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最重要一句話,六祖慧能大師聽完即開悟!

2020-12-14 儒釋道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心是修行的關鍵!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叫無所住呢?遠離一切邊執,應隨時生清淨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佛說:「凡是修大乘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既不應該對美麗的色相生執著心,也不應該於聲、香、味、觸、法生執著心,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應該於無任何所緣執著的境界而生起離一切邊執的清淨心。」

八風吹不動

貫穿禪定過程的,是厭離凡塵之心。八風都是虛幻無常、有害無益的雜念,所以要生起厭離之心,不再執著在禪定的寧靜喜悅中,身心安住,自然達到離欲清淨的境地。

不住六塵,方名波羅密也。

● 色 眼根所見之萬象

● 聲 耳根所聽者

● 香 鼻根所嗅者

● 味 舌根所嘗者

● 觸 身根所接者

● 法 意根對前五塵起的分別好惡

退步原來是向前

塵世的誘惑,便如水中倒影一般風光無限,唯有專注勞作才不迷失。看似退步,實則是向前,在很多時候退後才是大智慧。

《金剛經》主要是講怎樣通過修行「自性清淨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道理。心在佛法裡有肉團心、識心、思量心、緣慮心、清淨心、佛心六種意義。

發心要離相,修行要無住,心無所住才能不被凡塵蒙蔽,清淨無垢。修行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一發心一生都要去清淨自性、無念無礙,這樣才能由淺入深接近佛的境界。心地清淨方為道,修行的關鍵全在一顆「清淨心」。得羅漢果,不住羅漢果位之相;被古佛授記成佛也不住授記之相;同樣菩薩入凡塵度眾生,也是心越清淨,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長,一定不要掉進色、聲、香、味、觸、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層次全在於心地「清淨」的程度。清淨心不是一個光圈,也不是一朵蓮花,它是能夠觀照自我的一種空靈,是無執著的心,有執著即被染汙,心無執著才能清淨。三稜鏡的比喻清淨心有般若智慧,能透視世間萬物,乃知一切生滅現象及其主體都是因緣假合。就像白光從三稜鏡中透射,會分解為七色光帶,反之七色光帶射過三稜鏡也會被聚合成白光。

禪師將一杯水和一面鏡子交給弟子,說:「以後它們是你的老師。」弟子問:「跟水和鏡子學習什麼?」禪師說:「無論把水倒進什麼形狀的容器,水都會隨之改變形狀,不加埋怨。無論鏡子面對怎樣的情境,它都能如實映照,沒有遺漏。」

雲在天邊水在瓶!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讀懂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十二個字是《金剛經》奧妙所在,用慧能大師這句話來解讀《金剛經》,幾乎一通百通。相傳,六祖慧能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精髓。如果我們把《金剛經》這八個字精髓用慧能大師十二個字來解釋,那麼「應無所住」就是不住於相(有),「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
  • 《金剛經》:理解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活學活用「無住生心」
    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金剛經》: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是成佛的關鍵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話叫做「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直接地說出了如何修行成佛;到彼岸即是成佛,做到這句話,也就成佛了。在《金剛經》裡,有多處關於生滅相的表述,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最後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家的觀點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的,因緣和合則有是「生」,因緣離散則無是「滅」,有生有滅的叫做有為法,不生不滅叫做無為法。
  • 六祖慧能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看看有你答案嗎?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第六代祖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出自慧能大師之口。六祖慧能的悟性很高,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開悟見性,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達到開悟的境界,六祖慧能當年為了尋找接班人,曾經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六祖慧能這個問題,誰有正確的答案,誰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問題只有當時的神會給出了答案,但神會的答案卻不是慧能想要的答案。
  • 慧能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達摩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慧能之後不再傳衣缽。弘忍大師眾多的徒弟中有一位上座和尚神秀大師,資歷很深,也很有學問,為人持重,大家都以為他能繼承禪宗衣缽。他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看後認為未見本性,就沒有傳他衣缽。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和五祖弘忍大師結束了關於「師度」和「自度」的對話,便辭別了五祖弘忍大師,發足南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徒步兩個多月,這一日來到了江西和廣東的分壤交界的地方——大庾嶺一代。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相傳,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的時候,慧能大師當即頓悟。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八個字精髓,是開悟的法門。再講清楚一點這八個字,是「應該無所住相,而生其心」。《金剛經》裡反覆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家用四相來涵蓋一切現象乃至整個虛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精髓的意思是應該「無住」於任何形式的相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與之呼應的是《金剛經》裡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是生個如來心,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原則下,指的是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即自性。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當時,神會年僅13歲,對五經、老、莊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加上在神秀大師學得了純熟的禪法,雖然年少,但自視甚高。神會見到六祖慧能,禮拜之後,惠能大師說:「善知識遠道而來,辛苦非常,還能識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嗎?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佛教一首偈語,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
    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禪宗文化更是以修心為主導,禪宗又名佛心宗,以六祖慧能大師提出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其中,中國佛教文化中,有一首偈語,讓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許多人對佛教的開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能夠津津樂道,佛教的創立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開悟成佛的榜樣。從佛陀成佛之後,現代人對佛家的開悟就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國史上,對成佛的概念理解也不同。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學佛的人都知道,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的禪宗,可以說影響最大最廣的教派之一,也是最為奇特的教派之一。二是六祖慧能,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祖師之一,很多時候,甚至有人把他提高到佛祖釋伽牟尼一樣的高度,可見的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多大,儘管如此,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最為奇特的並不是其影響,而是他本人,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傳奇。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