,心清淨了,所以才看到妄想很多,這個觀念一定要樹立起來。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若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何為內心的清淨?李白說: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臨安春雨初霽》白牆黛瓦,淡墨輕嵐,棲居在山間小院,早晨在鳥語花香中醒來,午後在一壺熱茶後小憩,晚間伴著月光與家人共嘗家宴……這樣的淡定心安,誰不願享受?這樣的理想生活,誰不願擁有?何為內心的清淨?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境有心造,相有心生。佛家講,「心淨則佛土淨」。在生活中專心做一件事,也叫靜心做一件事。因此對清淨心的認知,在不同的場合解釋也有所不同。一、什麼是清淨心?在生活中。菩薩心地清淨無染,眾生把汙染舍掉,清淨心現前了,跟菩薩的心就融成一體了,我們心中有菩薩,菩薩心中有我們,感應道交。清淨心念佛,跟阿彌陀佛心相應,一定放光明,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加持到我們身上。念佛心不清淨就得不到感應。二、怎樣做到清淨心如何修清淨心?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修行。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西天的般若多羅法師有一個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龍馬駒,他的辯才智慧會徵服天下之人。這個預言應在你的心中,不必急著要講出來。」
  • 「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
  • 【清淨赤子心】「分別智」與「平等慧」
    不過想想,他這樣小心是對的,不然誤會產生就解釋不清;凱丞的用心,的確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能清楚分辨是非善惡,這就是「分別智」的表現,而凱丞落實「平等慧」的例子,大家也領教很多。慈小老師謝瑞君說,凱丞從來不願被特殊化,就讀慈小的前三個月,因為課業還跟不上,寫中文又慢,常常寫功課寫到半夜。
  • 嘈雜的世界裡,女人要養一顆清淨心
    前些日子每天追劇看香蜜沉沉燼如霜,男主長得帥,女主長得美,花界百花盛開,天庭廣闊清淨。有人想出家到寺廟躲清淨,但沒有一顆清淨心,寺廟這一清淨地方也會被鬧得不得安寧。在這嘈雜的世界,我們可能難以找到清淨之地,但我們可以養一顆清淨之心。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看透世間繁華,不動於心,人生,無論經歷什麼,做到寵辱不驚,無論挫折或者是成功,不驕不躁。有一句話叫做看破繁華,不動於氣。我們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凡塵俗世裡面,不動於心,保持住內心最純淨的安寧,保持住內心最,安穩的那一個狀態,不要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就左右搖擺不定。
  • 心淨則國土淨,古聖人教你如何才能做到心生清淨?
    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佛家常被人提起的一句話。它出具《維摩經》的《佛國品》,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的心地清淨,你所處的環境也是清淨無瑕的。這也契合了佛家說的「一切唯心造」的觀點。那身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下心來得以清淨呢,為什麼古賢者對「靜」如此的看重?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都說心淨則國土淨,那古聖人都是如何教你做到心生清淨呢?《大學》書中有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你的意志不夠堅定,或做事沒有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