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2020-12-19 水往雲來

《金剛經》全名《金剛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金剛經中,就對於一個人如何做到清淨心,做了很詳細的闡述。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經典

很多人修行,當明白了佛經中的某句經意時,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到自己明白的那個經意裡去。很多人以為,只要這樣去修行,那麼境界就會很快提高。其實,用這種方式,很難讓自己快速提高境界。

金剛經中,佛陀這樣告訴須菩提:「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看過金剛經的人,很多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因為它非常的經典,它直接告訴了人們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但是,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很多人看到此處,一般都覺得,只要保持無所住的狀態,但是這只是一個大的綱領。真正去修行,還是需要知道具體的做法才行。在金剛經中,佛陀對於這一點,其實也有很詳細的說明。

精進

佛陀告訴須菩提,當你證悟了須陀洹果時,當你證悟了斯陀含果時,當你證悟了阿那含果時,甚至當你證得了阿羅漢果時,都不要覺得自己得到了這些果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的人求名,希望聲名遠揚;有的人求財,希望自己富有豐足;有的人希望自己名利雙收。當他們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時,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他的心裡會充滿了自豪感。無論是對於自己的成就,還是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感覺沒有虛度。也就是說,在他的心裡,始終是有依託的。

而一個修行的人,當他證悟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果位時,他的心裡照樣會心生歡喜。特別是初證果位的人,會有很多想法出來。當你心裡有了這些想法,你就沒有做到佛陀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對自己的果位還念念不忘,因為你對「我」還念念不忘。

信念

很多人覺得,金剛經中佛陀所說的「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這一種辯證方式,覺得是要讓人明白事物的空性。其實,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任何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心所辨識。要想改變對外物的看法,就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怎麼改變呢?

比如,當一個人證悟了果位時,就不能讓自己的心,陷入到自己所證悟到的果位中去。當你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果位時,你的心一動,就是沒有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清淨

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呢?當你明白了什麼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那種心態。不被任何所得打動,也不被任何失去打動。真能做到這樣,你才能做到心地清淨,真正達到心無所動。用《心經》中的一句話,就是要保持「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狀態。

達到這個地步,你的清淨心,就很容易生出來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所以釋迦摩尼佛在這裡就講解,如何來生出原本清清淨淨的本心呢?如果我們的心念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這些都是雜念,還不是本心。本心不在任何相裡面。如果個人能夠心不住任何相,這樣心無所住的時候,那個就是清淨本心。本心原本清清淨淨,是人自己的雜念妄想遮蔽住本心,修行也就是要讓人從雜念妄想中脫離出來,回歸清淨本心。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金剛經》。經文結構《大般若經》記述了佛陀的十六次講法,其中前五次專談從發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階位與觀行,可見發菩提心在修行中極為重要。作為《大般若經》的心髓,《金剛經》便是以發菩提心為核心。
  • 淨土法門:金剛經,要程度很高的人才能看出來
    跟《金剛經》不一樣,《金剛經》確實要程度很高的人才能看出來,中下根性的人不懂。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臺灣大學教授,也小有名氣,嚴一平教授。他告訴我,他看了《金剛經》,沒什麼,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反反覆覆,看了一遍不想再看了。那是什麼?完全看不懂,大學教授。我們現在明了,他心不定,名利心很重,貪瞋痴慢疑五種煩惱具足,他怎麼能看《金剛經》?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金剛經》裡反覆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家用四相來涵蓋一切現象乃至整個虛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精髓的意思是應該「無住」於任何形式的相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與之呼應的是《金剛經》裡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是生個如來心,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原則下,指的是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即自性。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你若對此心生執著,就無法做到明心見性。相反地,你若真看透了這一切,你就能明心見性。這裡的如來,很多人以為指的是佛,並非如此。真正指的,其實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如來智慧德相。
  • 只有無上正等正覺者,才能真如本性,得清淨心!
    佛教有云: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淨心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地步,才是達到了大智慧,才能修得清淨心,人生也就沒有了煩惱。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可以重新拆解分析這句話的意思。
  • 金剛經中提到六心,你具備幾個?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縱覽《金剛經》,我們可以知道,人生需守住八顆心,便可解脫煩惱、獲得幸福、提升生命的價值。人世間皆是因緣所生,並隨條件之變化而變化,沒有永恆不變。愛恨喜怒,隨境而生,隨境而滅。不去執著,你才知道你還是你,你沒有被它們牽著走,這樣你才做回了一個真正的你。無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心淨則國土淨,古聖人教你如何才能做到心生清淨?
    那身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下心來得以清淨呢,為什麼古賢者對「靜」如此的看重?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都說心淨則國土淨,那古聖人都是如何教你做到心生清淨呢?《大學》書中有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你的意志不夠堅定,或做事沒有定力。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金剛經》:理解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活學活用「無住生心」
    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金剛經最重要一句話,六祖慧能大師聽完即開悟!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無所住呢?遠離一切邊執,應隨時生清淨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佛說:「凡是修大乘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既不應該對美麗的色相生執著心,也不應該於聲、香、味、觸、法生執著心,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
  • 境由心生,以清淨心看世界
    以前聽過這樣一段話: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身邊的人都說境由心生,那境由心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沉澱下來自己的心,對於身邊事物的變遷不去過多的計較,處事淡然,遇事緩下來,自然人生就會更加精彩。
  • 釋淨空:我要怎樣才能降伏一切妄念、雜念?
    「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佛法是心法,學佛法最重視的就是心,心要善良,要回歸到真心,回歸到本性。調對妄心說的,要調和妄心,要回歸真心,所以說調其心。「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這個非心就是妄心,用真心降伏妄心。「《金剛經》曰: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
  • 《金剛經》五句有名偈語,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要牢記,受益終身!
    接著,佛陀就開始解說發了菩提心,進入大乘道的人,應該怎樣安住,怎樣修行調伏其心。佛在經典中主要宣說了有如何斷除執著,獲得調伏其心的境界。包括修持六度波羅蜜,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除了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若想斷除痛苦與執著,不應該從攀緣外境,更應該從斬斷內心的執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