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心是修行的關鍵!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什麼叫無所住呢?遠離一切邊執,應隨時生清淨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佛說:「凡是修大乘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既不應該對美麗的色相生執著心,也不應該於聲、香、味、觸、法生執著心,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應該於無任何所緣執著的境界而生起離一切邊執的清淨心。」
八風吹不動
貫穿禪定過程的,是厭離凡塵之心。八風都是虛幻無常、有害無益的雜念,所以要生起厭離之心,不再執著在禪定的寧靜喜悅中,身心安住,自然達到離欲清淨的境地。
不住六塵,方名波羅密也。
● 色 眼根所見之萬象
● 聲 耳根所聽者
● 香 鼻根所嗅者
● 味 舌根所嘗者
● 觸 身根所接者
● 法 意根對前五塵起的分別好惡
退步原來是向前!
塵世的誘惑,便如水中倒影一般風光無限,唯有專注勞作才不迷失。看似退步,實則是向前,在很多時候退後才是大智慧。
《金剛經》主要是講怎樣通過修行「自性清淨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道理。心在佛法裡有肉團心、識心、思量心、緣慮心、清淨心、佛心六種意義。
發心要離相,修行要無住,心無所住才能不被凡塵蒙蔽,清淨無垢。修行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一發心一生都要去清淨自性、無念無礙,這樣才能由淺入深接近佛的境界。心地清淨方為道,修行的關鍵全在一顆「清淨心」。得羅漢果,不住羅漢果位之相;被古佛授記成佛也不住授記之相;同樣菩薩入凡塵度眾生,也是心越清淨,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長,一定不要掉進色、聲、香、味、觸、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層次全在於心地「清淨」的程度。清淨心不是一個光圈,也不是一朵蓮花,它是能夠觀照自我的一種空靈,是無執著的心,有執著即被染汙,心無執著才能清淨。三稜鏡的比喻清淨心有般若智慧,能透視世間萬物,乃知一切生滅現象及其主體都是因緣假合。就像白光從三稜鏡中透射,會分解為七色光帶,反之七色光帶射過三稜鏡也會被聚合成白光。
禪師將一杯水和一面鏡子交給弟子,說:「以後它們是你的老師。」弟子問:「跟水和鏡子學習什麼?」禪師說:「無論把水倒進什麼形狀的容器,水都會隨之改變形狀,不加埋怨。無論鏡子面對怎樣的情境,它都能如實映照,沒有遺漏。」
雲在天邊水在瓶!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