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是成佛的關鍵

2020-12-14 然好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話叫做「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直接地說出了如何修行成佛;到彼岸即是成佛,做到這句話,也就成佛了。

在《金剛經》裡,有多處關於生滅相的表述,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最後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家的觀點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的,因緣和合則有是「生」,因緣離散則無是「滅」,有生有滅的叫做有為法,不生不滅叫做無為法。

四句偈裡說的「一切有為法」,是指一切有生有滅的現象,它們「緣起性空」,空無自性,是假生假滅。

「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存在,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存在著「生、住、異、滅」四種現象,生起叫「生」,作用的時候叫「住」,無時不刻不在變異叫「異」,到最後消亡叫「滅」,宇宙中「一切有為法」都離不開這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不斷變化的過程。

在「緣起性空」的理論基礎上,「一切有為法」都屬於生滅相,我們看待這些生滅相的時候,要如夢幻泡影一樣看待,其本質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也要如露亦如電一樣看待,它們轉眼消亡;這些生滅相都是一時的因緣合假現象,所以佛家說「得非所得,了不可得」,無非就是說明追求這些外物終究沒有實質意義。

在《金剛經》裡還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出這些生滅相都是虛妄的,我們平時看到的事物都屬於生滅相,並不是真實的永恆存在,而是一種生滅變化過程的相續假相,一個接一個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我們的錯覺,所以是虛妄不實的。

我們眼前的所有都逃離不了有生有滅這個性質。比如我們人和動物一樣有生老病死,顯而易見;植物由生根發芽到花開花落到枯萎,也顯而易見;其它物質也一樣,每一種物質的形成,都會在經歷風化氧化等條件的作用後,最終消亡,區別只有時間的長短。佛家把一切現象稱之為生滅相。

所有這些生滅相,《金剛經》裡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來形容人間的一切事物乃至整個虛空,我們凡夫平時看到的生滅相,是虛妄不實的,而生滅現象是自性變現的。

佛法指出「一切法由心想生」,在所有能變 的裡頭有個永遠不會變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心,它不生不滅,永恆不變。

所以,六祖慧能在解義裡說「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是叫我們離開生滅相,回歸到一個的的真心本性上來,離生滅相得真心,即是到彼岸也,這是六祖慧能教我們修行成佛的辦法。

所有佛法都強調佛法心內求,人人皆有佛性,所以一個人修行不能靠外覓,而在於內求,眾生因為無明遮障,誤把生滅相當作真實,不知真實近在眼前、在心裡,離一切生滅相,就能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那個是真心,即是到彼岸也,是成佛的關鍵。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心得見解,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讀懂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十二個字是《金剛經》奧妙所在,用慧能大師這句話來解讀《金剛經》,幾乎一通百通。相傳,六祖慧能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精髓。如果我們把《金剛經》這八個字精髓用慧能大師十二個字來解釋,那麼「應無所住」就是不住於相(有),「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
  • 《金剛經》:理解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活學活用「無住生心」
    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慧能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達摩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慧能之後不再傳衣缽。弘忍大師眾多的徒弟中有一位上座和尚神秀大師,資歷很深,也很有學問,為人持重,大家都以為他能繼承禪宗衣缽。他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看後認為未見本性,就沒有傳他衣缽。
  • 六祖慧能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看看有你答案嗎?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第六代祖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出自慧能大師之口。六祖慧能的悟性很高,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開悟見性,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達到開悟的境界,六祖慧能當年為了尋找接班人,曾經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六祖慧能這個問題,誰有正確的答案,誰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問題只有當時的神會給出了答案,但神會的答案卻不是慧能想要的答案。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當地官員,僧俗聞聽慧能大師的威名以後,紛紛前去拜訪致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真諦。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慧能大師告訴眾人道: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只要用這樣的心,直接就可以成佛。
  • 佛教一首偈語,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
    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禪宗文化更是以修心為主導,禪宗又名佛心宗,以六祖慧能大師提出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其中,中國佛教文化中,有一首偈語,讓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許多人對佛教的開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能夠津津樂道,佛教的創立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開悟成佛的榜樣。從佛陀成佛之後,現代人對佛家的開悟就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國史上,對成佛的概念理解也不同。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在佛教之中,六組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的觀念可用一首佛家偈語表現出來,傳說,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作偈神秀禪師道:「身似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不教惹塵埃」六祖慧能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二是六祖慧能,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祖師之一,很多時候,甚至有人把他提高到佛祖釋伽牟尼一樣的高度,可見的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多大,儘管如此,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最為奇特的並不是其影響,而是他本人,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傳奇。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六祖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全文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
  • 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範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
  • 金剛經最重要一句話,六祖慧能大師聽完即開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心是修行的關鍵!「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無所住呢?遠離一切邊執,應隨時生清淨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 《金剛經》有名一句話,說明比較重要問題,看了會對人生看開很多
    《金剛經》在我國有著很高的地位,這和慧能大師有很重要的關係。因為慧能大師就是通過這部經的一句話開悟的,而且慧能大師也大力推薦這部經。所以到今天不管是信佛的還是研究佛學的,甚至很多有文化的都讀過這部經。是斷了煩惱不再輪迴的聖人,而且須菩提是「解空第一」。對空有著獨特的體悟和透徹的理解,一次有人問他是誰,尊者回答說:"我是世間人假立名稱為'須菩提'的那個人」。《金剛經》是講了「空」,但是這裡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我們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這裡的空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因為萬事萬物都有懷空的過程。
  • 《金剛經》:受持演說這四句偈,功德無量
    歷代以來,對《金剛經》的注釋者、研究者、講解者、學習者多如牛毛,甚至六祖慧能都是因為聽講此經而開悟成為一代宗師的,更使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說《金剛經》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經書,經常念誦並奉行功德極大。佛陀說,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功德無量。為什麼?
  • 慧能認為人本有佛性,從迷誤到覺悟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
    當人擁有這種本性的時候,他也就可以成佛,達到佛的地位。在這樣的意義上,佛性作為佛之為佛存在的本性,也是人成佛的根據和原因,是人成佛的可能性。 關於人是否擁有佛性,對此人們歷來就有爭論。 其一是人沒有佛性。佛是佛,人是人。人不可能成佛。這包括了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所有的人不可能成佛。佛只有唯一的一個,亦即釋迦牟尼。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當時,神會年僅13歲,對五經、老、莊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加上在神秀大師學得了純熟的禪法,雖然年少,但自視甚高。神會見到六祖慧能,禮拜之後,惠能大師說:「善知識遠道而來,辛苦非常,還能識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嗎?