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名《金剛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金剛經中,就對於一個人如何做到清淨心,做了很詳細的闡述。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很多人修行,當明白了佛經中的某句經意時,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到自己明白的那個經意裡去。很多人以為,只要這樣去修行,那麼境界就會很快提高。其實,用這種方式,很難讓自己快速提高境界。
金剛經中,佛陀這樣告訴須菩提:「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看過金剛經的人,很多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因為它非常的經典,它直接告訴了人們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但是,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很多人看到此處,一般都覺得,只要保持無所住的狀態,但是這只是一個大的綱領。真正去修行,還是需要知道具體的做法才行。在金剛經中,佛陀對於這一點,其實也有很詳細的說明。

佛陀告訴須菩提,當你證悟了須陀洹果時,當你證悟了斯陀含果時,當你證悟了阿那含果時,甚至當你證得了阿羅漢果時,都不要覺得自己得到了這些果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的人求名,希望聲名遠揚;有的人求財,希望自己富有豐足;有的人希望自己名利雙收。當他們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時,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他的心裡會充滿了自豪感。無論是對於自己的成就,還是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感覺沒有虛度。也就是說,在他的心裡,始終是有依託的。
而一個修行的人,當他證悟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果位時,他的心裡照樣會心生歡喜。特別是初證果位的人,會有很多想法出來。當你心裡有了這些想法,你就沒有做到佛陀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對自己的果位還念念不忘,因為你對「我」還念念不忘。

很多人覺得,金剛經中佛陀所說的「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這一種辯證方式,覺得是要讓人明白事物的空性。其實,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任何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心所辨識。要想改變對外物的看法,就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怎麼改變呢?
比如,當一個人證悟了果位時,就不能讓自己的心,陷入到自己所證悟到的果位中去。當你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果位時,你的心一動,就是沒有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呢?當你明白了什麼的時候,始終要保持一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那種心態。不被任何所得打動,也不被任何失去打動。真能做到這樣,你才能做到心地清淨,真正達到心無所動。用《心經》中的一句話,就是要保持「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狀態。
達到這個地步,你的清淨心,就很容易生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